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關燈


    敏而重行。

    梁太清初。

    喪亂無像。

    元帝當辟。

    曠少勇壯招募壯士随軍東行。

    未幾淪陷。

    深悟虛假。

    遂不婚娶專求離俗。

    初值巾褐。

    誘以神仙。

    先受符箓次陳章醮。

    便問。

    此術能緻道乎。

    答曰。

    箓既護身。

    章亦招貨。

    曠曰。

    斯乃保茲苦器。

    便名道耶。

    又請度世法。

    乃示斷粒。

    必到玉清。

    七日便飛。

    至期不應。

    道士曰。

    爾猶飲水。

    緻無有赴。

    次更七日口絕水飲。

    道士又曰。

    爾夜尚眠。

    緻無感耳。

    又更七日常坐不卧。

    三期屢滿。

    靡克升天。

    而氣力休強。

    遠近驚異。

    後值高僧。

    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

    漸示潛迹。

    江陵張诠者。

    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塳内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

    必獲禳焉。

    因即随言。

    瞽者見道請求剃落。

    衆鹹憚之。

    便伐薪施僧。

    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鐘。

    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台。

    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

    獄吏雲。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

    市衢見行。

    驗獄猶有。

    方委分身。

    梁宣大定三年。

    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

    四門出人。

    不洩燒殺七千。

    曠在獄。

    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将不惑。

    始蒙剃落。

    進戒以後。

    頭陀州北四望山。

    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

    去城六十猛獸所屯。

    初止以後馳弭床側。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雲赴奄成華寺。

    後宣明二年。

    平顯二陵皆在寺前驗于往矣至于梁元覆敗王琳上迫。

    後梁國移并預表莂。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淨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

    徒侶數十。

    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将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水。

    誡以勿傳。

    又于鹹陽造佛迹寺。

    有牛産犢。

    出首還隐。

    已過信次。

    母将離弋。

    僧告曠無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

    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

    牛母無他。

    因執爐呵誡犢子。

    疾當償報。

    何恥生乎。

    應言便出。

    故神異冥征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終于四望開聖寺。

    春秋七十有五。

    自克終期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西南而去。

    未亡二年。

    預雲終事。

    示如脾痛。

    問律師曰。

    阿那含人亦有疾不。

    未答間自雲。

    報身法然。

    及遷神後手屈三指。

    仁壽元年。

    永濟寺僧法貴。

    死而又稣。

    見閻羅王。

    放還正值曠乘宮殿自空直下。

    罪人喜曰。

    三果聖僧來救我等。

    所造八寺鹹有靈奇。

    或湧飛泉。

    時降佛迹。

    随慧日道場法論備見若人為之碑頌。

    廣彰德行。

     涪州相思寺無相禅師者。

    非巴蜀人。

    不知何來。

    忽至山寺随衆而已。

    不異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側有銘方五尺許。

    字如掌大。

    都不可識。

    下有佛迹。

    相去九尺。

    長三尺許。

    蹈石如泥。

    道俗敬重。

    相以一時渡水齊返還無船。

    乃缽安水中曰。

    何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葉搭水立上而渡。

    缽随後來。

    須臾達岸。

    時采樵者見之相語。

    覺知已便辭去。

    徒衆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諸人禮請。

    不與篙楫。

    乃捉船舷。

    直爾渡水。

    不顧而去。

    即令尋逐。

    莫測所往。

     釋童進。

    姓李。

    綿州人。

    昔周出家。

    不拘禮度。

    唯樂飲酒。

    謂人曰。

    此可以灌等身也。

    來去酣醉。

    遺尿臭穢。

    衆共非之。

    有遠識者曰。

    此賢愚難識。

    會周武東征。

    雲須毒藥。

    敕泸州營造。

    置監吏力科。

    獠采藥蝮頭鐵猩鬵根大蜂野葛鸩羽等數十種。

    釀以鐵甕。

    藥成。

    着皮衣。

    琉璃障眼。

    方得近之。

    不爾氣沖成瘡緻死。

    藥着人畜肉穿便死。

    童進聞之。

    往彼監所。

    官人弄曰。

    能飲一杯豈非酒士。

    進曰。

    得一升解酲亦要。

    官曰。

    任飲多少。

    何論一升。

    便取鐵杓。

    于藥甕中取一杓飲之。

    言谑自若。

    都不為患。

    道士等聞皆來看。

    進又舉一杓以勸之。

    皆遠走避。

    或曰。

    此乃故殺人。

    何得無罪。

    進曰。

    無所苦藥。

    進自飲有誰相勸。

    乃噫曰。

    今日得一醉卧方石上。

    俄爾遺尿所著石皆碎。

    良久睡覺。

    精爽如常。

    爾後飲酒更多。

    食亦逾倍。

    隋初得度。

    配等行寺。

    抱疾月餘而終。

    年九十餘。

    弟子檀越等。

    終後檢校衣服。

    床褥皆香。

    絕無酒氣。

     富上者。

    莫測何人。

    恒依益州淨德寺宿。

    埋一大笠在路。

    晝日坐下讀經。

    人雖去來不喚令施。

    有擲錢者亦不咒願。

    每于靜路不入鬧中。

    狀如五十。

    雖在多年過無所獲。

    有信心者曰。

    城西城北人稠施多。

    在此何為。

    答曰。

    一錢兩錢足養身命。

    複用多為陵州刺史趙仲舒者。

    三代之酷吏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直過。

    佯堕貫錢。

    富但讀經。

    目未曾顧。

    去遠舒令取錢。

    富亦不顧。

    舒乃返來曰。

    爾見我錢堕地以不。

    曰見。

    問曰。

    錢今何在。

    曰見一人拾将去。

    舒曰。

    爾終日在路唯乞一錢。

    豈有貫錢在地。

    而不取者。

    見人将去。

    何不止之。

    答曰。

    非貧道物。

    何為浪認。

    仲舒曰。

    我欲須爾身上袈裟。

    富曰。

    欲相試耳。

    公能将去。

    複有與者。

    可謂得失一種。

    即疊授與。

    仲舒下馬禮謝曰。

    弟子周朝人。

    官曆三代。

    大與衆僧往還。

    少不貪者。

    聞名故谒。

    本非惡意。

    請往陵州。

    富曰大善。

    然貧道廣欲結緣願公助國安撫。

    即是長相見受供養也。

    舒辭歎曰。

    毛中有人不可輕慢。

    爾後不見。

    益州人薊相者。

    從揚州還見之。

    亦埋笠路側。

    顔狀如常。

     釋明恭。

    住鄭州會善寺。

    昔在俗。

    是隋高下[狗-口+一]騎。

    與伴三人膂力相似。

    而時所忌。

    帝深慮以事除之。

    作兩裹餅啖。

    一餅裹一具生鹿角。

    一餅裹五升鹽。

    俱賜食之并盡。

    其啖鹽者出至朝堂。

    腹裂而死。

    恭啖鹿角全無所覺。

    厭俗出家住會善寺。

    其力若神不可當者。

    曾與超化寺争地。

    彼多召無賴者百餘人。

    來奪會善秋苗。

    衆鹹憂惱。

    恭曰勿愁。

    獨詣超化。

    脫其大鐘塞孔。

    以幹飯六升投中。

    水和可啖。

    一手承底一手取啖。

    須臾并盡。

    仍取大石。

    可三十人轉者。

    恭獨拈之如小土塊。

    遠擲于地。

    超化既見一時驚走。

    又隋末賊起。

    周行抄掠。

    先告寺曰。

    明當兵至。

    可辦食具。

    并大豬一頭。

    寺無力制。

    随言為辦。

    至時列坐。

    鋪奠食具。

    恭不忍斯。

    負拄杖會所。

    與賊言議。

    賊先讓食。

    恭乃鋪餅數十。

    安豬裹之。

    從頭咬拉。

    須臾并盡。

    賊衆驚伏。

    恭召為護寺檀趣。

    群賊然之。

    故會善一寺。

    隋唐交軍。

    絕賊往來。

    恭之力也。

    又曾山行。

    虎豬交鬥。

    豬漸不如。

    恭語虎曰。

    可放令去。

    虎不肯。

    便一手捉頭。

    一手撮尾。

    抛之深谷。

    斯氣力也。

    說多難信而實有之。

    恭戒潔貞嚴。

    常依衆食。

    所啖如恒人。

    一食有值機候。

    便啖二百人料。

    衆但深訝。

    莫知其所由。

    武德五年。

    終于本寺。

    春秋八十五。

    時會善有客遊沙彌。

    口作吳語。

    廚下然火。

    幹竹大如臂。

    兩指折而燒之。

    恭時怪訝。

    亦以指折而不得。

    沙彌出後。

    恭抱廚柱起。

    以沙彌衣置磉上。

    柱壓之。

    沙彌來求衣不得。

    見在柱下。

    欲取不得。

    恭笑為捧柱取衣。

    此亦難可思者。

     釋法進。

    蜀中新繁人。

    在俗精進不啖辛腥。

    在田農作。

    以铧刃為鐘磬。

    步影而齋。

    有送食晚。

    便飲水而已。

    所犁田地不損蟲蟻。

    一時空中聲曰。

    進阇梨。

    出家時到。

    如是四五聲。

    合家同聞。

    進因詣洛口山出家。

    行頭陀不居寺舍。

    時隋蜀王秀。

    聞名知難邀請。

    遣參軍郁九闾長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辭王曰。

    承有道德。

    如請不來當申俗法。

    王曰。

    不須威逼。

    但以理延。

    明當達此。

    長卿出郭門。

    顧曰。

    今日将爾輩往兜率天請彌勒佛亦望得。

    何況山中道人有何不來。

    初至吉陽山下。

    日暮見虎道蹲。

    命人射之。

    馬皆退走。

    欲投村恐違王命。

    俄見一僧負襆上山。

    長卿命住為伴。

    餘從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見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進遣虎出。

    具述王意。

    雖有答對。

    而怖形于相狀。

    進曰。

    檀越初出郭門一何雄勇。

    今來至此一何怯憚。

    長卿頂禮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益。

    貧道後來。

    行至望鄉台。

    顧視進行已及。

    即與同見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辭出。

    所獲嚫施一無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顧諸佐曰。

    見此僧令寡人毛豎。

    戒神所護也。

    後更召入城。

    王遙見即禮。

    進曰。

    王自安樂。

    進自安樂。

    何為苦相惱亂作無益之事耶。

    諸僧谏曰。

    王為地主。

    應善問訊。

    何為诃責。

    進曰。

    大德畏死。

    須求王意。

    眼見惡事都不谏勉何名弘教。

    進不畏死。

    責過何嗛乎。

    雖盛飾床筵厚味重結。

    而但坐繩床粗餅而已。

    乃至妃姬受戒。

    但責放逸不念無常。

    又辭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滿便返。

    諸清信等鹹設食而邀之。

    至時諸家各稱進到。

    總集計會。

    乃分身數十處焉。

    有時與僧出山赴食。

    欻爾而笑。

    人問其故。

    曰山寺淨人穿壁盜蜜耳。

    及還果如所說斯事非一。

    旦述之耳。

    初王門師慈藏者。

    為州僧官。

    立政嚴猛。

    瓶衣香花少阙加捶。

    僧衆苦之。

    而為王所重。

    無敢谏者。

    以事白進請為救濟。

    答曰。

    其威力如此。

    豈能受語耶。

    苦請不已。

    進造藏房門。

    藏走出。

    謂曰。

    法門未可如是。

    爾亦大力也。

    還返入房。

    蜀人以大甚為大力。

    自此藏便息言。

    僧由此安。

    以開皇中卒山。

    年九十六。

     釋道幽。

    代州耆阇寺僧。

    善解經論。

    仁壽中于寺講婆伽般若并論。

    聽衆百餘人。

    日午坐繩床。

    如睡見一天人。

    殊為偉異。

    自雲。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