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關燈
澗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雲。

    吾非大聖。

    遊化為業。

    文不具矣。

    爾後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大風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舉身丈八。

    形相端嚴。

    惟無有首登。

    即選石命工雕镌别頭。

    安訖還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遲。

    其言驗矣。

    逮周元年。

    治涼州城東七裡澗。

    忽有光現徹照幽顯。

    觀者異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會。

    儀容雕缺四十餘年。

    身首異所二百餘裡。

    相好還備。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為瑞像寺焉。

    乃有燈光流照鐘聲飛向。

    相續不斷。

    莫測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頻落。

    大冡宰及齊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處。

    夜落如故。

    乃經數十。

    更以餘物為頭。

    終墜于地。

    後周滅佛法。

    僅得四年鄰國殄喪。

    識者察之方知先鑒。

    雖遭廢除像猶特立。

    開皇之始經像大弘。

    莊飾尊儀更崇寺宇。

    大業五年。

    炀帝躬往禮敬厚施。

    重增榮麗。

    因改舊額為感通寺焉。

    故令模寫傳形量不可測。

    約指丈八臨度終異。

    緻令發信彌增日新。

    餘以貞觀之初曆遊關表。

    故谒達之本廟。

    圖像俨肅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綏威岚等州。

    并圖寫其形所在供養。

    号為劉師佛焉。

    因之懲革胡性。

    奉行戒約者殷矣。

    見姚道安制像碑。

     釋明琛。

    齊人。

    少遊學兩河。

    以通鑒知譽。

    然經論雖富。

    而以征難為心。

    當魏明代釋門雲盛。

    琛有學識遊肆而已。

    故其雅量頗非鴻業。

    時有智翼沙門。

    道聲載穆。

    遠近望塵學門若市。

    琛不勝幽情深忌聲略。

    私結密交廣搜論道。

    初為屋子論議法。

    立圖着經。

    外施名教内構言引。

    牽引出入罔冒聲說。

    聽言可領。

    及述茫然。

    勇意之徒相從雲集。

    觀圖望經恍若雲夢。

    一從指授渙若冰消。

    故來學者先辦泉帛。

    此屋子法入學遂多。

    餘有獲者不能隐秘。

    故琛聲望少歇于前。

    乃更撰蛇勢法。

    其勢若葛亮陣圖。

    常山蛇勢擊頭尾至。

    大約若斯。

    還以法數傍蛇比拟。

    乍度乍卻前後參差。

    餘曾見圖極是可畏。

    畫作一蛇可長三尺。

    時屈時伸傍加道品。

    大業之季。

    大有學之。

    今則不行。

    想應絕滅。

    初琛行蛇論遍于東川。

    有道行者深相谏喻。

    決意已行博為道藝。

    潞州上邑思弘法華。

    乃往岩州林慮縣洪谷寺請僧。

    忘其名。

    往講。

    琛素與知識。

    聞便往造。

    其人聞至中心戰灼。

    知琛論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告曰。

    此邑初信。

    事須歸伏諸士俗等已有傾心。

    願法師不遺故舊。

    共相成贊。

    今有少衣裁。

    辄用相奉琛體此懷乃投絹十匹。

    琛曰。

    本來于此。

    可有陵架意耶。

    幸息此心。

    然不肯去。

    欲聽一上。

    此僧彌怖。

    事不獲已如常上講。

    琛最後入堂。

    赍絹束掇在衆中曰。

    高座法師昨夜以絹相遺。

    請不須論議。

    然佛法宏曠。

    是非須分。

    脫以邪法化人。

    幾許誤諸士俗。

    高座聞此懾怖無聊。

    依常唱文如疏所解。

    琛即喚住欲論至理。

    高座爾時神意奔勇。

    泰然待問。

    琛便設問。

    随問便解。

    重疊雖多無不通義。

    琛精神擾攘。

    思難無從。

    即從座起曰。

    高座法師猶來闇塞。

    如何今日頓解若斯。

    當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

    不爾何能至耶。

    高座合堂一時大笑。

    琛即出邑。

    共伴二人。

    投家乞食。

    既得氣滿噎而不下。

    餘解喻。

    何所诤耶。

    論議不來天常大理。

    何因頓起如許煩惱。

    琛不應。

    相随東出。

    步步歎吒登嶺。

    困極止一樹下。

    語二伴曰。

    我今煩惱熱不可言。

    意恐作蛇。

    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卧。

    翻覆不定。

    長展兩足。

    須臾之間。

    兩足忽合。

    而為蛇尾。

    翹翹上舉。

    仍自動轉語伴曰。

    我作蛇勢論今報至矣。

    卿可上樹。

    蛇心若至。

    則有吞噬之緣。

    可急急上樹。

    心猶未變。

    伴便上樹。

    仍共交語。

    每作蛇論。

    果至如何。

    言語之間。

    奄便全身作蛇。

    唯頭未變亦不複語。

    宛轉在地舉頭自打。

    打仍不止。

    遂至于碎。

    欻作蟒頭。

    身形忽變長五丈許。

    舉首四視目如火星。

    于時四面無量諸蛇一時總至。

    此蟒舉頭。

    去地五六尺許。

    趣谷而下。

    諸蛇相随而去。

    其伴目驗斯報。

    至邺說之。

     釋道泰。

    元魏末人。

    住常山衡唐精舍。

    夢人謂曰。

    若至某年。

    當終于四十二矣。

    泰彌惡之。

    及至期年遇重病。

    甚憂悉以身資為福。

    友人曰。

    餘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

    與一稱觀世音同。

    君何不至心歸依。

    可必增壽。

    泰乃感悟。

    遂于四日四夜專精不絕。

    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

    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

    語泰曰。

    念觀世音耶。

    比泰褰帷頃。

    便不複見。

    悲喜流汗便覺輕。

    所患遂愈。

    年四十四。

    方為同意說之。

    泰後終于天命。

    更有一僧。

    其緣同泰。

    故不疏耳。

     釋僧融。

    梁初人。

    住九江東林寺。

    笃志泛博遊化己任。

    曾于江陵勸一家受戒。

    奉佛為業。

    先有神廟不複宗事。

    悉用給施。

    融便撒取送寺。

    因留設福。

    至七日後。

    主人母見一鬼持赤索欲縛之。

    母甚遑懼。

    乃更請僧讀經行道。

    鬼怪遂息。

    融晚還廬山。

    獨宿逆旅。

    時天雨雪中夜始眠。

    見有鬼兵其類甚衆。

    中有鬼将帶甲挾刃形奇壯偉。

    有持胡床者。

    乃對融前踞之。

    便厲色揚聲曰。

    君何謂鬼神無靈耶。

    速曳下地。

    諸鬼将欲加手。

    融默稱觀世音。

    聲未絕即見所住床後有一天将。

    可長丈餘。

    着黃皮褲褶。

    手捉金剛杵拟之。

    鬼便驚散。

    甲胄之屬碎為塵粉。

    融嘗于江陵。

    勸夫妻二人。

    俱受五戒。

    後為劫賊引。

    夫遂逃走。

    執妻系獄。

    遇融于路求哀請救。

    融曰。

    惟至心念觀世音。

    更無信餘道。

    婦入獄後。

    稱念不辍。

    因夢沙門立其前。

    足蹴令去。

    忽覺身貫三木自然解脫。

    見門猶閉。

    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