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上
關燈
小
中
大
飾蓥發堂中。
預在聽徒合掌跪坐一衆兢竦。
終于前事說欲陳淨偏所誡期。
每講出罪濯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參焉。
自終世後此事便絕。
餘嘗處末座向經十載具觀盛化。
不覺謂之。
生常初未之欽遇也。
乃發憤關表具觌異徒。
溢目者希将還京輔。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當時有逾天岸。
嗚呼可悲之深矣。
釋慧琎。
姓吳。
楊州江都人也。
母懷之時。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顧。
識者以為兒之所緻。
同身子矣。
及年七歲心慕缁徒。
道見沙門尋而忘返。
親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榮法師而出家焉。
孝謹天然罔由師訓。
随從奉敬初無乖越。
每從榮遊履諸寺。
一無敢出離。
便于榮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聽榮攝論大悟時倫。
即而講說。
嗟賞者衆。
談吐清雅妙會物情。
于仁壽年中。
從榮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後專精律儀。
聽遵律師講凡二十遍。
又聽首律師數亦相及。
謙弱成治豎論不言。
講揚攝論方敷律相。
時以其寄大乘而弘行範也。
大業末曆郊壘多虞。
禅定一衆雅推琎善能禦敵。
乃總集諸處人畜。
普在昆池一莊。
多設戰樓用以防拟。
琎獨号令莫敢當鋒。
時司竹群賊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無抗拒者。
兵臨莊次。
意在誅蕩。
琎登樓一望。
但見張旗十裡。
乃收束弓刀反縛奴仆。
大設肴膳廣開倉廪。
身先入陣勞問軍主。
引至莊中命令就坐。
既見盛設相與開顔。
各執琎手。
健道人也。
飽啖而旋。
惟取牛十頭拟勞軍士。
牽至中道琎複從乞。
以銜前顧皆用還之。
所以義甯之初通莊并潰。
惟有禅定如舊無損。
即深明機要善達開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無施不可。
或莊嚴彩飾。
或丹青輪奂。
或裁縫服玩。
或驅策人物。
衆兼四百通用推賢。
至于誦說戒經。
清音流靡。
由來怠堕者聞琎說戒皆來坐聽。
竦耳峻坐畏其聲止。
貞觀之初任雲花寺上座。
常弘攝論化開律部。
晚又下令征入普光。
綱理僧倫大小清穆。
以八年冬終于此寺。
春秋五十餘矣。
時又有沙門滿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同琎所學慕義朋從。
德慧悟天開談說弘暢。
智博解深奧情欣護法。
懿導說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資性存經史。
多從物故。
懿獨存焉揚敷京辇。
釋法砺。
俗姓李氏。
趙人也。
因宦遂家于相焉。
生而牙齒全具。
迄于終老中無龀毀。
堅白逾常。
登年學位便欣大法。
初歸靈裕法師。
即度為弟子。
風素翔郁威容都雅。
言議博達欣尚玄奧。
受具已後敦慎戒科。
從靜洪津師咨學四分。
指撝刑網有曆年所。
振績徽猷譽騰時類。
功業既着更師異軌。
又從恒州淵公。
聽集大義乃周兩載。
統略支葉窮讨根源。
當即簙引所聞開講律要。
詞吐簡詣攻難彌堅。
故得鄰幾獨絕尤稱今古。
末又往江南遊覽十誦。
而盛專師授讨擊未資。
還返邺中适緣開導。
屬隋炀道銷嶽渎塵擾。
聽徒擁戢咨逮無因。
唐運初基法門重辟。
會臨漳令裴師遠。
夙承清訓預展法筵。
請砺在縣敷弘相續。
綿積累載開悟極多。
四方懷道霄興命駕。
解契升堂行敦入室。
砺以初學舊習委訪莫歸。
若不流于文記是則通心無路。
乃開拓素業更委異聞。
旁訊經論為之本疏。
時慧休法師道聲遠被見重世猷。
贊擊神理文義相接。
故得符采相照律觀高邈。
休有功焉。
以貞觀九年十月。
卒于故邺日光住寺。
春秋六十有七。
前後講律四十餘遍。
制四分疏十卷。
羯磨疏三卷。
舍忏儀輕重叙等。
各施卷部見重于時。
時衛州道爍。
律學所崇。
業駕于砺。
為時所重矣。
釋玄琬。
俗姓揚。
弘農華州人也。
遠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豐焉。
青襟悟道履操沖明。
志在學年方遊法苑。
事沙門昙延法師。
延震嶺宏标遺教法主。
隋文欽重立寺處之。
具見别傳。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據懷及進具後。
便随洪遵律師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載便事敷演。
使于後進樂推前英歎美。
乃旋踵本師。
涅槃真體。
捃掇新異。
妙寫幽微。
又欲欽佩唯識包舉理性。
于昙遷禅師禀學攝論。
并尋閱衆鋒。
窮其心計。
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
并資承茂實。
研核新聞。
環循彌讨。
其際搜會。
擢其玄理。
然顧福智相導有若輪馳。
慧業略剖于終。
标樹創開于始。
永惟延師存日。
願造丈六釋迦。
經略未圓奄便物故。
誓志營複克遂先摸。
于仁壽二年。
提洽有緣便事爐錘。
寺乃京臯沖要。
峙望歸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鹹遂。
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
上天雨花狀如雲母。
滿空飄灑終墜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摸之後雅相逾圓。
即為關輔棟梁。
金像之大有未過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靜夜清朝。
飛流八音之響。
而不測其來至。
又造經四藏備盡莊嚴。
諸有繕寫皆資本據。
又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晨。
追惟舊緒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講設齋。
通召四衆供含悲敬。
辦羅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運岠象末有虧歸禁。
至于授受遮難滋彰乃蓥飾道場尋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轉神咒。
潔齋行道。
使彼毀禁之流澄源返淨。
登壇納法明白無疑。
并傳嗣于今住持不絕。
從此而求。
可謂護法菩薩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異人。
必揖對欣振咨承餘令。
雖聞同昔習。
而翹仰如新。
斯後已謙光。
罕有蹤矣。
逮貞觀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
故儲宮以下師禮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豐華廣沾會響。
又
預在聽徒合掌跪坐一衆兢竦。
終于前事說欲陳淨偏所誡期。
每講出罪濯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參焉。
自終世後此事便絕。
餘嘗處末座向經十載具觀盛化。
不覺謂之。
生常初未之欽遇也。
乃發憤關表具觌異徒。
溢目者希将還京輔。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當時有逾天岸。
嗚呼可悲之深矣。
釋慧琎。
姓吳。
楊州江都人也。
母懷之時。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顧。
識者以為兒之所緻。
同身子矣。
及年七歲心慕缁徒。
道見沙門尋而忘返。
親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榮法師而出家焉。
孝謹天然罔由師訓。
随從奉敬初無乖越。
每從榮遊履諸寺。
一無敢出離。
便于榮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聽榮攝論大悟時倫。
即而講說。
嗟賞者衆。
談吐清雅妙會物情。
于仁壽年中。
從榮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後專精律儀。
聽遵律師講凡二十遍。
又聽首律師數亦相及。
謙弱成治豎論不言。
講揚攝論方敷律相。
時以其寄大乘而弘行範也。
大業末曆郊壘多虞。
禅定一衆雅推琎善能禦敵。
乃總集諸處人畜。
普在昆池一莊。
多設戰樓用以防拟。
琎獨号令莫敢當鋒。
時司竹群賊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無抗拒者。
兵臨莊次。
意在誅蕩。
琎登樓一望。
但見張旗十裡。
乃收束弓刀反縛奴仆。
大設肴膳廣開倉廪。
身先入陣勞問軍主。
引至莊中命令就坐。
既見盛設相與開顔。
各執琎手。
健道人也。
飽啖而旋。
惟取牛十頭拟勞軍士。
牽至中道琎複從乞。
以銜前顧皆用還之。
所以義甯之初通莊并潰。
惟有禅定如舊無損。
即深明機要善達開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無施不可。
或莊嚴彩飾。
或丹青輪奂。
或裁縫服玩。
或驅策人物。
衆兼四百通用推賢。
至于誦說戒經。
清音流靡。
由來怠堕者聞琎說戒皆來坐聽。
竦耳峻坐畏其聲止。
貞觀之初任雲花寺上座。
常弘攝論化開律部。
晚又下令征入普光。
綱理僧倫大小清穆。
以八年冬終于此寺。
春秋五十餘矣。
時又有沙門滿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同琎所學慕義朋從。
德慧悟天開談說弘暢。
智博解深奧情欣護法。
懿導說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資性存經史。
多從物故。
懿獨存焉揚敷京辇。
釋法砺。
俗姓李氏。
趙人也。
因宦遂家于相焉。
生而牙齒全具。
迄于終老中無龀毀。
堅白逾常。
登年學位便欣大法。
初歸靈裕法師。
即度為弟子。
風素翔郁威容都雅。
言議博達欣尚玄奧。
受具已後敦慎戒科。
從靜洪津師咨學四分。
指撝刑網有曆年所。
振績徽猷譽騰時類。
功業既着更師異軌。
又從恒州淵公。
聽集大義乃周兩載。
統略支葉窮讨根源。
當即簙引所聞開講律要。
詞吐簡詣攻難彌堅。
故得鄰幾獨絕尤稱今古。
末又往江南遊覽十誦。
而盛專師授讨擊未資。
還返邺中适緣開導。
屬隋炀道銷嶽渎塵擾。
聽徒擁戢咨逮無因。
唐運初基法門重辟。
會臨漳令裴師遠。
夙承清訓預展法筵。
請砺在縣敷弘相續。
綿積累載開悟極多。
四方懷道霄興命駕。
解契升堂行敦入室。
砺以初學舊習委訪莫歸。
若不流于文記是則通心無路。
乃開拓素業更委異聞。
旁訊經論為之本疏。
時慧休法師道聲遠被見重世猷。
贊擊神理文義相接。
故得符采相照律觀高邈。
休有功焉。
以貞觀九年十月。
卒于故邺日光住寺。
春秋六十有七。
前後講律四十餘遍。
制四分疏十卷。
羯磨疏三卷。
舍忏儀輕重叙等。
各施卷部見重于時。
時衛州道爍。
律學所崇。
業駕于砺。
為時所重矣。
釋玄琬。
俗姓揚。
弘農華州人也。
遠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豐焉。
青襟悟道履操沖明。
志在學年方遊法苑。
事沙門昙延法師。
延震嶺宏标遺教法主。
隋文欽重立寺處之。
具見别傳。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據懷及進具後。
便随洪遵律師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載便事敷演。
使于後進樂推前英歎美。
乃旋踵本師。
涅槃真體。
捃掇新異。
妙寫幽微。
又欲欽佩唯識包舉理性。
于昙遷禅師禀學攝論。
并尋閱衆鋒。
窮其心計。
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
并資承茂實。
研核新聞。
環循彌讨。
其際搜會。
擢其玄理。
然顧福智相導有若輪馳。
慧業略剖于終。
标樹創開于始。
永惟延師存日。
願造丈六釋迦。
經略未圓奄便物故。
誓志營複克遂先摸。
于仁壽二年。
提洽有緣便事爐錘。
寺乃京臯沖要。
峙望歸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鹹遂。
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
上天雨花狀如雲母。
滿空飄灑終墜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摸之後雅相逾圓。
即為關輔棟梁。
金像之大有未過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靜夜清朝。
飛流八音之響。
而不測其來至。
又造經四藏備盡莊嚴。
諸有繕寫皆資本據。
又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晨。
追惟舊緒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講設齋。
通召四衆供含悲敬。
辦羅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運岠象末有虧歸禁。
至于授受遮難滋彰乃蓥飾道場尋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轉神咒。
潔齋行道。
使彼毀禁之流澄源返淨。
登壇納法明白無疑。
并傳嗣于今住持不絕。
從此而求。
可謂護法菩薩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異人。
必揖對欣振咨承餘令。
雖聞同昔習。
而翹仰如新。
斯後已謙光。
罕有蹤矣。
逮貞觀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
故儲宮以下師禮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豐華廣沾會響。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