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上

關燈
者。

    寔資成贊能扇芳風。

    自見令達。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運搜舉歲拔賢良。

    多是律宗。

    實由琬之笃課也。

    而容範端肅聲氣朗峻。

    預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圖象厥相。

    猶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導物。

    而立志貞正。

    機谏變适不犯顔色。

    以味靜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閑業道。

    是所謀焉。

    臨終清[口*敕]斂容。

    明誨而卒。

    豈非師資謙德能世其塵。

    而恨其早卒清規未遠。

     釋慧蕭。

    俗姓劉。

    本彭城人。

    世家徙于許州之長葛。

    故又為縣人焉。

    奕葉以衣纓稱士大夫。

    十八為書生。

    聰悟敏達善說詩禮。

    州郡以明經舉之。

    非其所好。

    遂入嵩高山求師出家。

    強識前聞。

    而以戒行見稱。

    耆舊明達相謂曰。

    若人如此。

    必今代之優波離也。

    開皇初遊學邺城博綜經律。

    乃貫練衆部偏宗四分。

    聞泰山靈岩寺幽栖潔行之宅也。

    乃往從焉。

    後以和上年衰複還中嶽。

    于時隋祖創業四海為家。

    故得縱任往還無所拘礙。

    時龍門沙門明朗。

    河東持律之最。

    承蕭道聲借甚。

    不遠從之。

    朗雖年齒隆蕭。

    而卑身禮事。

    并深相悅服。

    道合欣然。

    淹留歲序。

    請歸河曲。

    蕭亦不滞物我。

    相與同行住于龍門之定林寺。

    曆緣山水居随所好。

    尋訪同志不憚危險。

    馬頭山有僧善禅師。

    聚徒結業從而習定。

    時還朗寺弘暢毗尼。

    仁壽中頻向黃頰山依岩夏坐。

    有亡命者因事投焉。

    不忍遣之留匿經久。

    後以事發。

    引蕭為侶。

    所在督課追征赴獄。

    會朗善俱亡。

    又兼匿罪。

    便振錫徂南路經蒲阪。

    時沙門道積神素道傑等。

    晉川英彥素與周旋。

    留連累載。

    屬隋炀墜曆法令滋彰。

    藏匿嚴科殊為峻刻。

    蕭以許身為道随務東西。

    名貫久除栖遁幽阻。

    自中條王屋巨壑深林。

    無險不登若遊庭戶。

    逮中原版蕩妖氣一亂河東郡丞丁榮。

    敬服德音招住仁壽。

    長弘律藏學者肩随。

    義甯中。

    被擁西城不虧講業。

    及後安靜彌崇法會。

    蒲陝晉绛五衆師焉。

    以貞觀十四年終于仁壽。

    春秋七十有三。

    自蕭服心戒業。

    演導為宗。

    友接朋勝時無與貳。

    每念朗善遊好。

    不覺涕之無從。

    不能裁止。

    便登眺而恸。

    斯重交募善為如此也。

    曾講涅槃僅十許遍。

    猶恨大乘無功。

    遂玩讀華嚴。

    于數年間口不辍音文不釋手。

    有請蕭為方廣講主。

    乃止之曰。

    吾尚未解經意安可講乎。

    時以為貞而且諒。

    又懼誤諸後學雲。

     釋慧滿。

    姓梁氏。

    雍州長安人也。

    父粲曆仕隋唐為海疊諸州刺史。

    滿生年素潔履正标宗。

    慈濟含育殆非修學。

    世俗肴膳見便寒悚。

    僧儀道具睹即欣仰。

    年甫七歲即樂出家。

    二親素奉佛宗不違其志。

    父臨海州有敕聽度。

    便蒙剃發。

    随父還京住大興善。

    為仙法師弟子。

    仙名望京邑識悟有從。

    既道俗洽聞。

    故父親付囑。

    後攜住仁壽宮之三善寺。

    及大業之始。

    又住大禅定焉。

    進戒奉業于智首律師。

    明慎威儀學門推揖。

    思擇理味以達曙為恒。

    而勤于政事樂行勸勉。

    每值立界施。

    則唱白科舉。

    身先衆侶咨考疑議。

    至于受戒緣集難遮多少。

    教授獨斷成不眇然。

    滿乃預令識相。

    提撕抵掌。

    緻有臨機忘逸往往征正。

    時共重其詳審敬其成進也。

    遊講四方不拘世累。

    貞觀三年。

    嘗于鄜城魏兵曹家别院。

    講羯磨法。

    所居草室忽為火燒。

    風焰俱盛。

    将延西及。

    滿索水潠之。

    因即風回火滅得無燒爇。

    斯戒德之威。

    頗難登繼。

    至七年。

    令造新寺。

    通選大德。

    以滿行績前聞。

    引之令住。

    其年奉敕令任弘濟寺上座。

    專弘律訓獎導僧徒。

    丞有成規旁流他寺。

    有集仙寺尼。

    素無慧解妄有師習。

    鑄老子真人等像私自供養。

    并廣召黃巾在堂慶度。

    滿與諸僧同預齋集。

    既屬此事。

    公呵止之。

    連告大德顯行擯罰。

    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

    用誡餘習。

    昔周趙王治蜀。

    有道士造老君像而以菩薩俠侍。

    僧以事聞。

    王乃判曰。

    菩薩已成不可壞。

    天尊宜進一階官乃迎于寺中。

    改同佛相。

    例相似也。

    又尼慧尚者。

    僥幸一時宮禁還往。

    會高祖升遐離宮京置。

    乃以尚之住寺拟設皇靈。

    尚即取僧寺為尼所住。

    事違正敕莫敢緻詞。

    滿遂構集京室三綱大德等二百餘人。

    行于擯黜雲。

    自佛法流世。

    未有尼衆倚官勢力奪僧寺者。

    既是非法宜出衆外。

    不預四衆還往及諸法事。

    若有與尚衆言論者。

    亦同此罰。

    制令既行是非自顯。

    慧尚不勝其責。

    連訴東宮并諸朝宰。

    有令遣詹事杜正倫解其擯事。

    僧衆既集多從情議。

    滿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滿據法情理。

    今則違理附情。

    此則規模一亂。

    擯本治罪。

    罪仍未悛。

    據此而詳未敢聞旨。

    便捉坐具逡巡而退。

    時衆懼加威權。

    便同解擯。

    滿聞之歎曰。

    餘伴既少難可重治。

    且不同解。

    示知乖相耳。

    尚後謝過。

    滿終不顧。

    及駕巡東部。

    下敕李衆在前。

    滿集京僧二百人詣阙陳谏。

    各脫袈裟置于頂上。

    拟調達之行五法。

    舉朝目矚不敢通表。

    乃至關首重敕方回。

    常安弘濟集徒講說。

    成匠晚秀有鄰聲釆。

    又願生安養。

    浴僧為業。

    學安公之芳緒也茕茕恻恻兢兢自厲。

    以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

    知當後世。

    敕出什物并屬三寶。

    正坐繩床自加其膝。

    召諸寺衆人各執别。

    氣從下上漸至于心。

    言晤答對初無昏昧。

    暖氣至口奄爾而終。

    春秋五十有四。

    焚于終南龍池寺側。

    餘骸并化惟舌不灰。

    更足薪火經于累宿。

    色逾鮮赤。

    遂瘗于山隅。

    京師淨住寺惠昂。

    為之銘頌。

    見于别集。

    制四分律疏二十卷。

    講四十餘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