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關燈
護法上 本傳八 附見四。

     魏洛都融覺寺釋昙無最傳一。

     西魏京師大僧統中興寺釋道臻二。

     齊逸沙門釋昙顯傳三。

     周終南山避世峰釋靜藹傳四(慧宣)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傳五(慧俊 慧影 寶貴) 周新州願果寺釋僧僶傳六。

     隋京師雲花寺釋僧猛傳七。

     益州孝愛寺釋智炫傳八。

     釋昙無最。

    姓董氏。

    武安人也。

    靈悟洞微餐寝玄秘。

    少禀道化名垂朝野。

    為三寶之良将。

    即像法之金湯。

    諷誦經論堅持律部。

    偏愛禅那心虛靜谧。

    時行汲引鹹所推宗。

    兼博貫玄儒尤明論道。

    故使七衆望塵奄有繁鬧。

    最厭世情重将捐四部。

    行施獎誨多以戒禁為先。

    丞動物機信用雲布。

    曾于邯鄲崇尊寺說戒。

    徒衆千餘。

    并是常随門學。

    至四月三十日布薩行籌依位授受。

    常計之外乃長六十。

    最居坐端深怪其異。

    既無外衆通夕懷疑。

    明旦重推。

    有人見從邯鄲城西而來者。

    并異倫大德。

    衣服正帖翔步閑雅。

    亦有見從鼓山東面而來。

    或于中路逢者皆雲。

    往赴崇尊聽僧說戒。

    如是數般節級勘其年齒相扶人數多少洽滿六十焉。

    故知道會聖心。

    是幽靈遐降。

    竹林群隐明非妄承。

    最德洽釋宗屢當時望。

    後敕住洛都融覺寺。

    寺即清河文獻怿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裡。

    最善弘敷導。

    妙達涅槃華嚴。

    僧徒千人常業無怠。

    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見而禮之。

    号為東土菩薩。

    嘗讀最之所撰大乘義章。

    每彈指唱善。

    翻為梵字。

    寄傳大夏。

    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為聖人矣。

    然其常以弘法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請釋李兩宗上殿。

    齋訖侍中劉騰宣敕。

    請諸法師等。

    與道士論義。

    時清道館道士姜斌。

    與最對論。

    帝問。

    佛與老子同時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時以為侍者。

    文出老子開天經。

    據此明是同時。

    最問曰。

    老子周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當周定王三年。

    在楚國陳郡苦縣厲鄉曲人裡。

    九月十四日夜生。

    簡王四年為守藏吏。

    敬王元年八十五。

    見周德陵遲。

    遂與散關令尹喜。

    西入化胡。

    約斯明矣。

    最曰。

    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

    計入涅槃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

    乃與尹喜西遁。

    此乃年載懸殊。

    無乃謬乎。

    斌曰。

    若如來言出何文紀。

    最曰。

    周書異記漢法本内傳。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聖人。

    當時于佛迥無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備蔔經。

    佛之文言出在中備。

    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

    何能自達。

    帝遣尚書令元又宣敕。

    道士姜斌論無宗旨。

    宜令下席。

    又議。

    開天經是誰所說。

    中書侍郎魏收。

    尚書郎祖瑩。

    就觀取經。

    大尉蕭綜太傅李寔。

    衛尉許伯桃。

    吏部尚書邢栾。

    散騎常侍溫子升等。

    一百七十人。

    讀訖奏雲。

    老子止着五千文。

    餘無言說。

    臣等所議。

    姜斌罪當惑衆。

    帝時加斌極刑。

    西國三藏法師菩提留支苦谏。

    乃止配徒馬邑。

    最學優程舉繼乎魏史。

    借甚騰聲移肆通國。

    遂使達儒朝士降階設敬接足歸依。

    佛法中興惟其開務。

    後不測其終。

     釋道臻。

    姓牛氏。

    長安城南人。

    出家清貞不郡非類。

    謙虛寡交。

    顧唯讀經博聞為業。

    諸法師于經義有所迷忘者。

    皆往問之。

    西魏文帝聞而敬重尊為師傅。

    遂于京師立大中興寺。

    尊為魏國大統。

    于時東西初亂。

    宇文太祖始纂帝圖。

    挾魏西奔萬途草創。

    僧徒相聚綴旒而已。

    既位僧統大立科條。

    佛法載興誠其人矣。

    爾後大乘陟岵相次而立。

    并由淘漸德化所流。

    又于昆池之南置中興寺。

    莊池之内外稻田百頃。

    并以給之。

    梨棗雜果望若雲合。

    及卒帝哀之廢朝。

    喪事所資并歸天府。

    送于園南為立高墳。

    茔封之地一頃。

    今所謂統師墓是也。

    近貞觀中猶存古樹。

     釋昙顯。

    不知何人。

    元魏季序遊止邺中。

    栖泊僧寺的無定所。

    每有法會必涉其塵。

    皆通咨了義隐文。

    自餘長唱散說。

    便舍而就餘講。

    及後解至密理。

    顯便辄已在聽。

    時以此奇之。

    而睹其儀服猥濫名相非潔。

    頻複輕削。

    故初并不顧錄。

    惟上統法師深知其遠識也。

    私惠其财賄以資飲啖之調。

    或因昏醉卧于道邊。

    時複清卓整其神器。

    及文宣受禅齊祚大興。

    天保年中。

    釋李二門交競優劣。

    屬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

    廣制齋儀縻費極繁。

    意在王者遵奉。

    會梁武啟運。

    天監三年。

    下敕舍道。

    帝手制疏文極周盡。

    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

    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

    托以襟期冀興道法。

    帝惑之也。

    乃出敕召諸沙門與道士對挍道術。

    爾時道士咒諸沙門衣缽或舉或轉。

    或咒諸方梁橫豎于地者。

    沙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

    士女擁鬧貴賤移心。

    并以靜徒為勝也。

    靜乃高談自伐矜炫道術。

    唱言曰。

    神通權設抑挫強侮。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今薄示微術。

    并辭屈退。

    事亦可見。

    帝命上統令與靜捔試。

    上曰。

    方術小伎俗儒恥之。

    況出世也。

    雖然天命相拒豈得無言。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時顯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扶舉登座。

    因立而笑。

    衆皆憚焉。

    而是上統所遣。

    不敢有谏。

    顯語李宗雲。

    向誇現術一之與二者深有緻矣。

    即于座上翹足而立曰。

    吾已現一矣。

    卿可現二。

    各無言對。

    顯曰。

    向咒諸衣物飛舉者。

    試卿術耳。

    命取稠禅師衣缽咒之。

    皆無動搖。

    帝敕十人舉之。

    不動如故。

    乃以衣置諸梁木。

    帖然無驗。

    諸道士等相顧無顔。

    猶以言辯為勝。

    乃曰。

    佛家自号為内。

    内則小也。

    詺道家為外。

    外則大也。

    顯應聲曰。

    若然則天子處内。

    定小庶人矣。

    靜與其衆緘口無言。

    文宣處座目驗臧否。

    其徙爾日皆舍邪從正求哀濟度。

    未發心者敕令染剃。

    故斬首者非一。

    自号神仙者。

    并上三爵台。

    令其投身飛逝。

    悉委屍于地。

    僞妄斯伏。

    乃下诏曰。

    法門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隻崇麴檗是味清虛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不複遵事。

    頒勒遠近鹹使知聞。

    其道士歸伏者。

    并付昭玄大統上法師度聽出家廣如别傳所載。

    于時齊境一心奉佛。

    國無兩事。

    迄于隋運方漸開宗。

    至今東川此裔猶少。

    傳者曰。

    達化護持融尚馳名秦世。

    小以緻遠。

    顯公著績高齊。

    知人難哉上統揣其骨。

    則千裡駿足。

    異世同駕。

    以貌取人。

    失之自古。

    則徒飾玄黃矣。

    複何能抗禦之哉顯竟以放達流俗。

    潛遁人世。

    不知所之。

     釋靜藹。

    姓鄭氏。

    榮陽人也。

    夙标俗譽。

    以溫潤知名。

    而神器夷簡卓然物表。

    甫為書生博志經史。

    諸鄭魁岸者鹹賞異之謂興吾宗黨其此兒矣。

    與同伍遊寺。

    觀地獄圖變顧諸生曰。

    異哉。

    審業理之必然。

    誰有免斯酷者。

    便強違切谏。

    二親不能奪志。

    鄭宗固留。

    藹決烈愛縛。

    情分若石。

    遂獨往百官寺。

    依和禅師而出家。

    時年十七。

    具戒已後承仰律儀。

    護持明練時所戴重。

    又從景法師聽大智度論。

    一聞神悟謂敞重幽。

    更習先解便知濫述。

    周行齊境顧問知津。

    講席論堂亟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