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關燈
泊寺宇不舍戒業。

    言語隐伏時符谶記。

    高祖昔任岐州。

    登有前識。

    既承大寶。

    追憶往言圖像立廟。

    爰彰徽号。

    自周積年處任。

    不事奢華。

    房宇趣充。

    僧事僅足貞觀之始以疾而終。

    八十餘矣。

     釋慧誕。

    雍州人。

    學究涅槃及通攝論。

    每登講席有名京室。

    即昙延法師之學士也。

    住延興寺。

    仁壽下敕召起塔于杭州天竺寺。

    住在靈隐山。

    林石岑竦實來仙聖。

    初構塔基。

    多逢伏石。

    掘得一所是古石函。

    傍推其際眇不可測。

    因用今造置古函中。

    大小和可宛如昔契。

    誕還本寺講授尋常。

    雖非卓荦亦例能色。

    貞觀初年卒于本寺。

    七十餘矣。

    臨終清言安話神色無異。

    顧諸法屬深累住持。

    通告好住。

    怗然神逝。

     釋智光。

    江州人。

    尼論師之學士也。

    少聽攝論大成其器。

    言論清華聲勢明穆。

    志度輕健鮮忤言诤。

    謙牧推下為時所重。

    開皇十年。

    敕召尼公。

    相從入京住大興善寺。

    仁壽創塔。

    召送循州。

    途經許部。

    行出城南。

    人衆同送舍利于輿忽放光明。

    高出丈餘。

    傾衆榮慶北至番州寄停寺内。

    其夜銅鐘洪洪自鳴。

    連霄至旦。

    驚駭人畜。

    及至食時其聲乃止。

    既達循州道場塔寺。

    當下舍利天降甘露塔邊樹上。

    色類凝蘇。

    光白曜日。

    光還京室以法自娛。

    頻開攝論有名秦壤。

    晚厭談說歸靜林泉。

    尋還廬阜屏絕人事。

    安禅自節卒于山舍。

     釋智教。

    雍州人。

    習誦衆經意存禅觀。

    晝則尋讀夜便坐默。

    蕭散無為不存世累。

    住弘善寺閑居綜業。

    仁壽中年。

    起塔秦州之永甯寺。

    下敕令送。

    既至塔所。

    夜逢布薩。

    異香如霧。

    屯結入門。

    合衆同怪欣所聞見。

    又于塔上刹柱之前。

    見大人迹長尺二寸蹈深二分十指螺文圓相周備。

    推無蹤緒。

    蓋神瑞也。

    又降異雲屯聚塔上。

    又雨天花狀如金寶。

    又聞空中贊歎佛聲。

    官民道俗相慶騰踴。

    教還本寺綜業終年。

     釋圓超。

    觀州阜城人。

    十地涅槃是其經略。

    言行所表必詢猷焉。

    晚住京寺策名台省。

    仁壽末歲。

    下敕造塔于廉州化城寺。

    初達州西四十餘裡。

    道俗導引競列長幡。

    南風勁利樹林北靡。

    惟有幡腳南北相分。

    雖為風吹都不移亂。

    及初行道設二佛盤。

    忽有蜻蛉二枚各在盤上。

    相當而住。

    形極粗大長五寸許。

    色麗青綠大如人指。

    七日相續如前停住。

    行道既散欻然飛去。

    比後下塔還複飛來。

    填埋都了絕而不見。

    當下正中。

    塔基上空。

    五色慶雲狀如傘蓋。

    方直齊正如人所為。

    雲下見一白鹄翔飛旋轉。

    事了俱散超還京室不測其終。

     釋慧藏。

    冀州人。

    初學涅槃後專講解。

    禁守貪競絕迹譏嫌。

    安詳詞令不形顔色。

    入京訪道住光明寺。

    仁壽中年。

    敕召置塔于歡州。

    初至塔寺。

    行道設齋。

    當其塔上景雲出見。

    彩含五色有若花蓋。

    绮繡錦缋無以加焉。

    從午至酉方始隐滅。

    又延興寺僧法順者。

    聽習涅槃善守根禁。

    退讓自節負德無傲。

    敕住江州廬山東林寺。

    置舍利塔。

    初至其地。

    耕者見光尋而掘之。

    獲金銅彌勒像一軀。

    形質瑰異。

    即而供養。

    并不測其終。

     釋寶憲。

    鄭州人。

    寶鎮律師之學士也。

    童稚依止即奉科條。

    審量觀能具承大法。

    受具之日但奉文言。

    至于行模并先具委。

    有師資焉有弘業焉。

    開皇之始。

    與鎮同來住大興善。

    威儀調順言無涉俗。

    仁壽奉敕。

    置塔洪州。

    即豫章之故地。

    初向彼州。

    路由江阻。

    既失正溜泥濘不通。

    人力殆盡無前進理。

    程期又逼道俗遑懼。

    憲乃憑心舍利請垂通涉。

    忽降白鳥船前緩飛。

    乍來乍去如有引導。

    即遣随逐遂逢水脈。

    通夕泛舟安達無障。

    憲還京室。

    尋事卒也。

     釋法朗。

    蒲州人。

    學涉三藏偏鏡毗尼。

    開割篇聚不阻名問。

    加複器用平直無受輕陵。

    決斷剛正未私強禦。

    後住勝光披究律典。

    經其房戶莫不懔然。

    仁壽二年。

    敕召送舍利于陝州大興國寺。

    寺即皇考武元本生處也。

    故置寺建塔。

    仰謝昔緣。

    初達州境。

    大通善法演業三寺。

    夜各放光。

    不知何來。

    而通照寺内朗徹無障。

    善法寺中見三花樹形色分明四月二日靈勝寺中夜忽放光。

    五色彩雲合成一蓋。

    通變為紫。

    比靈輿入城。

    雲蓋方散。

    又有五色彩雲。

    從幹巽二處纏糾而來。

    至于塔上相合而住。

    及掘塔基下深五尺。

    獲一異鳥狀如鹦鹆。

    色甚青黃。

    巡行基趾。

    人捉無畏。

    唯食黃花。

    三日而死。

    又青石為函。

    忽生光影。

    表裡洞徹現諸靈異。

    東西兩面俱現雙樹。

    樹下悉有水文生焉。

    函内西面現二菩薩。

    南邊金色北邊銀色。

    相對而立。

    又二菩薩坐花台上。

    各長一尺并放紅紫光明。

    函内南面現神尼像。

    合掌向西。

    函唇西面又見卧佛。

    右脅而偃。

    首北面西。

    函外東面雙樹間。

    現前死鳥傾卧。

    須臾起立。

    鳥上有三金花。

    其鳥西南而行。

    至卧佛下住立不動。

    凡此光相從已至未形狀俨然。

    命人圖寫。

    上紙素訖。

    方漸歇滅。

    及将下日。

    忽然雲起。

    如煙如霧團圓翳日。

    又如車輪。

    雲色條别。

    又如車輻輪輻。

    雲色皆如紅紫。

    人皆仰視其相歎怪希遇。

    藏瘗既了。

    天還明淨失雲所在。

    當斯時也寺院牆外鹹見幡蓋圍繞。

    謂言他處助來供養。

    事了追問一無蹤緒。

    朗慶斯神瑞。

    登即奏聞。

    晚還京師以疾而卒。

     釋昙遂。

    雍州人。

    初學大論。

    後味唯識。

    研精攝論選其幽理。

    每言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難息。

    故得名稱高遠。

    有通美焉。

    然複慎守根門勤修戒檢。

    住真寂寺掩關勵業。

    仁壽中年。

    下敕送舍利于晉州法吼寺。

    初停公館。

    放大光明照精舍門朗如金色。

    又放黃白二光。

    從道場出。

    久久乃滅。

    又從舍利輿所。

    至于塔基。

    而放瑞光。

    三道虹飛色如朝霞耿然空望。

    下塔之内又放光明。

    隐顯時現。

    大都為言七日之内。

    瑞靈雜沓相仍不絕。

    還京服業。

    迄于唐運。

    八十餘卒矣。

     釋昙觀。

    莒州人。

    七歲出家。

    慕欣法字。

    及進具後尋讨義門。

    偏宗成實祛析玄滞。

    後以慧解亂神本也。

    乃返駕澄源攝慮岩壑。

    十六特勝彌所留心神咒廣被鎖殄邪障。

    高問周遠及于天阙。

    開皇之始下敕征召。

    延入京室住大興善。

    供事隆厚日問起居。

    屢上紫庭坐以華褥。

    帝親供侍欽德受法。

    觀寬厚敦裕言無浮侈。

    深得法忍。

    苦樂虛心故使名利日增而。

    素氣常在。

    所獲信施并入僧中。

    房宇索然衣缽而已。

    時俗流湎之夫。

    雅尚之也。

    仁壽中歲。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定林寺。

    初停公館。

    即放大光。

    掘基八尺獲銅浮圖一枚。

    平頂圓基兩戶相對。

    制同神造雕镂駭人。

    乃用盛舍利安瓶置内。

    恰得相容州民禽巨海者。

    患啞六年聞舍利至。

    自書請瑞。

    見本一粒分為三分。

    色如黃金乍沈乍舉。

    又見三佛從空而降。

    即能陳述詞句如流。

    觀還京都不委終事。

     釋靈達。

    恒州人。

    先在儒門備參經史。

    唯見更相圖略。

    時有懷仁抱義。

    然複終淪諸有未免無常。

    乃釋發道流希崇正軌。

    從遠公學義。

    鹹知大意。

    因即依随。

    三業無舍。

    及達之入京辇。

    慕義相從。

    晚住延興。

    退隐自守。

    端斂身心終月禅默。

    衣食粗弊不希華美。

    仁壽中。

    敕召送舍利于本州龍藏寺。

    初定基趾聞有異香。

    漸漸芬烈随風而至遍于寺内。

    有民金玄瓒者。

    住在寺側。

    先患鼻塞。

    二十餘年莫知香臭。

    當于此日忽聞香氣。

    驚尋至寺因爾齆差。

    又雨天花從空而下。

    光彩鮮淨晃若金銀。

    先降塔所後及寺院。

    道俗競接輕薄如镂。

    下舍利訖有雙白鶴。

    旋于塔上良久翔逝。

    達後連尋定業追訪山世。

    不顧名實頭陀林冢雖逢神鬼都不怖憚。

    大業之始終于墓叢。

    初不委之村人怪不乞食。

    就看已卒。

    加趺如在。

    因合床殓于杜城窟中。

     釋僧昕。

    潞州上黨人。

    自骛道法津周聽大小。

    逮諸禅律莫大登臨。

    傾渴身心無席不赴而導戒愚智衆通諠靜。

    昕一其正度恭慎橫經。

    聆其披析曾不忽忘。

    初衆見其低目寡言絕杜論道皆号為曚叟也後有智者問其文理鹹陳深奧。

    輕浮章句略不預懷。

    有問其故。

    答曰。

    勿輕未學妙德常藏。

    惟夫大覺方能靜照。

    盛德明約可無細瑕。

    愚師軌物時有通悟。

    惟自兩明殷鑒方取會不得以法累人緻乖隻奉。

    暨周滅二教逃隐泰山。

    大隋開法還歸聽習。

    遊步洛下從學遠公。

    十地涅槃鹹究宗領。

    後入關住興善寺。

    體度高爽不屈非濫。

    時複談講。

    辯詞迅舉抑揚有度。

    至于僧務營造情重勤切躬事率先擔摙運涉。

    仁壽中歲。

    置塔毛州護法寺。

    下敕令送舍利初至公館。

    有沙門昙義者。

    高行名僧。

    聞諸舍利皆放光明我等罪業一無所現。

    即解衣為忏燒指為燈。

    竟夕供養。

    明旦出光通屬人物。

    又出金瓶回旋行道青赤。

    白光三色流照。

    經于信宿其光乃隐。

    四月七日初夜放光。

    赫赤欻然滿佛堂内。

    須臾出戶流照四檐。

    将入函時又放赤光。

    烈盛逾日。

    通夜又放照于函内。

    四月十日天花如雪從空亂下。

    五色相間人皆收得。

    又感異香微風普遍熏塞寺内。

    其函忽變為青琉璃。

    内外通徹。

    人以白绫周匝數重漫覆其函。

    又加甎累灰泥其上。

    尋照其泥還如函色。

    又灰泥上畫作十花。

    飾以金薄。

    及成就後唯一金色。

    餘花皆釆。

    未下塔前。

    有張世謙。

    清信士也。

    常持八戒遠離妻孥。

    靜室誦經。

    乃聞輿所梵贊之聲出戶看之。

    見有群僧各執香花繞旋供養。

    迫之遂失。

    又見天人持諸幡蓋。

    及以香花東南飛來。

    當于塔上變成大雲旋空良久。

    又見百餘沙門在塔基上。

    執帚辇土以陪增者。

    比及明晨寂無所見。

    時經夏暑土地幹燥。

    人   。

    應念即降。

    三四寸許。

    川野除煩。

    沙丘縣民路如意者。

    回心信佛望見光相。

    路雖遠映舉目徹見寺僧五人在佛堂内。

    又聞塔邊音樂贊歎聲極亮遠。

    重雨天花滿四十裡。

    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