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下

關燈
釋法琳。

    姓陳氏。

    穎川人。

    遠祖随宦寓居襄陽。

    少出家。

    遊獵儒釋博綜詞義。

    金陵楚郢從道問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尋造。

    而意存綱梗不營浮绮。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晝則承誨佛經。

    夜則吟覽俗典。

    故于内外詞旨經緯遺文。

    精會所歸鹹肆其抱。

    而風韻閑雅韬德潛形。

    氣揚采飛方陳神略。

    隋季承亂。

    入關觀化。

    流離八水顧步三秦。

    每以槐裡仙宗互陳名實。

    昔在荊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猶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塵其本情。

    方可體彼宗師靜茲紛結。

    乃權舍法服長發多年。

    外統儒門内希聃術。

    遂以義甯初歲。

    假被巾褐從其居館。

    琳素通莊老談吐清奇。

    道侶服其精華。

    膜拜而從遊處。

    情契莫二共叙金蘭。

    故彼所禁文詞。

    并用咨琳取決。

    緻令李宗奉釋之典包舉具舒。

    張僞葛妄之言诠題品錄。

    武德初運還莅釋宗。

    擁帙延光栖惶問道。

    以帝壤同歸名教。

    是則鼓言鄭衛易可箴規。

    乃住京師濟法寺。

    至武德四年。

    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黃巾深忌佛法。

    上廢佛法事十有一條。

    雲釋經誕妄言妖事隐。

    損國破家未聞益世。

    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

    凡是沙門放歸桑梓。

    則家國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辯。

    朝輔未能抗也。

    時謂遵其邪迳通廢宏衢。

    莫不懼焉。

    乃下诏問曰。

    棄父母之須發。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門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請動妙适。

    琳憤激傅詞側聽明敕。

    承有斯問。

    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辯。

    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漂淪欲海。

    三界蠢蠢颠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聖為之興世。

    至人所以降靈。

    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種辭恩愛而出家。

    東夏貴遊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華服。

    雖形阙奉親。

    而内懷其孝。

    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祐怙幽顯豈拘小違。

    上智之人依佛語。

    故為益。

    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猶未施行。

    奕乃多寫表狀。

    遠近公然流布。

    京室闾裡。

    鹹傳秃丁之诮。

    劇談酒席。

    昌言胡鬼之謠。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無勢。

    于時達量道俗勳豪成論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業緣曲垂邪正。

    但經是奕之所廢。

    豈有引廢證成。

    雖曰破邪終歸邪破。

    琳情正玄機獨覺千載。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無功。

    信乘權之有據。

    乃着破邪論。

    其詞曰。

    莊周雲。

    六合之内。

    聖人論而不議。

    六合之外。

    聖人存而不論。

    老子雲。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詩書禮樂之緻。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彞-糸+分]倫。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風易俗。

    自衛返魯。

    讵述解脫之言。

    六府九疇。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衆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暢遠途。

    誠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見因果理涉旦而猶昏。

    業報吉兇義經丘而未曉。

    斯并六合之寰塊。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為煩惱之場。

    六趣諠嘩造塵勞之業者也。

    原夫實相杳冥。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師體斯妙覺。

    二邊頓遣萬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興悲。

    揆虛空而立誓。

    所以見生穢土誕聖王宮。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雲于鹫嶺。

    則火宅焰銷。

    扇惠風于雞峰。

    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

    出則天主導前。

    入則梵王從後。

    聲聞菩薩俨若朝儀。

    八部萬神森然翊衛。

    演涅槃則地現六動。

    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

    狀滿月之臨滄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

    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

    則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

    為法王也。

    豈與衰周李耳比德争衡。

    末世孔丘辄相聯類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獨稱調禦之尊。

    三千大千。

    鹹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深趣遠。

    假筌蹄而後悟。

    教門善巧。

    憑師友而方通。

    統其教也則八萬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海殿龍宮之旨。

    古諜今書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萬葉。

    垂至道于百王。

    近則安國利民。

    遠則超凡證聖。

    但以時運未融。

    緻令漢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後見聞之益。

    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

    乃夢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靈骨于赤烏之歲。

    于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

    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間出。

    或神力救世。

    或異迹發人。

    或慧解開神。

    或通感适化。

    及白足臨刃不傷。

    遣法為之更始。

    志上分身員戶。

    帝王以之加信。

    具諸史籍其可詳乎。

    并使功被将來傳燈永劫。

    議者佥曰。

    僧惟紹隆佛種。

    佛則冥衛國家福蔭皇基。

    必無廢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應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興上皇之風開正覺之道治緻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穢詞。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倫之所同棄。

    恐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