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下

關燈
明律下之餘(正傳六人 附見一人 無傳二人) 唐箕山沙門釋慧進傳七(明瓒) 并州義興寺繹道亮傳八。

     益州福勝寺釋道興傳九。

     蘇州通玄寺釋惠旻傳十。

     洛州天宮寺釋明導傳十一。

     洛州敬愛寺釋昙光傳十二。

     京師延興寺釋道胄傳十三(無傳) 益州福緣寺釋昙逞傳十四(無傳) 釋慧進。

    姓鮑氏。

    潞州上黨人。

    弱歲辭親。

    慕從缁侶修習戒檢。

    極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戀遂停俗裡。

    以仁孝見知。

    年至三十。

    鄉闾觌其精苦潔身斷愛無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親。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聞說受淨衣毛啬然。

    重問持犯又阙咨悟。

    承邺下講律徒侶僅千。

    欣喜滿懷。

    以律假緣求非文不合。

    因即閉關自讀八十餘遍。

    行要耳目頗亦具瞻。

    而義理由蹤必從師受。

    便往相州洪律師所。

    一坐伏聽不移其席乃經八遍。

    中靜緣務相續而聽又經八年。

    爾後栖遑随師南北。

    或山或世遊采經論用裨律宗。

    略計前後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尋讀強三百遍。

    自有同塵專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曆。

    有同寺僧。

    弊進學業匹難齊競。

    陰而嫉之。

    進曰。

    相與出家同遵律業。

    潛加繩扇豈不以身名緻嫌乎。

    昔聞無诤行者惟在空生聖立芳規義非自結。

    餘雖不敏請從雅喻。

    即日往謝。

    擲棄公名揭襆而出。

    衆有止之。

    進曰。

    餘不滞于去留也。

    為緣故耳。

    因逖聽諸方勝徒名地。

    五台泰嶽東川北部常山雁門。

    随逐禅蹤無遠必屆。

    沙門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師宗傅。

    及瓒入關遂往箕山訪蹤巢許。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掃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餘載。

    言行成範缁素尋焉。

    舊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屬常以禅律繼業。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終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時同鄉沙門道瓒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講解相仍具傳章鈔。

    而形氣弘偉少共齊倫。

    在法住寺禦衆揚化。

    韓潞沁澤四州從範。

    末齡風疾頓增。

    相乖儀節。

    雖衣服頹陊。

    而藥食無瑕。

    餘聞往焉。

    欣然若舊。

    叙悟猶正。

    年八十餘矣。

     釋道亮。

    姓趙氏。

    趙州栾城人。

    十五厭于世網。

    投州界莎坦禅坊備禅師出家焉。

    備博達洽聞兩河稱德。

    偏弘大論神見清。

    遠十六登坐至于八十。

    聲相動物詞味無變。

    亮奉敬咨展望預聽徒。

    乃令往飛龍山誦經為業。

    山侶三十并是禅蹤。

    素少淨人惟亮一已。

    既當下位衆務同臻。

    日别自課舂五鬥粟。

    将及六載一時不懈。

    徒跣三年。

    六時随衆屢蒙放遣。

    素心不從積至七年。

    苦勸方遂。

    聞并部瓒禅師結徒開化盛宣佛法。

    行達箕山便進具戒。

    漸次太原歸依慧瓒。

    念定為務旁慕律宗。

    有嚴律師者。

    德範可歸。

    便從受業。

    因居無量壽寺焉。

    即嚴之所住也。

    自爾專攻四分無忘日夕。

    又從嚴往石州聽地持論。

    經停既久文旨大通。

    覆述前解增其名實。

    有員秀才者。

    居幽綜習儒教有功。

    從亮學于起信。

    遂為披折開發慧悟。

    抱信不移。

    承龛律師引徒盛講據業呂州。

    又往從焉聽溫本習。

    後返住寺依時弘演。

    唐運初開敕為滿師立義興寺。

    以亮律行清顯延而止之。

    因常講說鎮移世續。

    貞觀之始出至本州。

    栾城備公猶自在世。

    欣亮遠觐為建律筵。

    轉展相扇聲被東夏。

    聽徒八百請益日隆。

    爾後頻開律府。

    計不在數。

    成講學士四十餘人。

    并部法興出自此矣。

    至今貞觀十九年。

    春秋七十有七。

     釋道興。

    姓劉。

    本住秦州。

    八九歲時常念出家。

    私詣僧寺不肯還。

    二親恐失。

    年十九。

    決意定詣大光寺求出家。

    僧衆愍之。

    二親苦求隐避不失。

    衆為解喻便許剃落。

    時天下大亂賊寇交橫。

    死者山積。

    興為沙彌語諸徒曰。

    人身難得持戒第一。

    母為賊掠将去。

    離城六十裡。

    興沒命尋逐。

    至已被傷未絕。

    賊見曰。

    此僧誠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盡命。

    乃背負母還城。

    城中鹹怪。

    賊路兇險何因得返。

    避難投蜀至河池縣。

    逢贊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興與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兩。

    謂興曰。

    吾有金可為負至蜀共分。

    興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許。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惡應驗。

    逐舍而獨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縣逢賊緻死。

    既至蜀川年滿進具。

    常行蘭若頭陀乞食。

    智舜律師當衢講匠。

    依聽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異見舜深奇之。

    後至京師首律師下伸大義。

    如别所引。

    後還蜀川。

    廣聽經論。

    不爽光陰。

    又于江禅師下禀受禅道。

    以為征心要術也。

    自舜沒後接構律筵。

    每年講席極為稽引。

    三十二度來請者方許開宗。

    每歎雲。

    佛法漸替輕慢日增。

    餘不敢輕。

    所以為重法故爾。

    即以殷勤鄭重為善法種子。

    若無此種何由可遇。

    所以每講律部。

    及發菩提心。

    以此勵衆。

    聽者垂泣恩誨。

    興待衆涕泣靜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遠來投無客主。

    興知都維那。

    于時官府急切不許客住。

    諸寺無停者鹹來。

    即安撫。

    寺主曰。

    依官制不許。

    何得停之。

    興曰。

    官不許容針。

    私容車馬。

    寺主豈不聞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語。

    興曰。

    此三寶也。

    敬則見善。

    嫌則感惡。

    寺主憤恚還房。

    眼看袈裟不見。

    又往三門王家會。

    受飯謂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興忏悔。

    尋終行蘭若。

    時鬼來惱亂。

    興出繩床。

    鬼退為受三歸已。

    為禮佛名。

    鬼亦随禮。

    貞觀中。

    青城戴令。

    來慕欲與興同房宿。

    夜中眠驚走出房外雲。

    見一赤衣僧。

    執杖打背雲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