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關燈
夏初。

    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

    遂減莊嚴。

    定國興聖總持等官寺。

    百餘僧為一番。

    通時爾夏預居石窟。

    意訪竹林。

    乃大集客主。

    問寺所在。

    衆皆大笑誡通。

    勿傳此妖言。

    竹林竟無适莫。

    乃流俗之恒傳耳。

    通惟客僧見投。

    非常款遇言及斯事。

    計非虛指。

    衆亦異焉。

    乃各赍香花與通俱行。

    至寺北五裡小谷。

    東出劣通人迳。

    行可五裡升于山阜。

    見一老公。

    手巾襪額布裈短褐。

    執[钁-(目*目)+賏]開荒二十餘畝。

    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

    何處道人不依徑路。

    僧雲。

    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馬啖我生苗。

    我兒遮護被打幾死。

    今複将此面目來耶。

    曳[钁-(目*目)+賏]來逐。

    群僧十餘望谷馳走。

    獨不逐通。

    語通曰。

    是爾幹健不返。

    放使入山餧虎。

    通即東出數裡。

    值一曲澗淺而森茂。

    尋澗又東。

    但聞南嶺上有諷詠之聲。

    通問竹林所在。

    應聲答曰。

    從何處來。

    豈非圓通法師乎。

    通曰是矣。

    遂披林踰險就通。

    略叙離闊喜滿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

    心性動止多不稱具瞻。

    雖然已能降重。

    終須到寺。

    相進數裡。

    忽見雙阙高門長廊複院。

    修竹幹雲青松蔽日。

    門外黑漆。

    槽長百餘尺。

    凡有十行。

    皆鋪首銜環。

    金銅绮飾貯以粟豆。

    旁有馬迹而掃灑清淨。

    乃立通門左告雲。

    須前咨大和上。

    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

    和上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上年可九十許。

    眉面峰秀狀類梵僧。

    憑案理文書旁有過事者。

    通禮谒卻立。

    和上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難舍。

    何能自屈。

    此寺誠無可觀。

    通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将通巡房禮訊。

    見兩房僧各坐寶帳。

    交絡衆飾映奪日光。

    語引僧雲。

    彼是何人。

    辄敢來入。

    振手遣去。

    僧有慚色。

    顧謂通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緣。

    并設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後引觀圖像莊嚴園池台閣。

    周遊曆覽不可得遍。

    通因自陳曰。

    傥得廁迹風塵常供掃灑。

    生願畢矣。

    僧曰。

    相逢即以為意。

    但須咨和上。

    未知果不。

    夜與通宿。

    曉為咨白。

    和上曰。

    甚知來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請為報不淺。

    依如僧法。

    不得兩處生名。

    今且還去。

    除官名訖來必相容。

    勿以為恨。

    即遣送出至馬槽側。

    顧慕流淚。

    自傷罪重不蒙留住。

    執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猶見門阙俨然。

    步步返望更行數裡許。

    欻見峰[山/咢]巉岩。

    非複寺宇。

    怅望尋路。

    行達開荒之地。

    了無蹤緒。

    但有榛木耳。

    識者評雲。

    前者舉[钁-(目*目)+賏]驅僧。

    假為神怪。

    令通獨進。

    示現有緣耳。

    言大和上者。

    将不是賓頭盧耶。

    入大乘論。

    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

    散在諸山渚中。

    又于餘經亦說。

    九十九億大阿羅漢。

    皆于佛前取籌住壽于世。

    并在三方諸山海中。

    守護正法。

    今石窟寺僧。

    每聞異鐘呗響洞發山林。

    故知神宮仙寺不無其實。

    餘往相部尋鼓山焉。

    在故邺之西北也。

    望見橫石狀若鼓形。

    俗諺雲。

    石鼓若鳴。

    則方隅不靜。

    隋末屢聞其聲。

    四海沸騰。

    斯固非妄。

    左思魏都雲。

    神钲迢遞于高巒。

    靈響時警于四表是也。

    自神武遷邺之後。

    因山上下并建伽藍。

    或樵采陵夷工匠窮鑿。

    神人厭其諠擾。

    捐舍者多。

    故近代登臨罕逢靈迹。

    而傳說竹林。

    往往殊異。

    良由業有精浮。

    故感見多矣。

    近有從鼓山東面而上。

    遙見山巅大道。

    列樹青松。

    尋路達宮。

    绮華難紀。

    珍木美女相次歡娛。

    問其丈夫。

    皆雲适往少室逼暮當還。

    更進數裡。

    并是竹林。

    尋徑西行乃得其寺。

    衆僧見客。

    歡遇承迎供給食飲指其歸路。

    乃從山西北下。

    去武安縣不過十數裡也。

    暨周武平齊。

    例無别服。

    邺東夏坊有給事郭彌者。

    謝病歸家養素闾巷。

    洽聞内外慈濟在懷。

    先廢老僧悉通收養。

    宅居讀誦。

    忽聞有扣門者。

    令婢看之。

    見一沙門執錫擎缽。

    雲貧道住鼓山竹林寺。

    逼時乞食。

    彌近門聲接。

    乃遙應曰。

    衆僧但言乞食。

    何須詐聖。

    身自往觀四尋不見。

    方知非常人也。

    悔以輕肆其口故緻聖者潛焉。

    近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岩有沙門慧休者。

    高潔僧也。

    獨靜修禅。

    忽見神僧三人在佛堂側。

    休怪之謂尋山僧也。

    入房取坐具。

    将往禮谒。

    及後往詣。

    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

    大者在後乘虛。

    冉冉南趣高嶺。

    白雲北迎[雨/(電-雨+大)]藹不見。

    後經少時又見一僧東趣岩壁。

    休追作禮。

    遂入石中。

    此岩數有鐘鳴。

    依時而扣。

    雖蒙聲相不及言令。

    斯亦感見參差不可一準。

    大略為言。

    岩穴靈異要惟虛靜。

    必事喧雜希聞奇相矣。

     釋慧寶。

    氏族未詳。

    誦經二百餘卷。

    德優先達。

    時共知名。

    以齊武平三年。

    從并向邺。

    行達艾陵川。

    失道尋徑入山。

    暮宿岩下。

    室似人居迥無所見寶端坐室前。

    上觀松樹。

    見有橫枝懸磬。

    去地丈餘。

    夜至二更。

    有人身服草衣。

    自外而至。

    口雲。

    此中何為有俗氣。

    寶即具述設敬。

    與共言議問寶。

    即今何姓統國。

    答曰。

    姓高氏。

    号齊國。

    寶問曰。

    尊師山居早晚。

    曰後漢時來。

    長老得何經業。

    寶恃己誦博頗以自矜。

    山僧曰。

    修道者未應如此。

    欲聞何經為誦之。

    寶曰。

    樂聞花嚴。

    僧即少時誦之便度。

    聲韻諧暢非世所聞。

    更令誦餘。

    率皆如此。

    寶驚歎曰。

    何因大部經文倏然即度。

    報曰。

    汝是有作心。

    我是無作心。

    夫忘懷于萬物者。

    彼我自得矣。

    寶知為神異也求哀乞住。

    山僧曰。

    國中利養召汝。

    何能自安。

    且汝情累未遣。

    住亦無補。

    至曉便舍去。

    寶遂返尋行迹。

    達邺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