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上

關燈
明律下 正傳六 附見五。

     唐京師弘福寺釋智首傳一。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琎傳二(滿德 真懿 善智 敬道) 唐相州日光寺釋法砺傳三。

     唐京師普光寺釋玄琬傳四。

     唐蒲州仁壽寺釋慧蕭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滿傳六。

     釋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後也。

    家世丘園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濱。

    而幼抱貞亮夙标雄傑。

    髫年離俗馳譽鄉邦。

    初投相州雲門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龍骧心學翹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歲居學稚且略禁科。

    權示五門擁其三業。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覽屬遺教戒為師本。

    定慧衆善自此而繁。

    義理相符敢違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潛聲咨問。

    随聞弘範如說修行。

    由是五衆分騼。

    莫不就而請谒。

    俄而母氏辭世。

    複入道門。

    名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儀。

    志欲預有。

    制門誓願奉而承則。

    然尼衆在道。

    染附情深戒約是投。

    率多輕毀。

    而施割愛從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聲高魏土。

    自玄化東被未有斯蹤。

    以首膝下相親素鐘華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啟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許也。

    便内惟正檢外訊侪章。

    恭附遵修緝諧倫伍。

    旻察其儀軌默而識之。

    知其風骨堅深乃許其受戒。

    首以緣成之法事假明賢。

    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器。

    乃周訪鄭衛盛德勝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訃。

    時過三載方遂素懷。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雖從師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請祈顯證。

    蒙降佛摩頂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實。

    自爾旦夕咨訪挺出恒标。

    雖教所未聞。

    而行儀先備。

    及尋律部多會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義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後聽道洪律席。

    同侶七百鋒穎如林。

    至于尋文比義。

    自言迥拔。

    及玄思勵勇通冠群宗。

    剛正嚴明風飙遺緒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頻開律府。

    懿德敏行鹹共器之。

    靈裕法師道振雄伯範超倫等。

    親管缁屬預在下筵。

    時共美之重增榮觀。

    會隋高造寺遠召禅宗。

    将欲廣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學無歸。

    遂随師入關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聲光三輔。

    初達天邑具覽篇章便更博觀。

    新解潤以前聞。

    有識悟其玄規。

    更開講肆既副本願。

    登即然之。

    每日處衆敷弘。

    餘時卻掃尋閱。

    于是三藏衆經四年考定。

    其有詞旨與律相關者。

    并對疏條會其前失。

    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

    傳度歸戒多迷體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見紛其交雜。

    海内受戒。

    并誦法正之文。

    至于行護。

    随相多委師資相襲。

    緩急任其去取。

    輕重互而裁斷。

    首乃銜慨披栝往往發蒙。

    商略古今具陳人世。

    着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

    所謂高墉崇映天網遐張。

    再敞殊文統疏異術。

    群律見翻四百餘卷因循講解。

    由來一亂。

    今并括其同異。

    定其廢立。

    本疏雲師所撰。

    今缵兩倍過之。

    故得諸部方駕于唐衢。

    七衆周睇于貞觀者。

    首之力矣。

    但關中專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師創開四分。

    而兼經通誨。

    道俗奔随。

    至于傳文律儀蓋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對開兩設。

    沈文伏義。

    亘通古而未弘。

    碩難巨疑。

    抑衆師之不解。

    皆标宗控會。

    釋然大觀。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統詳決矣。

    使夫持律之賓日填堂宇。

    遵亦親于法座命衆師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贊之功靡替。

    遂得知歸秦土。

    莫不宗猷法鏡。

    始于随文末紀。

    終于大漸之前。

    三十餘載獨步京辇無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見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複每升法字規誡學徒。

    微涉濫非者為停講坐。

    或有堕學者皆召而誨喻。

    聞者垂泣無不懲革。

    大業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供事轉厚彌所遺削。

    顧以道穆帝裡化移關表舊土凋喪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餘段。

    于相州雲門故墟。

    今名光嚴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雙建兩塔。

    蓥以珠寶飾以丹青。

    為列代之儀表。

    亦行學之資據。

    各銘景行樹于塔右。

    貞觀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譯唐文。

    乃诏所司搜揚英達。

    佥議所及遂處翻傳。

    其有義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聖善早喪遠感難陳雖化滿天下而罔極之情未展。

    奉為太穆皇後。

    于宮城之西造弘福寺。

    廣延德望鹹萃其中。

    恐僥幸時譽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嚴正不濫邀延。

    百辟上聞。

    召為弘福上座即總綱任采擢僧倫。

    其有預在征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衆侶雲會等嗅如蘭不肅成規流芳不絕。

    自爰初開講誓窮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終至渭濱。

    随方陶誘恰窮本願。

    慶本所念未幾而終。

    詳諸物議可為知命以貞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給。

    喪事所須務令周備。

    自隋至唐。

    僧無國葬。

    創開摸揩。

    時共重之。

    仆射房玄齡。

    詹事杜正倫。

    并諸公卿。

    并親盡哀訴崇戒範也。

    至二十九日。

    裝辦方具。

    時惟炎夏而屍不腐臭。

    衆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諸寺門學競引素幢充諸街衖。

    官給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

    縣夫三百築土墳之。

    種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義門學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門。

    許敬宗為文。

    初律師弘化終始有聞。

    博見之舉通古罕例。

    自講士交競救習昔傳。

    仇勘群宗多乖名實。

    非夫積因往世。

    故得情啟天乘。

    數百年來收宗始定。

    兼勤于聽說重于行事。

    随務造儀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說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