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關燈
講說。

    得禀法言。

    神道業障多有苦惱。

    自聽法來。

    身鱗甲内細蟲啖苦已得輕升。

    願道俗為我稽請法師。

    更講大品一遍乃不違之。

    顯慶元年冬。

    謂弟子曰。

    吾不久舍報。

    可施諸禽鳥。

    而恒講不辍。

    後講于高座上。

    塵尾忽堕而終。

    春秋七十一矣。

     釋僧明者。

    不知何人。

    在五台娑婆古寺。

    所營屋宇二十餘間。

    守一切經。

    禅誦為業。

    自雲。

    年十七時從師上五台。

    東禮花林山訪文殊師利。

    至一石谷。

    漸深見有石臼木杵。

    又見兩人形大無影眉長披發眼睑上掩。

    師便頂禮請救。

    其人曰汝谷臭小遠從何來。

    答昭果寺僧。

    習禅樂道。

    隐在娑婆已數十年。

    然食五谷願真人救苦報。

    曰待共衆議。

    須臾更一人來。

    長大著樹皮衣。

    雲汝來已久。

    可遂我至寺。

    行大石側。

    忽見山谷異常廊院周繞狀若天宮。

    有十四五人同坐談笑。

    問所來方。

    言議久之。

    送出後重尋失路。

    還舊業定。

    以貞觀十六年卒。

    八十一矣。

    今娑婆寺二甎塔存。

     釋明隐者。

    少習禅學。

    次第觀十一切入。

    在中台北木瓜谷寺三十年。

    唯以定業餘無所懷。

    又往佛光山寺七年。

    又住大孚寺九年。

    志道之徒相從不絕。

    道俗供事填委山林。

    永徽二年。

    代州都督。

    以昭果寺僧徒事須綱領。

    追還寺任。

    辭不獲免。

    龍朔元年十月。

    卒于此寺。

    端坐熙怡如在久定。

    其五台山有故宕昌寺。

    甘泉美岫往而忘返。

    有僧服水得仙。

    身如羅縠。

    明見藏府骨髓。

    武德年末行于山澤。

    今村中父老目者十餘人說之。

    五台山者。

    斯為神聖所憩。

    中台最高。

    所望諸山并下。

    上有大泉名曰太華。

    傍有二塔。

    後諸小石塔動有百千。

    雲是孝文從北恒安至此所立。

    石上人馬大迹俨然如初。

    從中台東南三十裡。

    至大孚靈鹫寺。

    南有花園。

    前後遇聖。

    多于此地。

    有東西二道場。

    中含一谷西北上八裡許。

    有王子燒身塔。

    寺元是齊帝第三子。

    性樂佛法思見文殊。

    故來山尋。

    如其所願燒身供養。

    因而起塔。

    所将内侍劉謙之。

    于此寺中七日行道。

    祈請文殊。

    既遇聖者掩複丈夫。

    曉悟華嚴經義。

    乃造華嚴論六百卷。

    今五台諸寺收束猶有三百許卷。

    近龍朔中。

    主人令會昌寺僧會赜。

    兩度将功德物往彼修補塔尊儀。

    與五台縣官同往。

    備見聖迹。

    異香鐘聲相續不絕。

     釋法空者。

    不知何人。

    隋末任雁門郡府鷹擊郎将。

    時年四十。

    欻自生厭離。

    見妻子家宅。

    如牢獄桎梏。

    志慕佛法情無已。

    已總召家屬曰。

    吾為爾沈日久矣。

    旦夕區區。

    止是供給。

    可各自取計。

    吾自決矣。

    便裹糧負襆獨詣台山。

    饑則餐松皮柏末。

    寒則入穴苫覆。

    專思經中要偈。

    亦無所參問。

    時賊寇交起。

    追擊攸歸。

    府司郡官所在追掩。

    将至禁所。

    正念不語。

    志逾慷慨。

    跏坐不動不食不息已經五日。

    守令以下莫不鹭愕。

    因放之任其所往。

    一坐三十餘載。

    禽獸以為親鄰。

    妻子尋獲欲緻糧粒。

    空曰。

    吾厭俗為道。

    以解脫為先。

    自今以往願為善知識。

    非爾纏縛吾何解之。

    更不須相見。

    于是遂絕。

    幽居日久每有清聲。

    召曰空禅。

    如是非一。

    空知是自心境界以法遣之。

    後遂安靜。

    初學九次。

    以禅用乃明。

    終為對礙。

    遂學大乘離相。

    有從學者。

    并以此誨之。

    不知所終。

     釋明浚。

    姓孫。

    齊人。

    善章草。

    常以金剛般若為業。

    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死。

    心上暖。

    周時方蘇。

    說雲。

    初有二青衣童子。

    将至王所。

    問一生作何業。

    浚答。

    但誦金剛般若經。

    王曰不可言。

    師可更誦滿十萬遍。

    明年必生淨土。

    弟子不見師也。

    還令二青衣送至寺。

    浚自爾精苦倍百逾厲。

    至二年三月卒。

    寺衆鹹聞異香雲。

     釋明解者。

    姓姚。

    住京師普光寺。

    有神明薄知才學。

    琴詩書畫京邑有聲。

    然調情敞恍。

    頗以知解自傲。

    于諸長少無重敬心。

    至于飲啖不異恒俗。

    會龍朔之中。

    征諸三教有能觀國者策第賓王。

    解因此際往赴東都策第及之。

    行次将仕乃脫袈裟。

    吾今脫此驢皮。

    預在人矣。

    遂置酒集諸士俗。

    賦詩曰。

    一乘本非有。

    三空何所歸雲雲。

    不久病卒。

    與友僧夢曰。

    解以不信。

    故今生惡道甚患饑渴。

    如何不以故情緻一食耶。

    及覺遂列食于野祭之。

    又夢極慚愧雲雲。

    又下夢于畫工先來同役者曰。

    我以不信敬生處極惡。

    思得功德無由可辦。

    卿舊與相知。

    何為不能書一兩卷經耶。

    又遺其詩曰。

    握手不能别。

    撫膺聊自傷。

    痛矣時陰短。

    悲哉泉路長。

    野風驚晚吹。

    荒隧落寒霜。

    留情何所贈。

    惟斯内典章。

    畫工不識書。

    令誦十八遍已便去。

    遂覺向諸僧俗說之。

    嗟乎明解可惜一生妄存耶。

    我自陷千載。

    斯謂徒生徒死。

    大聖豈虛言哉。

    貞觀中。

    洺州宋尚禮者。

    薄學有神明。

    好為谲詭詩賦。

    罷縣還貧無食。

    好乞貸至邺戒德寺貸粟。

    數與不還。

    又從重貸不與之。

    因發憤造悭伽鬥賦。

    可有十紙許。

    加飾莊嚴悭态時俗。

    常誦以為口實。

    見僧辄弄。

    亦為黃巾所笑。

    及禮将死。

    謗毀自當。

    兩目圓赤。

    見者鹹畏。

    籲嗟擾攘。

    少時而絕。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父祖曆仕魏齊故。

    又生于兖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仆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沖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将。

    遭母憂讀涅槃經。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餘遍。

    又至安州暠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

    即入武都山修業。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峄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周濟。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衆四十餘人純學大乘并修禅業。

    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經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禅兼作外學。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衆。

    行殊道業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多。

    複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岩。

    猛獸所居。

    沖往詣岩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攜而去。

    遂鹹依之。

    仍聽華嚴等經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内外款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苟講佛經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于後。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衆歎曰。

    護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後裔盛習此經。

    即依師學。

    屢擊大節。

    便舍徒衆任沖轉教。

    即相續講三十餘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于後達磨禅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後行中原。

    惠可禅師創得綱紐。

    魏境文學多不齒之。

    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遠纰缪後學。

    可公别傳略以詳之。

    今叙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曆然有據。

    達磨禅師後。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禅師後。

    粲禅師。

    惠禅師。

    盛禅師。

    那老師。

    端禅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後。

    善師(出抄四卷)豐禅師(出疏五卷)明禅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後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禅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後。

    實禅師。

    惠禅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禅師後。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并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術。

    專以楞伽命家。

    前後敷弘将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适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随言便異。

    師學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粗。

    況舒在紙粗中之粗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公貫而栖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台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雲蒸歎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

    沖曰。

    道不自當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甯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

    沖曰。

    君依舊經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護法強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遊道為務。

    曾無栖泊。

    仆射于志甯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