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上

關燈


    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亦無改異。

    不立觀宇不領門徒。

    處柱下以真全。

    隐龍德而養性。

    智者見之謂之智。

    愚者見之謂之愚。

    非魯司寇莫之能識。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黃巾之餘。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張之穢術。

    棄五千之妙門。

    反同張禹漫行章句。

    從漢魏已來。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

    實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誠恐真僞同流有損國化。

    如不陳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謹錄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

    如前伏願。

    天慈曲垂聽覽。

    敕遣中書侍郎岑文本。

    宣敕語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與杖。

    諸大德等。

    鹹思命難。

    飲氣吞聲。

    實乃勇身。

    先見口雲。

    不伏此理。

    萬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還。

    抱思旋京晦迹華邑。

    處于渭陽之三原焉。

    信心之侶敬奉如雲。

    情計莫因。

    遂感氣疾。

    知命非久。

    欲與故人相别。

    而生不騎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執床角輿至本寺。

    精爽不雜。

    召諸知友執手訣雲。

    實以虛薄妄廁僧俦。

    一期既至知複何述。

    但恨此身虛死未曾為法。

    以為慨然。

    近夢阿私陀仙見及雲。

    常得出家。

    想非徒說。

    少時卒于大總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貞觀十二年正月也。

    實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執錢寶。

    不求利涉。

    三衣瓶缽常不離身。

    雖當日往還。

    而始無辄離。

    志行嚴肅殊有軌度。

    攝誘多方。

    故四遠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親侍沙門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總持故塔修奉者希。

    實香燈供養以為己業。

    病轉就笃。

    渧水不通已經旬日。

    侍人非時進漿。

    實曰。

    大聖垂誡其可欺乎。

    吾見臨終犯戒者多矣。

    豈使累劫之誠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閉氣而止。

    又問以終事。

    答雲。

    譬如彎弓放矢。

    随處即落。

    觀于山水未有親疏之心。

    任時量處省事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達性之一方矣。

    終後三原信士。

    方三十餘裡皆為立靈廟。

    夜别四五百人。

    聚臨如喪厥親。

    迄于百日衆方分散。

     初總持寺有僧普應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攝論。

    有涯略之緻。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無敢谏者。

    應乃入秘書太史局公集。

    郎監命奕對論。

    無言酬賞但雲。

    秃丁妖語不勞叙接。

    應曰。

    妖孽之作有國同誅。

    如何賢聖俱崇。

    卿獨侮慢。

    奕不答。

    應退造破邪論兩卷。

    皆負籧篨徑詣朝堂。

    以陳所述。

    時執事者以聖上開治通谏。

    刍荛雖納奕表未将。

    理當不為程達。

    應乃多寫論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牽挽奕手與談正理。

    素本淺學。

    假詞于人。

    杜口不對。

    斯亦彭享強捍。

    僧傑不可抑也。

    應之所師法行者。

    亦貞素之僧也。

    俱住總持。

    衆首之最。

    立操孤拔與物不群。

    每日六時常立參像。

    自問自答入進殿中。

    乃至勞遣應聲如在。

    精悫特立衆難加焉。

    故又目之為高行也。

    行見塔廟必加治護。

    飾以朱粉搖動物敬。

    京寺諸殿有未畫者。

    皆圖繪之銘其相氏。

    即勝光褒義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猶未有年。

    諸寺饑餒煙火不續。

    總持名勝。

    普應為先。

    結會僧倫誓開糧路。

    人料一勺主客鹹然。

    時來投者日恒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厭怠懷。

    即悔告人大開鬼業。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門延頓客旅。

    歡笑先言顧問将接。

    多辦缽履安處布置。

    乃達時豐初不休舍。

    後住楚國講遺教論。

    以畢終矣。

     釋弘智。

    姓萬氏。

    始平槐裡鄉人。

    隋大業十一年。

    德盛鄉闾權為道士。

    因入終南山。

    絕粒服氣期神羽化。

    形骸枯悴心用飛動。

    乃入京至靜法寺遇惠法師。

    問以喻道之方。

    惠曰。

    有生之本以食為命。

    假糧粒以資形。

    托津通以适道。

    所以古有系風捕影之論。

    仙虛藥誤之談。

    語事信然。

    幸無惑也。

    乃示以安心之要遣累之方。

    義甯元年。

    委擲黃冠入山修業。

    武德之始天下大同。

    佛道二門峙然雙列。

    智乃詣省申訴。

    請隸釋門。

    并陳理例。

    朝宰鹹穆。

    遂得貫入缁伍随情住寺。

    而性樂幽栖。

    乃于南山至相寺而居焉。

    周曆講會亟經炎燠。

    神用通簡莫不精詣。

    然而性立虛融。

    慈矜在務。

    陶甄士俗延納山賓。

    岩隐匮乏之流。

    飛走饑虛之類。

    鹹贍資糇粒錫以貝泉。

    雖公格嚴斷寺制深約。

    而能攜引房宇。

    同之窟穴泰。

    斯亦叔代匡護之開士也。

    滅後遂絕此蹤惜哉。

    故其所獲法利。

    積散不窮。

    弘誘博愛為而不恃。

    加之以忍邦行事音聲厥初。

    開務通識非斯莫曉。

    故凡有福會必以箫鼓為先。

    緻令其從如雲真俗不爽于緣悟矣。

    講華嚴攝論等。

    以永徽六年五月九日。

    終于山寺。

    春秋六十有一。

    露骸林下攸骨焚散。

    遵餘令也。

    門人散住諸寺者。

    鹹謹卓正行不墜遺風。

    重誨誘之劬勞。

    顧複之永沒。

    乃共寫八部般若。

    用崇屺岵之恩。

    又建碑一區。

    陳于至相寺山外。

    二丈四尺。

    寶德寺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