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上

關燈
護法下 正傳十 附見五。

     唐升州興國寺釋昙選傳一。

     隰州沙門釋明贍傳二。

     唐終南山智炬寺釋明贍傳三。

     唐京師勝光寺釋慧乘傳四(道璋)。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智實傳五(普應 法行)。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弘智傳六。

     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傳七(慧序)。

     唐眉州聖種寺釋道會傳八。

     唐鄧州興國寺釋智勤傳九。

     唐新羅國大僧統釋慈藏傳十(圓勝)。

     釋昙選。

    姓崔。

    高陽人。

    神慧谲詭不偶時俗。

    雖博通經術。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護法為慮本。

    晚住并部興國寺。

    川邑奉之以為師傅。

    每有衆集居于座元。

    酬問往還以系節為要。

    吐言開令宏放終古。

    僧侶乃多莫敢摧挫。

    時人目為豹選者也。

    及楊諒逆節中外相叛。

    招募軍兵繕造牟甲。

    以興國寺為甲坊。

    以武德寺為食坊。

    後于武南置陣。

    楊素敗之。

    官軍入郭搜求逆黨。

    總集諸僧責供反者。

    僧等辭曰。

    王力嚴切不敢遮約。

    素曰。

    有幾僧谏王被殺。

    而雲王力嚴切。

    此并同反。

    不勞分疏可依軍法。

    選時在衆不忍斯禍。

    乃出對曰。

    比佛法陵遲。

    特由僧無有德可以動俗。

    緻有亂階。

    結聚不能誨以忠信。

    此誠如公所教。

    今被理責陷身無地。

    素乃舒顔曰。

    僧等且還。

    留向對僧。

    拟論機務。

    自爾晝參軍将開散僧誅。

    晚還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衆獲安。

    誠其功也。

    及大業末歲。

    兵饑交接。

    四方僧遊寄食無地。

    興國雖富儉啬者多。

    每食時禁門自守。

    客僧擁結終不之前。

    選不勝滅法。

    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門驅趁防者攜引羁僧。

    供給缽器。

    送至食堂。

    衆多是其子弟不敢違逆。

    由是衆開僧制。

    許選停客。

    自餘不得然。

    其慈濟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積。

    唯置大缽一口。

    每日引諸乞兒。

    所得食調總缽中。

    選請食分。

    亦和其内。

    雜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見其褴縷皴錯形容臞瘦。

    流淚盈臉不能自勝。

    選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運伊始人情安泰。

    義興新寺法綱大張。

    沙門智滿。

    當塗衆主。

    一川鄉望。

    王臣傾重創開諸宇嚴位道場。

    三百餘僧受其制約。

    夏中方等清衆肅然。

    風聲洋溢流潤遐迩。

    選聞之乃詣其寺。

    庭滿徒聞來崩騰下。

    赴告曰。

    卿等結聚作何物。

    在依何經诰。

    不有冒罔後生乎。

    滿曰。

    依方等經行方等忏。

    選曰。

    經在何處将來對讀。

    遂将一卷來。

    選曰。

    經有四卷。

    何不一時讀之沙門道綽曰。

    經文次第。

    識不俱聞。

    選曰。

    吾識可共爾識同耶。

    但四卷齊讀。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滅罪耳。

    可罷之。

    又曰。

    自佛法東流。

    矯詐非少。

    前代大乘之賊。

    近時彌勒之妖。

    诖誤無識其徒不一。

    聞爾結衆。

    恐壞吾法。

    故力疾來問。

    雖爾手把瓶子。

    倚傍猶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積。

    問疾者充牣房宇。

    乃屍卧引衣申腳曰。

    吾命将盡何處生乎名行僧道綽曰。

    阿阇黎。

    西方樂土名為安養。

    可願生彼選曰。

    咄為身求樂。

    吾非爾俦。

    綽曰。

    若爾可無生耶。

    答曰。

    須見我者而為生乎。

    乃潛息久之。

    不覺已逝。

    時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慘。

    送于西山之陰。

    傳者親往其寺不及其人。

    觀其行事遺績。

    庶可澡雪形心頓祛鄙吝。

    叔緒護法開士。

    抑斯人乎。

     釋法通。

    龍泉石樓人。

    初在隰鄉未染正法。

    衆僧行往不達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灑面。

    通雖處俗情厭恒俗。

    以開皇末年。

    獨懷異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發。

    被以法衣。

    陟道詣州委僧尼寺。

    時有問者通便答曰。

    我舍枷鎖志欲通法。

    既達州寺如前付囑。

    便求通化寺明法師度出家。

    于即遊化稽湖。

    南自龍門北至勝部。

    岚石汾隰無不從化。

    多置邑義月别建齋。

    但有沙門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明旦解齋。

    家别一槃。

    以為通供。

    此儀不絕至今流行。

    河右諸州聞風服義。

    有僧投造直詣堂中。

    承接顔色譬若親識。

    故通之率導其德難倫。

    曾行本邑。

    縣令逢之。

    問是何僧。

    答雲山客令乃禁守不許遊從。

    通即絕粒竭誠繞獄行道。

    其夜聽事野狐鳴叫。

    怪相既集通夕不安。

    及明放遣。

    通曰。

    我繞獄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見放。

    經日不食。

    夜又狐鳴。

    宮庶以下莫不震懼。

    苦勸引挽方從其請。

    爾後巡行無時甯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尋被霹死。

    風聲逾顯。

    後卒于龍泉。

    餘以貞觀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尋之。

    息名僧綱住隰州寺。

    親說往行高聞可觀。

    欣其餘論試後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務不倫。

    統其大歸莫非通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現機緣之化迹。

    故能光開佛日。

    弘導塵蒙。

    攝迷沒之鄙夫。

    接戒濁之澆首。

    并得開智清悟通聖革凡。

    弘道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