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關燈
是釋提桓因。

    故來奉請。

    在天講經。

    初聞介介情不許之。

    以畏死。

    答雲。

    為造佛堂未成。

    事有不可。

    眠覺向侍者如法師述之。

    如曰。

    此事罕逢。

    人生終死。

    死時不知何道。

    今得生天。

    則勝人也。

    開通法利天解勝人。

    何得不往。

    佛堂事中功德不足及言。

    幽從之。

    不久又如前夢。

    依如天請。

    天帝乃以少香注幽手中。

    克時來迎。

    及覺見掌中有香氣熏一寺。

    自後如前說法。

    下講至廊下。

    床上諸僧。

    遙見香煙充滿床側。

    驚怪來看。

    幽執香爐正念蟬蛻而去。

    于時寺外道俗。

    望見雲氣從寺而出如一段雲。

    騰空直上。

    飄飄而沒。

     襄州禅居寺岑阇梨者。

    未詳何人。

    住寺禅念為業。

    有先見之明。

    而寺居山薮。

    資給素少粒食不繼。

    岑每日将坩入郭。

    乞酒而飲。

    又乞滿坩。

    可三鬥許。

    将還在道行飲達寺。

    坩亦空竭。

    明日複爾。

    在寺解齋。

    将笃坩。

    就廚請粥三升。

    仍挂杖頭入衆。

    以杖打僧頭。

    從上至下。

    人别一擊。

    日日如是。

    人以其卓越異常。

    或疑打已災散。

    不辭受之。

    岑将粥入房。

    舊養黧犬一頭。

    并一寺内鼠乃有數千。

    每旦來集。

    犬鼠同食。

    庭中堛滿。

    道俗共觀。

    一時失一鼠。

    岑悲惋無聊。

    必是犬殺。

    便告責犬。

    犬便銜來。

    岑見懊惱。

    以杖捶犬。

    将鼠埋已悲哀恸哭。

    寺僧被鼠齧衣及箱。

    以告于岑。

    岑總召諸鼠。

    各令相保。

    一鼠無保。

    岑曰。

    汝何齧人衣。

    杖捶之。

    鼠不敢動。

    今為寺貧。

    便于講堂東北白馬泉下泺中遷記。

    某處為廚庫某處為倉禀。

    人并笑之。

    經宿水縮地出。

    如語便作。

    遂令豐渥。

    又遙記雲。

    卻後十六年。

    當有愚人于寺南立重閣者。

    然寺基業不虧。

    鬥訟不可住耳。

    永徽中恰有人立重閣。

    由此相訟。

    如其語焉。

     丹陽通阇梨者。

    住天保寺。

    唐貞觀末。

    年已八十。

    氣力休健。

    儀容率素。

    常服納衣。

    衣厚一寸。

    線如指大。

    以用紩納。

    極清潔誦法華經。

    市中乞食所得不異流俗。

    得錢财修補寺舍。

    其寺大堂梁時所立。

    朱砂污灑塗之極厚。

    唐初善禅師。

    鍍大銅像須水銀就梁。

    刮取所用充足餘趾猶赤。

    是知昔人為福竭于所貴。

    不以為辭。

    如不用者。

    昔物何在。

    其寺基郭。

    補修所須。

    雲有古鎮國金可取治護。

    乃于寺北四十步。

    依言掘得十斤。

    用盡得三十斤。

    便曰。

    地下大有。

    更取殺人。

    于是便止。

    後辄自營土窟于寺北拟終事。

    時未之驗也。

    不久告僧雲。

    尋常命終須有付囑。

    引諸财物指訂囑授。

    極有分明。

    經三日而神氣爽健。

    而雲将去。

    忽不知所在便就窟視之。

    門已塞開一小孔。

    在土撮卧。

    氣已終矣。

    年九十餘。

     京師西北有廢凝觀寺。

    有夾纻立釋迦舉高丈六。

    儀相超異屢放光明。

    隋開皇三年。

    寺僧法慶所造。

    撚塑才了未加漆布。

    而慶忽終。

    同日寶昌寺僧大智又終。

    經三日稣。

    說雲。

    初去飄飄若乘風雨。

    可行百裡。

    乃見宮殿人物華绮非常。

    又見一人似若王者。

    左右儀仗甚有威雄。

    頃間見慶來。

    而面有憂色。

    又見大像。

    謂殿上人曰。

    慶造我未了。

    何為令死。

    其人遽而下殿拜訖。

    呼階下人曰。

    慶合死未。

    答雲。

    命未盡而食盡。

    彼曰。

    可給荷葉而終其福壽。

    言已失像及慶所在。

    時即問凝觀寺僧雲。

    慶公死來三日。

    所造丈六一夕亦失。

    達曙方見。

    時共嗟怪。

    言詳未訖。

    人報雲。

    慶稣活。

    衆鹹往問。

    與大智說同。

    自爾旦旦解齋。

    進荷葉六枚。

    中食八枚。

    凡欲食時。

    先以暖水沃令耎濕方食之。

    周流遠近率諸士女以成其像。

    依像忏禮無爽晨昏。

    以大業初卒。

    春秋七十六。

    近如雍州渭南人單道琮者雲。

    永徽五年因患風儀容改異。

    差後味諸飲食鹹臭。

    唯啖土飲水。

    時俗命為人蟺。

    今周行告乞。

    可年四十餘。

     釋德山。

    姓山氏。

    莫測何人。

    忽棄妻子入山修道。

    須發不暇削。

    衣食不暇給。

    唯息緣靜念為得性也。

    人莫知其觀行。

    視其相狀如得定者。

    時遊化竹林龍池。

    開悟道俗。

    以清簡為本。

    每雲。

    煩亂之法道俗同弊。

    故政煩則國亂。

    心煩則意亂。

    水清則魚石可見。

    神清則想倒可識。

    學清簡者尚自諠煩。

    況在亂使焉可道哉。

    後入馬鞍山。

    每多毒蛇。

    噬人必死。

    然山來往都不為害。

    諸餘僮侍晨夕所行。

    一無所懼。

    曾蹋被齧。

    山以水洗之。

    尋爾還複。

    後還天敕山夏坐樹下。

    人來山所逢虎迫逐。

    便入繩床下。

    虎蹲床前。

    山曰。

    床下佛子肉味可勝貧道耶。

    即脫衣以施。

    虎屈起而永去。

    後其小子于山訪獲。

    山曰。

    爾來何為。

    曰久不奉見。

    生死不知。

    故來定省。

    山曰。

    汝去各自覓活。

    更來與杖。

    去後數年又來。

    山取杖欲捶之。

    兒卻住曰。

    阇梨遇兒如他人。

    他人可受打耶。

    山大笑曰。

    吾不打爾者。

    必更來敗我道意。

    遂長去。

    山年九十餘。

    終于山谷舍。

    時益州草堂寺旭上者。

    不知何許人。

    少居草堂。

    唯以禅誦為業。

    餘無所營。

    蜀土尤尚二月八日四月八日。

    每至二時四方大集馳騁遊遨。

    諸僧忙遽無一閑者。

    而旭端坐竹林泊然寂想。

    瓶水自溢爐香自然。

    諸人城西看了相從參之。

    旭俨然不動等同金石。

    三日之後方複如常。

    四衆敬而異之。

    故睹如朝日之初出。

    同共目之為旭上也。

    年九十八。

     釋道悅。

    姓張。

    荊州昭丘人。

    十二于玉泉寺出家受戒。

    安貧苦節。

    尤能持念大品法華。

    常誦為業。

    随有經戒日誦一卷。

    人并異之。

    初智者入于玉泉。

    未有鐘磬。

    于泉源所獲怪石一片。

    懸而擊之。

    聲響清徹。

    悅于此寺每誦卷通。

    扣磬一下。

    聞者肅然。

    且其誦聲如清流激韻。

    聽者忘疲。

    所以幽明往者屢有祥感。

    一時患水腹脹如鼓。

    更無餘求。

    唯念般若。

    一夜正誦經次。

    腹忽如裂水出滂流。

    及試手尋洪腫頓消。

    病忽失所。

    斯所謂轉障輕受者也。

    昔朱粲賊擾。

    唯悅守山。

    盜來求減以惠給餘。

    更重取煮而不熟。

    慚而返之。

    他日又來将加害命。

    悅坐地不動曰。

    害吾止此。

    吾欲自見寺舍取盡。

    遂放令引路。

    行數步又坐曰。

    吾沙門也。

    非引路之人。

    浮幻形骸任從白刃。

    賊奇其高尚也。

    送還本寺。

    悅一生不衣蠶衣。

    唯服麻布。

    漢陽王至山。

    睹悅風儀秀眉蘊服。

    請受戒品。

    又遺厚供一無所受。

    王作大布三衣一襲以奉之。

    因問何不着缯帛耶。

    答曰。

    蠶衣損命。

    乖忍辱之名。

    布服儉素。

    表慈悲之相。

    王曰。

    仲由不恥夫子見稱。

    沙門慈忍固其然也。

    悅步影而食。

    少差虛嗽。

    食留一分。

    以資飛走沈泳之屬。

    故慈善所熏。

    或飛來肩上。

    或浮泊手中。

    雖衣弊服而絕無蚤虱。

    時又巡村乞虱養之。

    誡勿令殺。

    悅居山五十餘年。

    春秋七十二矣。

    終于岩所。

    永徽中。

    有人于青溪見一僧。

    擎錫跣足。

    自雲般若師。

    言已不見。

    然生存常誦般若。

    故人鹹号焉。

     釋慧耀。

    姓岐。

    襄陽人。

    少沉密。

    讷言敏行。

    人共重之。

    受具後曆遊訪道。

    至鄭川命師所。

    又往衡嶽思師所。

    鹹伏膺請益觀用清明。

    思公于衆曰。

    公于實相觀善有玄趣。

    居山數年。

    值思長往。

    欲絕迹武當以希素尚。

    行至巴丘曰。

    此地禅律罕聞。

    可随行化。

    有江陵導因道懿法師。

    聞志焉相攜。

    西上居導因寺。

    積十四年不出戶庭惟味禅靜。

    及智顗返鄉。

    歎為故鄉不乏賢友足為模楷遺法也。

    因是道俗稍來禮谒。

    耀杜門密行不偶時俗。

    以仁壽二年。

    暮告人曰。

    吾不願惱此衆僧。

    欲往内華寺可以閑放。

    衆固留不許。

    至三年二月有疾。

    見思命二師來迎。

    至三月六日跏坐直身而卒。

    年七十九。

    遂葬于内華。

    未終前。

    寺中三十餘人。

    鹹夢寶刹傾倒。

    及明異口同音而說之。

    昔日導因。

    今天皇寺是也。

    見有柏殿五間兩廈。

    梁右軍将軍張僧瑤。

    自筆圖畫。

    殿其工正北盧舍那相好威嚴。

    光明時發。

    殿前五級亦放光明。

    祥征休咎故不備述。

    由此奇感聊附此焉。

     釋道辯。

    齊人。

    住泰山靈岩寺。

    居無常所。

    遊行為任。

    經史洞達偏解數術。

    以大業年中來遊襄部。

    年過七十。

    又與同邑僧神辯。

    相随杖策。

    登臨眺望山水。

    多所表詣如曾聞見。

    行至禅居寺南嶺望雲。

    此寺達者所營。

    極盡山勢。

    衆侶繁盛清肅有餘。

    如何後銳于前起閣。

    寺僧非唯寡少。

    更增諠诤。

    相接曾未經涉。

    恰如其言。

    于是盤遊諸寺。

    備陳勝負。

    莫不幽通前識鑒徹精靈。

    又至諸墓亦陳休咎。

    有士俗忘姓名。

    去者請為圖其墳茔。

    巡曆岘原示其一所曰。

    此中安墓足食豐财。

    入地三尺獲粟一升。

    又深一丈獲石二片五彩交映。

    斯曰财緣。

    依言掘鑿果獲粟石。

    遂行蔔葬。

    至今殷有。

    襄州有袁山松者。

    博覽經诰。

    時号儒宗。

    聞辯學廣故來尋造。

    以楊子太玄王弼易道。

    用相探嗔。

    辯曰。

    楊王道術未足研尋。

    可賜愚徒無聞智者。

    松勃然變色。

    笑辯抑揚。

    辯曰。

    公學未周。

    信其前述。

    可除我固。

    當為指歸。

    便引太玄經雲。

    又于玄象偏所留心。

    曾不寝卧夜便露視。

    審宿度之所次。

    察孛彗之光景。

    便告人雲。

    吾昔于裕法師所。

    學觀七曜。

    告餘雲。

    晉朝道安。

    妙于此術。

    人雖化往遺文在焉。

    其所注素女之經。

    最為要舉。

    恨失其本。

    如何得之。

    時有一僧偶然獲本。

    請為披決。

    辯得欣然。

    即為銷摘。

    此僧茫味情猶夢海。

    遂以惠之。

    辯曰。

    安目彌天。

    誠非虛稱。

    學統彌綸數術窮盡。

    此雖四紙文綜無遺。

    要約包富靈台所盡。

    于時月臨井宿。

    便雲。

    事在西楚。

    可告道俗。

    宜營水備。

    不盈兩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