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上

關燈
乃請乘盡心。

    言論不有見尊緻結。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

    折關陳款皆傾巢穴。

    甚稱王望。

    别賞帛百段。

    暨高祖東巡岱宗銮駕伊洛。

    敕遣江南吳僧與關東大德升殿豎義。

    乘應旨首登。

    命章對論。

    巧問勃興切并紛集。

    縱橫駱驿罔弗喪律亡圖。

    高祖目屬稱揚。

    群英歎異。

    開皇十七年。

    于楊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莊飾金玉絕世罕俦。

    及晉王即位。

    彌相崇重。

    随駕行幸無處不經。

    大業六年。

    有敕郡别簡三大德入東都。

    于四方館仁王行道。

    别敕乘為大講主。

    三日三夜興諸論道。

    皆為折暢靡不冷然。

    從駕張掖。

    蕃王畢至。

    奉敕為高昌王麴氏講金光明。

    吐言清奇聞者歎咽。

    麴布發于地。

    屈乘踐焉。

    至八年帝在東都。

    于西京奉為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

    又敕乘送舍利瘗于塔所時四方道俗百辟諸侯各出名珍。

    于興善寺北天門道南。

    樹列勝場三十餘所。

    高幢華蓋接影浮空。

    寶樹香煙望同雲霧。

    迎延靈骨至于禅定。

    佥共請乘開仁王經。

    華俗士庶正道日登。

    鹹嘉賞贊。

    十二年于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

    舉高丈六。

    即是後秦羅什所負來者。

    屢感祯瑞故用傳持。

    今在洛州淨土寺。

    會隋室分崩唐皇禦曆。

    武德四年掃定東夏。

    有敕僞亂地僧是非難識。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餘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

    奏請二百許僧住同華寺。

    乘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時乘從僞鄭詞被牽連。

    主上素承風問。

    偏所顧屬。

    特蒙慰撫命住勝光。

    秦國功德鹹歸此寺。

    武德八年。

    歲居協洽。

    駕幸國學将行釋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衆複樂推乘為導首。

    時五都才學三教通人。

    星布義筵雲羅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釋教後興宜崇客禮。

    令老先次孔末後釋宗。

    當爾之時相顧無色。

    乘雖登坐情慮莫安。

    今上時為秦王。

    躬臨位席。

    直視乘面目未曾回。

    頻降中使十數教雲。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無所慮。

    既最末陳唱谛徹前通。

    乃命宗雲。

    上天下地榮貴所資。

    緣業有由必宗佛聖。

    今将叙大緻理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

    聲告才竟。

    皇儲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胡跪伫聆逸辯。

    乘前宣帝德雲。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雲雲。

    次述釋宗。

    後以二難雙征兩教。

    玄梯廣布義網高張。

    莫不蹑向風馳應機雲湧。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請從弘業。

    黃巾李仲卿。

    結舌無報。

    博士祭酒等。

    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雲還布。

    當又下诏問乘曰。

    道士潘誕奏。

    悉達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雲。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雲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外國語雲阿耨菩提。

    晉音翻之無上大道。

    若以此驗。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乘報略雲。

    震旦之與天竺。

    猶環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興。

    佛是周初前出。

    計其相去二十許王。

    論其所經三百餘載。

    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道乎句虛驗實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時之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已來方興道學。

    窮今讨古道者為誰。

    案七藉九流。

    經國之典。

    宗師周易。

    五運相生。

    既辟兩儀。

    陰陽是判。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陰陽在生有驗。

    此理數然也。

    不雲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測從何能生佛。

    故車胤雲。

    在己為德及物為道。

    殷仲文雲。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論衡雲。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為若此矣。

    卿所言道甯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

    豈有頭戴金冠身被黃褐。

    鬓垂素發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羅之上。

    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詳。

    經史之所不載。

    大羅既焉有之說。

    玉京本亡是之談。

    言畢下座。

    舉朝屬目。

    此時獨據詞宗。

    餘術無為而退。

    一席楊扇萬代舟航。

    可尚可師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遠庇護念之恩也。

    貞觀元年。

    乘以銜荷特命義須崇善。

    奉為聖上于勝光寺起舍利寶塔。

    像設莊嚴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日夜六時行坐三業。

    以貞觀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舊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先奉遺旨。

    于南山谷口焚之。

    私斂餘灰還于勝光起塔。

    沙門法琳為制碑文。

    見于别集。

    惟乘釋蒙據道護法為心。

    撫物恤窮彌留情曲。

    而詞辯無滞文義俱揚。

    寫送若流有逾宿誦。

    此之一術殁後絕蹤。

    而身曆三朝政移六帝。

    頻升中殿面對天顔。

    神氣消散映徹牆仞。

    自見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塗香申明供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

    各數十遍。

    璋即乘之猶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誠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