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上
關燈
小
中
大
别敕延入為皇後六宮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問德禁中。
授納法财日逾填委。
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餘。
嚫施所資悉營功德。
尋有别敕。
于苑内德業寺。
為皇後寫現在藏經。
當即下令。
于延興寺更造藏經。
并委其監護。
琬以二宮所寄惟谷其誠。
隻奉不難義須弘選。
自周季滅法隋朝再興。
傳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尋檢文理。
取會多乖。
乃結義學沙門仇勘正則。
其有詞旨不通者并咨而取決。
故得法寶無濫于疑僞。
迷悟有分于本末。
綱領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時。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誠異。
厥緻齊焉。
然其匠訓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節自修德。
以律儀馳譽。
言為世範缁素收歸。
華夷諸國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餘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隸。
從受歸戒者二十餘萬。
左仆射蕭瑀兄弟。
人倫藻鏡久厭時煩。
每咨法華會三之旨。
龍樹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臨終委命。
召為曆劫師資。
大将軍薜萬徹毗季。
并及母氏。
并欽崇戒約蔬素形終。
普光道嶽法師。
解洞幽關辯開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薩道。
而汲引亡疲弘務終日。
因之革勵修習者計非恒準。
故京輔士庶繼踵煙随。
禮供相尋日盈廚庫。
時有巫觋者雲。
每至授戒說法。
異類鬼神。
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緻乎。
琬以戒勸之至。
物我同欽。
義等風行。
事符草偃乃緻書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時納祐罄無不宜但琬夙萦沉痾不獲奉慶。
蒙降逮問無任荷戢。
感顧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經中要務即可詳行者四條。
留意尋檢永綏寶祚。
初勸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養之心存兼濟之救也。
二減殺者。
引儒禮無故不殺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損害之失。
樹止殺之漸也。
故佛經有恕己之喻。
誡之殺打諸事也。
琬聞。
東宮常膳日多烹宰。
審如所承。
誠有大損。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斷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長懷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請少殺生。
東宮内外鹹減肉料。
則曆長命久仁育斯隆。
三順氣者。
如經不殺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陽之時萬物盡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殺是不順氣。
殿下位處少陽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氣。
施惠以保天齡。
請年别春季斷肉停殺。
愍彼含育順此陽和。
四奉齋者。
如經年三月六能潔六根便資五福。
伏願遵行受持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鹹資往因。
複能進德崇善用成其美。
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顧眄。
謹率聞見敢塵聽覽。
登即答曰。
辱師所示妙法四科。
循覽周環用深銘佩。
法師旱祛塵累遊神物表。
闡鹫嶺之微言。
探龍宮之秘藏。
洞開靈府凝照玄門。
固以高步彌天鄰幾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
理實義周詞華緻遠。
包括今古網羅内外。
訓誘之至審谕之方。
縱聖達立言師傅弘道。
亦未足仿佛要津拟儀高論。
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謹當緘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勝因用期冥祐。
餘文不載。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
九年下诏斷殺。
起于三月盡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濟。
乃上啟更延。
帝又特聽盡于歲暮。
貞觀十年杪冬。
遘疾知歸後世。
又緻啟東宮累以大法。
又上遺封表于帝曰。
玄琬聞。
真容晦迹像教淩遲。
無不假缁素以住持設内外而為護。
遂得法雲再潤慧日重輝。
光協萬乘紹隆千載。
竊尋住持之理義有多門。
弘護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賞罰乖宗。
如其準教驗時。
是則簡敬當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緻犯刑章。
聞徹阙庭塵勞聽覽。
琬等僧徒無任慚懼。
但恐餘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經中。
撰佛教後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及安養蒼生論并三德論各一卷。
伏願聖躬親降披覽。
陛下廣開上書之路。
冀納刍荛之言。
謹獻秘要之經。
請詳金口之教。
但琬忝當傳法。
庶無匿教之[保/言]。
扶劣署封。
以酬終後之事。
不勝戀仰。
謹奉經以聞。
又遺誡門人在于道檢。
言極詳切讀者垂淚。
又雲。
餘蔭施諸衆生。
餘骸依古焚棄。
制服喪臨一無預懷。
遂以臘月七日。
卒于延興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儲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師戒行貞固學業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沒世。
情深恻悼。
賜物如别。
齋殡所須事由天府。
春宮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貝。
榮嘉赗贈營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進蕭瑀。
太府蕭璟。
宗正李百藥。
詹事杜正倫等。
并親奉戒約躬盡哀禮。
後旋殡山寺。
幢蓋相映香花亂空。
從者如雲衆盈數萬。
前傧達于終南。
後塵猶繼于城阙。
四十裡間皂素充道。
皆雲。
我師斯亡。
戒業誰保。
故為時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餘人奉遵遺旨。
爾時雲高風靜水淨油香。
七衆彌山一心悲結。
乃命下火依法阇維。
薪盡灰飛廓然歸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區。
用津靈識儀像存焉。
東宮洗馬蘭陵蕭鈞制銘。
宗正卿李伯藥制碑立于塔所時為冠絕。
初琬自始及終意存弘濟。
生善福智無不綴心。
武德之初。
時經剝喪粒食勇貴。
客僧無托。
乃自竭餘力。
行化魁豪。
随得貨賄并充供給。
日到寺廚親問豐約。
故主客同慶焉。
又像季澆漓多輕戒律。
乃以身軌物引諸法屬。
親執經文依時附聽。
乃經十遍遠嗣先塵。
智首律師德光榮問于帝京
受戒椒掖問德禁中。
授納法财日逾填委。
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餘。
嚫施所資悉營功德。
尋有别敕。
于苑内德業寺。
為皇後寫現在藏經。
當即下令。
于延興寺更造藏經。
并委其監護。
琬以二宮所寄惟谷其誠。
隻奉不難義須弘選。
自周季滅法隋朝再興。
傳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尋檢文理。
取會多乖。
乃結義學沙門仇勘正則。
其有詞旨不通者并咨而取決。
故得法寶無濫于疑僞。
迷悟有分于本末。
綱領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時。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誠異。
厥緻齊焉。
然其匠訓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節自修德。
以律儀馳譽。
言為世範缁素收歸。
華夷諸國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餘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隸。
從受歸戒者二十餘萬。
左仆射蕭瑀兄弟。
人倫藻鏡久厭時煩。
每咨法華會三之旨。
龍樹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臨終委命。
召為曆劫師資。
大将軍薜萬徹毗季。
并及母氏。
并欽崇戒約蔬素形終。
普光道嶽法師。
解洞幽關辯開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薩道。
而汲引亡疲弘務終日。
因之革勵修習者計非恒準。
故京輔士庶繼踵煙随。
禮供相尋日盈廚庫。
時有巫觋者雲。
每至授戒說法。
異類鬼神。
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緻乎。
琬以戒勸之至。
物我同欽。
義等風行。
事符草偃乃緻書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時納祐罄無不宜但琬夙萦沉痾不獲奉慶。
蒙降逮問無任荷戢。
感顧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經中要務即可詳行者四條。
留意尋檢永綏寶祚。
初勸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養之心存兼濟之救也。
二減殺者。
引儒禮無故不殺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損害之失。
樹止殺之漸也。
故佛經有恕己之喻。
誡之殺打諸事也。
琬聞。
東宮常膳日多烹宰。
審如所承。
誠有大損。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斷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長懷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請少殺生。
東宮内外鹹減肉料。
則曆長命久仁育斯隆。
三順氣者。
如經不殺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陽之時萬物盡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殺是不順氣。
殿下位處少陽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氣。
施惠以保天齡。
請年别春季斷肉停殺。
愍彼含育順此陽和。
四奉齋者。
如經年三月六能潔六根便資五福。
伏願遵行受持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鹹資往因。
複能進德崇善用成其美。
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顧眄。
謹率聞見敢塵聽覽。
登即答曰。
辱師所示妙法四科。
循覽周環用深銘佩。
法師旱祛塵累遊神物表。
闡鹫嶺之微言。
探龍宮之秘藏。
洞開靈府凝照玄門。
固以高步彌天鄰幾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
理實義周詞華緻遠。
包括今古網羅内外。
訓誘之至審谕之方。
縱聖達立言師傅弘道。
亦未足仿佛要津拟儀高論。
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謹當緘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勝因用期冥祐。
餘文不載。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
九年下诏斷殺。
起于三月盡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濟。
乃上啟更延。
帝又特聽盡于歲暮。
貞觀十年杪冬。
遘疾知歸後世。
又緻啟東宮累以大法。
又上遺封表于帝曰。
玄琬聞。
真容晦迹像教淩遲。
無不假缁素以住持設内外而為護。
遂得法雲再潤慧日重輝。
光協萬乘紹隆千載。
竊尋住持之理義有多門。
弘護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賞罰乖宗。
如其準教驗時。
是則簡敬當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緻犯刑章。
聞徹阙庭塵勞聽覽。
琬等僧徒無任慚懼。
但恐餘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經中。
撰佛教後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及安養蒼生論并三德論各一卷。
伏願聖躬親降披覽。
陛下廣開上書之路。
冀納刍荛之言。
謹獻秘要之經。
請詳金口之教。
但琬忝當傳法。
庶無匿教之[保/言]。
扶劣署封。
以酬終後之事。
不勝戀仰。
謹奉經以聞。
又遺誡門人在于道檢。
言極詳切讀者垂淚。
又雲。
餘蔭施諸衆生。
餘骸依古焚棄。
制服喪臨一無預懷。
遂以臘月七日。
卒于延興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儲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師戒行貞固學業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沒世。
情深恻悼。
賜物如别。
齋殡所須事由天府。
春宮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貝。
榮嘉赗贈營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進蕭瑀。
太府蕭璟。
宗正李百藥。
詹事杜正倫等。
并親奉戒約躬盡哀禮。
後旋殡山寺。
幢蓋相映香花亂空。
從者如雲衆盈數萬。
前傧達于終南。
後塵猶繼于城阙。
四十裡間皂素充道。
皆雲。
我師斯亡。
戒業誰保。
故為時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餘人奉遵遺旨。
爾時雲高風靜水淨油香。
七衆彌山一心悲結。
乃命下火依法阇維。
薪盡灰飛廓然歸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區。
用津靈識儀像存焉。
東宮洗馬蘭陵蕭鈞制銘。
宗正卿李伯藥制碑立于塔所時為冠絕。
初琬自始及終意存弘濟。
生善福智無不綴心。
武德之初。
時經剝喪粒食勇貴。
客僧無托。
乃自竭餘力。
行化魁豪。
随得貨賄并充供給。
日到寺廚親問豐約。
故主客同慶焉。
又像季澆漓多輕戒律。
乃以身軌物引諸法屬。
親執經文依時附聽。
乃經十遍遠嗣先塵。
智首律師德光榮問于帝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