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二

關燈
明律上 正傳十五 附見十二。

     梁楊都天竺寺釋法超傳一。

     梁鐘山雲居寺釋道禅傳二。

     齊邺下大覺寺釋慧光傳三(道雲 道晖 馮居士) 齊邺東大衍寺釋昙隐傳四(洪理 道樂) 陳楊都光宅寺釋昙瑗傳五。

     陳楊都奉誠寺大律都釋智文傳六。

     隋大興國寺釋法願傳七(道龛 道行)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傳八。

     隋西京延興寺釋通幽傳九。

     隋蔣州奉誠寺釋道成傳十。

     隋西京大興善寺釋洪遵傳十一(道洪 法勝 洪淵)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覺朗傳十二(海藏 法锵) 唐始州香林寺釋慧主傳十三。

     唐京師勝光寺釋智保傳十四。

     唐益州龍居寺釋慧诜傳十五。

     釋法超。

    姓孟氏。

    晉陵無錫人也。

    十一出家住靈根寺。

    幼而聰穎笃學無倦。

    從同寺僧護修習經論。

    而雅有深思。

    幽求讨擊學論歸仰。

    貧無衣食乞丐自資。

    心性柔軟勞苦非慮。

    晚從安樂寺智稱專攻十誦。

    緻名命家語其折衷者。

    數過二百。

    自稱公殁後獨步京邑。

    中歲廢業頗失鴻緒。

    後複綴講衆重殷矣。

    帝謂律教乃是象運攸憑。

    覺慧階漸。

    治身滅罪之要。

    三聖由之而歸。

    必不得門如閉目夜行。

    常懼蹈諸坑塹。

    欲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導意獎心。

    以超律學之秀。

    敕為都邑僧正。

    庶其弘扇有徒。

    儀表斯立。

    武帝又以律部繁廣臨事難究。

    聽覽餘隙遍尋戒檢。

    附世結文。

    撰為一十四卷。

    号曰出要律儀。

    以少許之詞網羅衆部。

    通下梁境并依詳用。

    普通六年。

    遍集知事及于名解。

    于平等殿敕超講律。

    帝親臨座聽受成規。

    以衆通道俗。

    恐陷于愆目。

    但略舉剛要宣示宏旨。

    三旬将滿文言便竟。

    所以導揚秘部弘悟當機。

    遂得四衆移心朝宰胥悅。

    至七年冬。

    卒于天竺住寺。

    春秋七十有一。

    天子下敕流慰。

    并令有司葬鐘山開善寺墓。

     釋道禅。

    交阯人。

    早出世網。

    立性方嚴。

    修身守戒。

    冰霜例德。

    鄉族道俗鹹貴其克己。

    而重其笃行。

    仙洲。

    山寺舊多虎害。

    禅往居之此災遂遠。

    聞齊竟陵王大開禅律盛張講肆。

    千裡引駕同造金陵。

    皆是四海标領。

    人雄道傑。

    禅傳芳借甚通夜不寐。

    思參勝集簉奉真诠。

    乃以永明之初。

    遊曆京室。

    住鐘山雲居下寺。

    聽掇衆部。

    偏以十誦知名。

    經略道化僧尼信奉。

    故有棱威振發以見聲名恬愉誘悟議于風采。

    都邑受其戒範者數越千人。

    常聽之徒衆不盈百。

    兼樂滅覺觀。

    亟留幽谷。

    動踰宵景方尋顧步。

    加複蔬食弊衣華無布口。

    有濟芳美者。

    便随給貧病。

    知足之富豈得過焉。

    末居于寺舍。

    屏迹山林。

    不交榮世。

    安苦立行。

    人以為憂。

    而禅不改其樂也。

    以大通元年卒于山寺。

    春秋七十矣。

     釋慧光。

    姓楊氏。

    定州盧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師所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誦經。

    光執卷覽文曾若昔習。

    旁通博義窮諸幽理。

    兼以劇談谲詭态新奇。

    變動物情時談逸口。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習經诰便為人說。

    辭既清靡理亦高華。

    時人号之聖沙彌也。

    因獲利養受而還施。

    師為掌之尋用複盡。

    佛陀曰。

    此誠大士之行也。

    便縱而不禁。

    咨請教誡敬而異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節。

    贊毀得失聲色不渝。

    衆益器之。

    而美其遠度。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也。

    若受大戒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經論必輕戒網。

    邪見滅法障道之元。

    由是因循多授律檢。

    先是四分未廣宣通。

    有道覆律師。

    創開此部。

    制疏六卷。

    但是科文。

    至于提舉宏宗。

    無聞于世。

    故光之所學惟據口傳。

    及年登冠肇。

    學行略周。

    嘗聞言不通華發戒便阻。

    乃往本鄉進受具足。

    博聽律部随文奉行。

    四夏将登講僧祇律。

    初以唱高和寡。

    詞理精玄漸染津流。

    未遂聽徒雲合。

    光知學功之所緻也。

    義須廣周群部。

    乃從辯公參學經論。

    聽說之美聲揚趙都。

    後入洛京搜揚新異。

    南北音字通貫幽微。

    悉為心計之勞。

    事須文記。

    乃方事紙筆綴述所聞。

    兼以意量。

    參互銷釋。

    陀以他日密睹文言。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傳果向于心耳。

    何乃區區方事世語乎。

    今觀神器已成。

    可為高明法師矣。

    道務非子分也。

    如何自累。

    因而流涕。

    會佛陀任少林寺主。

    勒那初譯十地。

    至後合翻。

    事在别傳。

    光時預沾其席。

    以素習方言通其兩诤。

    取舍由悟綱領存焉。

    自此地論流傳命章開釋。

    四分一部草創基茲。

    其華嚴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

    并疏其奧旨而弘演導。

    然文存風骨頗略章句故千載仰其清規。

    衆師奉為宗轄矣。

    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馬令狐子儒等。

    齊代名賢重之如聖。

    嘗遇亢旱。

    衆以聞光。

    乃就嵩嶽池邊燒香請雨。

    尋即流霔原隰。

    民皆利之。

    又爾朱氏舉兵北伐。

    征稅僧尼用充軍實。

    先立嚴刑。

    敢谏者斬。

    時光任僧官。

    顧五衆屯塞。

    以命直往語世隆曰。

    若當行此稅。

    國事不存。

    言既克明事亦遂免。

    其感緻幽顯為若此也。

    初在京洛任國僧都。

    後召入邺綏緝有功。

    轉為國統。

    将終前日。

    乘車向曹。

    行出寺門。

    屋脊自裂即坐判事。

    塊落筆前尋視無從。

    知及終相。

    因斯乖悆。

    四旬有餘。

    奄化于邺城大覺寺。

    春秋七十矣。

    光常願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氣将欲絕。

    大見天宮來下。

    遂乃投誠安養。

    溘從斯卒。

    自光立志貞靜堅存戒業。

    動止安詳衣裳附帖。

    晝夜存道。

    财無盈尺之貯。

    滌除便穢。

    誓以報盡為期。

    偏重行宗四儀無妄。

    其法潔己獨立。

    七衆深崇其操。

    自正道東指。

    弘匠于世。

    則以道安為言初。

    缁素革風廣位聲教。

    則慧光抑其次矣。

    凡所撰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

    皆有注釋。

    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紙。

    後代引之為義節。

    并羯磨戒本鹹加删定。

    被于法侶今鹹誦之。

    又着玄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

    并文旨清肅見重時世。

    學士道雲。

    早依師禀。

    奉光遺令專弘律部。

    造疏九卷為衆所先。

    成匠極多流衍彌遠。

    加以威容嚴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