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流。
至于基所。
嶽神廟門無故自開。
如是者三。
識者以為神靈歸敬故也。
四年建塔。
又送于隆州禅寂寺。
初至設齋。
忽有野鹿。
從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
人以手摩自然依附。
乃至下訖其鹿方去。
夜放大光在佛堂上。
焰高數丈青赤流集。
衆人同見。
三日打刹。
合州喜舍。
紫雲覆塔。
雨金銀花遍于城邑。
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
又獲舍利五枚于天花上。
浮泛旋轉合散随心。
州内修梵寺先為文帝造塔。
有一分舍利。
欲與今塔。
同日下基。
其夜兩塔雙放光明。
朗照幽顯至曉方滅。
同睹此瑞無數千人。
将下之晨又雨銀花。
變轉非一。
重還京室。
改革前度專修禅悔。
晝夜十有二時。
禮五十三佛。
餘則加坐正念。
畢世終業。
釋寶積。
姓朱。
冀州條人。
割略愛網訪道為任。
浮遊靡定不存住止。
齊亡法毀潛隐太山。
回互魯兖乃經年稔。
開皇十四寺。
隋高東巡候駕請谒。
一見便悅。
下敕入京住勝光寺。
講揚智論及攝大乘。
而體量虛廓不計仇隙。
曾有屏毀達其耳者。
解衣遺之曰。
卿見吾過。
真吾師友。
仁壽初年。
敕送舍利于華嶽思覺寺。
寺即左仆射楊素之所立也。
初下之晨。
雲垂四布雪滿山邑。
天地奄暗逼目無見。
及期當午忽爾天清日朗。
現五色雲于塔基上。
去地五丈。
圓如輪蓋。
遙有見者。
望其蓋上朱光赫奕。
團團直上遠連天際。
暨于覆了雲合光收。
還如晨旦。
積後卒于京室。
釋道端潞州人。
出家受具。
聽覽律藏。
至于重輕開制铨定綱猷。
雅為宗匠。
晚入京都住仁法寺。
講散毗尼神用無歇。
時程俊舉後學欽之。
加複體尚方言梵文書語。
披葉洞識了其深趣。
勤心護法匡攝有功。
仁壽中年。
敕送舍利于本州梵境寺。
初入州界。
山多無水。
忽有神泉湧頂。
流者非一。
舊痾夙痼飲無不愈。
别有一泉病飲尋差。
若咽酒肉必重發動。
審量持戒永除休健。
端以事聞後還京寺。
常樂弘演。
終于本寺。
釋道璨。
恒州人。
慧學如神。
鑽求攝論華嚴十地。
深疑伏旨解其由緒。
志尚幽靜不務奢華。
重義輕财自小之大。
後入關辇便住勝光。
訪道求賢栖遑靡托。
仁壽起塔。
敕召送舍利于許州辯行寺。
初至塔寺。
堂中佛像素無靈異。
忽放大光通燭院宇。
舍利上踴金瓶之表。
又放光明繞瓶旋轉。
既屬炎熱。
将入塔時感雲承日。
覆訖方滅又于塔側造池供養。
因獲古井。
水深且清輕軟甜美。
舉州齊調一從此井而無竭濁。
莫不嗟歎。
璨後不測其終。
釋明芬。
相州人。
齊三藏耶舍之神足也。
通解方俗妙識梵言。
傳度幽旨莫匪喉舌。
開皇之譯。
下敕追延。
令與梵僧對傳法本。
而意專撿失好住空閑。
味詠十地言辄引據。
問論清巧通滞罕倫。
仁壽下敕。
令置塔于慈州之石窟寺。
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
大窟像背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
芬引舍利去州三十許裡。
白雲郁起從寺至輿長引不絕。
耿耿橫空中有天仙飛騰往返。
竟日方滅。
明旦将曉還有白雲長引來迎。
雲中天仙如昨無異。
人衆同見傾目叵論。
識者以為石窟之與鼓山連接密爾。
竹林仙聖響應之乎。
既至山塔。
東面有泉。
衆生飲皆病愈。
芬後卒于興善。
所著衆經。
如費氏錄。
釋僧蓋。
恒州人。
曾遊太原。
專聽涅槃。
晚至洛下還綜前業。
蓋聞經陳念慧攝慮為先。
遂廢聽業專思定學。
陶思既久彌呈心過。
遂終斯習後入京師周訪禅侶。
住大興善。
垂帷斂足不務世談。
近局異乘略不沾口。
吐言清遠鮮不高之。
仁壽二年。
敕送舍利于滄州。
四年又敕送于浙州之法相寺。
初營石函本惟青色。
及磨治了變為鮮錦。
布彩鋪發。
又見僧形但有半身。
及曉往觀僧變為佛。
光焰神儀都皆明着。
又現三字。
雲人王子也。
佛前又現雄雞之象。
冠尾圓具或現仙鳳天人諸相甚衆。
南鄉縣民多業屠獵。
因瑞發心受戒永斷。
後于他日有采柴者。
于法相寺南見有樸樹。
乃生奇異果。
僅有百顆。
其色紅赤如蓮欲開。
折取二枚來用供塔。
官庶道俗千有餘人。
同往折取。
味如蒲桃。
并果表奏。
帝驚訝其瑞蓋。
後住禅定寺。
唐初即世九十餘矣。
釋昙瑎。
江都人。
少學成實兼諸經論。
涅槃大品包蘊心目。
雖講道時缺。
而以慧解馳名。
每往法筵亟陳論決。
征據文旨。
學者憚焉。
常讀經盈箱滿[止/栱/木]。
記注幽隐追問老耄。
皆揖其精府反啟其志。
瑎乃為斟酌通問盤梗。
自江左右曆覽多年。
傳譽不爽實鐘華望。
炀帝昔為晉王。
造寺京室諸方搜選。
延瑎入住。
内史令蕭琮。
合門昆季祖尋義學。
屈禮歸心奉以家僧。
攜現大小常處第内。
晨夕歡娛。
講論正理惟其開悟。
仁壽之末。
敕送舍利于熙州環谷山山谷寺。
古傳雲。
昔有齊人郭智辯。
數遊環山之陽。
世俗重之。
因以名焉。
此寺即蕭齊高帝之所立也。
林崖重映松竹交參。
前帶環川北背峻嶺。
江流萦繞寔為清勝。
瑎巡此地仍構塔焉。
初正月内當拟基處。
屢放金光如一綖許。
十餘日中然後方息。
舍利恰到如即置基。
先不相謀若同合契。
皆大慶也。
又初到治。
天本亢陽。
人物燋渴。
夜降大雨高下皆足。
無不賴幸。
又放赤光流矚如火。
行道七夕又放大光。
被諸山也。
五千餘人鹹蒙斯瑞。
及忏罪營福不可勝言。
晚承故業。
迄于隋運。
後住弘善。
以疾而終。
春秋八十有三。
武德初矣。
釋道貴。
并州人。
華嚴為業。
詞義性度寬雅為能。
而于經中深意。
每發精彩。
有譽當時。
加以閑居放志。
不涉煩擾。
市肆俳優未曾遊目。
名利貴賤故自絕言。
精潔守素清真士也。
晚在京師住随法寺。
擁其道德閑守形心。
及建塔之初下敕流問。
令送舍利于德州會通寺至治之日放赤光明如大甕許久之方滅。
有一婦人躄疾多載。
聞舍利至輿來塔所。
苦心發願乞蒙杖步。
依言立愈。
疾走而歸。
将下塔時。
忽有大鳥十二形相。
希世不識名目次第行列旋繞空中。
正當塔上。
覆訖方逝。
貴後鎮業京辇不測其終。
釋僧順。
貝州人。
習學涅槃。
文疏精核。
志勤策立。
堪勝艱苦。
常樂弘法于囹圄中。
無緣拘絷假訴良善。
文書既效方便雪他。
投身桎梏情志欣泰。
監獄者愍斯厄苦将欲解免。
方取經疏鋪舒詳讀。
旁為囚隸說法勸化。
事本無蹤還蒙放釋。
出獄之日猶恨太早。
有問其故。
答曰。
吾聞諸聖地獄化生。
雖不逮彼且事微轍。
開皇隆法。
杖步入關。
采訪經術住玄法寺。
及後造塔。
敕召送舍利于宋州。
初到宋城。
市中古井由來堿苦。
水色又赤。
無敢嘗者。
及舍利至。
色忽變白味如甜蜜。
至造塔所。
初放赤光又放白光通照寺内。
七日辰時天雨白花。
如雪不落紛紛滿空。
及下塔時。
白鶴九頭飛翔塔上。
下函既了。
方乃北逝。
順後還京遊尋行業。
唐運初興巡栖山世。
年既遲暮欲事終心。
行至霸川骊山南足。
遇見古寺。
龛窟崩壞形像縱橫。
即住修理。
先有主護。
乃具表請武皇特聽。
遂得安複。
今之津梁寺是也。
仆射蕭瑀。
為大檀越。
福事所資鹹從宋國。
僧衆濟濟有倫理焉。
順後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餘矣。
釋法顯。
雍州扶風人。
厥姓甯氏。
生平志尚禅寂為宗。
文字紙筆性不遊履。
沉默寡欲不為世累。
其師法開。
定門幽秘。
殆是不測。
元魏之末。
住京兆王寺。
與實禅師齊駕朝野。
兼以簡約清素。
華貴傾屬。
顯遇斯明匠承奉累年。
傳習師宗頗接微緒。
住日嚴寺。
仁壽末歲。
置塔隴州。
下敕令送。
顯發自帝京。
奉輿至彼藥王寺内。
然寺去州一十餘裡。
褊狹邪仄殊非形望。
乃移近州北三王山下。
背崖臨水。
高勝博敞。
仍構大塔。
放大光明。
阖境同觀。
欣其罪滅。
顯因其所利。
即而利之。
廣說法要。
傾其心惱。
當斯一會榮歎成諠。
晚還入京聚徒綜業。
每年歲首受具者多。
顯為開發戒緣。
鼓行壇忏。
引聚清衆即而惠之。
後終時也。
将八十矣。
釋僧世。
青州人。
負帙問道無擇夷險。
觀其遊履略周方嶽。
而雄氣所指鋒刃難當。
時地論是長偏愛喉舌豐詞疊難。
名聞齊魯。
開皇入京住興善寺。
長遊講會必存論決。
仁壽下敕召。
送舍利于萊州之弘藏寺。
四年又敕送密州茂勝寺。
行達青州停道藏寺。
夜放赤光。
從房而出直指東南。
爾夜密州城内又見光明從西北來。
相如火炬叢焰非一。
繞城内外朗徹如日。
預有目者無不同睹。
後乃勘究方知先告。
既至治所兩夜放光。
如前繞城朗徹無異。
及世舉瓶欲示大衆。
忽然不見。
後至寺塔複放大光。
通照寺宇。
行道初日打刹教化。
舍利二粒見于瓶内。
及造石函忽變為金。
如棗如豆。
間錯函底。
餘處并變為青琉璃。
因具圖表。
帝大悅也。
後還京不久尋卒。
釋法周。
不知何許人。
狀相長偉言語高大。
涅槃攝論是所留神。
稠會勝集每預登踐。
身相孤拔多或顧問。
由是振名者。
複系于德矣。
初住曲池之靜覺寺。
林竹叢萃蓮沼槃遊。
縱達一方用為自得。
京華時偶形相義舉。
如周者可有十人。
同氣相求數來歡聚。
偃仰茂林賦詠風月。
時即号之為曲池十智也。
仁壽建塔。
下敕送舍利于韓州修寂寺。
初造石函。
忽有一鴿飛入函内。
自然馴狎經久乃去。
寺有塼塔四枚。
形狀高偉。
各有四塔鎮以角隅。
青瓷作之上圖本事。
舍利到夜各放光明。
如焰上沖。
四方衆皆一時同見。
數數放光。
至于未入空中。
如绛長三丈許。
諸佛聖僧衆相非一。
皆列其中。
周後複往大禅定寺。
唐運初基。
為僧景晖于仁壽坊置勝業寺。
召周經始。
敕知寺任。
又改坊名。
還符寺号。
初晖同諸僧侶住在長安。
晚又變改常度形同俗服。
栖
至于基所。
嶽神廟門無故自開。
如是者三。
識者以為神靈歸敬故也。
四年建塔。
又送于隆州禅寂寺。
初至設齋。
忽有野鹿。
從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
人以手摩自然依附。
乃至下訖其鹿方去。
夜放大光在佛堂上。
焰高數丈青赤流集。
衆人同見。
三日打刹。
合州喜舍。
紫雲覆塔。
雨金銀花遍于城邑。
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
又獲舍利五枚于天花上。
浮泛旋轉合散随心。
州内修梵寺先為文帝造塔。
有一分舍利。
欲與今塔。
同日下基。
其夜兩塔雙放光明。
朗照幽顯至曉方滅。
同睹此瑞無數千人。
将下之晨又雨銀花。
變轉非一。
重還京室。
改革前度專修禅悔。
晝夜十有二時。
禮五十三佛。
餘則加坐正念。
畢世終業。
釋寶積。
姓朱。
冀州條人。
割略愛網訪道為任。
浮遊靡定不存住止。
齊亡法毀潛隐太山。
回互魯兖乃經年稔。
開皇十四寺。
隋高東巡候駕請谒。
一見便悅。
下敕入京住勝光寺。
講揚智論及攝大乘。
而體量虛廓不計仇隙。
曾有屏毀達其耳者。
解衣遺之曰。
卿見吾過。
真吾師友。
仁壽初年。
敕送舍利于華嶽思覺寺。
寺即左仆射楊素之所立也。
初下之晨。
雲垂四布雪滿山邑。
天地奄暗逼目無見。
及期當午忽爾天清日朗。
現五色雲于塔基上。
去地五丈。
圓如輪蓋。
遙有見者。
望其蓋上朱光赫奕。
團團直上遠連天際。
暨于覆了雲合光收。
還如晨旦。
積後卒于京室。
釋道端潞州人。
出家受具。
聽覽律藏。
至于重輕開制铨定綱猷。
雅為宗匠。
晚入京都住仁法寺。
講散毗尼神用無歇。
時程俊舉後學欽之。
加複體尚方言梵文書語。
披葉洞識了其深趣。
勤心護法匡攝有功。
仁壽中年。
敕送舍利于本州梵境寺。
初入州界。
山多無水。
忽有神泉湧頂。
流者非一。
舊痾夙痼飲無不愈。
别有一泉病飲尋差。
若咽酒肉必重發動。
審量持戒永除休健。
端以事聞後還京寺。
常樂弘演。
終于本寺。
釋道璨。
恒州人。
慧學如神。
鑽求攝論華嚴十地。
深疑伏旨解其由緒。
志尚幽靜不務奢華。
重義輕财自小之大。
後入關辇便住勝光。
訪道求賢栖遑靡托。
仁壽起塔。
敕召送舍利于許州辯行寺。
初至塔寺。
堂中佛像素無靈異。
忽放大光通燭院宇。
舍利上踴金瓶之表。
又放光明繞瓶旋轉。
既屬炎熱。
将入塔時感雲承日。
覆訖方滅又于塔側造池供養。
因獲古井。
水深且清輕軟甜美。
舉州齊調一從此井而無竭濁。
莫不嗟歎。
璨後不測其終。
釋明芬。
相州人。
齊三藏耶舍之神足也。
通解方俗妙識梵言。
傳度幽旨莫匪喉舌。
開皇之譯。
下敕追延。
令與梵僧對傳法本。
而意專撿失好住空閑。
味詠十地言辄引據。
問論清巧通滞罕倫。
仁壽下敕。
令置塔于慈州之石窟寺。
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
大窟像背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
芬引舍利去州三十許裡。
白雲郁起從寺至輿長引不絕。
耿耿橫空中有天仙飛騰往返。
竟日方滅。
明旦将曉還有白雲長引來迎。
雲中天仙如昨無異。
人衆同見傾目叵論。
識者以為石窟之與鼓山連接密爾。
竹林仙聖響應之乎。
既至山塔。
東面有泉。
衆生飲皆病愈。
芬後卒于興善。
所著衆經。
如費氏錄。
釋僧蓋。
恒州人。
曾遊太原。
專聽涅槃。
晚至洛下還綜前業。
蓋聞經陳念慧攝慮為先。
遂廢聽業專思定學。
陶思既久彌呈心過。
遂終斯習後入京師周訪禅侶。
住大興善。
垂帷斂足不務世談。
近局異乘略不沾口。
吐言清遠鮮不高之。
仁壽二年。
敕送舍利于滄州。
四年又敕送于浙州之法相寺。
初營石函本惟青色。
及磨治了變為鮮錦。
布彩鋪發。
又見僧形但有半身。
及曉往觀僧變為佛。
光焰神儀都皆明着。
又現三字。
雲人王子也。
佛前又現雄雞之象。
冠尾圓具或現仙鳳天人諸相甚衆。
南鄉縣民多業屠獵。
因瑞發心受戒永斷。
後于他日有采柴者。
于法相寺南見有樸樹。
乃生奇異果。
僅有百顆。
其色紅赤如蓮欲開。
折取二枚來用供塔。
官庶道俗千有餘人。
同往折取。
味如蒲桃。
并果表奏。
帝驚訝其瑞蓋。
後住禅定寺。
唐初即世九十餘矣。
釋昙瑎。
江都人。
少學成實兼諸經論。
涅槃大品包蘊心目。
雖講道時缺。
而以慧解馳名。
每往法筵亟陳論決。
征據文旨。
學者憚焉。
常讀經盈箱滿[止/栱/木]。
記注幽隐追問老耄。
皆揖其精府反啟其志。
瑎乃為斟酌通問盤梗。
自江左右曆覽多年。
傳譽不爽實鐘華望。
炀帝昔為晉王。
造寺京室諸方搜選。
延瑎入住。
内史令蕭琮。
合門昆季祖尋義學。
屈禮歸心奉以家僧。
攜現大小常處第内。
晨夕歡娛。
講論正理惟其開悟。
仁壽之末。
敕送舍利于熙州環谷山山谷寺。
古傳雲。
昔有齊人郭智辯。
數遊環山之陽。
世俗重之。
因以名焉。
此寺即蕭齊高帝之所立也。
林崖重映松竹交參。
前帶環川北背峻嶺。
江流萦繞寔為清勝。
瑎巡此地仍構塔焉。
初正月内當拟基處。
屢放金光如一綖許。
十餘日中然後方息。
舍利恰到如即置基。
先不相謀若同合契。
皆大慶也。
又初到治。
天本亢陽。
人物燋渴。
夜降大雨高下皆足。
無不賴幸。
又放赤光流矚如火。
行道七夕又放大光。
被諸山也。
五千餘人鹹蒙斯瑞。
及忏罪營福不可勝言。
晚承故業。
迄于隋運。
後住弘善。
以疾而終。
春秋八十有三。
武德初矣。
釋道貴。
并州人。
華嚴為業。
詞義性度寬雅為能。
而于經中深意。
每發精彩。
有譽當時。
加以閑居放志。
不涉煩擾。
市肆俳優未曾遊目。
名利貴賤故自絕言。
精潔守素清真士也。
晚在京師住随法寺。
擁其道德閑守形心。
及建塔之初下敕流問。
令送舍利于德州會通寺至治之日放赤光明如大甕許久之方滅。
有一婦人躄疾多載。
聞舍利至輿來塔所。
苦心發願乞蒙杖步。
依言立愈。
疾走而歸。
将下塔時。
忽有大鳥十二形相。
希世不識名目次第行列旋繞空中。
正當塔上。
覆訖方逝。
貴後鎮業京辇不測其終。
釋僧順。
貝州人。
習學涅槃。
文疏精核。
志勤策立。
堪勝艱苦。
常樂弘法于囹圄中。
無緣拘絷假訴良善。
文書既效方便雪他。
投身桎梏情志欣泰。
監獄者愍斯厄苦将欲解免。
方取經疏鋪舒詳讀。
旁為囚隸說法勸化。
事本無蹤還蒙放釋。
出獄之日猶恨太早。
有問其故。
答曰。
吾聞諸聖地獄化生。
雖不逮彼且事微轍。
開皇隆法。
杖步入關。
采訪經術住玄法寺。
及後造塔。
敕召送舍利于宋州。
初到宋城。
市中古井由來堿苦。
水色又赤。
無敢嘗者。
及舍利至。
色忽變白味如甜蜜。
至造塔所。
初放赤光又放白光通照寺内。
七日辰時天雨白花。
如雪不落紛紛滿空。
及下塔時。
白鶴九頭飛翔塔上。
下函既了。
方乃北逝。
順後還京遊尋行業。
唐運初興巡栖山世。
年既遲暮欲事終心。
行至霸川骊山南足。
遇見古寺。
龛窟崩壞形像縱橫。
即住修理。
先有主護。
乃具表請武皇特聽。
遂得安複。
今之津梁寺是也。
仆射蕭瑀。
為大檀越。
福事所資鹹從宋國。
僧衆濟濟有倫理焉。
順後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餘矣。
釋法顯。
雍州扶風人。
厥姓甯氏。
生平志尚禅寂為宗。
文字紙筆性不遊履。
沉默寡欲不為世累。
其師法開。
定門幽秘。
殆是不測。
元魏之末。
住京兆王寺。
與實禅師齊駕朝野。
兼以簡約清素。
華貴傾屬。
顯遇斯明匠承奉累年。
傳習師宗頗接微緒。
住日嚴寺。
仁壽末歲。
置塔隴州。
下敕令送。
顯發自帝京。
奉輿至彼藥王寺内。
然寺去州一十餘裡。
褊狹邪仄殊非形望。
乃移近州北三王山下。
背崖臨水。
高勝博敞。
仍構大塔。
放大光明。
阖境同觀。
欣其罪滅。
顯因其所利。
即而利之。
廣說法要。
傾其心惱。
當斯一會榮歎成諠。
晚還入京聚徒綜業。
每年歲首受具者多。
顯為開發戒緣。
鼓行壇忏。
引聚清衆即而惠之。
後終時也。
将八十矣。
釋僧世。
青州人。
負帙問道無擇夷險。
觀其遊履略周方嶽。
而雄氣所指鋒刃難當。
時地論是長偏愛喉舌豐詞疊難。
名聞齊魯。
開皇入京住興善寺。
長遊講會必存論決。
仁壽下敕召。
送舍利于萊州之弘藏寺。
四年又敕送密州茂勝寺。
行達青州停道藏寺。
夜放赤光。
從房而出直指東南。
爾夜密州城内又見光明從西北來。
相如火炬叢焰非一。
繞城内外朗徹如日。
預有目者無不同睹。
後乃勘究方知先告。
既至治所兩夜放光。
如前繞城朗徹無異。
及世舉瓶欲示大衆。
忽然不見。
後至寺塔複放大光。
通照寺宇。
行道初日打刹教化。
舍利二粒見于瓶内。
及造石函忽變為金。
如棗如豆。
間錯函底。
餘處并變為青琉璃。
因具圖表。
帝大悅也。
後還京不久尋卒。
釋法周。
不知何許人。
狀相長偉言語高大。
涅槃攝論是所留神。
稠會勝集每預登踐。
身相孤拔多或顧問。
由是振名者。
複系于德矣。
初住曲池之靜覺寺。
林竹叢萃蓮沼槃遊。
縱達一方用為自得。
京華時偶形相義舉。
如周者可有十人。
同氣相求數來歡聚。
偃仰茂林賦詠風月。
時即号之為曲池十智也。
仁壽建塔。
下敕送舍利于韓州修寂寺。
初造石函。
忽有一鴿飛入函内。
自然馴狎經久乃去。
寺有塼塔四枚。
形狀高偉。
各有四塔鎮以角隅。
青瓷作之上圖本事。
舍利到夜各放光明。
如焰上沖。
四方衆皆一時同見。
數數放光。
至于未入空中。
如绛長三丈許。
諸佛聖僧衆相非一。
皆列其中。
周後複往大禅定寺。
唐運初基。
為僧景晖于仁壽坊置勝業寺。
召周經始。
敕知寺任。
又改坊名。
還符寺号。
初晖同諸僧侶住在長安。
晚又變改常度形同俗服。
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