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關燈
基倍多。

    昕慶斯衆瑞。

    即具表聞。

    晚還資業不測其卒。

     釋玄鏡。

    趙州人。

    立志清貞不幹流俗。

    四分一律文義精通。

    不樂闡揚。

    恒尋異部激發違順。

    品章廢立有神彩焉。

    住空觀寺。

    閑散優遊無為僧也。

    仁壽二年。

    奉敕置塔本州無際寺。

    建基趾日。

    尋放赤光變轉不常。

    或如形像乍似樓阙。

    又出白光時吐大小巡繞瓶側。

    四月四日又放光明紫綠相間。

    三度乃止。

    又于光内見佛像形長二尺餘坐蓮花座。

    并有菩薩俠侍嚴儀。

    從卯至酉方始歇滅。

    當此之時有目皆睹。

    鏡還空觀複學禅宗。

    居止東院。

    合集同侶多行頭陀。

    遂終其寺也。

     釋智揆。

    冀州人。

    愛慕涅槃淨持戒行。

    不重榮渥知足無求。

    住弘濟寺閉門習業。

    僧衆服其智德敬而宗之。

    每處勝筵推其名實。

    而揆弗之顧也。

    退屏自修若無聞見。

    仁壽之歲弘塔四方。

    有敕召揆。

    送舍利于魏州開覺寺。

    初屆治所遂放大光。

    紫白相宣五色遽發。

    有尼智曠。

    冷疰積年。

    因禮發願。

    乃見赤光遍室便吐惡物其患即除。

    有患重者。

    聞斯嘉慶伏枕發願。

    亦蒙光照。

    平複如本。

    方來塔所。

    其例衆夥不複具書。

    又楊大眼者。

    先患兩目冥無所見。

    牽來至輿乞願求恩。

    即見舍利如本明淨。

    斯例複衆。

    四月八日下塔既訖。

    西北雲來雨花塔上。

    紛霏如雪色似黃金。

    寺院皆遍。

    道俗收取狀如金花。

    感一黑狗莫知由來。

    直入道場周旋行道。

    每日午後與餅不食與水便飲。

    至解齋時與粥方食。

    寺内群犬非常噤惡。

    一見此狗低頭畏敬不敢斜視。

    塔所樹碑厚三尺半。

    忽發光彩狀如琉璃。

    映物對視分明悉見。

    又見象六并現石碑内。

    至五月末。

    來于其碑中。

    七變相狀。

    或為佛像聖僧雙樹。

    衆瑞非一。

    并以事聞。

    揆晚徙迹終南。

    居閑禅寂。

    登陟岩薮往而不返。

     釋僧範。

    冀州人。

    學大小乘靜務心業。

    追師禅念傾屈盡禮。

    所獲定要倍于同侶。

    住勝光寺。

    以慧解見推。

    及帝建塔。

    下敕征召。

    送舍利于本州覺觀寺。

    每至日沒常放光明。

    黃赤交焰變化非一。

    沙門僧辯。

    患耳四年。

    聞聲如壁。

    一睹舍利兩耳洞開。

    有逾恒日。

    州民蘇法會。

    左足攣跛十有餘年。

    委杖自扶來禮乞願。

    尋得除差放杖而歸。

    範目睹靈驗神道若斯。

    信知經教非徒虛誕。

    但由誠節未着。

    故緻有差。

    後歸本寺。

    還遵前轍。

    未詳其卒。

     釋寶安。

    兖州人。

    安貧習學。

    見者敬之。

    初依慧遠聽涉涅槃。

    博究宗領。

    周滅齊亡。

    南投陳國。

    大隋一統還歸鄉壤。

    行次瀍洛。

    又從遠焉。

    因仍故業彌見深隐。

    開皇七年。

    慕義入關住淨影寺。

    當遠盛日。

    法輪之下聽衆将千。

    講會制約一付安掌。

    于時遠方輻湊名望者多。

    難用緝諧。

    故在斯任。

    安随機喻接匡救有儀。

    雖具征治而無銜怨。

    各懷敬歎登白稱焉。

    講十地涅槃純熟時匠。

    性存攝默不好揚演。

    有問酬對辯寫泉流。

    仁壽二年。

    奉敕置塔于營州梵幢寺。

    即黃龍城也。

    舊有十七級浮圖。

    擁在其内。

    安置舍利。

    當夜半上并放白光。

    狀如雲霧。

    初惟一丈。

    漸大滿院。

    明徹朗然良久乃滅。

    前後三度相類并同。

    舊有石龜形狀極大。

    欲作函用引緻極難。

    匠石規模斲截成函。

    三分去二。

    安自思念。

    石大函小何由卒成。

    懼日愆期内懷憂灼。

    比曉看之。

    其石稱函。

    自然分析。

    不勞镌琢宛爾成就。

    函雖神造計應大重。

    薄用拖曳輕迅若馳。

    不勞至寺。

    便依期限。

    深慶情願。

    晚還京寺不測其終。

     釋寶岩。

    幽州人。

    标意十地。

    次綜毗昙。

    未究成實。

    故于宗部涉獵繁焉。

    戶牖玄文疏條本幹。

    時傳富博。

    而性殊省事不樂談說。

    苦祈敷散精理載揚。

    住京下仁覺寺。

    守道自娛無事交厚。

    仁壽下敕召。

    送舍利于本州弘業寺。

    即元魏孝文之所造也。

    舊号光林。

    依峰帶澗面勢高敞。

    多挾征異事遵清肅。

    故使行僻之徒必緻驚悚。

    由斯此衆濫迹希過。

    自開皇将末。

    舍利到前山。

    恒傾搖未曾休止。

    及安塔竟山動自息。

    又仁壽初歲。

    天降剃刀三十三枚。

    用甚铦利。

    而形制殊别。

    今僧常用以剃剪也。

    又初造石函。

    明如水鏡。

    文同馬瑙光似琉璃。

    内外照徹紫焰光起。

    函外生文如菩薩像。

    及以衆仙禽狩師子林樹。

    雜相非一。

    四月三日夜放大光明照天地。

    有目皆見。

    岩事了還。

    不測其卒。

     釋明馭。

    瀛州人。

    初學涅槃後習攝論。

    推尋理源究括疑滞。

    晚遊邺下咨訪未聞。

    隐義重玄皆所披覽。

    開皇八年。

    來儀帝裡。

    更就遷師詢求攝論。

    意量弘廣容姿都雅。

    人有勃怒初不改容。

    衆服其忍力也。

    住無漏寺講誦為業。

    仁壽中年。

    敕請送舍利于濟州崇梵寺。

    寺基帶危峰多饒異樹。

    山泉盤屈修竹蒙天。

    寔佳地也。

    克日将下。

    寺有育王瑞像。

    乃放三道神光遍于體上。

    金石榴色朗晃奪精。

    經一食頃乃遂漸歇。

    又聞磬聲搖曳長遠。

    寺東岩上唱善哉聲。

    清暢徹心。

    追尋莫委。

    又舍利函上光高三尺。

    狀如花樹本送舍利分為二粒。

    出琉璃瓶相随而轉。

    并放光明。

    有黃白雲從西南來聲如雨相流音樂聲正當塔上凝住不動。

    複見二花從雲中出。

    或時上下。

    大鳥群飛回旋塔上。

    又于雲中現仙人頭。

    其數無量。

    于此之時莘州城人。

    見諸仙人從空東來向于魏州。

    馭當斯運欣慶嘉瑞。

    說不可盡。

    民百舍物積之如山。

    并用構塔。

    沙門五人生逢奇瑞。

    舍戒為奴供養三寶。

    因勒銘紀。

    廣如别傳。

    獻後升遐造禅定寺。

    召而處之。

    遂終世矣。

     釋道生。

    蒲州人。

    延統是其師也。

    名父之子系迹厥師。

    雖雅尚未齊。

    而思力方遠。

    仁正緻懷聲色無染。

    受持戒護耽詠文言。

    四分一律薄沾聲教。

    講誨時揚器法難拟。

    住興善寺。

    卓卓标異。

    目不斜眄。

    威儀安帖。

    衆敬憚之。

    仁壽二年。

    敕召送舍利于楚州。

    初停公館。

    感一野鹿直入城門。

    防人牽來詣舍利所。

    自然屈拜馴善安隐。

    生曰。

    爾為舍利可上升階。

    必若他緣随意而去。

    鹿聞此語遂即升階。

    出入帳前往還無難。

    乃為說歸戒。

    鹿乃頓頭香案。

    如有聽受。

    因以缯帛系之。

    即舐人手。

    夜卧輿邊。

    或往生房經停兩宿。

    自然退出還歸荒野。

    及當下日。

    白鶴兩雙飛旋塔上。

    覆訖方逝。

    生睹斯瑞。

    與諸僚屬具表以聞并銘斯事在于塔所。

    既還京室。

    不測所終。

     釋法性。

    兖州人。

    少習禅學。

    精厲行道。

    少欲頭陀孤遊海曲。

    時複入俗形骸所資。

    終潛林阜沉隐為任。

    開皇十四年。

    文帝東巡搜訪岩穴。

    因召入京住勝光寺。

    仁壽之年。

    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樂寺。

    初營外函得一青石。

    錯磨始了将欲蓥飾。

    變成馬瑙。

    五色相雜文彩分明。

    函内斑剝雜生白玉。

    凝潤光淨函之内外。

    光如水鏡洞照無障。

    當入函時。

    正當基上白鳥一雙翺翔緩飛。

    繞塔而轉。

    塔西奈樹枝葉。

    并變為真金色。

    及文帝既崩。

    置大禅定延住供養。

    遂卒于寺。

    八十餘矣。

     釋辯寂。

    徐州人。

    少以慧學播名汛浪人世遊講為業。

    末在齊都。

    專攻大論及阿毗昙心。

    未越周年粗得通解。

    會武平末歲。

    國破道亡。

    南适江陰複師三論。

    神氣所屬鏡其新理。

    開皇更始複返舊鄉。

    桑梓仍存友朋殂落。

    西入京室。

    複尋昔論龍樹之風。

    複由光遠仁壽置塔。

    敕召送于本州流溝寺。

    及初達也舍利塔所忽見異光。

    照寺北嶺及以南山。

    朗同朝日。

    又于石佛山内采石為函。

    磨飾才了彩文間發。

    彪炳光現。

    山海禽狩仙人等像備出其中。

    雖複圖取。

    十不呈一。

    晚綜前業演散京華。

    福利所兼俱充寺府。

    不測其終。

     釋靜凝。

    汴州人。

    遷禅師之門人也。

    早年聽受深閑邪正。

    經律十地是所詢求。

    後師攝論備嘗幽顯。

    常樂止觀掩關思擇。

    緣來便講唱吼如雷。

    事竟退靜狀如愚叟。

    世間之務略不在言。

    人不委者謂為庸劣。

    同住久處方知有道。

    兼以行不涉疑。

    口無慶吊。

    塊然卓坐似不能言。

    開皇六年随遷入雍住興善寺。

    仁壽二年。

    下敕送舍利于杞州。

    初至頻放白光。

    狀如皎月。

    流轉通照。

    及下塔日。

    白鳥空中旋繞基上瘗訖遠逝。

    更有餘相。

    凝為藏隐。

    示出一二。

    知大聖之通瑞也。

    餘則隐之不書。

    及至京師又被責及。

    方便解免不久而終。

     釋法揩。

    曹州人。

    十五出家。

    依相京賢統而為弟子。

    師習涅槃通解文義。

    及受具後專攻四分。

    雲晖兩匠振紐齊都。

    備經寒暑伏面咨禀。

    皆賜其深奧無所子遺。

    及齊法俱亡。

    南避淮表壽山之陽。

    随開律教。

    開皇首歲大辟法門。

    還返曹州。

    欲終山水将趣海岸。

    而道俗邀留不許東骛。

    揩性虛靜。

    更于城北三裡左丘山營造一寺。

    名曰法元。

    高顯平博下臨城邑。

    遙望發心皆來受法。

    未為安而能遷。

    古人所尚。

    久在塵厭不無流轉。

    便入關壤觀化京都。

    住揚化寺複揚戒律。

    仁壽置塔。

    奉敕送舍利于曹州。

    揩以初基有由。

    欲報斯地。

    表請樹塔還置法元。

    上帝不違。

    任從所請。

    初達曹部。

    置輿州内。

    廣現神瑞。

    備如别紀。

    但學未經遠難得遍知。

    故略編之。

    想未繁撓。

    日别異見。

    具如後述。

    于三月十四日中時。

    見佛半身面白如玉。

    舍利輿前佛頂之上。

    黃赤光起。

    二十九日夜降甘露。

    味甜逾蜜。

    現于赤光遍于城上。

    須臾流照達于塔所。

    四月五日。

    舍利上踴白色鮮明。

    其日申時。

    帳上北面忽見光影。

    中有白雲氣。

    中生樹狀如青桐。

    下有青色師子。

    面西而蹲。

    六日卯時複有光影。

    見雲氣内。

    有三蓮花。

    兩廂雙樹下有佛像。

    樓閣樹林沓重而出。

    上有立菩薩像。

    辰時又見金色光明出沒漸大。

    已時複見重閣。

    閣上有樹葉。

    如貝多。

    旁立聖僧。

    午時複現雙樹之形。

    下列七佛。

    申時雙樹又見一佛二菩薩像三花承足。

    又見天人擎花在空黃師子等。

    亥時帳後見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