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世音經一卷。
遠厲色曰。
觀世音經。
小兒童子皆能誦之。
何煩大汝許人乎。
且仁者童子出家。
與遠立誓望證道果。
豈複三十餘年唯誦一卷經如指許大。
是非闇鈍懶堕所為。
請與斷交。
願法師早去。
無增遠之煩惱也。
恭曰。
經卷雖小佛口所說。
遵敬者得無量福。
輕慢者得無量罪。
仰願暫息嗔心。
當為法師誦一遍。
即與長别。
遠大笑曰。
觀世音經。
如法華經普門品。
遠已講之數過百遍。
如何始欲鬧人耳乎。
恭曰。
外書雲。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但至心聽佛語。
豈得以人棄法。
乃于庭前結壇。
壇中安高座。
繞壇數匝。
頂禮升高座。
遠不得已。
于是下據胡床坐聽。
恭始發聲唱經題。
異香氛氲遍滿房宇。
及入文。
天上作樂雨四種花。
樂則寥亮振空。
花則雰霏滿地。
經訖下座。
自為解座梵。
訖花樂方歇。
慧遠接足頂禮淚下交連。
謝曰。
慧遠嗅穢死屍。
敢行天日之下。
乞暫留賜見教誨。
恭曰。
非恭所能。
諸佛力耳。
即日拂衣長揖沿流而去。
爾後訪問。
竟不知其所之。
其寺久已湮滅。
釋法泰。
眉州隆山縣人也。
俗姓呂氏。
初為道士十餘年。
中間忽自悟。
回心正覺。
因即剃除。
始誦法華經。
尋即通利。
乃精勤寫得法華經一部。
數有靈瑞。
欲将向益州莊潢。
令一人擔負。
一頭以籠盛錢二千。
束縛經置錢上。
一頭是衣服。
擔行至地名莋橋。
橋忽斷泰在後。
負擔人俱墜水中。
人浮得出。
擔沒不見。
泰于岸上槌胸号哭曰。
錢衣豈非閑事。
何忍溺經。
即高聲唱言。
如能為漉得者。
賞錢兩貫。
時有一人聞之脫衣入水沒。
求之數度。
出入得錢與衣襆。
而不得經。
泰轉悲泣。
巡岸上下。
望小洲上有一襆。
命人取之。
乃是經也。
草木擎之宛無濕處。
泰不勝歡喜。
即以二千錢。
償所漉人曰。
法師悲号劇喪父母。
故為急覓。
非是貪錢弟子。
雖傭夫亦知福報。
請以此錢充莊嚴之直。
言訖遁去。
更欲與言去已遠矣。
泰至城都裝潢。
以檀香為軸。
表帶及帙并函。
将還本寺别處安置。
夜夜有異香。
泰勤誦持一夜一遍。
時彪法師彼寺講。
夜欲看讀。
恒嫌泰鬧亂其心。
自欲往請令稍下聲。
乃見泰前大有人衆皆胡跪合掌。
彪退流汗。
即移所住。
泰年八十終矣。
釋慧超。
姓泛氏。
丹陽建元人。
禀懷溫裕立性懷仁。
弱齡厭俗。
自出家後。
誦法華經聞光州大蘇山慧思禅師獨悟一乘善明三觀。
與天台智者仙城命公。
笃志幽尋積年請業。
行優智遠德冠時賢。
思對衆命曰。
超之神府。
得忍人也。
及遊衡嶺。
複與同途留誦經。
停亟移歲序。
自隋初廓定。
北入嵩高。
餌藥坐禅冀言終老。
隋太子勇。
召集名德總會帝城。
以超業行不群。
特留供養。
而恭慎凝攝不顧世華。
及勇廢免一無所涉。
晚移定水高振德音。
道俗歸宗仰其戒範。
會淨業法師蔔居藍田谷之悟真寺。
欽超有道躬事邀迎。
共隐八年倍勤三惠。
及大業承運。
禅定初基。
爰發诏書延入行道。
屢辭砭疾。
後許還山。
德感物情頗存汲引。
四川貴望一縣官民。
莫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德。
并為經始伽藍。
繼綜羞粒。
大唐伊始榮重于前。
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
情慕隐淪鹹就栖止。
蔭松偃石論詳道義。
皆曰。
斯誠出要樂也。
後卧疾少時。
弟子跪問。
答曰。
吾之常也。
長生不欣夕死不戚。
乃面西正坐雲。
第一義空清淨智觀。
言如入定奄遂長往。
春秋七十有七。
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露骸松石一月餘日。
顔色不變。
天策上将聞稱希有。
遣人就視。
端拱如生。
自超九歲入道。
即誦法華五十餘年萬有餘遍。
感靈獲瑞不可勝言。
弟子法成等。
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釋慧顯。
伯濟國人也。
少出家。
苦心精專。
以誦法華為業。
祈福請願。
所遂者多。
聞講三論便從聽受。
法一染神彌增其緒。
初住本國北部修德寺有衆則講無便清誦。
四遠聞風造山諠接。
便往南方達拏山。
山極深險重隒岩固。
縱有往展登陟艱危。
顯靜坐其中專業如故。
遂終于彼。
同學輿屍置石窟中。
虎啖身骨并盡。
惟餘髅舌存焉。
經于三周其舌彌紅赤。
柔軟勝常。
過後方變紫鞕如石。
道俗怪而敬焉。
俱緘閉于石塔。
時年五十有八。
即貞觀之初年也。
釋道積。
蜀人。
住益州福成寺。
誦通涅槃生常恒業。
凡有宣述。
必洗滌身穢淨衣法座。
然後開之。
立性沉審慈仁總務。
諸有厲疾洞爛者。
其氣彌複郁勃。
衆鹹掩鼻。
而積與之供給。
身心無貳。
或同器食。
或為補浣。
時有問者。
積雲。
清淨臭處心憎愛也。
吾豈一其神慮耶。
寄此陶練耳。
皆慕其為行也。
而患己不能及之。
以貞觀初年五月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餘矣。
時屬炎夏而不腐臭。
經停百日跏坐如初。
莫不嗟尚。
乃就加漆布興敬巴蜀京邑諸僧受誦涅槃。
其列非少。
又有沙門洪遠僧恩。
并誦涅槃。
皂素
遠厲色曰。
觀世音經。
小兒童子皆能誦之。
何煩大汝許人乎。
且仁者童子出家。
與遠立誓望證道果。
豈複三十餘年唯誦一卷經如指許大。
是非闇鈍懶堕所為。
請與斷交。
願法師早去。
無增遠之煩惱也。
恭曰。
經卷雖小佛口所說。
遵敬者得無量福。
輕慢者得無量罪。
仰願暫息嗔心。
當為法師誦一遍。
即與長别。
遠大笑曰。
觀世音經。
如法華經普門品。
遠已講之數過百遍。
如何始欲鬧人耳乎。
恭曰。
外書雲。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但至心聽佛語。
豈得以人棄法。
乃于庭前結壇。
壇中安高座。
繞壇數匝。
頂禮升高座。
遠不得已。
于是下據胡床坐聽。
恭始發聲唱經題。
異香氛氲遍滿房宇。
及入文。
天上作樂雨四種花。
樂則寥亮振空。
花則雰霏滿地。
經訖下座。
自為解座梵。
訖花樂方歇。
慧遠接足頂禮淚下交連。
謝曰。
慧遠嗅穢死屍。
敢行天日之下。
乞暫留賜見教誨。
恭曰。
非恭所能。
諸佛力耳。
即日拂衣長揖沿流而去。
爾後訪問。
竟不知其所之。
其寺久已湮滅。
釋法泰。
眉州隆山縣人也。
俗姓呂氏。
初為道士十餘年。
中間忽自悟。
回心正覺。
因即剃除。
始誦法華經。
尋即通利。
乃精勤寫得法華經一部。
數有靈瑞。
欲将向益州莊潢。
令一人擔負。
一頭以籠盛錢二千。
束縛經置錢上。
一頭是衣服。
擔行至地名莋橋。
橋忽斷泰在後。
負擔人俱墜水中。
人浮得出。
擔沒不見。
泰于岸上槌胸号哭曰。
錢衣豈非閑事。
何忍溺經。
即高聲唱言。
如能為漉得者。
賞錢兩貫。
時有一人聞之脫衣入水沒。
求之數度。
出入得錢與衣襆。
而不得經。
泰轉悲泣。
巡岸上下。
望小洲上有一襆。
命人取之。
乃是經也。
草木擎之宛無濕處。
泰不勝歡喜。
即以二千錢。
償所漉人曰。
法師悲号劇喪父母。
故為急覓。
非是貪錢弟子。
雖傭夫亦知福報。
請以此錢充莊嚴之直。
言訖遁去。
更欲與言去已遠矣。
泰至城都裝潢。
以檀香為軸。
表帶及帙并函。
将還本寺别處安置。
夜夜有異香。
泰勤誦持一夜一遍。
時彪法師彼寺講。
夜欲看讀。
恒嫌泰鬧亂其心。
自欲往請令稍下聲。
乃見泰前大有人衆皆胡跪合掌。
彪退流汗。
即移所住。
泰年八十終矣。
釋慧超。
姓泛氏。
丹陽建元人。
禀懷溫裕立性懷仁。
弱齡厭俗。
自出家後。
誦法華經聞光州大蘇山慧思禅師獨悟一乘善明三觀。
與天台智者仙城命公。
笃志幽尋積年請業。
行優智遠德冠時賢。
思對衆命曰。
超之神府。
得忍人也。
及遊衡嶺。
複與同途留誦經。
停亟移歲序。
自隋初廓定。
北入嵩高。
餌藥坐禅冀言終老。
隋太子勇。
召集名德總會帝城。
以超業行不群。
特留供養。
而恭慎凝攝不顧世華。
及勇廢免一無所涉。
晚移定水高振德音。
道俗歸宗仰其戒範。
會淨業法師蔔居藍田谷之悟真寺。
欽超有道躬事邀迎。
共隐八年倍勤三惠。
及大業承運。
禅定初基。
爰發诏書延入行道。
屢辭砭疾。
後許還山。
德感物情頗存汲引。
四川貴望一縣官民。
莫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德。
并為經始伽藍。
繼綜羞粒。
大唐伊始榮重于前。
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
情慕隐淪鹹就栖止。
蔭松偃石論詳道義。
皆曰。
斯誠出要樂也。
後卧疾少時。
弟子跪問。
答曰。
吾之常也。
長生不欣夕死不戚。
乃面西正坐雲。
第一義空清淨智觀。
言如入定奄遂長往。
春秋七十有七。
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露骸松石一月餘日。
顔色不變。
天策上将聞稱希有。
遣人就視。
端拱如生。
自超九歲入道。
即誦法華五十餘年萬有餘遍。
感靈獲瑞不可勝言。
弟子法成等。
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釋慧顯。
伯濟國人也。
少出家。
苦心精專。
以誦法華為業。
祈福請願。
所遂者多。
聞講三論便從聽受。
法一染神彌增其緒。
初住本國北部修德寺有衆則講無便清誦。
四遠聞風造山諠接。
便往南方達拏山。
山極深險重隒岩固。
縱有往展登陟艱危。
顯靜坐其中專業如故。
遂終于彼。
同學輿屍置石窟中。
虎啖身骨并盡。
惟餘髅舌存焉。
經于三周其舌彌紅赤。
柔軟勝常。
過後方變紫鞕如石。
道俗怪而敬焉。
俱緘閉于石塔。
時年五十有八。
即貞觀之初年也。
釋道積。
蜀人。
住益州福成寺。
誦通涅槃生常恒業。
凡有宣述。
必洗滌身穢淨衣法座。
然後開之。
立性沉審慈仁總務。
諸有厲疾洞爛者。
其氣彌複郁勃。
衆鹹掩鼻。
而積與之供給。
身心無貳。
或同器食。
或為補浣。
時有問者。
積雲。
清淨臭處心憎愛也。
吾豈一其神慮耶。
寄此陶練耳。
皆慕其為行也。
而患己不能及之。
以貞觀初年五月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餘矣。
時屬炎夏而不腐臭。
經停百日跏坐如初。
莫不嗟尚。
乃就加漆布興敬巴蜀京邑諸僧受誦涅槃。
其列非少。
又有沙門洪遠僧恩。
并誦涅槃。
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