續高僧傳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镕範。
光儀乃具。
惟頸及脅兩處有孔。
時衆未之悟也。
其年秀才僞敕。
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兩盛以竹筒。
雲以賊徒蜂起無方守護。
并用付才。
又以念誦銅珠一環。
遺才為信。
行至宮亭。
軍士乞福。
才得便風舉帆前引。
于江中路遭浪船沒。
财物蕩盡惟人達岸。
才諸無所恨。
但失像色金。
煩冤江畔呼嗟不絕。
誓願不成深為業也。
須臾金筒随浪逆流。
并遺銅珠。
前後相繼。
泛隐向岸就才。
既獲色金。
舉衆同叫歡欣無量。
計被沒處至所出岸三十餘裡。
重而能浮。
逆波相授。
軍民通怪驚異靈感。
及才之遇害也刃開頸脅。
恰符像焉。
初才之欲擊賊。
以金用委叔父曉禅師。
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
曉用弊布裹金。
擔以避難。
不免為賊所奪。
既失像金取求無計。
尋有賊中來者。
盜金投曉。
俱不知是金擔也。
曉得本金。
委雲成就。
光相超挺今在山閣。
初鑄像時。
有李五戒者。
私發願曰。
若镕金日誓然一臂。
雲為模樣早成遂前期日。
李氏不知已鑄。
乃夢像曰。
汝先願然臂。
如何違信耶。
李氏夢寤。
因始知之。
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蠟布纏骨而燒焉。
又感征應。
略其事也。
雲以江介威纡。
累逢草竊。
經論乃積。
而戒律未弘。
遠趣帝京躬參學府。
值首律師當陽開化。
大适本志悲喜交并。
采掇行務有聞朝省。
下敕令住弘福。
而形貌長偉。
骨面多髯。
言晤成章。
衆所知識。
偏能讀誦。
頗盛威容。
故齋福大集。
恒居坐首。
群公卿士側席虛心。
一舉五卷須臾尋了。
未聞[口*束]噎莫不嘉尚。
然其程器。
即目故略叙之。
論曰。
夫住持之相。
其例乃多。
包舉精博要惟二種。
道法弘世。
則靜倒絕其生源。
相法所持。
則導昏開其耳目。
宗途既闡。
萬代奉其風規。
雖或中微。
終亦依之成則昔如來創化。
寺開須達之源。
塔現古今初惟積土之漸。
沿斯已後福事彌隆。
無憂之碣林繁。
有信之園星布。
自摩滕入洛。
其相先揚。
建寺以宅僧尼顯福門之出俗。
圖繪以開依信。
知化主之神工。
故有列寺将千繕塔數百。
前修标其華望。
後進重其高奇。
遂得金刹幹雲。
四遠瞻而懷敬。
寶台架迥。
七衆望以知歸。
并弘道之初津。
攝度之權術也。
至如引風治閣。
出慧達之深誠。
傳聲停毒。
寔智興之通感。
僧明志開遺寄。
僧晃操動幽明。
達公因治水而集材。
美上假冥聖而陳供。
慧雲貞烈。
黃金以之不沈。
道積抗言。
白刃由斯不拔。
若斯監護。
不蔑由來。
然則經理衆事。
論陳退沒。
并由志節素少情非巧能。
緻涉艱違便虧誓願。
功敗垂成。
義當斯也。
昔如來在世。
躬治院門。
大集僧務。
非聖不履。
迦葉之營五寺。
恒預蹋泥。
目連之任月直。
常供掃地。
是以福事之來。
導引逾遠。
下凡祖習。
故是常科。
而頃世惰窳每多欺負。
睹塗塔為庸夫。
謂引材為豎伍。
出道無宜。
行施入俗有絕清心。
斯語不倫殊乖正則。
故天報為貴。
尚行乞于人間。
聖果為高。
猶被餓于僧部。
斯徒衆矣。
略舉可知。
是以福智二嚴。
空有兩谛。
大經大論盛列綱猷。
即可師承難為排斥。
且自世有諸福。
其流多雜。
倚傍了經陳揚疑僞。
隋祖開皇之始。
釋教勃興。
真僞混流恐乖遺寄。
乃敕沙門法經。
定其正本。
所以人中造者五百餘卷。
同并燔之。
餘不盡者随方間出。
比諸經藏惟錄正本。
通數則有三萬餘卷。
已外别生雜集。
并不寫之至于疑僞時複抄錄。
斯由未曾陶練故緻此涉。
試為論之。
至如藥師行事。
源出宋朝。
比用在疑。
頗存沿俗。
隋炀洛水彥琮所翻。
義節全同。
文鋪少略。
斯則梵本有據。
祈福之元宰也。
但以世惟相有非相。
何以曉心。
大聖逗機任物。
而敷此要。
如說行者必緻攘除。
恐涉懷己自虧名實。
故彼文雲。
口為說空。
行在有中。
誠言得矣。
或有精專懇苦厚供彌隆而所祈無應者。
則往業堅明。
定須酬償。
故文雲。
惟除宿殃餘則可脫。
然則業無永定。
皆可轉除。
任業增生。
無成聖義。
故經明忏止約内心。
有愧則亡。
無慚斯有。
三報輕重具顯涅槃。
六根淳薄亦陳實觀。
是知宿殃不請。
例是别時。
通諸理教義須隐括。
又有普賢别行金光總忏。
多歸清衆事乖通俗。
比有行事執著者多。
遍告雖來皆虧法利。
故彼文雲。
諸業障海從妄想生。
還須體妄。
乃傾前業。
今則緣念彼此。
我所兩存倒想逾增。
故難遭聖義應。
塵無以表達真。
識有以明通俗。
在凡下位行漸若斯。
順舊常熏理非筌悟。
梁初方廣。
源在荊襄。
本以厲疾所投祈誠悔過。
哀茲往業悲恸酸涼。
能使像手摩頭。
所苦欻然平複。
同疾相重遂廣其塵。
乃依約諸經抄撮成部。
擊聲以和動發恒流。
談述罪緣。
足使汗垂淚瀉。
統括福慶。
能令藏府俱傾。
百司以治一朝萬化惟通一道被時濟世。
諒可嘉之。
而恨經出非本。
事須品藻六根大忏。
其本惟梁武帝親行情矜默識。
故文雲。
萬方有罪。
在予一人。
當由根識未調。
故使情塵濫染。
年别廣行。
舍大寶而充儓仆。
心力所被感地震而天降祥。
是稱風靡郁成恒則。
有陳真觀。
因而廣之。
但為文涉菁華。
心行頗淡。
原夫忏悔之設。
務在專貞。
欲使肝膽露于衆前。
慚愧成于即日。
固得罪終福始。
言行可依。
如文宣之制淨住。
言詞可屬。
引經教如對佛。
述厭欣如寫面。
卷雖二十。
覽者不覺其繁。
文乃重生。
讀人不嫌其妨。
世稱筆海。
固匪浮言。
又有妄讀忏文行于悔法。
罪事叢雜不解。
位以十條。
因構煩拏。
未知本于三惱。
浪誦盡紙。
昏愦通于自他。
為師難哉。
堕負歸于彼此。
如斯遣累未曰清澄。
固約前論薄為準的。
六道慈忏源亦同前。
事在歲終方行此祀。
道别開奠海陸之味畢陳。
随趣請祝。
慈悲之意弘矣。
原夫。
六道至果趣别重輕。
人含十等之差。
餘則舉例可悉。
阿含所述入處鬼道。
有親供祭心生随喜。
心喜身飽故曰充饑。
非由供福業令自受。
以正法義理有所從。
無有自作他人受果。
斯則目連飯母事也。
自外五趣報局所收。
随報位隔無由通給。
今則道别陳奠。
恐非臨飨。
然又報得諸通。
事含生趣不妨他心徹視待會而從祭酹。
自此已外其例難收。
或度星安宅決明罪福。
占察投輪懷疑結線。
同歸淺俗未入深經。
然罪積由來福興伊始。
俱惟妄想而善卦難諧。
愚凡所履諒參其用。
又有不揆分量登冒聖賢。
端然思道克成位地。
此并想心懷道不識道是妄心知妄思心不起有起實歸惟識。
識心達俗知何不為。
用此投輪應分業相。
又有方等佛名般舟誦咒。
多以夢王表淨。
準此用顯澆淳。
且夢惟冥妄想象尚取依憑。
況在現輪舉擲其心可準。
若夫惑業所起。
梯構有因。
惑必違理而生。
故忏務觀其理。
業生依事而起。
故忏還須緣。
事悔必勤身營構。
慚愧為其所宗。
理悔必析破我人。
知妄是其大略。
并如别錄。
悔法廣之。
是知釋宗一化。
大較三門。
若樂罪時須弘福事。
因修福故便起想着。
則應破遣教思理觀。
如斯易奪集業可期。
若滞此三全乖教意。
惟夫。
大聖垂世末欲增生。
福順情欣。
還資故習。
義須思擇。
斷結入道。
斯言極矣。
世不達者。
以福為道。
耽附情纏。
用為高勝。
正是戒見二結所收。
我倒常行。
何能遣縛。
是以通人。
審權實之有從。
達界系之無爽。
明惑性之重輕。
曉分量之優劣。
莫不以罪障天人一向須舍。
福為有基雖行不普。
由諸八禅滞情六度不淨事觀及世順善皆為有法。
大論明言計并封心故非道業。
至如色有初定。
凡聖通行。
非想極居。
無生不止。
終乖出要未靜輪回。
但為封迷不厭故也。
況以亂善用充靜業。
有識聞之足為殷鑒。
流俗儒素尚捐固我之心。
但謂我能行之。
故非清蕩所攝。
豈得心用浮動。
觸境增迷妄計為道。
一何可笑。
複聞福為有本潛神不修。
身行處世何能無事。
事涉罪福理必通知。
且如衣食四資。
無時不假。
佛制取納。
惟依觀門。
輕侮對治。
斯誠罪也。
奉觀勤行。
斯誠福也。
謂我能行。
便成違理。
我不能行。
又是違事。
違事則業系三途。
違理則福纏諸欲。
在凡使性何能靜心。
入止正見方傾苦趣。
故知因修世相知何不為。
惟勤觀用漸當缺有。
不爾沉淪還歸無始。
伊我同舟可不免哉。
光儀乃具。
惟頸及脅兩處有孔。
時衆未之悟也。
其年秀才僞敕。
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兩盛以竹筒。
雲以賊徒蜂起無方守護。
并用付才。
又以念誦銅珠一環。
遺才為信。
行至宮亭。
軍士乞福。
才得便風舉帆前引。
于江中路遭浪船沒。
财物蕩盡惟人達岸。
才諸無所恨。
但失像色金。
煩冤江畔呼嗟不絕。
誓願不成深為業也。
須臾金筒随浪逆流。
并遺銅珠。
前後相繼。
泛隐向岸就才。
既獲色金。
舉衆同叫歡欣無量。
計被沒處至所出岸三十餘裡。
重而能浮。
逆波相授。
軍民通怪驚異靈感。
及才之遇害也刃開頸脅。
恰符像焉。
初才之欲擊賊。
以金用委叔父曉禅師。
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
曉用弊布裹金。
擔以避難。
不免為賊所奪。
既失像金取求無計。
尋有賊中來者。
盜金投曉。
俱不知是金擔也。
曉得本金。
委雲成就。
光相超挺今在山閣。
初鑄像時。
有李五戒者。
私發願曰。
若镕金日誓然一臂。
雲為模樣早成遂前期日。
李氏不知已鑄。
乃夢像曰。
汝先願然臂。
如何違信耶。
李氏夢寤。
因始知之。
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蠟布纏骨而燒焉。
又感征應。
略其事也。
雲以江介威纡。
累逢草竊。
經論乃積。
而戒律未弘。
遠趣帝京躬參學府。
值首律師當陽開化。
大适本志悲喜交并。
采掇行務有聞朝省。
下敕令住弘福。
而形貌長偉。
骨面多髯。
言晤成章。
衆所知識。
偏能讀誦。
頗盛威容。
故齋福大集。
恒居坐首。
群公卿士側席虛心。
一舉五卷須臾尋了。
未聞[口*束]噎莫不嘉尚。
然其程器。
即目故略叙之。
論曰。
夫住持之相。
其例乃多。
包舉精博要惟二種。
道法弘世。
則靜倒絕其生源。
相法所持。
則導昏開其耳目。
宗途既闡。
萬代奉其風規。
雖或中微。
終亦依之成則昔如來創化。
寺開須達之源。
塔現古今初惟積土之漸。
沿斯已後福事彌隆。
無憂之碣林繁。
有信之園星布。
自摩滕入洛。
其相先揚。
建寺以宅僧尼顯福門之出俗。
圖繪以開依信。
知化主之神工。
故有列寺将千繕塔數百。
前修标其華望。
後進重其高奇。
遂得金刹幹雲。
四遠瞻而懷敬。
寶台架迥。
七衆望以知歸。
并弘道之初津。
攝度之權術也。
至如引風治閣。
出慧達之深誠。
傳聲停毒。
寔智興之通感。
僧明志開遺寄。
僧晃操動幽明。
達公因治水而集材。
美上假冥聖而陳供。
慧雲貞烈。
黃金以之不沈。
道積抗言。
白刃由斯不拔。
若斯監護。
不蔑由來。
然則經理衆事。
論陳退沒。
并由志節素少情非巧能。
緻涉艱違便虧誓願。
功敗垂成。
義當斯也。
昔如來在世。
躬治院門。
大集僧務。
非聖不履。
迦葉之營五寺。
恒預蹋泥。
目連之任月直。
常供掃地。
是以福事之來。
導引逾遠。
下凡祖習。
故是常科。
而頃世惰窳每多欺負。
睹塗塔為庸夫。
謂引材為豎伍。
出道無宜。
行施入俗有絕清心。
斯語不倫殊乖正則。
故天報為貴。
尚行乞于人間。
聖果為高。
猶被餓于僧部。
斯徒衆矣。
略舉可知。
是以福智二嚴。
空有兩谛。
大經大論盛列綱猷。
即可師承難為排斥。
且自世有諸福。
其流多雜。
倚傍了經陳揚疑僞。
隋祖開皇之始。
釋教勃興。
真僞混流恐乖遺寄。
乃敕沙門法經。
定其正本。
所以人中造者五百餘卷。
同并燔之。
餘不盡者随方間出。
比諸經藏惟錄正本。
通數則有三萬餘卷。
已外别生雜集。
并不寫之至于疑僞時複抄錄。
斯由未曾陶練故緻此涉。
試為論之。
至如藥師行事。
源出宋朝。
比用在疑。
頗存沿俗。
隋炀洛水彥琮所翻。
義節全同。
文鋪少略。
斯則梵本有據。
祈福之元宰也。
但以世惟相有非相。
何以曉心。
大聖逗機任物。
而敷此要。
如說行者必緻攘除。
恐涉懷己自虧名實。
故彼文雲。
口為說空。
行在有中。
誠言得矣。
或有精專懇苦厚供彌隆而所祈無應者。
則往業堅明。
定須酬償。
故文雲。
惟除宿殃餘則可脫。
然則業無永定。
皆可轉除。
任業增生。
無成聖義。
故經明忏止約内心。
有愧則亡。
無慚斯有。
三報輕重具顯涅槃。
六根淳薄亦陳實觀。
是知宿殃不請。
例是别時。
通諸理教義須隐括。
又有普賢别行金光總忏。
多歸清衆事乖通俗。
比有行事執著者多。
遍告雖來皆虧法利。
故彼文雲。
諸業障海從妄想生。
還須體妄。
乃傾前業。
今則緣念彼此。
我所兩存倒想逾增。
故難遭聖義應。
塵無以表達真。
識有以明通俗。
在凡下位行漸若斯。
順舊常熏理非筌悟。
梁初方廣。
源在荊襄。
本以厲疾所投祈誠悔過。
哀茲往業悲恸酸涼。
能使像手摩頭。
所苦欻然平複。
同疾相重遂廣其塵。
乃依約諸經抄撮成部。
擊聲以和動發恒流。
談述罪緣。
足使汗垂淚瀉。
統括福慶。
能令藏府俱傾。
百司以治一朝萬化惟通一道被時濟世。
諒可嘉之。
而恨經出非本。
事須品藻六根大忏。
其本惟梁武帝親行情矜默識。
故文雲。
萬方有罪。
在予一人。
當由根識未調。
故使情塵濫染。
年别廣行。
舍大寶而充儓仆。
心力所被感地震而天降祥。
是稱風靡郁成恒則。
有陳真觀。
因而廣之。
但為文涉菁華。
心行頗淡。
原夫忏悔之設。
務在專貞。
欲使肝膽露于衆前。
慚愧成于即日。
固得罪終福始。
言行可依。
如文宣之制淨住。
言詞可屬。
引經教如對佛。
述厭欣如寫面。
卷雖二十。
覽者不覺其繁。
文乃重生。
讀人不嫌其妨。
世稱筆海。
固匪浮言。
又有妄讀忏文行于悔法。
罪事叢雜不解。
位以十條。
因構煩拏。
未知本于三惱。
浪誦盡紙。
昏愦通于自他。
為師難哉。
堕負歸于彼此。
如斯遣累未曰清澄。
固約前論薄為準的。
六道慈忏源亦同前。
事在歲終方行此祀。
道别開奠海陸之味畢陳。
随趣請祝。
慈悲之意弘矣。
原夫。
六道至果趣别重輕。
人含十等之差。
餘則舉例可悉。
阿含所述入處鬼道。
有親供祭心生随喜。
心喜身飽故曰充饑。
非由供福業令自受。
以正法義理有所從。
無有自作他人受果。
斯則目連飯母事也。
自外五趣報局所收。
随報位隔無由通給。
今則道别陳奠。
恐非臨飨。
然又報得諸通。
事含生趣不妨他心徹視待會而從祭酹。
自此已外其例難收。
或度星安宅決明罪福。
占察投輪懷疑結線。
同歸淺俗未入深經。
然罪積由來福興伊始。
俱惟妄想而善卦難諧。
愚凡所履諒參其用。
又有不揆分量登冒聖賢。
端然思道克成位地。
此并想心懷道不識道是妄心知妄思心不起有起實歸惟識。
識心達俗知何不為。
用此投輪應分業相。
又有方等佛名般舟誦咒。
多以夢王表淨。
準此用顯澆淳。
且夢惟冥妄想象尚取依憑。
況在現輪舉擲其心可準。
若夫惑業所起。
梯構有因。
惑必違理而生。
故忏務觀其理。
業生依事而起。
故忏還須緣。
事悔必勤身營構。
慚愧為其所宗。
理悔必析破我人。
知妄是其大略。
并如别錄。
悔法廣之。
是知釋宗一化。
大較三門。
若樂罪時須弘福事。
因修福故便起想着。
則應破遣教思理觀。
如斯易奪集業可期。
若滞此三全乖教意。
惟夫。
大聖垂世末欲增生。
福順情欣。
還資故習。
義須思擇。
斷結入道。
斯言極矣。
世不達者。
以福為道。
耽附情纏。
用為高勝。
正是戒見二結所收。
我倒常行。
何能遣縛。
是以通人。
審權實之有從。
達界系之無爽。
明惑性之重輕。
曉分量之優劣。
莫不以罪障天人一向須舍。
福為有基雖行不普。
由諸八禅滞情六度不淨事觀及世順善皆為有法。
大論明言計并封心故非道業。
至如色有初定。
凡聖通行。
非想極居。
無生不止。
終乖出要未靜輪回。
但為封迷不厭故也。
況以亂善用充靜業。
有識聞之足為殷鑒。
流俗儒素尚捐固我之心。
但謂我能行之。
故非清蕩所攝。
豈得心用浮動。
觸境增迷妄計為道。
一何可笑。
複聞福為有本潛神不修。
身行處世何能無事。
事涉罪福理必通知。
且如衣食四資。
無時不假。
佛制取納。
惟依觀門。
輕侮對治。
斯誠罪也。
奉觀勤行。
斯誠福也。
謂我能行。
便成違理。
我不能行。
又是違事。
違事則業系三途。
違理則福纏諸欲。
在凡使性何能靜心。
入止正見方傾苦趣。
故知因修世相知何不為。
惟勤觀用漸當缺有。
不爾沉淪還歸無始。
伊我同舟可不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