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回向。
遠志尚敦悫情捐名利。
征入會昌隆禮供給。
恩道心清肅成節動人。
弘福禅定兩以崇德。
而卑牧自處。
蒙俗罕知。
時弘福寺有沙門智晔者。
本族江表。
隋朝征入。
深樂法華鎮恒抄寫。
所得外利即用雇人。
前後出本二千餘部。
身恒自勵日寫五張。
年事乃秋斯業無怠。
今總寺任彌勤恒業。
年七十餘矣。
釋寶瓊。
馬氏。
益州綿竹人。
小年出家。
清貞儉素。
讀誦大品兩日一遍。
為常途業。
曆遊邑洛無他方術。
但勸信向尊敬佛法。
晚移州治住福壽寺。
率勵坊郭。
邑義為先。
每結一邑必三十人。
合誦大品人别一卷。
月營齋集各依次誦。
如此義邑乃盈千計。
四遠聞者皆來造款。
瓊乘機授化望風靡服。
而卑弱自持先人後德。
經行擁鬧下道相避。
言問酬對怡聲謙敬。
斯實量也不媚于時。
本邑連比什邡諸縣。
并是道民尤不奉佛。
僧有投寄無容施者。
緻使老幼之徒于沙門像不識者衆。
瓊雖桑梓習俗難改。
徒有開悟莫之能受。
李氏諸族正作道會。
邀瓊赴之。
來既後至不禮而坐。
佥謂不禮天尊非法也。
瓊曰。
邪正道殊所事各異。
天尚不禮何況老君。
衆議纭纭頗相淩侮。
瓊曰。
吾禮非所禮。
恐贻辱也。
遂禮一拜。
道像并座動搖不安。
又禮一拜。
連座返倒摧殘在地。
道民相視謂是風鼓競來周正。
瓊曰。
斯吾所為。
勿妄怨也。
初未之信。
既安又禮。
如前崩倒。
合衆驚懼舉掌禮瓊。
一時回信從受戒法。
傍縣道黨相将歎訝。
鹹複奉法。
時既創開釋化。
皆授菩薩戒焉。
縣令高遠者。
素有誠敬。
承風敷導。
更于州寺召僧弘講合境傾味自此而繁。
以貞觀八年。
終于所住。
釋善慧。
姓苟氏。
河内溫人。
博通群籍統括文義。
逮于九章律曆七曜盈虛。
皆吞若胸中抵掌符會。
乃深惟世務終墜泥塗。
遂解褐抽簪。
創歸僧伍。
初在除州之彭城寺。
誦法華經聽收攝論。
時遭寇蕩兵食交侵。
而慧抱饑自勵奉法無殆。
洗穢護淨彌隆恒日。
但以邊邑寡學文字纰謬至于音诂衆議紛然。
雖複俗語時通。
而慧意存雅正。
周訪明悟還同昔疑。
乃以大業末齡。
負錫西入屢逢群盜衣裳略盡。
但有弊布目遮。
猶執破瓶常充淨用。
既達關口。
素阙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
于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
孟冬十月初達京師。
值沙門吉藏正講法華。
深副本圖即依聽受。
形服鄙惡衆不納之。
乃掃雪藉地單裙[打-丁+親]坐。
都講财唱。
傾耳詞句拟定經文。
藏既闡揚。
勇心承旨望通理義。
由情存兩得。
不暇忍寒。
歡笑熙熙如賈獲寶。
竟冬常爾衆方美之。
問以詞旨片無遺忘。
乃以聞法同屬禅定寺。
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
智觀無濫。
慧又師喜。
兩振芳規。
武德初年。
随住藍田之津梁寺。
俗本骊戎。
互相梗戾。
率獎陶化。
十室而九。
然而性愛英賢。
樂相延緻。
自西自東百有餘裡。
名林勝地皆建禅坊。
所之逃逸之俦。
賴其安堵。
以貞觀九年正月。
終于骊山之陽涼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初慧棄擲俗典莅此玄模。
言不重涉專心道業。
省言節食佩律懷仁。
迎頓客旅雅重經教。
其有未曾觌者。
要必親觀。
若值行要累日誦持。
以為熏習之基也。
時太原沙門慧達者。
亦誦法華五千餘遍。
行坐威儀其聲不辍。
偏存物命。
直視低目。
地有蟲豸。
必回身而避。
不敢跨越。
有問。
答曰。
斯之與吾生死不定。
将不先成正覺。
安可妄輕之耶。
以貞觀八年四月。
跏坐而終。
人謂入定。
停于五宿。
既似長逝。
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釋法誠。
姓樊氏。
雍州萬年人。
童小出家。
止藍田王效寺。
事沙門僧和。
和亦鄉族所推。
奉之比聖。
嘗有人欲害。
夜往其房。
見門内猛火騰焰升帳。
遂即退悔。
性飲清泉。
潔清故也。
人或弄之。
密以羊骨沉水。
和素不知。
飲便嘔吐。
其冥感潛識為若此矣。
誠奉佩訓。
勖講法華經以為恒任。
又谒禅林寺相禅師。
詢于定行。
而德茂時宗。
學優衆仰。
晚住雲花綱理僧鎮。
隋文欽德請遵戒範。
乃陳表固辭。
薄言抗禮。
遂負笈長驅。
曆遊名嶽追蹤勝友。
鹹承志道。
因見超公隐居幽靜。
乃結心期栖遲藍谷。
處既局狹才止一床。
旋轉經行恐颠深壑。
便刬迹開林披雲附景。
茅茨葺宇甕牖疏檐。
情事相依欣然符合。
今所謂悟真寺也。
法華三昧翹心奉行。
澡沐中表溫恭朝夕。
夢感普賢勸書大教。
誠曰。
大教大乘也。
諸佛智慧所謂般若。
于即入淨行道。
重惠匠人。
書八部般若。
香台寶軸莊嚴成就。
又于寺南橫嶺造華嚴堂。
陻山阗谷列棟開甍。
前對重巒右臨斜谷。
吐納雲霧下瞰雷霆。
餘曾遊焉。
實奇觀也。
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
弘文學士張靜者。
時号筆工。
罕有加勝。
乃請至山舍令受齋戒。
潔淨自修。
口含香汁身被新服。
然靜長途寫經不盈五十。
誠料其見财。
兩
遠志尚敦悫情捐名利。
征入會昌隆禮供給。
恩道心清肅成節動人。
弘福禅定兩以崇德。
而卑牧自處。
蒙俗罕知。
時弘福寺有沙門智晔者。
本族江表。
隋朝征入。
深樂法華鎮恒抄寫。
所得外利即用雇人。
前後出本二千餘部。
身恒自勵日寫五張。
年事乃秋斯業無怠。
今總寺任彌勤恒業。
年七十餘矣。
釋寶瓊。
馬氏。
益州綿竹人。
小年出家。
清貞儉素。
讀誦大品兩日一遍。
為常途業。
曆遊邑洛無他方術。
但勸信向尊敬佛法。
晚移州治住福壽寺。
率勵坊郭。
邑義為先。
每結一邑必三十人。
合誦大品人别一卷。
月營齋集各依次誦。
如此義邑乃盈千計。
四遠聞者皆來造款。
瓊乘機授化望風靡服。
而卑弱自持先人後德。
經行擁鬧下道相避。
言問酬對怡聲謙敬。
斯實量也不媚于時。
本邑連比什邡諸縣。
并是道民尤不奉佛。
僧有投寄無容施者。
緻使老幼之徒于沙門像不識者衆。
瓊雖桑梓習俗難改。
徒有開悟莫之能受。
李氏諸族正作道會。
邀瓊赴之。
來既後至不禮而坐。
佥謂不禮天尊非法也。
瓊曰。
邪正道殊所事各異。
天尚不禮何況老君。
衆議纭纭頗相淩侮。
瓊曰。
吾禮非所禮。
恐贻辱也。
遂禮一拜。
道像并座動搖不安。
又禮一拜。
連座返倒摧殘在地。
道民相視謂是風鼓競來周正。
瓊曰。
斯吾所為。
勿妄怨也。
初未之信。
既安又禮。
如前崩倒。
合衆驚懼舉掌禮瓊。
一時回信從受戒法。
傍縣道黨相将歎訝。
鹹複奉法。
時既創開釋化。
皆授菩薩戒焉。
縣令高遠者。
素有誠敬。
承風敷導。
更于州寺召僧弘講合境傾味自此而繁。
以貞觀八年。
終于所住。
釋善慧。
姓苟氏。
河内溫人。
博通群籍統括文義。
逮于九章律曆七曜盈虛。
皆吞若胸中抵掌符會。
乃深惟世務終墜泥塗。
遂解褐抽簪。
創歸僧伍。
初在除州之彭城寺。
誦法華經聽收攝論。
時遭寇蕩兵食交侵。
而慧抱饑自勵奉法無殆。
洗穢護淨彌隆恒日。
但以邊邑寡學文字纰謬至于音诂衆議紛然。
雖複俗語時通。
而慧意存雅正。
周訪明悟還同昔疑。
乃以大業末齡。
負錫西入屢逢群盜衣裳略盡。
但有弊布目遮。
猶執破瓶常充淨用。
既達關口。
素阙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
于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
孟冬十月初達京師。
值沙門吉藏正講法華。
深副本圖即依聽受。
形服鄙惡衆不納之。
乃掃雪藉地單裙[打-丁+親]坐。
都講财唱。
傾耳詞句拟定經文。
藏既闡揚。
勇心承旨望通理義。
由情存兩得。
不暇忍寒。
歡笑熙熙如賈獲寶。
竟冬常爾衆方美之。
問以詞旨片無遺忘。
乃以聞法同屬禅定寺。
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
智觀無濫。
慧又師喜。
兩振芳規。
武德初年。
随住藍田之津梁寺。
俗本骊戎。
互相梗戾。
率獎陶化。
十室而九。
然而性愛英賢。
樂相延緻。
自西自東百有餘裡。
名林勝地皆建禅坊。
所之逃逸之俦。
賴其安堵。
以貞觀九年正月。
終于骊山之陽涼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初慧棄擲俗典莅此玄模。
言不重涉專心道業。
省言節食佩律懷仁。
迎頓客旅雅重經教。
其有未曾觌者。
要必親觀。
若值行要累日誦持。
以為熏習之基也。
時太原沙門慧達者。
亦誦法華五千餘遍。
行坐威儀其聲不辍。
偏存物命。
直視低目。
地有蟲豸。
必回身而避。
不敢跨越。
有問。
答曰。
斯之與吾生死不定。
将不先成正覺。
安可妄輕之耶。
以貞觀八年四月。
跏坐而終。
人謂入定。
停于五宿。
既似長逝。
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釋法誠。
姓樊氏。
雍州萬年人。
童小出家。
止藍田王效寺。
事沙門僧和。
和亦鄉族所推。
奉之比聖。
嘗有人欲害。
夜往其房。
見門内猛火騰焰升帳。
遂即退悔。
性飲清泉。
潔清故也。
人或弄之。
密以羊骨沉水。
和素不知。
飲便嘔吐。
其冥感潛識為若此矣。
誠奉佩訓。
勖講法華經以為恒任。
又谒禅林寺相禅師。
詢于定行。
而德茂時宗。
學優衆仰。
晚住雲花綱理僧鎮。
隋文欽德請遵戒範。
乃陳表固辭。
薄言抗禮。
遂負笈長驅。
曆遊名嶽追蹤勝友。
鹹承志道。
因見超公隐居幽靜。
乃結心期栖遲藍谷。
處既局狹才止一床。
旋轉經行恐颠深壑。
便刬迹開林披雲附景。
茅茨葺宇甕牖疏檐。
情事相依欣然符合。
今所謂悟真寺也。
法華三昧翹心奉行。
澡沐中表溫恭朝夕。
夢感普賢勸書大教。
誠曰。
大教大乘也。
諸佛智慧所謂般若。
于即入淨行道。
重惠匠人。
書八部般若。
香台寶軸莊嚴成就。
又于寺南橫嶺造華嚴堂。
陻山阗谷列棟開甍。
前對重巒右臨斜谷。
吐納雲霧下瞰雷霆。
餘曾遊焉。
實奇觀也。
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
弘文學士張靜者。
時号筆工。
罕有加勝。
乃請至山舍令受齋戒。
潔淨自修。
口含香汁身被新服。
然靜長途寫經不盈五十。
誠料其見财。
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