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讀誦篇第八 正紀十四人 附見七人。
魏泰嶽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傳一。
魏益州五層寺釋法建傳二。
益州招提寺釋慧恭傳三。
眉州隆山鼎鼻山釋法泰傳四。
唐終南山藍谷悟真寺釋慧超傳五。
伯濟國達拏山寺釋慧顯傳六。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積傳七(洪遠 僧思 智晔) 唐益州福壽寺釋寶瓊傳八。
唐骊山津梁寺釋善慧傳九。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傳十。
唐京師會昌寺釋空藏傳十一。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铨僧十二(智證 宋公) 唐雍州醴泉沙門釋遺俗傳十三(玄秀 史擔) 唐京師羅漢寺釋寶相傳十四(法達) 釋志湛。
齊州山荏人。
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
省事少言。
仁濟為務。
每遊諸禽獸而群不為亂。
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讀誦法華用為常業。
将終之日。
沙門寶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荏縣人住今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今日入涅槃。
楊都道俗聞志此告。
皆遙禮拜。
故湛之亡也。
寂無餘惱。
端然氣絕。
兩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雲。
若二果者舒兩指。
驗湛初果也。
還收葬于人頭山。
築塔安之。
石灰泥塗。
鳥狩不敢淩污。
今猶存焉又範陽五侯寺僧。
失其名。
常誦法華。
初死之時權殡堤下。
後遷改葬。
骸骨并枯惟舌不壞。
雍州有僧亦誦法華。
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及死置屍岩下。
餘骸枯朽惟舌如故。
齊武成世。
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
見一處土其色黃白。
與旁有異。
尋見一物狀如兩唇。
其中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聞奏。
帝問諸道人。
無能知者。
沙門大統法上奏曰。
此持法華者。
六根不壞報耳。
誦滿千遍其征驗乎。
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必有靈異。
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
珍奉敕至彼。
集諸持法華沙門。
執爐潔齋。
繞旋而咒曰。
菩薩涅槃年代已遠。
像法流行奉無謬者。
請現感應。
才始發聲。
此之唇舌一時鼓動。
雖無響及而相似讀誦。
諸同見者莫不毛豎。
珍以狀聞。
诏遣石函藏之遷于山室雲。
又元魏北代。
乘禅師者。
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托河東薛氏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陳宿世不願處俗。
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随任便往中山七帝寺。
尋得本時弟子。
語曰。
汝頗憶從我度水往狼山不。
乘禅師者我身是也。
房中靈幾可速除之。
父母恐其出家。
便與納室。
爾後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興厭離。
端拱靜居。
又太和初年。
代京閹官自慨刑餘。
不逮人族。
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許之。
乃赍一部花嚴。
晝夜讀誦禮悔不息。
夏首歸山。
至六月末。
髭鬓盡生複丈夫相。
還狀奏聞。
高祖信敬由來。
忽見驚訝更增常日。
于是大代之國花嚴一經因斯轉盛。
并見侯君素旌異記。
釋法建者。
廣漢雒縣人也。
俗姓朱氏。
誦經一千卷。
仍多閑暇遨遊偶俗。
無所異焉。
忽複閉門則累日不出。
無所食矣。
唯聞誦經。
然小聲吟諷。
音不外徹。
有人倚壁竊聽臨響。
但聞斖斖細細。
似伏流之吐波。
時乃一出追從無聞武陵王東下。
令弟規守益州。
魏遣将軍尉遲迥來伐蜀。
規既降款。
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尋光。
乃見諸僧并睡。
唯法建端坐誦經。
光從口出。
迥聞自到建所頂禮坐聽。
至旦始休。
迥問曰。
法師昨夜所誦名作何經。
答曰。
華嚴經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從頭誦之。
答曰。
貧道誦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師誦得幾許。
答曰。
貧道發心欲誦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偍千卷。
迥驚疑不信。
将欲試之曰。
屈總誦一遍。
應不勞損耶。
建報曰。
續誦經典沙門常事。
豈憚勞苦。
乃設高座。
令諸僧衆并執本逐聽。
法建登座為誦。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
或類清風之入高松。
聰明者才似聞餘音。
情疏意逸者空望塵躅。
七日七夜數已滿千。
猶故不止。
迥起謝曰。
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請從此辭。
諸僧因并釋散。
迥既出歎息曰。
自如來寂滅之後。
阿難号為總持。
豈能過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樂。
奇哉奇哉。
建年八十終。
釋慧恭者。
益州成都人也。
俗姓周氏。
周末廢佛法之時。
與同寺慧遠結契勤學。
遠直詣長安聽采。
恭長往荊楊訪道。
遠于京師聽得阿毗昙論迦延拘舍地持成實毗婆沙攝大乘。
并皆精熟。
還益州講授。
卓爾絕群。
道俗欽重。
嚫施盈積。
恭後從江表來還。
二人相遇欣歡。
共叙離别三十餘年。
同宿數夜語說言談。
遠如泉湧。
恭竟無所道。
問恭曰。
離别多時今得相見。
慶此歡會伊何可論。
但覺仁者無所說。
将不得無所得耶。
恭對曰。
為性闇劣都無所解。
遠曰。
大無所解。
可不誦一部經乎。
恭答曰。
唯誦得觀
魏泰嶽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傳一。
魏益州五層寺釋法建傳二。
益州招提寺釋慧恭傳三。
眉州隆山鼎鼻山釋法泰傳四。
唐終南山藍谷悟真寺釋慧超傳五。
伯濟國達拏山寺釋慧顯傳六。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積傳七(洪遠 僧思 智晔) 唐益州福壽寺釋寶瓊傳八。
唐骊山津梁寺釋善慧傳九。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傳十。
唐京師會昌寺釋空藏傳十一。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铨僧十二(智證 宋公) 唐雍州醴泉沙門釋遺俗傳十三(玄秀 史擔) 唐京師羅漢寺釋寶相傳十四(法達) 釋志湛。
齊州山荏人。
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
省事少言。
仁濟為務。
每遊諸禽獸而群不為亂。
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讀誦法華用為常業。
将終之日。
沙門寶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荏縣人住今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今日入涅槃。
楊都道俗聞志此告。
皆遙禮拜。
故湛之亡也。
寂無餘惱。
端然氣絕。
兩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雲。
若二果者舒兩指。
驗湛初果也。
還收葬于人頭山。
築塔安之。
石灰泥塗。
鳥狩不敢淩污。
今猶存焉又範陽五侯寺僧。
失其名。
常誦法華。
初死之時權殡堤下。
後遷改葬。
骸骨并枯惟舌不壞。
雍州有僧亦誦法華。
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及死置屍岩下。
餘骸枯朽惟舌如故。
齊武成世。
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
見一處土其色黃白。
與旁有異。
尋見一物狀如兩唇。
其中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聞奏。
帝問諸道人。
無能知者。
沙門大統法上奏曰。
此持法華者。
六根不壞報耳。
誦滿千遍其征驗乎。
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必有靈異。
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
珍奉敕至彼。
集諸持法華沙門。
執爐潔齋。
繞旋而咒曰。
菩薩涅槃年代已遠。
像法流行奉無謬者。
請現感應。
才始發聲。
此之唇舌一時鼓動。
雖無響及而相似讀誦。
諸同見者莫不毛豎。
珍以狀聞。
诏遣石函藏之遷于山室雲。
又元魏北代。
乘禅師者。
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托河東薛氏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陳宿世不願處俗。
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随任便往中山七帝寺。
尋得本時弟子。
語曰。
汝頗憶從我度水往狼山不。
乘禅師者我身是也。
房中靈幾可速除之。
父母恐其出家。
便與納室。
爾後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興厭離。
端拱靜居。
又太和初年。
代京閹官自慨刑餘。
不逮人族。
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許之。
乃赍一部花嚴。
晝夜讀誦禮悔不息。
夏首歸山。
至六月末。
髭鬓盡生複丈夫相。
還狀奏聞。
高祖信敬由來。
忽見驚訝更增常日。
于是大代之國花嚴一經因斯轉盛。
并見侯君素旌異記。
釋法建者。
廣漢雒縣人也。
俗姓朱氏。
誦經一千卷。
仍多閑暇遨遊偶俗。
無所異焉。
忽複閉門則累日不出。
無所食矣。
唯聞誦經。
然小聲吟諷。
音不外徹。
有人倚壁竊聽臨響。
但聞斖斖細細。
似伏流之吐波。
時乃一出追從無聞武陵王東下。
令弟規守益州。
魏遣将軍尉遲迥來伐蜀。
規既降款。
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尋光。
乃見諸僧并睡。
唯法建端坐誦經。
光從口出。
迥聞自到建所頂禮坐聽。
至旦始休。
迥問曰。
法師昨夜所誦名作何經。
答曰。
華嚴經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從頭誦之。
答曰。
貧道誦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師誦得幾許。
答曰。
貧道發心欲誦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偍千卷。
迥驚疑不信。
将欲試之曰。
屈總誦一遍。
應不勞損耶。
建報曰。
續誦經典沙門常事。
豈憚勞苦。
乃設高座。
令諸僧衆并執本逐聽。
法建登座為誦。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
或類清風之入高松。
聰明者才似聞餘音。
情疏意逸者空望塵躅。
七日七夜數已滿千。
猶故不止。
迥起謝曰。
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請從此辭。
諸僧因并釋散。
迥既出歎息曰。
自如來寂滅之後。
阿難号為總持。
豈能過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樂。
奇哉奇哉。
建年八十終。
釋慧恭者。
益州成都人也。
俗姓周氏。
周末廢佛法之時。
與同寺慧遠結契勤學。
遠直詣長安聽采。
恭長往荊楊訪道。
遠于京師聽得阿毗昙論迦延拘舍地持成實毗婆沙攝大乘。
并皆精熟。
還益州講授。
卓爾絕群。
道俗欽重。
嚫施盈積。
恭後從江表來還。
二人相遇欣歡。
共叙離别三十餘年。
同宿數夜語說言談。
遠如泉湧。
恭竟無所道。
問恭曰。
離别多時今得相見。
慶此歡會伊何可論。
但覺仁者無所說。
将不得無所得耶。
恭對曰。
為性闇劣都無所解。
遠曰。
大無所解。
可不誦一部經乎。
恭答曰。
唯誦得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