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關燈
小
中
大
遇。
便就以眠。
良久方曉。
始聞軍衆警覺将發。
而山谷萬重不知出路。
惟望日行。
值一大虎出在其前。
相謂曰。
雖脫虜難複入虎口。
朗曰。
不如君言。
正以我等有感。
所以現光。
今遇此虎。
将非聖人示路也。
于是二人徑詣虎即前行。
若朗小遲虎亦暫住。
至曉遂得出路。
而失虎所在。
便随道自進。
七日達于仇池。
又至梁漢出于荊州。
不測其終。
釋僧意。
不知何人。
貞确有思力。
每登座講說。
辄天花下散在于法座。
元魏中。
住太山朗公谷山寺。
聚徒教授。
迄于暮齒精誠不倦。
寺有高骊像。
相國像。
胡國像。
女國像。
吳國像。
昆侖像。
岱京像。
如此七像并是金銅。
俱陳寺堂。
堂門常開。
而鳥狩無敢入者。
至今猶爾。
故靈裕像贊雲。
應感而來。
誠無指屬。
豈神通冥着。
理隔尋常之議乎。
意奉法自資。
束躬供養。
将終前夕。
有一沙彌死來已久。
見拜雲。
違奉已來。
常為天帝驅使。
栖遑無暇。
廢修道業。
不久天帝請師講經。
願因一言得免形苦。
意便洗浴燒香。
端坐靜室候待時至。
及期果有天來入寺及房。
冠服羽從偉麗殊特。
衆僧初見但謂。
是何世貴入山參谒。
不生驚異。
及意爾日無疾而逝。
方知靈感。
其都講住在光州。
自餘香火呗匿散在他邑。
後試檢勘。
皆同日而終焉。
有說雲。
僧意志湛。
即朗公同侶。
前傳阙之。
故今緝綴湛得初果。
其塔見存。
在泰山靈岩寺側。
見别傳。
釋僧照。
未詳氏族。
住泰山丹嶺寺。
性虛放喜追奇。
每聞靈迹谲詭。
無不登踐。
承瀑布之下多諸洞穴仙聖攸止。
以魏普泰年行至榮山。
見飛流下有穴。
因穴随入。
行可五六裡。
便出穴外。
逐微迳東北上數裡。
得石渠闊兩三步。
水西流清而且徹。
帶渠藥草延蔓委地。
渠北有瓦舍三口。
形甚古陋。
庭前谷穗縱橫。
鳥雀殘食。
東頭屋裡有數架黃帙。
中間有鐵臼兩具。
亦有釜器。
并附遊塵。
都無炊爨之迹。
西頭屋内有一沙門。
端坐俨然飛塵沒膝。
四望惟見茂林懸澗。
非複人居。
須臾逢一神僧。
年可六十。
眉長丈餘槃挂耳上。
相見欣然如舊。
問所從來。
自雲。
我同學三人來此避世。
一人外行未返。
一人死來極久。
似入滅定。
今在西屋内汝見之未。
今日何姓為主。
答是魏家。
僧雲。
魏家享國已久不姓曹耶。
照雲姓元。
僧曰。
我不知。
遂取谷穗搗之作粥。
又往林中葉下取梨棗與之令啖。
僧雲。
汝但食。
我不啖此。
又問誦何經。
照雲。
誦法華。
神僧颔頭曰。
大好精進業。
今東屋格上如許經。
并自誦之。
欲得聞不。
照合掌曰。
惟敢聞命。
彼遂部别誦之。
聲氣朗徹。
乃至通夜。
照苦睡。
僧曰。
但睡。
我自恒業耳。
達日不眠。
更為造食。
照謝曰。
幸得奉谒。
今且暫歸尋來接事。
僧亦不留。
但言。
我同學行去。
汝若值者大有開悟。
恨不見之。
既言須歸好去。
照尋路得還。
結侶重往。
瀑布與穴莫測其處。
今終南諸山亦有斯事。
既多餘涉。
不無其理雲。
釋道豐。
未詳氏族。
世稱得道之流。
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
不求利養。
或雲。
練丹黃白醫療占相。
世之術藝無所不解。
齊高往來并邺。
常過問之。
應對不思随事标舉。
帝曾命酒并蒸肫。
敕置豐前令遣食之。
豐聊無辭讓。
極意飽啖。
帝大笑。
亦不與言。
駕去後謂弟子曰。
除卻床頭物。
及發撤床。
見向者蒸肫猶在都不似啖嚼處。
時石窟寺有一坐禅僧。
每日至西則東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現。
此僧私喜謂睹靈瑞。
日日禮拜如此可經兩月。
後在房卧。
忽聞枕間有語謂之曰。
天下更何處有佛。
汝今道成。
即是佛也。
爾當好作佛身。
莫自輕脫。
此僧聞已便起特重。
傍視群僧猶如草芥。
于大衆前側手指胸雲。
爾輩頗識真佛不。
泥龛畫像語不能出唇。
智慮何如。
爾見真佛不知禮敬。
猶作本日欺我。
悉堕阿鼻。
又眼精己赤叫呼無常。
合寺知是驚禅。
及未發前輿詣豐所。
徑即謂曰。
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
答曰實見。
又曰。
汝聞枕間遣作佛耶。
答曰實然。
豐曰。
此風動失心耳。
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
便以針針三處。
因即不發。
及豐臨終謂弟子曰。
吾在山久。
令汝等有谷汲之勞。
今去無以相遺。
當留一泉與汝。
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業。
便指窖旁去一方石。
遂有玄泉澄映。
不盈不減。
于今見存。
釋圓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泛愛通博以溫敏見稱。
住邺都大莊嚴寺。
研諷涅槃。
文旨詳核。
以高齊武平四年。
夏中講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諸寺中。
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熏勃。
皆惡之無敢停者。
通觀其量識宏遠。
深異其度。
乃延之房中。
雖有穢污初無輕憚。
日積情款。
薄通其意。
問何所學。
答曰。
涅槃通以素業相沿。
宛然若舊。
乃以經中深要及先德積迷未曾解者。
并叙而談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為章句判釋冷然雅有其緻。
通欣于道合。
更倍由來。
經理湯藥曉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盞雲。
客人寄患服此為佳。
客遂嚬眉飲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辭通去。
通曰。
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賜。
可待三五日間。
當贈一襲寒服。
客雲。
藉亂不少。
何容更煩。
通固留之。
作衣遺已。
臨别執通手誡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師前以酒見及。
恐傷來意。
非正理也。
從今已往此事宜斷。
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裡。
當繞澗驿東。
有一小谷。
東即竹林寺。
有緣之次念相訪也。
通敬謝前誡。
當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
便就以眠。
良久方曉。
始聞軍衆警覺将發。
而山谷萬重不知出路。
惟望日行。
值一大虎出在其前。
相謂曰。
雖脫虜難複入虎口。
朗曰。
不如君言。
正以我等有感。
所以現光。
今遇此虎。
将非聖人示路也。
于是二人徑詣虎即前行。
若朗小遲虎亦暫住。
至曉遂得出路。
而失虎所在。
便随道自進。
七日達于仇池。
又至梁漢出于荊州。
不測其終。
釋僧意。
不知何人。
貞确有思力。
每登座講說。
辄天花下散在于法座。
元魏中。
住太山朗公谷山寺。
聚徒教授。
迄于暮齒精誠不倦。
寺有高骊像。
相國像。
胡國像。
女國像。
吳國像。
昆侖像。
岱京像。
如此七像并是金銅。
俱陳寺堂。
堂門常開。
而鳥狩無敢入者。
至今猶爾。
故靈裕像贊雲。
應感而來。
誠無指屬。
豈神通冥着。
理隔尋常之議乎。
意奉法自資。
束躬供養。
将終前夕。
有一沙彌死來已久。
見拜雲。
違奉已來。
常為天帝驅使。
栖遑無暇。
廢修道業。
不久天帝請師講經。
願因一言得免形苦。
意便洗浴燒香。
端坐靜室候待時至。
及期果有天來入寺及房。
冠服羽從偉麗殊特。
衆僧初見但謂。
是何世貴入山參谒。
不生驚異。
及意爾日無疾而逝。
方知靈感。
其都講住在光州。
自餘香火呗匿散在他邑。
後試檢勘。
皆同日而終焉。
有說雲。
僧意志湛。
即朗公同侶。
前傳阙之。
故今緝綴湛得初果。
其塔見存。
在泰山靈岩寺側。
見别傳。
釋僧照。
未詳氏族。
住泰山丹嶺寺。
性虛放喜追奇。
每聞靈迹谲詭。
無不登踐。
承瀑布之下多諸洞穴仙聖攸止。
以魏普泰年行至榮山。
見飛流下有穴。
因穴随入。
行可五六裡。
便出穴外。
逐微迳東北上數裡。
得石渠闊兩三步。
水西流清而且徹。
帶渠藥草延蔓委地。
渠北有瓦舍三口。
形甚古陋。
庭前谷穗縱橫。
鳥雀殘食。
東頭屋裡有數架黃帙。
中間有鐵臼兩具。
亦有釜器。
并附遊塵。
都無炊爨之迹。
西頭屋内有一沙門。
端坐俨然飛塵沒膝。
四望惟見茂林懸澗。
非複人居。
須臾逢一神僧。
年可六十。
眉長丈餘槃挂耳上。
相見欣然如舊。
問所從來。
自雲。
我同學三人來此避世。
一人外行未返。
一人死來極久。
似入滅定。
今在西屋内汝見之未。
今日何姓為主。
答是魏家。
僧雲。
魏家享國已久不姓曹耶。
照雲姓元。
僧曰。
我不知。
遂取谷穗搗之作粥。
又往林中葉下取梨棗與之令啖。
僧雲。
汝但食。
我不啖此。
又問誦何經。
照雲。
誦法華。
神僧颔頭曰。
大好精進業。
今東屋格上如許經。
并自誦之。
欲得聞不。
照合掌曰。
惟敢聞命。
彼遂部别誦之。
聲氣朗徹。
乃至通夜。
照苦睡。
僧曰。
但睡。
我自恒業耳。
達日不眠。
更為造食。
照謝曰。
幸得奉谒。
今且暫歸尋來接事。
僧亦不留。
但言。
我同學行去。
汝若值者大有開悟。
恨不見之。
既言須歸好去。
照尋路得還。
結侶重往。
瀑布與穴莫測其處。
今終南諸山亦有斯事。
既多餘涉。
不無其理雲。
釋道豐。
未詳氏族。
世稱得道之流。
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
不求利養。
或雲。
練丹黃白醫療占相。
世之術藝無所不解。
齊高往來并邺。
常過問之。
應對不思随事标舉。
帝曾命酒并蒸肫。
敕置豐前令遣食之。
豐聊無辭讓。
極意飽啖。
帝大笑。
亦不與言。
駕去後謂弟子曰。
除卻床頭物。
及發撤床。
見向者蒸肫猶在都不似啖嚼處。
時石窟寺有一坐禅僧。
每日至西則東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現。
此僧私喜謂睹靈瑞。
日日禮拜如此可經兩月。
後在房卧。
忽聞枕間有語謂之曰。
天下更何處有佛。
汝今道成。
即是佛也。
爾當好作佛身。
莫自輕脫。
此僧聞已便起特重。
傍視群僧猶如草芥。
于大衆前側手指胸雲。
爾輩頗識真佛不。
泥龛畫像語不能出唇。
智慮何如。
爾見真佛不知禮敬。
猶作本日欺我。
悉堕阿鼻。
又眼精己赤叫呼無常。
合寺知是驚禅。
及未發前輿詣豐所。
徑即謂曰。
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
答曰實見。
又曰。
汝聞枕間遣作佛耶。
答曰實然。
豐曰。
此風動失心耳。
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
便以針針三處。
因即不發。
及豐臨終謂弟子曰。
吾在山久。
令汝等有谷汲之勞。
今去無以相遺。
當留一泉與汝。
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業。
便指窖旁去一方石。
遂有玄泉澄映。
不盈不減。
于今見存。
釋圓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泛愛通博以溫敏見稱。
住邺都大莊嚴寺。
研諷涅槃。
文旨詳核。
以高齊武平四年。
夏中講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諸寺中。
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熏勃。
皆惡之無敢停者。
通觀其量識宏遠。
深異其度。
乃延之房中。
雖有穢污初無輕憚。
日積情款。
薄通其意。
問何所學。
答曰。
涅槃通以素業相沿。
宛然若舊。
乃以經中深要及先德積迷未曾解者。
并叙而談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為章句判釋冷然雅有其緻。
通欣于道合。
更倍由來。
經理湯藥曉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盞雲。
客人寄患服此為佳。
客遂嚬眉飲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辭通去。
通曰。
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賜。
可待三五日間。
當贈一襲寒服。
客雲。
藉亂不少。
何容更煩。
通固留之。
作衣遺已。
臨别執通手誡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師前以酒見及。
恐傷來意。
非正理也。
從今已往此事宜斷。
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裡。
當繞澗驿東。
有一小谷。
東即竹林寺。
有緣之次念相訪也。
通敬謝前誡。
當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