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關燈
司數重守之。

    計無出理。

    還更眠。

    夢見向僧曰。

    何不早出。

    門自開也。

    既聞即起。

    重門洞開。

    便越席而出。

    東南數裡将值民村。

    天夜闇冥。

    其夫先逃夜行晝伏。

    二忽相遇皆大驚駭。

    草間審問。

    乃其夫也。

    遂共投商者。

    遠避竟得免難。

     釋法力。

    未詳何人。

    精苦有志德。

    欲于魯郡立精舍。

    而财不足。

    與沙彌明琛。

    往上谷。

    乞麻一載。

    将事返寺。

    行空澤中忽遇野火。

    車在下風無得免理。

    于時法力倦眠。

    比覺而火勢已及。

    因舉聲稱觀。

    未逮世音。

    應聲風轉火焰尋滅。

    安隐而還。

    又沙門法智者。

    本為白衣獨行大澤。

    猛火四面。

    一時同至自知必死。

    乃合面于地稱觀世音。

    怪無火燒。

    舉頭看之。

    一澤之草纖毫并盡。

    惟智所伏僅容身耳。

    因此感悟出家為道。

    厲精翹勇衆所先之。

    又沙門道集。

    于壽陽西山遊行。

    為二劫所得。

    縛系于樹将欲殺之。

    惟念觀世音守死而已。

    劫引刀屢斫皆無傷損。

    自怖而走。

    集因得脫。

    廣傳此事。

    又沙門法禅等。

    山行逢賊。

    惟念觀音。

    挽弓射之。

    欲放不得。

    賊遂歸誠投弓于地。

    又不能得。

    知是神人。

    舍而逃走。

    禅等免脫所在通傳。

    并魏末人。

    别有觀音感應傳。

    文事包廣。

    不具叙之。

     釋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當任巴西郡吏。

    太守鄭貞。

    令相赍獻物下楊都。

    見梁祖王公崇敬三寶。

    便願出家。

    及還上蜀。

    決誓家屬。

    并其妻子既同相志。

    一時剪落。

    自出家後。

    梁大同中專習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時南武都。

    今孝水縣。

    有法愛道人。

    高炫道術。

    相往觀之。

    愛于夕中。

    自以咒力現一大神。

    身着衣冠容相瑰偉。

    來舉繩床離地四五尺。

    相便誦戒。

    神即馳去。

    斯須複來舉床(僅動一角如前)複去。

    俄爾又來在相前立。

    相正意貞白初無微動。

    尋爾複去。

    于屋頭現面。

    舍棟破裂。

    其聲甚大。

    相亦無懼。

    神見不動便來禮拜求哀忏謝。

    至旦語愛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術非正法也。

    可舍之。

    相後往益聽講。

    以生在邊鄙玄頗涉俗。

    雖遭輕诮。

    亡懷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館。

    道士有素聞相名。

    恐化徒屬。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繞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從受菩薩戒焉。

    又曾行弘農。

    水側見人垂釣。

    相勸止之。

    不從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頭四顧來趣。

    釣者因即歸命投相出家。

    時梁道漸衰。

    而涪土軍動。

    與彖法師分飛異域。

    彖入靜林山。

    相入青城山。

    聚徒集業。

    梁王蕭撝。

    素相欽重。

    供給獠民以為營理。

    未暇經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謂弟子曰。

    常願生淨土。

    而無勝業。

    雖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還生涪土作沙門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與吾會。

    加坐俨然奄便遷化。

    時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見其坐亡皆來歎異。

    禮拜供養改俗行善。

    弟子銜命露屍松下。

    初相置足于綿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頭植梧桐一株。

    極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無故葉落。

    又維那此日打鐘。

    初不發聲。

    大小疑怪不測所以。

    上坐僧超謂有大變。

    執錫逃避。

    須臾信報。

    相已終卒。

    樹枯鐘噎。

    表其遷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餘裡。

    而潛運之感。

    殆非人謀。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異。

    其迹略同。

    志公之類矣。

     釋僧林。

    吳人。

    深有德素。

    行能動物。

    梁大同中。

    上蜀至潼州。

    城西北百四十裡有豆圌山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林往居之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萦繩床前。

    舉頭如揖讓者。

    林為授三歸。

    受已便去。

    因爾安怗卒無災異。

    其山北涪水之陽。

    素來無猿。

    自林栖托已來。

    便有兩頭依林而住。

    有初見者雲度水來。

    及後林出山門。

    猿還洄度。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産生。

    乃有數十。

    有時送林至龍門口。

    伫望而返。

    後往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叢林。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林前。

    低目視林。

    乃為說法。

    良久便去。

    爾後孤遊雄悍不避惡狩。

    常行仁濟。

    感化極多。

    末卒于潼部。

     釋慧簡。

    不知何許人。

    梁初在道。

    戒業弘峻殊奇膽勇。

    荊州廳事東。

    先有三間别齋。

    由來屢多鬼怪。

    時王建武臨治。

    猶無有能住者。

    惟簡是王君門師。

    專任居之。

    自住一間。

    餘安經像。

    俄見一人黑衣無目。

    從壁中出便倚簡門上。

    時簡目開心了。

    但口不得語。

    意念觀世音。

    良久鬼曰。

    承君精進故來相試。

    今神色不動。

    豈複逼耶。

    欻然還入壁中。

    簡徐起澡漱禮誦訖。

    還如常眠。

    寐夢向人曰。

    仆以漢末居此數百年。

    為性剛直多所不堪。

    君誠淨行好人。

    特相容耳。

    于此遂絕。

    簡住積載。

    安隐如初。

    若經他行猶無有人能住之者。

     釋僧朗。

    涼州人。

    魏虜攻涼。

    城民素少。

    乃逼斥道人用充軍旅。

    隊别兼之。

    及轒沖所拟。

    舉城同陷。

    收登城僧三千人。

    至軍将見魏主所。

    謂曰。

    道人當坐禅行道。

    乃複作賊。

    深當顯戮。

    明日斬之。

    至期食時赤氣數丈貫日直度。

    天師寇謙之。

    為帝所信奏曰。

    上天降異正為道人實非本心。

    願不須殺。

    帝弟赤豎王。

    亦同謙請。

    乃下敕止之。

    猶虜掠散配役徒。

    唯朗等數僧别付帳下。

    及魏軍東還。

    朗與同學中路共叛。

    陣防嚴設更無走處。

    東西絕壁莫測淺深。

    上有大樹旁垂崖側。

    遂以鼓旗竿繩系樹懸下。

    時夜大闇。

    崖底純棘無安足處。

    欲上岸頭複恐軍覺。

    投計慞遑捉繩懸住。

    勢非支久。

    共相謂曰。

    今厄至矣。

    惟念觀世音耳。

    便以頭扣石。

    一心專注。

    須臾光明。

    從日處出。

    通照天地。

    乃見棘中有得下處。

    因光至地還忽暗冥。

    知是神也。

    相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