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感通篇下 正傳四十五 附見二人。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密傳一。
隋京師經藏寺釋智隐傳二。
隋中天竺國沙門阇提斯那傳三。
隋京師勝光寺釋明誕傳四。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璨傳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慧重傳六。
隋京師勝光寺釋寶積傳七。
隋京師仁法寺釋道端傳八。
隋京師勝光寺釋道粲傳九。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芬傳十。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蓋傳十一。
隋京師日嚴寺釋昙瑎傳十二。
隋京師随法寺釋道貴傳十三。
隋京師玄法寺釋僧順傳十四。
隋京師沙門寺釋法顯傳十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世傳十六。
隋京師靜覺寺釋法周傳十七(景晖) 隋京師延興寺釋慧誕傳十八。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智光傳十九。
隋京師弘善寺釋智教傳二十。
隋京師沙門釋圓超傳二十一。
隋京師光明寺釋慧藏傳二十二(法順)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寶憲傳二十三。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朗傳二十四。
隋京師真寂寺釋昙遂傳二十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昙觀傳二十六。
隋京師延興寺釋靈達傳二十七。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昕傳二十八。
隋京師空觀寺釋玄鏡傳二十九。
隋京師弘濟寺釋智揆傳三十。
隋京師勝光寺釋僧範傳三十一。
隋京師淨影寺釋寶安傳三十二。
隋京師仁覺寺釋寶岩傳三十三。
隋京師無漏寺釋明馭傳三十四。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生傳三十五。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性傳三十六。
隋京師沙門釋辯寂傳三十七。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靜凝傳三十八。
隋京師揚化寺釋法楷傳三十九。
隋京師轉輪寺釋智能傳四十。
隋京師真寂寺釋昙良傳四十一。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傳四十二。
隋京師沙門釋道嵩傳四十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道顔傳四十四。
隋京師淨影寺釋淨辯傳四十五。
釋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師習方藝。
又從邺下博聽大乘。
神思既開理緻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繼迹前烈。
異術勝能聞諸齊世。
隋運興法翻譯為初。
敕召入京住大興善。
師資道成複弘梵語。
因循法本留意傳持。
會仁壽塔興铨衡德望。
尋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後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時赤光照室流溢外戶。
紫氣滿庭狀如樓阙。
色染人衣。
内外驚禁。
奶母以時炎熱就而扇之。
寒甚幾絕。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東蒲阪劉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見在佛屋。
俨然坐定。
時年七歲。
遂以禅觀為業。
及帝誕日。
無因而至。
語太祖曰。
兒天佛所祐。
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
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又曰。
此兒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自為養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
内通小門。
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
後皇妣來抱。
忽見化而為龍。
驚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歲告帝曰。
兒當大貴從東國來。
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而尼沉靜寡言。
時道成敗吉兇。
莫不符驗。
初在寺養帝。
年十三方始還家。
積三十餘歲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
尼隐皇家。
内着法衣。
戒行不改。
帝後果自山東入為天子。
重興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後。
每顧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為口實。
又雲。
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從道人裡來。
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
乃命史官王劭。
為尼作傳。
其龍潛所經四十五州。
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
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
帝及後宮。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試之宛然無損。
遂散于州部。
前後建塔百有餘所。
随有塔下皆圖神尼。
多有靈相。
故其銘雲。
維年月。
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弟子。
蒙三寶福祐。
為蒼生君父。
思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諸州供養。
欲使普修善業同登妙果。
仍為弟子。
法界幽顯。
三塗八難。
忏悔行道。
奉請十方常住三寶。
願起慈悲。
受弟子等請。
降赴道場證明弟子。
為諸衆生發露忏悔。
文多不載。
密以洽聞之譽。
送此寺中。
初下塔時。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黃白相間兼赤班氣。
旋繞朗徹。
久而乃滅。
道俗内外鹹同一見。
寺有四門。
門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莊嚴绮麗晃發城邑。
仁壽之末。
又敕送于鄭州黃鹄山晉安寺。
掘基至水。
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
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
野鳥群飛旋繞塔上。
事了便散。
又見金花三枚騰空久之下沒。
基内又放螢光。
後遂廣大。
繞塔三匝。
寺本高顯素無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間去塔五步。
飛泉自湧有同浪井。
廣如王劭所紀。
及大業伊始。
從治雒陽。
上林園中置翻經館。
因以傳譯。
遂卒于彼所出諸經如費氏錄。
釋智隐。
姓李氏。
貝州人。
即華嚴藏公之弟子也。
自少及長。
遵弘道義。
慧解所傳受無再請。
而神氣俊卓雅尚清虛。
時複談吐。
聽者忘倦。
開皇七年。
敕召大德。
與藏入京住大興善。
通練智論阿毗昙心及金剛般若論。
明其窟冗。
至十六年。
以解兼倫例須有紹隆。
下敕補充講論衆主。
于經藏寺還揚前部。
仁壽創福。
敕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寺。
寺即蜀王秀之所造也。
道适邛蜀。
開化彌昌。
傾其金貝。
尋即成就。
晚又奉送置塔莘州。
天雨異花人得半合。
又放紫光變為五色。
盲者來忏欻獲雙目。
舍杖而歸。
風躄等病其例皆爾。
及将下瘗。
天雨銀花。
放白色光前後非一。
正入塔時。
感五色雲下覆函上。
重圓如蓋。
大鳥六頭旋繞雲間。
閉訖俱散。
隐以事聞。
帝大悅。
付于著作。
卒于京室。
阇提斯那。
住中天竺摩竭提國。
學兼群藏。
藝術異能通練于世。
以本國忽然大地震裂。
所開之處極深無底。
于其坼側獲一石碑。
文雲。
東方震旦國名大隋。
城名大興。
王名堅意建立三寶起舍利塔。
彼國君臣欣感嘉瑞相慶希有。
乃募道俗五十餘人。
尋斯靈相。
初發祖送并出王府。
路遠賊掠。
所遺蕩盡惟餘數人。
逃竄達此。
以仁壽二年至仁壽宮。
計初地裂獲碑之時。
即此土開皇十四年也。
行途九載方達東夏。
正逢天子感得舍利諸州起塔。
天祥下降地瑞上騰。
前後靈感将有數百。
阖國稱慶佛法再隆。
有司以事奏聞。
帝以事符大夏陳迹東華。
美其遠度疑是證聖。
引入大寶殿。
躬屈四指顧問群僚。
解朕意不。
佥皆莫委。
因問斯那。
又解意不。
答曰。
檀越意謂貧道為第四果人耶。
實非是也。
帝甚異之。
乃置于别館。
供給華重膳夫以酒酵和面拟為[麩-夫+并]調候時不起因以問那。
答曰。
此不合食。
便用水溲煮之。
與常酵者不異。
上問。
今造靈塔遍于諸州。
曹陝二州特多祥瑞。
誰所緻耶。
答曰。
陝州現樹地藏菩薩。
曹州光花虛空藏也。
又問。
天花何似。
答曰。
似薄雲母。
或飛不委地。
雖委地而光明奇勝。
帝密以好雲母及所獻天花各一箱。
用示諸人。
無有别者。
恰以問那。
那識天花而退雲母。
及獻後雲崩。
空發樂音。
并感異香。
具以問由。
答曰。
西方淨土名阿彌陀。
皇後往生。
故緻諸天迎彼生也。
帝奇其識鑒。
賜綿絹二千餘段。
辭而不受。
因強之。
乃用散諸福地。
見感應傳。
釋明誕。
姓史。
衛州汲人。
律儀行務履顧前賢。
通十地地持。
赴機講解。
攝大乘論彌見弘演。
後入京住勝光寺。
溫柔敦厚姓無迫暴。
有敕召送舍利于襄州上鳳林寺基趾。
梁代雕飾隋初顯敞。
高林跨谷連院。
松竹交映泉石相喧。
邑屋相望索然閑舉。
有遊覽者皆忘返焉。
文帝龍潛之日。
因往禮拜乞願弘護。
及踐寶位追惟往福。
歲常就寺廣設供養。
仍又改為大興國寺。
及誕之至彼安厝塔基。
寺之東院鑿地數尺獲琉璃瓶。
内有舍利八枚。
聚散呈祥形質不定。
或現全碎顯發神奇。
即與今送同處起塔。
又下穿掘得石。
銘雲。
大同三十六年已後。
開仁壽之化。
依檢梁曆有号大同。
至今歲紀仿佛符會。
誕欣感嘉瑞。
乃表奏聞。
寺有金像一軀。
舉高丈六。
面部圓滿相儀充備峙于堂内。
衆鳥無敢踐足。
庭前樹碑。
庾信文蕭雲書。
世稱冠絕。
誕曆覽徽猷。
講授相接。
終于本寺。
釋明璨。
姓韋。
莒州沂水人。
十歲出家。
二十受具。
中途尋閱備通經史。
禀性調柔初不陳怒。
未及三夏頻揚成論及涅槃經。
值廢教隐倫避世林澤。
還資故業重研幽極。
周宣創開陟岵。
慧遠率侶登之。
璨時投足歸師諸部未久深悟。
遂演于世。
講徒百數心計明白。
開隐析疑善通問難。
精慮勃興未曾沈息。
加又福德所被聞見欣然。
敕召入京住大興善。
仁壽初歲。
召送舍利于蔣州之栖霞寺。
今之攝山寺也。
本基靈異前傳具詳。
而璨情存傳法。
所在追訪。
乃于江表獲經一百餘卷。
并是前錄所遺。
及諸阙本。
随得福利處處傳寫。
末住大禅定寺。
弘法為務。
春秋良序頻往藍田。
登山臨水。
欣其得性唐初卒。
釋慧重。
姓郭。
雍州人。
志幹威棱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聞有栖止無往不降。
淨持戒地明解攝論。
履遊名教清迥不群。
住大興善。
博綜機要榮達叙顧。
辯章言令寫送有法。
仁壽置塔。
敕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嶽寺。
初至放光。
乃至入塔相續流照。
嶽上白氣三道下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密傳一。
隋京師經藏寺釋智隐傳二。
隋中天竺國沙門阇提斯那傳三。
隋京師勝光寺釋明誕傳四。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璨傳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慧重傳六。
隋京師勝光寺釋寶積傳七。
隋京師仁法寺釋道端傳八。
隋京師勝光寺釋道粲傳九。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芬傳十。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蓋傳十一。
隋京師日嚴寺釋昙瑎傳十二。
隋京師随法寺釋道貴傳十三。
隋京師玄法寺釋僧順傳十四。
隋京師沙門寺釋法顯傳十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世傳十六。
隋京師靜覺寺釋法周傳十七(景晖) 隋京師延興寺釋慧誕傳十八。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智光傳十九。
隋京師弘善寺釋智教傳二十。
隋京師沙門釋圓超傳二十一。
隋京師光明寺釋慧藏傳二十二(法順)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寶憲傳二十三。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朗傳二十四。
隋京師真寂寺釋昙遂傳二十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昙觀傳二十六。
隋京師延興寺釋靈達傳二十七。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昕傳二十八。
隋京師空觀寺釋玄鏡傳二十九。
隋京師弘濟寺釋智揆傳三十。
隋京師勝光寺釋僧範傳三十一。
隋京師淨影寺釋寶安傳三十二。
隋京師仁覺寺釋寶岩傳三十三。
隋京師無漏寺釋明馭傳三十四。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生傳三十五。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性傳三十六。
隋京師沙門釋辯寂傳三十七。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靜凝傳三十八。
隋京師揚化寺釋法楷傳三十九。
隋京師轉輪寺釋智能傳四十。
隋京師真寂寺釋昙良傳四十一。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傳四十二。
隋京師沙門釋道嵩傳四十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道顔傳四十四。
隋京師淨影寺釋淨辯傳四十五。
釋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師習方藝。
又從邺下博聽大乘。
神思既開理緻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繼迹前烈。
異術勝能聞諸齊世。
隋運興法翻譯為初。
敕召入京住大興善。
師資道成複弘梵語。
因循法本留意傳持。
會仁壽塔興铨衡德望。
尋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後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時赤光照室流溢外戶。
紫氣滿庭狀如樓阙。
色染人衣。
内外驚禁。
奶母以時炎熱就而扇之。
寒甚幾絕。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東蒲阪劉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見在佛屋。
俨然坐定。
時年七歲。
遂以禅觀為業。
及帝誕日。
無因而至。
語太祖曰。
兒天佛所祐。
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
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又曰。
此兒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自為養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
内通小門。
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
後皇妣來抱。
忽見化而為龍。
驚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歲告帝曰。
兒當大貴從東國來。
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而尼沉靜寡言。
時道成敗吉兇。
莫不符驗。
初在寺養帝。
年十三方始還家。
積三十餘歲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
尼隐皇家。
内着法衣。
戒行不改。
帝後果自山東入為天子。
重興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後。
每顧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為口實。
又雲。
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從道人裡來。
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
乃命史官王劭。
為尼作傳。
其龍潛所經四十五州。
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
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
帝及後宮。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試之宛然無損。
遂散于州部。
前後建塔百有餘所。
随有塔下皆圖神尼。
多有靈相。
故其銘雲。
維年月。
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弟子。
蒙三寶福祐。
為蒼生君父。
思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諸州供養。
欲使普修善業同登妙果。
仍為弟子。
法界幽顯。
三塗八難。
忏悔行道。
奉請十方常住三寶。
願起慈悲。
受弟子等請。
降赴道場證明弟子。
為諸衆生發露忏悔。
文多不載。
密以洽聞之譽。
送此寺中。
初下塔時。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黃白相間兼赤班氣。
旋繞朗徹。
久而乃滅。
道俗内外鹹同一見。
寺有四門。
門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莊嚴绮麗晃發城邑。
仁壽之末。
又敕送于鄭州黃鹄山晉安寺。
掘基至水。
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
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
野鳥群飛旋繞塔上。
事了便散。
又見金花三枚騰空久之下沒。
基内又放螢光。
後遂廣大。
繞塔三匝。
寺本高顯素無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間去塔五步。
飛泉自湧有同浪井。
廣如王劭所紀。
及大業伊始。
從治雒陽。
上林園中置翻經館。
因以傳譯。
遂卒于彼所出諸經如費氏錄。
釋智隐。
姓李氏。
貝州人。
即華嚴藏公之弟子也。
自少及長。
遵弘道義。
慧解所傳受無再請。
而神氣俊卓雅尚清虛。
時複談吐。
聽者忘倦。
開皇七年。
敕召大德。
與藏入京住大興善。
通練智論阿毗昙心及金剛般若論。
明其窟冗。
至十六年。
以解兼倫例須有紹隆。
下敕補充講論衆主。
于經藏寺還揚前部。
仁壽創福。
敕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寺。
寺即蜀王秀之所造也。
道适邛蜀。
開化彌昌。
傾其金貝。
尋即成就。
晚又奉送置塔莘州。
天雨異花人得半合。
又放紫光變為五色。
盲者來忏欻獲雙目。
舍杖而歸。
風躄等病其例皆爾。
及将下瘗。
天雨銀花。
放白色光前後非一。
正入塔時。
感五色雲下覆函上。
重圓如蓋。
大鳥六頭旋繞雲間。
閉訖俱散。
隐以事聞。
帝大悅。
付于著作。
卒于京室。
阇提斯那。
住中天竺摩竭提國。
學兼群藏。
藝術異能通練于世。
以本國忽然大地震裂。
所開之處極深無底。
于其坼側獲一石碑。
文雲。
東方震旦國名大隋。
城名大興。
王名堅意建立三寶起舍利塔。
彼國君臣欣感嘉瑞相慶希有。
乃募道俗五十餘人。
尋斯靈相。
初發祖送并出王府。
路遠賊掠。
所遺蕩盡惟餘數人。
逃竄達此。
以仁壽二年至仁壽宮。
計初地裂獲碑之時。
即此土開皇十四年也。
行途九載方達東夏。
正逢天子感得舍利諸州起塔。
天祥下降地瑞上騰。
前後靈感将有數百。
阖國稱慶佛法再隆。
有司以事奏聞。
帝以事符大夏陳迹東華。
美其遠度疑是證聖。
引入大寶殿。
躬屈四指顧問群僚。
解朕意不。
佥皆莫委。
因問斯那。
又解意不。
答曰。
檀越意謂貧道為第四果人耶。
實非是也。
帝甚異之。
乃置于别館。
供給華重膳夫以酒酵和面拟為[麩-夫+并]調候時不起因以問那。
答曰。
此不合食。
便用水溲煮之。
與常酵者不異。
上問。
今造靈塔遍于諸州。
曹陝二州特多祥瑞。
誰所緻耶。
答曰。
陝州現樹地藏菩薩。
曹州光花虛空藏也。
又問。
天花何似。
答曰。
似薄雲母。
或飛不委地。
雖委地而光明奇勝。
帝密以好雲母及所獻天花各一箱。
用示諸人。
無有别者。
恰以問那。
那識天花而退雲母。
及獻後雲崩。
空發樂音。
并感異香。
具以問由。
答曰。
西方淨土名阿彌陀。
皇後往生。
故緻諸天迎彼生也。
帝奇其識鑒。
賜綿絹二千餘段。
辭而不受。
因強之。
乃用散諸福地。
見感應傳。
釋明誕。
姓史。
衛州汲人。
律儀行務履顧前賢。
通十地地持。
赴機講解。
攝大乘論彌見弘演。
後入京住勝光寺。
溫柔敦厚姓無迫暴。
有敕召送舍利于襄州上鳳林寺基趾。
梁代雕飾隋初顯敞。
高林跨谷連院。
松竹交映泉石相喧。
邑屋相望索然閑舉。
有遊覽者皆忘返焉。
文帝龍潛之日。
因往禮拜乞願弘護。
及踐寶位追惟往福。
歲常就寺廣設供養。
仍又改為大興國寺。
及誕之至彼安厝塔基。
寺之東院鑿地數尺獲琉璃瓶。
内有舍利八枚。
聚散呈祥形質不定。
或現全碎顯發神奇。
即與今送同處起塔。
又下穿掘得石。
銘雲。
大同三十六年已後。
開仁壽之化。
依檢梁曆有号大同。
至今歲紀仿佛符會。
誕欣感嘉瑞。
乃表奏聞。
寺有金像一軀。
舉高丈六。
面部圓滿相儀充備峙于堂内。
衆鳥無敢踐足。
庭前樹碑。
庾信文蕭雲書。
世稱冠絕。
誕曆覽徽猷。
講授相接。
終于本寺。
釋明璨。
姓韋。
莒州沂水人。
十歲出家。
二十受具。
中途尋閱備通經史。
禀性調柔初不陳怒。
未及三夏頻揚成論及涅槃經。
值廢教隐倫避世林澤。
還資故業重研幽極。
周宣創開陟岵。
慧遠率侶登之。
璨時投足歸師諸部未久深悟。
遂演于世。
講徒百數心計明白。
開隐析疑善通問難。
精慮勃興未曾沈息。
加又福德所被聞見欣然。
敕召入京住大興善。
仁壽初歲。
召送舍利于蔣州之栖霞寺。
今之攝山寺也。
本基靈異前傳具詳。
而璨情存傳法。
所在追訪。
乃于江表獲經一百餘卷。
并是前錄所遺。
及諸阙本。
随得福利處處傳寫。
末住大禅定寺。
弘法為務。
春秋良序頻往藍田。
登山臨水。
欣其得性唐初卒。
釋慧重。
姓郭。
雍州人。
志幹威棱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聞有栖止無往不降。
淨持戒地明解攝論。
履遊名教清迥不群。
住大興善。
博綜機要榮達叙顧。
辯章言令寫送有法。
仁壽置塔。
敕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嶽寺。
初至放光。
乃至入塔相續流照。
嶽上白氣三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