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關燈
小
中
大
感通上 正傳三十四 附見十一。
魏洛京永甯寺天竺僧勒那漫提傳一。
魏榮陽沙門釋超達傳二。
魏文成沙門釋慧達傳三。
東齊沙門釋明琛傳四。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傳五。
梁九江東林寺釋僧融傳六。
魏末魯郡沙門釋法力傳七。
梁蜀土青城山寺釋植相傳八。
梁蜀土潼州沙門釋僧林傳九。
梁荊州沙門釋慧簡傳十。
魏涼州沙門釋僧朗傳十一。
魏太山朗公谷山寺釋僧意傳十二。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傳十三。
齊相州鼓山釋道豐傳十四。
齊邺下大莊嚴寺釋圓通傳十五。
齊太原沙門釋慧寶傳十六。
齊邺下寶明寺釋僧雲傳十七。
齊梁州薛寺釋僧遠傳十八。
周上黨元開府寺釋慧瑱傳十九。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傳二十。
隋東川沙門釋慧雲傳二十一(傳大士) 隋鄂州沙門釋法朗傳二十二。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傳二十三。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峰傳二十四。
隋蘇州重玄寺釋慧岩傳二十五。
隋東都寶楊道場釋法安傳二十六(法濟) 隋蔣州大歸善寺釋慧侃傳二十七。
唐京化度寺釋轉明傳二十八。
唐安州沙門賈逸傳二十九。
唐雍州義善寺釋法順傳三十(智俨)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英傳三十一。
唐雍州梁山沙門釋又德傳三十二。
唐京師辯才寺釋智則傳三十三。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傳三十四。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住元魏洛京永甯寺。
善五明工道術。
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識。
每國家營宮室器械。
無所不關。
利益公私。
一時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甯寺。
見提有異術。
常送饷隻承冀有聞見。
而提視之平平初無叙接。
文心恨之。
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客。
曾與提西域舊交。
乘馬衣皮。
時來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彌日不懈。
文旁見夷言。
不曉往複。
乃謂提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來供承望師降意。
而全不賜一言。
此北狄耳。
獸心人面殺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對面遂成彼此。
提曰。
爾勿輕他。
縱使讀萬卷書。
用未必相過也。
懷文曰。
此所知當與捔技賭馬。
提曰。
爾有何耶。
曰算術之能。
無問望山臨水。
縣測高深。
圍圌蹋窖不舛升合。
提笑而言曰。
此小兒戲耳。
庭前有一棗樹極大。
子實繁滿。
時七月初悉已成就。
提仰視樹曰。
爾知其上可有幾許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鈎股标候。
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計斯寔漫言也。
提指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憤氣不信。
即立契賭馬。
寺僧老宿鹹來同看。
其立旁證。
提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複要雲。
必能知者幾許成核。
幾許菸死無核。
斷許既了。
蠕蠕腰間皮袋裡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線。
線别貫白珠。
以此約樹。
或上或下。
或旁或側。
抽線[目*夾]眼。
周回良久。
向提撼頭而笑述其數焉。
乃遣人撲子實下盡。
一一看閱。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數成不。
卒無欠剩。
因獲馬而歸。
提每見洛下人遠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雲。
百姓如許地。
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洛水頭待人伐足。
乃還放去。
不以為難。
此但數術耳。
但無知者誣我為聖。
所以不敢。
提臨欲終語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
便寝疾閉戶卧。
弟子竊于門隙視之。
見提身不着床在虛仰卧相告同視。
一僧忽欬。
提還床如舊。
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
我以床熱故取涼。
爾勿怪也。
是後數日便舍命矣。
釋超達。
未詳其氏。
元魏中行業僧也。
多學問有知解。
帝禁圖谶尤急。
所在搜訪。
有人誣達有之。
乃收付榮陽獄。
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
達以實告。
大怒以車輪系頸。
嚴防衛之。
自知無活路。
專念觀世音。
至夜四更忽不見車輪。
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
因走出外将欲遠避。
以久系獄。
腳遂[戀-心+足]急不能及遠行至天曉。
虜騎四出追之。
達惟逃必不免。
因伏草中騎來蹋草并靡。
雖從邊過對而不見。
仰看虜面。
悉以牛皮障目。
達一心服死。
至誠稱念。
夜中虜去。
尋即得脫。
又僧明道人。
為北台石窟寺主。
魏氏之王天下也。
每疑沙門為賊。
收數百僧互系縛之。
僧明為魁首。
以繩急纏從頭至足。
克期斬決。
明大怖一心念觀音。
至半夜覺纏小寬。
私心欣幸精到彌切。
及曉索然都斷既因。
得脫逃逸奔山。
明旦獄監來覓不見。
惟有斷繩在地。
知為神力所加也。
即以奏聞。
帝信道人不反。
遂一時釋放。
釋慧達。
姓劉。
名窣(蘇骨反)和。
本鹹陽東北。
三城定陽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識字。
為人兇頑。
勇健多力樂。
行獵射。
為梁城突騎。
守于襄陽。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鄉闾縱橫不理。
後因酒會遇疾。
命終備睹地獄衆苦之相。
廣有别傳。
具詳聖迹。
達後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東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見有廟像。
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吳越。
備如前傳。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将訖。
便事西返。
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禦谷。
而遙禮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雲。
此崖當有像現。
若靈相圓備。
則世樂時康。
如其有阙。
則世亂民苦。
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裡石
魏洛京永甯寺天竺僧勒那漫提傳一。
魏榮陽沙門釋超達傳二。
魏文成沙門釋慧達傳三。
東齊沙門釋明琛傳四。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傳五。
梁九江東林寺釋僧融傳六。
魏末魯郡沙門釋法力傳七。
梁蜀土青城山寺釋植相傳八。
梁蜀土潼州沙門釋僧林傳九。
梁荊州沙門釋慧簡傳十。
魏涼州沙門釋僧朗傳十一。
魏太山朗公谷山寺釋僧意傳十二。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傳十三。
齊相州鼓山釋道豐傳十四。
齊邺下大莊嚴寺釋圓通傳十五。
齊太原沙門釋慧寶傳十六。
齊邺下寶明寺釋僧雲傳十七。
齊梁州薛寺釋僧遠傳十八。
周上黨元開府寺釋慧瑱傳十九。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傳二十。
隋東川沙門釋慧雲傳二十一(傳大士) 隋鄂州沙門釋法朗傳二十二。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傳二十三。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峰傳二十四。
隋蘇州重玄寺釋慧岩傳二十五。
隋東都寶楊道場釋法安傳二十六(法濟) 隋蔣州大歸善寺釋慧侃傳二十七。
唐京化度寺釋轉明傳二十八。
唐安州沙門賈逸傳二十九。
唐雍州義善寺釋法順傳三十(智俨)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英傳三十一。
唐雍州梁山沙門釋又德傳三十二。
唐京師辯才寺釋智則傳三十三。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傳三十四。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住元魏洛京永甯寺。
善五明工道術。
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識。
每國家營宮室器械。
無所不關。
利益公私。
一時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甯寺。
見提有異術。
常送饷隻承冀有聞見。
而提視之平平初無叙接。
文心恨之。
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客。
曾與提西域舊交。
乘馬衣皮。
時來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彌日不懈。
文旁見夷言。
不曉往複。
乃謂提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來供承望師降意。
而全不賜一言。
此北狄耳。
獸心人面殺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對面遂成彼此。
提曰。
爾勿輕他。
縱使讀萬卷書。
用未必相過也。
懷文曰。
此所知當與捔技賭馬。
提曰。
爾有何耶。
曰算術之能。
無問望山臨水。
縣測高深。
圍圌蹋窖不舛升合。
提笑而言曰。
此小兒戲耳。
庭前有一棗樹極大。
子實繁滿。
時七月初悉已成就。
提仰視樹曰。
爾知其上可有幾許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鈎股标候。
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計斯寔漫言也。
提指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憤氣不信。
即立契賭馬。
寺僧老宿鹹來同看。
其立旁證。
提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複要雲。
必能知者幾許成核。
幾許菸死無核。
斷許既了。
蠕蠕腰間皮袋裡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線。
線别貫白珠。
以此約樹。
或上或下。
或旁或側。
抽線[目*夾]眼。
周回良久。
向提撼頭而笑述其數焉。
乃遣人撲子實下盡。
一一看閱。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數成不。
卒無欠剩。
因獲馬而歸。
提每見洛下人遠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雲。
百姓如許地。
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洛水頭待人伐足。
乃還放去。
不以為難。
此但數術耳。
但無知者誣我為聖。
所以不敢。
提臨欲終語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
便寝疾閉戶卧。
弟子竊于門隙視之。
見提身不着床在虛仰卧相告同視。
一僧忽欬。
提還床如舊。
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
我以床熱故取涼。
爾勿怪也。
是後數日便舍命矣。
釋超達。
未詳其氏。
元魏中行業僧也。
多學問有知解。
帝禁圖谶尤急。
所在搜訪。
有人誣達有之。
乃收付榮陽獄。
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
達以實告。
大怒以車輪系頸。
嚴防衛之。
自知無活路。
專念觀世音。
至夜四更忽不見車輪。
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
因走出外将欲遠避。
以久系獄。
腳遂[戀-心+足]急不能及遠行至天曉。
虜騎四出追之。
達惟逃必不免。
因伏草中騎來蹋草并靡。
雖從邊過對而不見。
仰看虜面。
悉以牛皮障目。
達一心服死。
至誠稱念。
夜中虜去。
尋即得脫。
又僧明道人。
為北台石窟寺主。
魏氏之王天下也。
每疑沙門為賊。
收數百僧互系縛之。
僧明為魁首。
以繩急纏從頭至足。
克期斬決。
明大怖一心念觀音。
至半夜覺纏小寬。
私心欣幸精到彌切。
及曉索然都斷既因。
得脫逃逸奔山。
明旦獄監來覓不見。
惟有斷繩在地。
知為神力所加也。
即以奏聞。
帝信道人不反。
遂一時釋放。
釋慧達。
姓劉。
名窣(蘇骨反)和。
本鹹陽東北。
三城定陽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識字。
為人兇頑。
勇健多力樂。
行獵射。
為梁城突騎。
守于襄陽。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鄉闾縱橫不理。
後因酒會遇疾。
命終備睹地獄衆苦之相。
廣有别傳。
具詳聖迹。
達後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東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見有廟像。
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吳越。
備如前傳。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将訖。
便事西返。
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禦谷。
而遙禮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雲。
此崖當有像現。
若靈相圓備。
則世樂時康。
如其有阙。
則世亂民苦。
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