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漢江大漲。
汛溢襄邑城隍将沒。
預見之明其類若此。
所得财物并用市金。
将事合丹拟延其壽。
人告來盜不可行之。
便雲。
盜假遁甲六丁。
吾明此術。
常以月朔加氣。
何得相欺。
吾不畏也。
以義甯年。
與神辯南遊嶺表。
不知所往。
釋慧琳。
姓薛。
綿州神泉人。
以隋初隐于建明寺。
清虛守靜與物不群。
寺有塑像常在供養。
像為生須三十六枚。
大業末年。
掃一古墳。
豎二竹竿雲。
是天眼。
後忽拔一雲。
弘農揚為魔所拔也。
不久義甯嗣曆。
有時着複衣夏坐墳上。
日雖炎赫身無熱狀。
口雖涉道形同于俗。
言談之次以理居先。
雒縣先有育王浮圖。
琳忽一時曆村借車三百乘。
雲欲向雒縣迎浮圖于此安置。
未經旬日遂被火燒。
武德年中。
潛伏草野。
人莫知也。
彼有楊祜師不測何人。
直往草中相見。
曾生未面宛若舊朋。
各雲。
别來八百年矣。
曾為人咒病得差。
病者令女赍裙以施。
女遂留衣送直。
琳遙見謂曰。
但将裙來我不須錢。
女驚其聖。
以貞觀四年示從物故。
釋洪滿。
姓梁。
安定人。
在俗年十五遇時患。
雙足攣躄。
常念觀音經三年。
忽有僧執澡罐。
在前立不言。
問曰。
師從何來。
答曰。
以檀越常喚所以來。
滿扣頭問曰。
弟子往何罪報。
今施此攣躄。
僧曰。
汝前身拘縛物命。
餘殃緻爾。
汝但閉目。
吾為汝療之。
滿随言冥目。
但覺兩膝上各如拔六七寸。
丁卻既了。
開目将欲謝恩。
失僧所在。
起行如故。
滿乃悟是觀音。
因爾精誠誓不妻娶。
後忽自通禅觀。
安坐不動。
乃經三日七日者。
開皇初元變俗從道。
住救度寺。
大業融并入居法海。
貞觀十三年卒。
春秋八十三矣。
釋慧聰。
姓王。
出家已後遊行齋講。
手不釋卷。
尋經旨趣心自欣躍。
苦形節食行知足行。
自雲。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
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四衆。
尚得六根清淨。
我何為不禮諸佛世尊。
即于别院閉門。
常禮萬五千佛。
依經自唱。
一一禮之。
寺僧怪其所作。
于壁隙伺之。
見禮拜頭下天龍八部等亦頭下。
數數非一。
諸人來其院者。
無不心戰走出。
恒聞異香蔚蔚爾。
及死在。
貞觀年中院絕人往。
每夜常聞彈指禮拜行道等相。
釋法通。
姓關。
京兆鄠人。
小出家。
極尪弱。
随風偃什似任羅绮。
由是同侶頗輕之。
通辄流淚。
一朝對觀音像慨慷曰。
通聞菩薩聖鑒所願克從。
乞垂提誘免斯輕侮。
因斯誦觀音經晝夜不舍。
後歲餘歸本生觐母。
旦食訖。
假寐于庭樹下。
少間口中涎沫流液。
向有三升。
母以為物忤。
遽呼覺問。
何事如此。
通曰。
向見有人遺三驢馱筋。
通啖始一驢。
娘呼遂覺。
餘二失之。
自爾覺身力雄勇肌膚堅[革*卬]。
密舉大木石不以為重。
寺有僧戡者。
膂力之最。
通竊取袈裟安在柱下。
戡初不見。
謂是神鬼所為。
通笑為舉梁抽取。
戡大駭服。
有大石臼重五百餘斤。
通于南山負來供僧用。
今見在貯水施禽鳥。
隋高祖重之。
有西蕃貢一人。
雲大壯。
在北門試相撲無得者。
帝頗恧之雲。
大隋國無有健者。
召通來令相撲。
通曰。
何處出家人為此事。
必知氣力。
把手即知。
便喚彼來。
通任其把捉。
其人努力把捉。
通都不以為懷。
至通後捉。
總攬兩手急搦。
一時血出外灒。
彼即蟠卧在地乞命。
通放之曰。
我不敢殺捉。
恐爾手碎去。
于是大伏。
舉朝稱慶京邑弄力者聞而造之。
通為把豆麥便碎。
倒曳車牛卻行。
當時壯士命為天力士也。
炀帝末。
避亂隐南山。
乃負一具硙并犢子。
大神通也。
未幾丁母憂出山歸葬。
事了返山。
雖力兼百夫。
未曾忤物。
精誠節約。
時輩推之。
以武德初卒。
春秋五十六。
釋慧因。
姓張。
清河武城人。
昔依賢法師。
後以雅志卓然衆所推伏。
欲屈知寺任。
遂巡于蜀川詢求禅律。
訪無夷險必往參請。
唐運大通。
自蜀而返。
于時州别一寺。
但三十僧。
因即其一。
持維志節終始無忘。
後為開聖本寺。
去荊五十餘裡。
山薮曠迥阻絕風煙。
乃獨止此山草庵蘭若。
二十餘載。
四遠鹹依。
昔智者遺言。
今宛符會。
貞觀十九年大旱。
而寺石泉獨無有竭。
乃自負水外給。
飛走由斯獲濟。
江陵令盧行餘。
承聞往之。
索水飲馬。
因負而給之。
行餘謂少。
頗出恚言。
便遣馬就寺。
俄值群豬來。
路人無敢犯。
後有二人。
寺北竊食辛肉。
虎來擁繞哮吼。
将啖其人。
得急逃竄無方。
因聞往救。
虎乃潛退。
斯戒德慈明為若此也。
法華一部。
毗尼戒本。
行往常誦。
未忘心口。
年七十五。
卒于本寺。
釋法施。
姓江。
武當人。
少而弘直。
神智難測。
形無定方。
出處不滞。
遊巴陵顯安寺。
娑羅樹下宴默。
而人亦莫之顧也。
依荊南記雲。
晉永康元年。
僧房床下忽生一樹。
随伐随生。
如是非一。
樹生逾疾。
鹹共異之。
置而不剪。
旬日之間植柯極棟。
遂移房避之。
自爾已後。
樹長便遲。
但極晚秀夏中方有花。
葉秋落與衆木不殊。
多曆年稔人莫識也。
後外國僧見攀。
而流涕曰。
此娑羅樹也。
佛處其下涅槃。
吾思本事所以泣耳。
而花開細白不足觀采。
元嘉十一年。
忽生一花。
形色如芙蓉樹。
今見在此。
亦一方之奇迹也。
隋末喪亂。
稱兵非一。
蕭銑時為羅縣令。
施拊背指巴陵城曰。
此天子城也。
後果王之米極平賤。
施誡深藏。
人不測其言。
于後米鬥直萬五千。
饑餒者衆。
如此記授來事若指諸掌。
趙郡王伐僞梁。
銑問。
今事如何。
施遺雙銅筋。
銑曰。
令我同矣。
遂舉衆歸化。
百姓鹹賴。
其德弘矣。
嘗于江陵北頭陀。
虎來床側。
人來語虎曰。
佛子閉目。
虎即低頭閉目。
斯遇猛獸如家犬者。
斯人在斯。
誦勝天王一部。
靜念出觀誦而美之。
而精進牢強越于常伍。
後潛形高邁。
釋慧岸者。
未詳何人。
面鼻似胡。
言同蜀漢。
往來市裡默言無準。
人不之異。
武德三年。
科租至岷州。
程期甚促。
蜀人初不聞。
謂在天外。
人有僦購科索萬錢。
轉更驚急。
謂往鬼國被去者。
皆為死計。
散費資糧。
為不行之計。
岸于新繁市大笑曰。
但去必見歡喜。
捉負租拗折數枚。
衆人去至鹿頭道逢敕停。
此前言之驗也。
武德六年。
辄複悲泣不能自禁。
曰誰能見煩惱因。
沒水求死。
衆人争入水接之。
乃端坐水底已卒。
卒後其年亢旱不收。
疫死衆矣。
釋法運。
姓鄧。
荊州長林人。
姿容挺秀。
有拔群之美。
至于算曆五行。
洞其幽緻。
傳述楚二晦星。
以運為一也。
後值智曠禅師。
誨以出俗之資。
便削除俗玩。
剃發入道。
修學禅要志樂閑寂。
别于開聖西北起一道場。
如常觀行不隔昏曉。
嘗誦七佛咒等救濟。
無不辄應。
隋末虎暴摩頂曰。
天下正亂百姓遑遑。
汝可遠藏莫為他厭。
及八營賊主楊道生承名迎接安置供給。
蕭銑次立又加奉敬。
所獲施物即入悲敬二田。
又于州内别置道場。
号為龍歸精舍。
銑乃請問興亡。
答曰。
貧道薄德不得久為善友。
時不測其言也。
不久趙郡王恭溯遊兵至。
又加頂谒兵。
又東下圖像随身。
又留一影令運慈屬。
允所謂道德之感動也。
嘗有信心士女。
晨夕供施。
妖邪鬼怪見必回心。
社廟神祇悉參歸戒。
以武德中化往。
春秋六十。
葬于開聖寺智曠禅師塔側。
貞觀年中。
遼西柳城靺鞨名帝示階者。
年十八時逃入高麗。
拾得二寸許銅像。
不知何神明。
安皮袋中。
每有飲啖酒肉。
拔出祭之。
逢高麗捉獲。
具說我是北邊靺鞨。
不信謂是細作。
斫之三刀不傷皮肉。
疑是神人。
問有何道術。
答曰無也。
唯供養神明而已。
乃出示之。
曰此我國中佛也。
因說本末。
看像背上有三刀痕。
遂放之令往唐國。
彼大有佛事。
可咨問也。
其人得信在懷深厭俗網。
今在幽州出家。
大聰明有儀止。
巡講采聽。
随聞便解。
有疑錄出。
以問者皆深隐。
遠思者難之。
釋智顯。
住遼州護明寺。
少出家。
戒操貞峻立操耿介。
勇銳居懷。
聞川聞見莫不高賞。
專務坐禅。
人不知其所詣。
隋末賊起。
川原交陣相推不已。
動經旬朔。
顯于兩陣以道和通。
往返彌時。
俱随和散。
合郡同嘉。
敬而重之。
後與道俗十餘行值突厥。
并被驅掠。
顯遂隐身不見。
後訪得問。
雲我念觀音不值賊。
有同學在箕山守靜。
獵者奪糧頓盡。
顯遠知之使人送米。
其通幽解網非可究也。
而任吹虛舟無所拘礙。
每有苦處辄往救拔。
是知大悲攝濟随方利生。
雖行位殊倫。
而心焉靡異。
不測其終。
釋法聰。
姓陳。
住蘇州常樂寺。
初負帙周遊法席參詣。
随聞雖曉然未本意。
意在息言。
然言為理诠。
事須博覽。
不着為本無得虛延。
如灰除垢。
灰亦須淨。
後往金陵攝山栖霞寺觀顧泉石僧衆清嚴。
一見發心思從解發。
時遇善友依言度脫。
遂誦大品不久便通。
又往會稽。
聽一音慧敏法師講。
得自于心蕩然無累。
貞觀十五年。
還杭蘇等州。
開導集衆。
受道者三百餘人。
自爾華嚴涅槃相續二十餘遍。
貞觀十九年。
嘉興縣高王神。
降其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受菩薩戒。
依言為授。
又降祝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
後若祈福可請衆僧。
在廟設齋行道。
又二十一年。
海鹽縣鄱陽府君神。
因常祭會。
降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
道俗奉迎幡花相接。
遂往就講。
餘數紙在。
又降祝曰。
蒙法師
汛溢襄邑城隍将沒。
預見之明其類若此。
所得财物并用市金。
将事合丹拟延其壽。
人告來盜不可行之。
便雲。
盜假遁甲六丁。
吾明此術。
常以月朔加氣。
何得相欺。
吾不畏也。
以義甯年。
與神辯南遊嶺表。
不知所往。
釋慧琳。
姓薛。
綿州神泉人。
以隋初隐于建明寺。
清虛守靜與物不群。
寺有塑像常在供養。
像為生須三十六枚。
大業末年。
掃一古墳。
豎二竹竿雲。
是天眼。
後忽拔一雲。
弘農揚為魔所拔也。
不久義甯嗣曆。
有時着複衣夏坐墳上。
日雖炎赫身無熱狀。
口雖涉道形同于俗。
言談之次以理居先。
雒縣先有育王浮圖。
琳忽一時曆村借車三百乘。
雲欲向雒縣迎浮圖于此安置。
未經旬日遂被火燒。
武德年中。
潛伏草野。
人莫知也。
彼有楊祜師不測何人。
直往草中相見。
曾生未面宛若舊朋。
各雲。
别來八百年矣。
曾為人咒病得差。
病者令女赍裙以施。
女遂留衣送直。
琳遙見謂曰。
但将裙來我不須錢。
女驚其聖。
以貞觀四年示從物故。
釋洪滿。
姓梁。
安定人。
在俗年十五遇時患。
雙足攣躄。
常念觀音經三年。
忽有僧執澡罐。
在前立不言。
問曰。
師從何來。
答曰。
以檀越常喚所以來。
滿扣頭問曰。
弟子往何罪報。
今施此攣躄。
僧曰。
汝前身拘縛物命。
餘殃緻爾。
汝但閉目。
吾為汝療之。
滿随言冥目。
但覺兩膝上各如拔六七寸。
丁卻既了。
開目将欲謝恩。
失僧所在。
起行如故。
滿乃悟是觀音。
因爾精誠誓不妻娶。
後忽自通禅觀。
安坐不動。
乃經三日七日者。
開皇初元變俗從道。
住救度寺。
大業融并入居法海。
貞觀十三年卒。
春秋八十三矣。
釋慧聰。
姓王。
出家已後遊行齋講。
手不釋卷。
尋經旨趣心自欣躍。
苦形節食行知足行。
自雲。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
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四衆。
尚得六根清淨。
我何為不禮諸佛世尊。
即于别院閉門。
常禮萬五千佛。
依經自唱。
一一禮之。
寺僧怪其所作。
于壁隙伺之。
見禮拜頭下天龍八部等亦頭下。
數數非一。
諸人來其院者。
無不心戰走出。
恒聞異香蔚蔚爾。
及死在。
貞觀年中院絕人往。
每夜常聞彈指禮拜行道等相。
釋法通。
姓關。
京兆鄠人。
小出家。
極尪弱。
随風偃什似任羅绮。
由是同侶頗輕之。
通辄流淚。
一朝對觀音像慨慷曰。
通聞菩薩聖鑒所願克從。
乞垂提誘免斯輕侮。
因斯誦觀音經晝夜不舍。
後歲餘歸本生觐母。
旦食訖。
假寐于庭樹下。
少間口中涎沫流液。
向有三升。
母以為物忤。
遽呼覺問。
何事如此。
通曰。
向見有人遺三驢馱筋。
通啖始一驢。
娘呼遂覺。
餘二失之。
自爾覺身力雄勇肌膚堅[革*卬]。
密舉大木石不以為重。
寺有僧戡者。
膂力之最。
通竊取袈裟安在柱下。
戡初不見。
謂是神鬼所為。
通笑為舉梁抽取。
戡大駭服。
有大石臼重五百餘斤。
通于南山負來供僧用。
今見在貯水施禽鳥。
隋高祖重之。
有西蕃貢一人。
雲大壯。
在北門試相撲無得者。
帝頗恧之雲。
大隋國無有健者。
召通來令相撲。
通曰。
何處出家人為此事。
必知氣力。
把手即知。
便喚彼來。
通任其把捉。
其人努力把捉。
通都不以為懷。
至通後捉。
總攬兩手急搦。
一時血出外灒。
彼即蟠卧在地乞命。
通放之曰。
我不敢殺捉。
恐爾手碎去。
于是大伏。
舉朝稱慶京邑弄力者聞而造之。
通為把豆麥便碎。
倒曳車牛卻行。
當時壯士命為天力士也。
炀帝末。
避亂隐南山。
乃負一具硙并犢子。
大神通也。
未幾丁母憂出山歸葬。
事了返山。
雖力兼百夫。
未曾忤物。
精誠節約。
時輩推之。
以武德初卒。
春秋五十六。
釋慧因。
姓張。
清河武城人。
昔依賢法師。
後以雅志卓然衆所推伏。
欲屈知寺任。
遂巡于蜀川詢求禅律。
訪無夷險必往參請。
唐運大通。
自蜀而返。
于時州别一寺。
但三十僧。
因即其一。
持維志節終始無忘。
後為開聖本寺。
去荊五十餘裡。
山薮曠迥阻絕風煙。
乃獨止此山草庵蘭若。
二十餘載。
四遠鹹依。
昔智者遺言。
今宛符會。
貞觀十九年大旱。
而寺石泉獨無有竭。
乃自負水外給。
飛走由斯獲濟。
江陵令盧行餘。
承聞往之。
索水飲馬。
因負而給之。
行餘謂少。
頗出恚言。
便遣馬就寺。
俄值群豬來。
路人無敢犯。
後有二人。
寺北竊食辛肉。
虎來擁繞哮吼。
将啖其人。
得急逃竄無方。
因聞往救。
虎乃潛退。
斯戒德慈明為若此也。
法華一部。
毗尼戒本。
行往常誦。
未忘心口。
年七十五。
卒于本寺。
釋法施。
姓江。
武當人。
少而弘直。
神智難測。
形無定方。
出處不滞。
遊巴陵顯安寺。
娑羅樹下宴默。
而人亦莫之顧也。
依荊南記雲。
晉永康元年。
僧房床下忽生一樹。
随伐随生。
如是非一。
樹生逾疾。
鹹共異之。
置而不剪。
旬日之間植柯極棟。
遂移房避之。
自爾已後。
樹長便遲。
但極晚秀夏中方有花。
葉秋落與衆木不殊。
多曆年稔人莫識也。
後外國僧見攀。
而流涕曰。
此娑羅樹也。
佛處其下涅槃。
吾思本事所以泣耳。
而花開細白不足觀采。
元嘉十一年。
忽生一花。
形色如芙蓉樹。
今見在此。
亦一方之奇迹也。
隋末喪亂。
稱兵非一。
蕭銑時為羅縣令。
施拊背指巴陵城曰。
此天子城也。
後果王之米極平賤。
施誡深藏。
人不測其言。
于後米鬥直萬五千。
饑餒者衆。
如此記授來事若指諸掌。
趙郡王伐僞梁。
銑問。
今事如何。
施遺雙銅筋。
銑曰。
令我同矣。
遂舉衆歸化。
百姓鹹賴。
其德弘矣。
嘗于江陵北頭陀。
虎來床側。
人來語虎曰。
佛子閉目。
虎即低頭閉目。
斯遇猛獸如家犬者。
斯人在斯。
誦勝天王一部。
靜念出觀誦而美之。
而精進牢強越于常伍。
後潛形高邁。
釋慧岸者。
未詳何人。
面鼻似胡。
言同蜀漢。
往來市裡默言無準。
人不之異。
武德三年。
科租至岷州。
程期甚促。
蜀人初不聞。
謂在天外。
人有僦購科索萬錢。
轉更驚急。
謂往鬼國被去者。
皆為死計。
散費資糧。
為不行之計。
岸于新繁市大笑曰。
但去必見歡喜。
捉負租拗折數枚。
衆人去至鹿頭道逢敕停。
此前言之驗也。
武德六年。
辄複悲泣不能自禁。
曰誰能見煩惱因。
沒水求死。
衆人争入水接之。
乃端坐水底已卒。
卒後其年亢旱不收。
疫死衆矣。
釋法運。
姓鄧。
荊州長林人。
姿容挺秀。
有拔群之美。
至于算曆五行。
洞其幽緻。
傳述楚二晦星。
以運為一也。
後值智曠禅師。
誨以出俗之資。
便削除俗玩。
剃發入道。
修學禅要志樂閑寂。
别于開聖西北起一道場。
如常觀行不隔昏曉。
嘗誦七佛咒等救濟。
無不辄應。
隋末虎暴摩頂曰。
天下正亂百姓遑遑。
汝可遠藏莫為他厭。
及八營賊主楊道生承名迎接安置供給。
蕭銑次立又加奉敬。
所獲施物即入悲敬二田。
又于州内别置道場。
号為龍歸精舍。
銑乃請問興亡。
答曰。
貧道薄德不得久為善友。
時不測其言也。
不久趙郡王恭溯遊兵至。
又加頂谒兵。
又東下圖像随身。
又留一影令運慈屬。
允所謂道德之感動也。
嘗有信心士女。
晨夕供施。
妖邪鬼怪見必回心。
社廟神祇悉參歸戒。
以武德中化往。
春秋六十。
葬于開聖寺智曠禅師塔側。
貞觀年中。
遼西柳城靺鞨名帝示階者。
年十八時逃入高麗。
拾得二寸許銅像。
不知何神明。
安皮袋中。
每有飲啖酒肉。
拔出祭之。
逢高麗捉獲。
具說我是北邊靺鞨。
不信謂是細作。
斫之三刀不傷皮肉。
疑是神人。
問有何道術。
答曰無也。
唯供養神明而已。
乃出示之。
曰此我國中佛也。
因說本末。
看像背上有三刀痕。
遂放之令往唐國。
彼大有佛事。
可咨問也。
其人得信在懷深厭俗網。
今在幽州出家。
大聰明有儀止。
巡講采聽。
随聞便解。
有疑錄出。
以問者皆深隐。
遠思者難之。
釋智顯。
住遼州護明寺。
少出家。
戒操貞峻立操耿介。
勇銳居懷。
聞川聞見莫不高賞。
專務坐禅。
人不知其所詣。
隋末賊起。
川原交陣相推不已。
動經旬朔。
顯于兩陣以道和通。
往返彌時。
俱随和散。
合郡同嘉。
敬而重之。
後與道俗十餘行值突厥。
并被驅掠。
顯遂隐身不見。
後訪得問。
雲我念觀音不值賊。
有同學在箕山守靜。
獵者奪糧頓盡。
顯遠知之使人送米。
其通幽解網非可究也。
而任吹虛舟無所拘礙。
每有苦處辄往救拔。
是知大悲攝濟随方利生。
雖行位殊倫。
而心焉靡異。
不測其終。
釋法聰。
姓陳。
住蘇州常樂寺。
初負帙周遊法席參詣。
随聞雖曉然未本意。
意在息言。
然言為理诠。
事須博覽。
不着為本無得虛延。
如灰除垢。
灰亦須淨。
後往金陵攝山栖霞寺觀顧泉石僧衆清嚴。
一見發心思從解發。
時遇善友依言度脫。
遂誦大品不久便通。
又往會稽。
聽一音慧敏法師講。
得自于心蕩然無累。
貞觀十五年。
還杭蘇等州。
開導集衆。
受道者三百餘人。
自爾華嚴涅槃相續二十餘遍。
貞觀十九年。
嘉興縣高王神。
降其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受菩薩戒。
依言為授。
又降祝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
後若祈福可請衆僧。
在廟設齋行道。
又二十一年。
海鹽縣鄱陽府君神。
因常祭會。
降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
道俗奉迎幡花相接。
遂往就講。
餘數紙在。
又降祝曰。
蒙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