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下
關燈
小
中
大
觀初。
因疾将終。
遺囑友人慧廓曰。
比雖誦經意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善。
若身死後。
不須棺盛露骸埋之。
十載可為發出。
舌根必爛知無受持。
若猶存在。
當告道俗為起一塔以示感靈。
言訖而終。
遂依埋葬。
至貞觀十一年。
廓與諸知故就墓發之。
身肉都銷惟舌不朽。
一縣士女鹹共仰戴。
誦持之流又倍恒度。
乃函盛其舌。
于陽陸村北甘谷南岸為建甎塔。
識者尊嚴彌隆信敬誦讀更甚。
又京城西南豐谷鄉福水南史村史呵擔者。
少懷善念。
常誦法華行安樂行。
慈悲在意不乘畜産。
虛約為心名沾令史。
往還京省以習誦相。
仍恐路逢相識。
人事暄涼便廢所誦。
故其所行必小徑左道低氣怡顔緣念相續。
初不告倦。
及終之時。
感異香氣充于村曲。
親疏同怪遂埋殡之。
爾後十年妻亡。
乃發屍出。
舌根鮮明餘并朽盡。
乃别标顯葬。
又黃州随華寺僧玄秀者。
性清慎溫恭為志。
常誦法華。
每感征異。
未以為怪。
時屬炎暑同友逐涼。
遣召秀來欲有談笑。
既至房前。
但見羽衛嚴肅人馬偉大。
怖而返告。
同往共觀。
如初不異。
轉至後門其徒彌盛。
上望空中填塞無際。
多乘象馬類雜鬼神。
乃知其感通也。
置而卻返。
明晨慚謝。
朋從遂絕。
秀專斯業。
隋末終寺。
釋寶相。
姓馬。
雍州長安人。
十九出家。
清貞栖德住羅漢寺。
專聽攝論。
深惟妄識之難伏也。
無時不諠乃入禅坊。
頭陀自靜。
六時禮悔四十餘年。
夜自笃課誦阿彌陀經七遍。
念佛名六萬遍。
晝讀藏經初無散舍。
後專讀涅槃。
一千八十遍。
兼誦金剛般若。
終于即世。
然身絕患惱休健翕習。
冷食粗衣随得便服。
情無憚苦。
又志存正業翹注晨霄。
蚤虱流身不暇觀采。
遇患将極念誦無舍。
克至大期。
累屬道俗以念佛為先。
西方相待勿虛度世。
又屬當燒散吾屍不勞銘塔。
用塵庸俗。
言訖而逝。
年八十三。
六十二夏。
不畜尺财無勞僧法。
又同寺僧法達者。
以誠素見稱。
供嚫之直用寫華嚴八部般若。
燒香自讀一百餘遍。
而生常清潔不畜門人。
單己自怡食無餘粒。
斯亦輕清之高士也。
年登七十。
便赍所讀經贈同行者。
但捧勝天一部以為終老。
即擲公名趣雲陽岩中。
擁緣送死。
經于四載遂卒彼山。
并是即目近事。
且夫讀誦征感。
其類繁焉。
别有紀傳。
故不曲盡。
略引數條。
示光緒耳。
論曰。
尋夫讀誦之為業也。
功務本文。
經歎說行。
要先受誦。
何以然耶。
但由庸識未剖必假聞持。
昆竹不斷鳳音甯顯。
義當才登解發即須通覽。
采酌經緯窮搜名理。
疑僞雜錄單複出生。
普閱目前铨品人世。
然後要約法句誦鎮心神。
廣說緣本用疏迷結。
遂能條貫本支。
釋疑滞以通化。
統略玄旨。
附事用以征治。
是故經雲。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
斯誠誡也。
世多惰學。
愚計相封。
以尋理為諸見。
用博文為障道。
故調達善星之廣富。
未免泥犁。
槃特薄拘之寡約。
尚參中聖。
凡斯等議未成通論。
原夫。
道障之起。
起乎心行。
道在無滞。
滞則障道。
焉有多聞能為道障。
夫聞本筌解。
封附不行。
此則滞指亡月。
正違出要。
是以愚夫當斯一計莫非學既未功随言便着于經律論生未曾沾。
惑妄發心誓不執卷。
見學教者目為文字。
故使慢水覆心。
膏盲誰遣。
至于決斷篇聚判析僞真。
由來未知事逾聾瞽。
既恥來問反啟甯陳。
遂即惟心臆斷。
泛浪無準。
傍為啟齒。
何急如前。
又有薄讀數帙略誦短章。
謂為止足。
更絕欣尚。
便引大集法行比丘十住不貴多讀。
竊以。
教門宏曠待對塵勞。
藥病相投豈徒繁積。
藏部所設止在奉持。
聞而莫依校量非一。
今倒想如草之蔓慢我如山之立。
要資博讀見有廣治之能。
随境流觀務存祛滞之本。
但以暗識未萌集熏怠構。
稱情昏倒反福成罪。
故此方見錄卷止六千。
尚怖不希壅迷頓足。
何論天竺遺典龍藏現經。
敢慕窺求通觀聞海。
必能追功。
起觀無暇廣尋。
要拔苦輪方聞為飾。
斯則莊嚴道論慧解前驅。
不待抑揚自然會理。
又有曲媚佛言詐辭學論。
便言論作小聖吐言隐密。
雕淳樸散道味已離。
故我誦持無心悟入。
斯言何哉。
妄有穿鑿。
原夫。
諸佛說法。
本惟至道。
赴接凡小方便乘權。
權道多謀任機而現。
或以聲光動之。
或以威容鼓之。
法譬亂舉緣事相開。
以悟達為本言。
以亡筌為意得。
但以去聖久遠時接澆浮。
專寶文詞罕會幽旨。
所以大小諸聖。
悲大道之将崩。
廣采了義。
制明論以通教。
故文雲。
随聲取義有五過失。
謗佛輕法诳人退信。
斯言極矣。
不量己之神府。
而辄揆于成教。
明佛而侮賢聖。
憎愛于是由生。
嗟乎法侶又何詳哉。
且夏屋非散材所成。
大智豈庸情所構。
固當通其所滞悟其所迷。
不然則至聖于何起悲。
正士于何揚化。
事叙緣于本紀。
故不廣之。
因疾将終。
遺囑友人慧廓曰。
比雖誦經意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善。
若身死後。
不須棺盛露骸埋之。
十載可為發出。
舌根必爛知無受持。
若猶存在。
當告道俗為起一塔以示感靈。
言訖而終。
遂依埋葬。
至貞觀十一年。
廓與諸知故就墓發之。
身肉都銷惟舌不朽。
一縣士女鹹共仰戴。
誦持之流又倍恒度。
乃函盛其舌。
于陽陸村北甘谷南岸為建甎塔。
識者尊嚴彌隆信敬誦讀更甚。
又京城西南豐谷鄉福水南史村史呵擔者。
少懷善念。
常誦法華行安樂行。
慈悲在意不乘畜産。
虛約為心名沾令史。
往還京省以習誦相。
仍恐路逢相識。
人事暄涼便廢所誦。
故其所行必小徑左道低氣怡顔緣念相續。
初不告倦。
及終之時。
感異香氣充于村曲。
親疏同怪遂埋殡之。
爾後十年妻亡。
乃發屍出。
舌根鮮明餘并朽盡。
乃别标顯葬。
又黃州随華寺僧玄秀者。
性清慎溫恭為志。
常誦法華。
每感征異。
未以為怪。
時屬炎暑同友逐涼。
遣召秀來欲有談笑。
既至房前。
但見羽衛嚴肅人馬偉大。
怖而返告。
同往共觀。
如初不異。
轉至後門其徒彌盛。
上望空中填塞無際。
多乘象馬類雜鬼神。
乃知其感通也。
置而卻返。
明晨慚謝。
朋從遂絕。
秀專斯業。
隋末終寺。
釋寶相。
姓馬。
雍州長安人。
十九出家。
清貞栖德住羅漢寺。
專聽攝論。
深惟妄識之難伏也。
無時不諠乃入禅坊。
頭陀自靜。
六時禮悔四十餘年。
夜自笃課誦阿彌陀經七遍。
念佛名六萬遍。
晝讀藏經初無散舍。
後專讀涅槃。
一千八十遍。
兼誦金剛般若。
終于即世。
然身絕患惱休健翕習。
冷食粗衣随得便服。
情無憚苦。
又志存正業翹注晨霄。
蚤虱流身不暇觀采。
遇患将極念誦無舍。
克至大期。
累屬道俗以念佛為先。
西方相待勿虛度世。
又屬當燒散吾屍不勞銘塔。
用塵庸俗。
言訖而逝。
年八十三。
六十二夏。
不畜尺财無勞僧法。
又同寺僧法達者。
以誠素見稱。
供嚫之直用寫華嚴八部般若。
燒香自讀一百餘遍。
而生常清潔不畜門人。
單己自怡食無餘粒。
斯亦輕清之高士也。
年登七十。
便赍所讀經贈同行者。
但捧勝天一部以為終老。
即擲公名趣雲陽岩中。
擁緣送死。
經于四載遂卒彼山。
并是即目近事。
且夫讀誦征感。
其類繁焉。
别有紀傳。
故不曲盡。
略引數條。
示光緒耳。
論曰。
尋夫讀誦之為業也。
功務本文。
經歎說行。
要先受誦。
何以然耶。
但由庸識未剖必假聞持。
昆竹不斷鳳音甯顯。
義當才登解發即須通覽。
采酌經緯窮搜名理。
疑僞雜錄單複出生。
普閱目前铨品人世。
然後要約法句誦鎮心神。
廣說緣本用疏迷結。
遂能條貫本支。
釋疑滞以通化。
統略玄旨。
附事用以征治。
是故經雲。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
斯誠誡也。
世多惰學。
愚計相封。
以尋理為諸見。
用博文為障道。
故調達善星之廣富。
未免泥犁。
槃特薄拘之寡約。
尚參中聖。
凡斯等議未成通論。
原夫。
道障之起。
起乎心行。
道在無滞。
滞則障道。
焉有多聞能為道障。
夫聞本筌解。
封附不行。
此則滞指亡月。
正違出要。
是以愚夫當斯一計莫非學既未功随言便着于經律論生未曾沾。
惑妄發心誓不執卷。
見學教者目為文字。
故使慢水覆心。
膏盲誰遣。
至于決斷篇聚判析僞真。
由來未知事逾聾瞽。
既恥來問反啟甯陳。
遂即惟心臆斷。
泛浪無準。
傍為啟齒。
何急如前。
又有薄讀數帙略誦短章。
謂為止足。
更絕欣尚。
便引大集法行比丘十住不貴多讀。
竊以。
教門宏曠待對塵勞。
藥病相投豈徒繁積。
藏部所設止在奉持。
聞而莫依校量非一。
今倒想如草之蔓慢我如山之立。
要資博讀見有廣治之能。
随境流觀務存祛滞之本。
但以暗識未萌集熏怠構。
稱情昏倒反福成罪。
故此方見錄卷止六千。
尚怖不希壅迷頓足。
何論天竺遺典龍藏現經。
敢慕窺求通觀聞海。
必能追功。
起觀無暇廣尋。
要拔苦輪方聞為飾。
斯則莊嚴道論慧解前驅。
不待抑揚自然會理。
又有曲媚佛言詐辭學論。
便言論作小聖吐言隐密。
雕淳樸散道味已離。
故我誦持無心悟入。
斯言何哉。
妄有穿鑿。
原夫。
諸佛說法。
本惟至道。
赴接凡小方便乘權。
權道多謀任機而現。
或以聲光動之。
或以威容鼓之。
法譬亂舉緣事相開。
以悟達為本言。
以亡筌為意得。
但以去聖久遠時接澆浮。
專寶文詞罕會幽旨。
所以大小諸聖。
悲大道之将崩。
廣采了義。
制明論以通教。
故文雲。
随聲取義有五過失。
謗佛輕法诳人退信。
斯言極矣。
不量己之神府。
而辄揆于成教。
明佛而侮賢聖。
憎愛于是由生。
嗟乎法侶又何詳哉。
且夏屋非散材所成。
大智豈庸情所構。
固當通其所滞悟其所迷。
不然則至聖于何起悲。
正士于何揚化。
事叙緣于本紀。
故不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