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于是乎在。
今有不達之者。
同世相輕。
睹其家業叢雜。
閱其形骸塵弊遂則雷同輕毀。
曾不大觀。
由之自陷。
備于成教。
故文雲。
不觀法師種姓形有。
但受其法開我精靈。
斯言可歸。
通有之矣。
釋明贍。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異操。
所住龍貴村二千餘家。
同共高之傳于口實。
十四通經。
十七明史。
州縣乃舉為俊士。
性慕超方不從辟命。
投飛龍山應覺寺而出家焉。
師密異其度。
乃緻書與邺下大集寺道場法師令其依攝。
專學大論。
尋值法滅。
潛形東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貞明不幹非類。
正業之暇了無他涉。
内通大小外綜丘墳。
子史書素情所欣狎。
将事觀國移步上京。
開皇三年。
敕召翻譯住大興善。
衆睹德望可宗。
舉知寺任。
辭而不免。
便綱管之。
大業二年。
帝還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陳軍旅。
時有濫僧染朝憲者。
事以聞上。
帝大怒。
召諸僧徒并列禦前。
峙然抗禮。
下敕責曰。
條制久頒義須緻敬。
于時黃老士女。
初聞即拜。
惟釋一門俨然莫屈。
時以贍為道望衆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義無設敬。
若準制返道。
則法服不合敬俗。
敕雲。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為何緻拜。
贍曰。
宋氏無道之君。
不拜交招顯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無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語僧。
何為不拜。
如此者五。
黃巾之族連拜不已。
惟贍及僧。
長揖如故。
兼抗聲對叙。
曾無憚懾。
帝乃問。
向答敕僧是誰。
錄名奏聞。
便令視被戮。
諸僧合樂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陳謝。
贍又先登雖達申遜之詞。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兩禅定各設盡京僧齋。
再遺束帛特隆常準。
後回跸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
我謂國内無僧。
今驗一人可矣。
自爾頻參元選。
佥議斯屬。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衆以贍正色執斷不避強禦。
又舉為知事上座。
整理僧務備列當時。
大唐禦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無滞。
貞觀之初。
以贍善識治方有聞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禦床。
食訖對诏。
廣列自古以來明君昏主制禦之術。
兼陳釋門大拯以慈救為宗。
帝大悅。
因即下敕。
年三月六普斷屠殺。
行陣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時七處同建。
如豳州昭仁晉州慈雲。
呂州普濟。
汾州弘濟。
洺州昭福。
鄭州等慈。
洛州昭覺。
并官給匠石。
京送奴隸。
皆因贍之開發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飯千僧。
大乘經論須者為寫。
歲恒不絕。
為報母恩及暮齒将臨。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歸信遠趣于林。
問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攝心歸靜猶自煩乎。
試縱餘齡更還京邑。
少時遇疾猶堪療治。
乃曰。
吾命極矣。
可懸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諸大德就興善寺設齋辭訣。
房杜仆射舉朝畢集。
具赍助供嚫錫山積。
贍通大舍忏辭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誠勤注想觀西方。
心通明利。
告侍者曰。
阿彌陀佛來也。
須臾又雲。
二大菩薩亦至。
吾于觀經成就十二。
餘者不了。
既具諸善相顔貌怡然奄爾而逝。
春秋七十。
即貞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時以預記之驗。
知命存乎。
初未終前。
遺令焚身。
及阇維訖。
乃見骸骨圓全都無縫道。
當其頂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釋慧乘。
俗姓劉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漢之緒。
祖欣梁真前将軍琅琊太守。
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閑成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
發心入道。
仍事強為師。
服膺論席備探精理。
十六啟強曰。
離家千裡。
猶名在家沙門也。
諸廣遊都郡疏諸耳目。
強從之。
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日*爵]法師成實。
爰始具戒。
即預陳武帝仁王齋席。
對禦論義詞辯絕倫。
數千人中獨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陳主于莊嚴寺總令義集乘。
當時豎佛果出二谛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
舊住開泰後入祇洹。
乃問曰。
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乘質雲。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彼曰。
如鴛鴦鳥不住清廁。
乘應聲曰。
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彼曰。
鸠翅羅鳥不栖枯樹。
乘折雲。
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于時[日*爵]公處座歎曰。
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也。
躬于帝前賞天柱納袈裟。
由是令響通振鄰國斯傳。
陳桂陽王尚書毛喜仆射江總等。
并申久敬鹹慕德音。
屬陳季道離隋風遠扇。
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
遍詢碩德。
乘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後從王入朝頻蒙内見。
時淨影慧遠。
道聲揚播。
由來不面。
因過值講即申言論。
義高詞麗聲駭聽徒。
遠顧曰。
何處吳僧唇舌陵人。
複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
時慧日創立搜楊一化。
并号龍象鹹問義門。
既爰初盛集法輪肇駕。
王
今有不達之者。
同世相輕。
睹其家業叢雜。
閱其形骸塵弊遂則雷同輕毀。
曾不大觀。
由之自陷。
備于成教。
故文雲。
不觀法師種姓形有。
但受其法開我精靈。
斯言可歸。
通有之矣。
釋明贍。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異操。
所住龍貴村二千餘家。
同共高之傳于口實。
十四通經。
十七明史。
州縣乃舉為俊士。
性慕超方不從辟命。
投飛龍山應覺寺而出家焉。
師密異其度。
乃緻書與邺下大集寺道場法師令其依攝。
專學大論。
尋值法滅。
潛形東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貞明不幹非類。
正業之暇了無他涉。
内通大小外綜丘墳。
子史書素情所欣狎。
将事觀國移步上京。
開皇三年。
敕召翻譯住大興善。
衆睹德望可宗。
舉知寺任。
辭而不免。
便綱管之。
大業二年。
帝還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陳軍旅。
時有濫僧染朝憲者。
事以聞上。
帝大怒。
召諸僧徒并列禦前。
峙然抗禮。
下敕責曰。
條制久頒義須緻敬。
于時黃老士女。
初聞即拜。
惟釋一門俨然莫屈。
時以贍為道望衆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義無設敬。
若準制返道。
則法服不合敬俗。
敕雲。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為何緻拜。
贍曰。
宋氏無道之君。
不拜交招顯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無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語僧。
何為不拜。
如此者五。
黃巾之族連拜不已。
惟贍及僧。
長揖如故。
兼抗聲對叙。
曾無憚懾。
帝乃問。
向答敕僧是誰。
錄名奏聞。
便令視被戮。
諸僧合樂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陳謝。
贍又先登雖達申遜之詞。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兩禅定各設盡京僧齋。
再遺束帛特隆常準。
後回跸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
我謂國内無僧。
今驗一人可矣。
自爾頻參元選。
佥議斯屬。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衆以贍正色執斷不避強禦。
又舉為知事上座。
整理僧務備列當時。
大唐禦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無滞。
貞觀之初。
以贍善識治方有聞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禦床。
食訖對诏。
廣列自古以來明君昏主制禦之術。
兼陳釋門大拯以慈救為宗。
帝大悅。
因即下敕。
年三月六普斷屠殺。
行陣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時七處同建。
如豳州昭仁晉州慈雲。
呂州普濟。
汾州弘濟。
洺州昭福。
鄭州等慈。
洛州昭覺。
并官給匠石。
京送奴隸。
皆因贍之開發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飯千僧。
大乘經論須者為寫。
歲恒不絕。
為報母恩及暮齒将臨。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歸信遠趣于林。
問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攝心歸靜猶自煩乎。
試縱餘齡更還京邑。
少時遇疾猶堪療治。
乃曰。
吾命極矣。
可懸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諸大德就興善寺設齋辭訣。
房杜仆射舉朝畢集。
具赍助供嚫錫山積。
贍通大舍忏辭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誠勤注想觀西方。
心通明利。
告侍者曰。
阿彌陀佛來也。
須臾又雲。
二大菩薩亦至。
吾于觀經成就十二。
餘者不了。
既具諸善相顔貌怡然奄爾而逝。
春秋七十。
即貞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時以預記之驗。
知命存乎。
初未終前。
遺令焚身。
及阇維訖。
乃見骸骨圓全都無縫道。
當其頂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釋慧乘。
俗姓劉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漢之緒。
祖欣梁真前将軍琅琊太守。
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閑成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
發心入道。
仍事強為師。
服膺論席備探精理。
十六啟強曰。
離家千裡。
猶名在家沙門也。
諸廣遊都郡疏諸耳目。
強從之。
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日*爵]法師成實。
爰始具戒。
即預陳武帝仁王齋席。
對禦論義詞辯絕倫。
數千人中獨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陳主于莊嚴寺總令義集乘。
當時豎佛果出二谛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
舊住開泰後入祇洹。
乃問曰。
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乘質雲。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彼曰。
如鴛鴦鳥不住清廁。
乘應聲曰。
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彼曰。
鸠翅羅鳥不栖枯樹。
乘折雲。
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于時[日*爵]公處座歎曰。
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也。
躬于帝前賞天柱納袈裟。
由是令響通振鄰國斯傳。
陳桂陽王尚書毛喜仆射江總等。
并申久敬鹹慕德音。
屬陳季道離隋風遠扇。
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
遍詢碩德。
乘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後從王入朝頻蒙内見。
時淨影慧遠。
道聲揚播。
由來不面。
因過值講即申言論。
義高詞麗聲駭聽徒。
遠顧曰。
何處吳僧唇舌陵人。
複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
時慧日創立搜楊一化。
并号龍象鹹問義門。
既爰初盛集法輪肇駕。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