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下

關燈
紙酬其五百。

    靜利其貨竭力寫之。

    終部以來誠恒每日燒香供養。

    在其案前。

    點畫之間。

    心緣目睹略無遺漏。

    故其克心鑽注。

    時感異鳥形色希世。

    飛入堂中徘徊鼓舞。

    下至經案複上香爐。

    攝靜住觀自然馴狎。

    久之翔逝。

    明年經了将事興慶。

    鳥又飛來如前馴擾。

    鳴唳哀亮貞觀初年。

    造畫千佛。

    鳥又飛來登上匠背。

    後營齊供慶諸經像。

    日次中時。

    怪其不至。

    誠顧山岑曰。

    鳥既不至。

    誠吾無感也。

    将不兼諸穢行緻有此征。

    言已欻然飛來。

    旋環鳴啭入香水中。

    奮迅而浴。

    中後便逝。

    前如此者非複可述。

    素善翰墨。

    鄉曲所推。

    山路岩崖勒諸經偈。

    皆其筆也。

    手寫法華正當露地。

    因事他行未營收舉。

    屬洪雨滂注溝澗波飛。

    走往看之。

    而合案并幹。

    餘便流潦。

    嘗卻偃橫松。

    遂落懸溜。

    未至下澗。

    不覺已登高岸。

    無損一毛。

    又青泥坊側有古佛龛。

    周氏瘗藏今猶未出。

    誠夜夢其處大有尊形。

    既覺往開。

    恰獲古龛像。

    年月積久并悉剝壞。

    就而修理。

    道俗稱善。

    斯并冥術之功。

    自誠開發。

    至貞觀十四年夏末日。

    忽感餘疾。

    自知即世。

    願生兜率。

    索水浴訖又索終輿。

    旁自檢校不許榮厚。

    恰至月末明相将現。

    無故語曰。

    欲來但入未假弦歌。

    顧侍人曰。

    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

    九品往生此言驗矣。

    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

    吾今去世。

    爾等。

    佛有正戒無得有虧。

    後緻悔也。

    言已口出光明照于楹内。

    又聞異香苾芬而至。

    但見端坐俨思。

    不覺其神已逝。

    時年七十有八。

    然誠之誦習也一夏法華料五百遍。

    餘日讀誦兼而行之。

    猶獲兩遍縱有人客要須與語者。

    非經部度中不他言。

    略計十年之勤萬有餘遍。

     釋空藏。

    俗姓王氏。

    先祖晉陽。

    今在雍州之新豐焉。

    母初孕日。

    自然不食酒肉五辛。

    時以同塵身子故。

    密加異之。

    既誕育後。

    靈鑒日陳。

    情用高遠。

    讀誦經論思存拔濟。

    至年十九。

    同佛出家。

    既惟一己二親留礙。

    乃于父前以身四布。

    七日不起。

    恐其命絕方從所願。

    即辭向藍田負兒山中私自剃落。

    初赍面六鬥。

    拟作月糧。

    日啖二升。

    三年不盡。

    屢感神鼎自然而至。

    由是增其禅誦。

    晨宵無辍。

    後依止判法師住龍池寺。

    欽重經論日誦萬言。

    前後總計三百餘卷。

    三論涅槃探窮岩穴。

    大業之始。

    以藏名稱惟遠道俗所聞。

    下敕征延入住禅定。

    唐運既興崇繕法宇。

    有敕于金城坊建會昌寺。

    并請大德十人。

    度僧五十人。

    永用住持。

    以藏行德夙彰。

    又請住焉。

    供事彌隆極光恒美。

    而性樂山水志存清曠。

    每年仲春遊浪林阜。

    行次玉泉。

    遂有終焉之思。

    居止載紀衆聚如山。

    說導亡疲開悟逾廣。

    後為亢旱。

    經時山泉乃竭。

    合寺僧衆鹹以驚嗟。

    藏乃至心祈請。

    其泉應時還複。

    遠近道俗動色相歡。

    兼又弘操嶽峙器局川停。

    不擾榮利不懷寵辱。

    濟度群有不略寸陰。

    乃鈔摘衆經大乘要句。

    以為卷軸。

    紙别五經三經。

    卷部二十五十。

    總有十卷。

    每講開務極增成學。

    聞義兩持偏無迷忘。

    夏分常行方等忏法。

    賢劫千佛日禮一遍。

    常坐不卧垂三十年。

    翹勤專注難加系迹。

    以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二日。

    終于會昌。

    春秋七十有四。

    遺身于龍池寺側。

    收骨起塔。

    觀其讀誦之富。

    振古罕俦。

    視其髅骨。

    兩耳通明。

    頂有雙孔。

    眼眶含竅各有三焉。

    弟子等追惟永往。

    樹碑于會昌寺中。

    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于志甯為文。

     釋慧铨。

    姓蕭氏。

    今特進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為梁公。

    祖即梁明帝矣。

    性度恢簡志用沖粹。

    姑即隋炀之後也。

    自幼及長恒在宮阙。

    慕樂超世無因自達年既冠成。

    帝乃尚以秦孝王女為妻。

    非其願也。

    事不獲已。

    時行伉俪。

    及妻終後方遂夙心。

    以鄭氏東都預茲剃落。

    及武德初歲。

    方還京辇住莊嚴寺。

    廣聽衆部。

    而以攝論為心。

    頗懷篇什尤能草隸。

    随筆所被用為模楷。

    故經題寺額。

    鹹推仰之。

    兄鈞任東宮中舍。

    文才之舉朝廷攸屬。

    每歲春秋相攜岩岫。

    觸興題篇連句同韻。

    時以為難兄弟也。

    又弟智證。

    出家同住。

    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

    略榮位之好欣懷道業。

    勤勤自課無擇昏曉。

    證與兄铨相次而卒。

    以家世信奉偏弘法華。

    同族尊卑鹹所成誦。

    故蕭氏法華。

    皂素稱富。

    特進撰疏。

    總集十有餘家。

    采掇菁華揉以胸臆。

    勒成卷數常自敷弘。

    時召京辇名僧。

    指摘瑕累。

    或集親屬僧尼。

    數将二十。

    給惠以時四事無怠。

    故封祿所及惟存通濟。

    太府情好讀誦為先。

    故生至終誦盈萬遍雇人抄寫總有千部。

    每日朝參必使傧者執經在前。

    至于公事微隙。

    便就轉讀朝伍仰屬以為絕倫。

    自釋化東傳。

    流味彌遠。

    承受讀誦世罕伊人。

    蕭氏一門。

    可為天下模楷矣。

     釋遺俗。

    不知何許人。

    以唐運初開遊止雍州醴泉縣南美泉鄉陽陸家。

    鎮常供養清儉寡欲。

    惟誦法華為業。

    晝夜相系乃數千遍以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