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上
關燈
小
中
大
偏能呗贊。
清啭婉約有勢于時。
每為都講亦隸倫則。
京邑後附多向其塵雲。
釋智實。
俗姓邵氏。
雍州萬年人也。
童稚兒叢谲詭超異。
預有談論必以佛理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總持寺。
聽叙玄奧。
登共器之。
随以小緣而能通暢宏遠。
自涅槃攝論俱舍毗昙。
皆鏡其深義開其關鑰。
兼以思力堅明才氣雄雅。
武德之歲初平鄭國。
三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等。
西赴京師。
主上時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釋門。
乃請前三德并京邑。
能論之士二十餘僧。
在弘義宮。
通霄法集。
實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對論。
發言清卓驚絕前聞。
新至諸僧無敢繼響。
上及諸王異聲同歎曰。
此小師最俊烈。
後必紹隆三寶矣。
實眉間白毫可數寸。
光映顔颡。
沙門吉藏。
摩其頂捋其毫曰。
子有異相。
當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見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熾屢舉烽爟。
前屆北地官軍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見知。
武皇通重給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衆惘然無敢陳者。
奏請京寺骁捍千僧用充軍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簡練别立團隊。
既迫王威寂無抗拒。
實時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懷恐興異度。
事或彰陳必累大法。
乃緻書于雅曰。
與子同生像季。
共屬陵遲。
悲六道之紛然。
愍四生之未悟。
子每遊鳳阙。
恒遇龍顔。
理應灑甘露于帝心。
蔭慈雲于含識。
何乃起善星之勃見。
鼓調達之惡心。
令善響沒于當時。
醜迹揚于後代。
豈不以朝含安忍省納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頑見。
嗟乎可悲寔傷其類。
且自多羅既斷。
終不更生。
折石已分義無還合。
急持衣缽早出伽藍。
使清濁異流蘭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譏論。
梵志寂于謗聲。
定水噎而更通。
慧燈晦而還照。
此言至矣。
想見如流。
雅得書逾怒。
科督轉切。
備辦軍器。
克日将發。
實騰入其衆。
大哭述斯乖逆。
壞大法輪。
即是魔事。
預是千僧同時号叫。
聽者寒心下淚。
實遂擒撮法雅毆擊數拳告雲。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據。
雅以事聞帝雲。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無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蕭瑀等奏。
稱精進有聞。
敕乃罷令還俗。
所選千人并停複寺。
實雖處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無憾結。
貞觀元年。
敕遣治書侍禦史杜正倫。
撿挍佛法清肅非濫。
實恐法雅猶乘先計濫及清徒。
乃緻書于使曰。
沈俗僧智實白。
實懷橘之歲。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雖淺智褊能。
然感希先達。
竊見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遊秦。
似遠公之入晉。
理應守護鵝之行持結草之心。
思報皇王之恩奉酬覆載之德。
乃于支提靜院。
恒為宰殺之坊。
精舍林中。
鎮作妻孥之室。
脫千僧之服。
四海怆動地之悲。
謗七佛之經。
萬國嗟訴天之怨。
自漢明感夢摩滕入洛已來。
無數名人頗曾聞也。
皇帝受禅撫育萬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無穢。
公策名奉節。
許道亡身。
除甘蔗之災。
拔空腹之樹。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實嘉聲振于邦國。
甯可忍斯邪佞。
仍捧缽于隻桓。
棄我貞廉。
絕經行于靈塔。
龍門深浚奉見無由。
天意高懸流問何日。
惟公鑒同水鏡。
智察幽微。
仰願拯驚翼于華箱。
濟涸鱗于窮轍。
輕以忓陳。
但增悚懼。
後法雅竟以狂狷被誅。
倫以事聞。
乃下敕雲。
智實往經論告法雅。
預知粗勃。
自還俗已來。
又不虧戒行。
宜依舊出家。
因返寺房綜括前業。
捃讨幽緻有譽京室。
十一年。
駕往洛州。
下诏雲。
老君垂範。
義在清虛。
釋迦贻則。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塗。
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緻。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
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邦緻治。
反樸還淳。
至如佛教之興基于西域。
逮于後漢方被中土。
神變之理多方。
報應之緣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當年之福。
家懼來生之禍。
由是滞俗者聞玄宗而大笑。
好異者望真谛而争歸。
始波湧于闾裡。
終風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異郁為衆妙之先。
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
流遁忘返于茲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憑上德之慶。
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
自今已後。
齋供行立至于稱謂。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暢于九有。
贻諸萬葉。
時京邑僧徒各陳極谏。
語在别紀。
實惟像運湮沈開明是屬。
乃攜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駕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雖預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無隐。
敢不陳之。
伏見诏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吾天下無德而稱。
令道士等處僧之上奉以周施。
豈敢拒诏。
尋老君垂範
清啭婉約有勢于時。
每為都講亦隸倫則。
京邑後附多向其塵雲。
釋智實。
俗姓邵氏。
雍州萬年人也。
童稚兒叢谲詭超異。
預有談論必以佛理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總持寺。
聽叙玄奧。
登共器之。
随以小緣而能通暢宏遠。
自涅槃攝論俱舍毗昙。
皆鏡其深義開其關鑰。
兼以思力堅明才氣雄雅。
武德之歲初平鄭國。
三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等。
西赴京師。
主上時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釋門。
乃請前三德并京邑。
能論之士二十餘僧。
在弘義宮。
通霄法集。
實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對論。
發言清卓驚絕前聞。
新至諸僧無敢繼響。
上及諸王異聲同歎曰。
此小師最俊烈。
後必紹隆三寶矣。
實眉間白毫可數寸。
光映顔颡。
沙門吉藏。
摩其頂捋其毫曰。
子有異相。
當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見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熾屢舉烽爟。
前屆北地官軍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見知。
武皇通重給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衆惘然無敢陳者。
奏請京寺骁捍千僧用充軍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簡練别立團隊。
既迫王威寂無抗拒。
實時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懷恐興異度。
事或彰陳必累大法。
乃緻書于雅曰。
與子同生像季。
共屬陵遲。
悲六道之紛然。
愍四生之未悟。
子每遊鳳阙。
恒遇龍顔。
理應灑甘露于帝心。
蔭慈雲于含識。
何乃起善星之勃見。
鼓調達之惡心。
令善響沒于當時。
醜迹揚于後代。
豈不以朝含安忍省納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頑見。
嗟乎可悲寔傷其類。
且自多羅既斷。
終不更生。
折石已分義無還合。
急持衣缽早出伽藍。
使清濁異流蘭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譏論。
梵志寂于謗聲。
定水噎而更通。
慧燈晦而還照。
此言至矣。
想見如流。
雅得書逾怒。
科督轉切。
備辦軍器。
克日将發。
實騰入其衆。
大哭述斯乖逆。
壞大法輪。
即是魔事。
預是千僧同時号叫。
聽者寒心下淚。
實遂擒撮法雅毆擊數拳告雲。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據。
雅以事聞帝雲。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無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蕭瑀等奏。
稱精進有聞。
敕乃罷令還俗。
所選千人并停複寺。
實雖處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無憾結。
貞觀元年。
敕遣治書侍禦史杜正倫。
撿挍佛法清肅非濫。
實恐法雅猶乘先計濫及清徒。
乃緻書于使曰。
沈俗僧智實白。
實懷橘之歲。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雖淺智褊能。
然感希先達。
竊見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遊秦。
似遠公之入晉。
理應守護鵝之行持結草之心。
思報皇王之恩奉酬覆載之德。
乃于支提靜院。
恒為宰殺之坊。
精舍林中。
鎮作妻孥之室。
脫千僧之服。
四海怆動地之悲。
謗七佛之經。
萬國嗟訴天之怨。
自漢明感夢摩滕入洛已來。
無數名人頗曾聞也。
皇帝受禅撫育萬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無穢。
公策名奉節。
許道亡身。
除甘蔗之災。
拔空腹之樹。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實嘉聲振于邦國。
甯可忍斯邪佞。
仍捧缽于隻桓。
棄我貞廉。
絕經行于靈塔。
龍門深浚奉見無由。
天意高懸流問何日。
惟公鑒同水鏡。
智察幽微。
仰願拯驚翼于華箱。
濟涸鱗于窮轍。
輕以忓陳。
但增悚懼。
後法雅竟以狂狷被誅。
倫以事聞。
乃下敕雲。
智實往經論告法雅。
預知粗勃。
自還俗已來。
又不虧戒行。
宜依舊出家。
因返寺房綜括前業。
捃讨幽緻有譽京室。
十一年。
駕往洛州。
下诏雲。
老君垂範。
義在清虛。
釋迦贻則。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塗。
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緻。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
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邦緻治。
反樸還淳。
至如佛教之興基于西域。
逮于後漢方被中土。
神變之理多方。
報應之緣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當年之福。
家懼來生之禍。
由是滞俗者聞玄宗而大笑。
好異者望真谛而争歸。
始波湧于闾裡。
終風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異郁為衆妙之先。
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
流遁忘返于茲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憑上德之慶。
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
自今已後。
齋供行立至于稱謂。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暢于九有。
贻諸萬葉。
時京邑僧徒各陳極谏。
語在别紀。
實惟像運湮沈開明是屬。
乃攜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駕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雖預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無隐。
敢不陳之。
伏見诏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吾天下無德而稱。
令道士等處僧之上奉以周施。
豈敢拒诏。
尋老君垂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