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關燈
形。

    舍利室内出黃白光。

    四月七日。

    又見雙樹黃雀一頭及以光雲師子等像。

    辰時又見金翅鳥身飛龍樹林寶蓋等像傍現二菩薩及黃師子。

    已時又見寶幢樹林。

    下有菩薩黃衣居士。

    白色師子蹲踞石上。

    又有雲氣樹林樓閣菩薩。

    午時又見白色雲氣寶幢樹林青色師子。

    申時又現雙樹繁茂須臾變為宮殿樓閣佛坐花台其色黃白。

    亥時雲起西北雨潤三寸雲上六天一時見身。

    四月八日将欲下塔。

    平旦之時天雨白花。

    飛揚不下。

    卯時又見諸天寶蓋樹側菩薩及黃師子。

    辰時又見大蓋兩重衆寶莊嚴。

    下坐菩薩及白師子踞在石上。

    帳上又見光影雲氣。

    氣中金光乍大乍小。

    下有蓮花時開時合。

    又雨天花。

    大者在空。

    面闊尺餘。

    小者堕地。

    狀如桃花。

    已時帳後見三諸天三師子及蓮花水池。

    午時将下。

    又見雙樹并立菩薩。

    舍利忽分以為五粒。

    流轉光曜。

    四月九日。

    填平已後。

    帳後闆上光影之内疊石文生。

    又見大樹。

    青衣沙門執爐而立。

    又感奇香郁烈人鼻。

    楷具列聞。

    帝大悅。

    令圖缋之。

    以流海内。

    自仁壽創塔。

    前後百餘。

    感征最優勿高于楷。

    後以常業終于本寺。

     釋智能李氏。

    懷州河内人。

    布意遠塵束懷律教。

    收聽令譽風被河右。

    開皇之始。

    觀道渭陰随奉資行。

    住轉輪寺。

    仁壽置塔。

    奉敕召送于青州勝福寺中。

    處約懸峰山參天際。

    風樹交結迥瞰千裡。

    古名岩勢之道場也。

    元魏末時創開此額。

    初置基日。

    疏山鑿地。

    入土三尺獲古石函。

    長可八尺深六尺許。

    表裹平滑殆非人運。

    所謂至感冥通有祈斯應矣。

    及下舍利大放光明挺溢山宇。

    道俗俱見。

    乃至出沒流轉。

    變狀匹論。

    能晚還寺更崇定業。

    林泉栖托不預僧倫。

    逃名永逝莫測其終。

     釋昙良。

    姓栗。

    潞州人。

    十六出家。

    專尋經典。

    及長成德。

    以大論傳名。

    兼講小經。

    接叙時俗亟發歸信。

    為衆賢之賞。

    入京遊聽住真寂寺。

    文帝下敕召送舍利于亳州開寂寺。

    将欲起塔先造石函。

    地非山鄉周訪難得。

    良曰。

    待覓得石期至匹成但發勝心何緣不濟。

    乃要心祈請願賜哀給。

    忽于州境獲石三枚。

    底廂及蓋各是異縣。

    運來合之宛是一物。

    衆嘉異之。

    具聞台省。

    良性樂異迹周覽觀之。

    亳州西部谷陽城中有老君宅。

    今為祠廟。

    庭前有柏三十餘株碑文薜道衡制。

    廟東百餘步老君母宅。

    亦有廟舍。

    次西十裡有苦城。

    即傳所雲李聘苦縣人。

    斯處是也。

    還歸本寺專誠忏禮。

    食息已外常在佛前。

    唐初卒也。

    八十餘矣。

     釋道嵩。

    姓劉。

    瀛州河間人。

    十三出家。

    遊聽洛下訪訊明哲。

    終日迻遑。

    衣服粗單全不涉意。

    值慧遠法師講諸經論。

    陶染積時遂寝幽極。

    随入京室。

    為慕義學士同侶推崇道心人也。

    仁壽置塔。

    敕召送于蘇州。

    舍利将至。

    井吼出聲。

    二日乃止。

    造基掘地得古甎函。

    内有銀合。

    獲舍利一粒。

    置水瓶内。

    旋繞呈祥。

    同藏大塔。

    嵩還京室住總化寺。

    餐味涅槃依行忏悔。

    身戒心慧悉戴奉之。

    一缽三衣盈長不畜。

    遵經聖行息世譏嫌。

    遂卒于世。

     釋智嶷。

    姓康。

    本康居王胤也。

    國難東歸魏封于襄陽。

    因累居之十餘世矣。

    七歲初學。

    尋文究竟。

    無師自悟。

    敬重佛宗。

    雖晝權俗緣令依學侶。

    而夜私誦法華。

    竟文純熟。

    二親初不知也。

    十三拜辭即蒙剃落。

    更咨大部情因彌着。

    二十有四方受具足。

    攜帙洛濱依承慧遠。

    傳業十地及以涅槃。

    皆可敷導。

    後入關中住靜法寺。

    仁壽置塔。

    敕召送于瓜州崇教寺。

    初達定基。

    黃龍出現于州側大池。

    牙角身尾合境通矚。

    具表上聞。

    嶷住寺多年常思定慧。

    非大要事不出戶庭。

    故往參候罕睹其面。

    末以年事高邁勵業彌崇。

    寺任衆務并悉推謝。

    唐初卒也。

    七十餘矣。

     釋道顔。

    姓李氏。

    定州人。

    初學遠公涅槃十地。

    領牒樞紐。

    最所殷贍。

    仍頻講授門學聯塵。

    道啟東川開悟不少。

    後入京辇還住淨影寺。

    當遠盛世居宗紹業。

    仁壽中年。

    置塔赤縣。

    下敕征召送舍利于桂州。

    初入州境。

    有鳥數千齊飛。

    行列來迎輿上。

    從野入城良久方散。

    及下安處。

    感五色雲叆叇垂布屯聚基上。

    餘便廓清日曜天地。

    後返京邑常尊上業。

    唐運惟新宇内尚梗。

    崇樹齋講相循淨影。

    因疾而卒。

    春秋七十餘。

    即武德五年矣。

    臨終清漱。

    手執香爐。

    若有所見奄然而逝。

    自顔之處世也。

    衣服粗素不妄朋從。

    行必以時情避嫌郄。

    言必詳審深惟物忤。

    又兼濟禽畜慈育在心。

    微經惱頓便即垂泣。

    不忽童稚不行楚叱。

    縱有輕陵事同風拂。

    顧諸屬曰。

    不久去也何煩累人。

    故于無常得其旨矣。

     釋淨辯。

    姓韋齊。

    州人。

    少涉儒門備聞丘索。

    孔墨莊老是所詢謀。

    忽厭浮假屏迹出家。

    經律具嘗薄通幽極。

    複纏名教避世山林。

    受習禅門息緣靜慮。

    開皇隆法入住京師。

    依止遠公住淨影寺。

    更學定境。

    又從遷尚受攝大乘。

    積歲研求遂終此業。

    曾與故友因事相乖。

    彼加言謗。

    辯終不雪。

    及委由問答曰。

    吾思其初結交也情欣若弦豈以後離複陳其失。

    時以此高之。

    後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嶽寺。

    本号大明。

    即陳宣帝為思禅師之所立也。

    行達江陵。

    風浪重阻三日停浦。

    波猶未靜。

    又迫嚴程。

    憂遑無計。

    乃一心念佛。

    衡波直去。

    即蒙風止安流沿下。

    既入湘水沂流極難。

    又依前念舉帆利涉。

    不盈半月便達衡州。

    及至嶽寺附水不堪。

    巡行山亭平正可構。

    正當寺南而有伏石。

    辯乃執爐發願。

    必堪起塔願降祥感。

    便見嶽頂。

    白雲從上而下。

    廣可一匹長四十裡。

    至所迀基三轉旋回。

    久久自歇。

    又感異香形如削沈。

    收獲數斤氣煙倍世。

    道俗稱慶。

    因即構成。

    初此山僧顗禅師者。

    通鑒僧也。

    曾有一粒舍利。

    欲建大塔。

    在寺十年都無異相。

    及今送至乃揚瑞迹。

    黃白大小聚散不定。

    當下之日。

    衡山縣治顯明寺塔。

    放大光明遍照城邑。

    道俗同見。

    古老傳雲。

    此寺立來三百餘年。

    但有善事必放光明。

    經今三度。

    将非帝王弘福思與衆同。

    感見之來誠有由矣。

    辯欣斯瑞迹。

    合集前後見聞之事。

    為感應傳一部十卷。

    後興禅定複請住之。

    大業末年終于此世。

     論曰。

    夫吟嘯之鼓風雲。

    律調之通寒暑。

    物理相會有若自天。

    況乃神道玄謀。

    義乖恒應。

    而可思也。

    故聖人之為利也。

    權巧衆途示威雄以攝生。

    為敦初信現光明而授物。

    情在悟宗。

    規模之道既弘。

    汲引之功無墜。

    至于混小大之非有均彼我之恒儀。

    齊色心于性空。

    絕形有之流轉。

    幽通而揚化本。

    極變以達神源。

    斯道窮微非厝言也。

    然則教敷下土。

    匪此難弘。

    先以威權動之。

    後以言聲導之。

    轉發信然所以開萌漸也。

    像末澆競法就崩離。

    神力靜流通感殆絕。

    二石之世澄上揚名。

    兩蕭接統志公标德。

    備諸紀錄未敢詳之。

    頃世蒙俗情多浮濫。

    時陳靈相或加褒飾。

    考核本據頓墜淫邪。

    妖異之諺林蒸。

    是非之論蜂起。

    至如觀音之拔濟。

    信而有征。

    大聖之通夢華實相半。

    斯則托事親蒙難免語意無涉餘求想象實假冥緣故得有淪虛指。

    因斯以言良有以也。

    圓通之遊聖寺。

    昭達之涉仙宮。

    信其言焉。

    難窮事矣。

    前傳之叙蓬萊無乖鄙例。

    曩者顯宗通感。

    創開玄化之基。

    法本内傳具列靈通之應。

    或騰虛而現奇。

    或飛光而吐瑞。

    有晉嘉相雜沓臻焉。

    昙翼之感育王。

    陶侃之逢妙德。

    自後繁華難具陳矣。

    隋高建塔之歲。

    踴瑞紛綸。

    神光囑于群物。

    至澤通于疾疠。

    天花與甘露同降。

    靈芝共瑞鹿俱程。

    空遊仙聖結霧來儀。

    水族龜魚行鱗出聽。

    百有餘塔皆備潛通。

    君臣相慶缁素欣幸。

    其德榮明不可加也。

    然而當年即世或墜流言。

    俗習常談五福。

    欣其壽考通神。

    達命三畏君子所弘。

    及炀帝镕鑄高陽開模之始其像。

    頂含翠髻身曜紫金。

    靈光通普。

    顯五色之希寄。

    瑞花滿庭。

    開六彩之殊相。

    上下同泰無德稱焉。

    下诏圖之遠頒郡國。

    義當向斯厚澤荷福無疆。

    遺厥宗社如山之固。

    尋複兵饑薦集。

    宇内分崩。

    亡曆喪寶卒于身世。

    統詳終古五運非不推遷。

    近以情求殃慶迷其倚伏。

    又如聖母上天功高遂舉。

    輪王樹塔禍及兇終。

    何以明其然乎。

    信由業命之淳薄故。

    感報果之休咎耳。

    豈以恒人之耳目。

    而遠籌于三世之道哉。

    若夫蔔商賈誼之為言。

    班彪季康之著論。

    但知混而謂之命。

    莫辯命之所以為然。

    何異見羅纨于箧笥。

    而未識成之由機杼也。

    睹百谷于倉廪。

    而未知得之由稼穑也。

    儒之所雲命也。

    釋之所雲業也。

    命系于業。

    業系于心。

    心發其既參差。

    業成故亦無準。

    是以達命業之開士。

    知報熟而無辭。

    迷因果之恒人。

    謂徒言而不應。

    故馬遷嗟報施之爽。

    積疑而莫之通。

    範滂惑善惡之宜。

    含情而無以釋。

    斯皆睹流而不尋源。

    見一而不知二。

    覽釋門之弘教。

    豈複淪斯網哉。

    夫造業千端。

    感報萬緒。

    或始善而終惡。

    故先榮而後枯。

    或吉兇之雜起。

    故禍福而同萃。

    惟色一也。

    等面異而殊形。

    惟心一也。

    齊百化而無定。

    故無學或盡于此生往業終于即世。

    有縛感。

    由于既往受報。

    未止于今時。

    身子悟理之通人。

    常懷疾惱。

    目連威雄之達士。

    終纏碎身。

    至聖納謗于祇園。

    王子被讒于清衆。

    儒宗絕粒于陳壤。

    堯湯遭變于中原。

    雖玄素之相或乖。

    而業命之緣無爽。

    是知文炀大寶。

    往福終于此世。

    崇建塔像。

    今業起于将來。

    交運相投。

    無識因之緻惑。

    隋遭兩鏡。

    通命豈其然乎。

    複有深宮法濟。

    寄神祝而鎖災。

    慧日法安。

    憑研石而流水。

    轉明之越巨浸。

    通達之沐炎湯。

    瓊公拜而邪象崩。

    道英終而大地轉。

    斯德衆矣其徒繁矣。

    既雲神化。

    固不可以由來拟之。

    辄叙篇中識僧倫之難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