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二

關燈
止有儀。

    談吐慈和言行相檢。

    又光門人道晖者。

    連衡雲席。

    情智傲岸不守方隅。

    略雲所制以為七卷。

    間以意會。

    揵度推焉。

    故諺雲。

    雲公頭。

    晖公尾。

    洪理中間着。

    所以是也。

    并存亡有緒嘉績莫尋。

    可為悲哉。

    時光諸學士翹穎如林。

    衆所推仰者十人。

    揀選行解入室惟九。

    有儒生憑衮。

    光乃将入數中。

    衮本冀人。

    通解經史。

    被貢入台用拟觀國。

    私自惟曰。

    玄素兩教頗曾懷抱。

    至于釋宗生未信重。

    試往候光欲論名理。

    正值上講因而就聽。

    矚其威容聆其清辯。

    文句所指遣滞為先。

    即坐盡虔傷聞其晚。

    頓足稽颡畢命歸依。

    然攻擊病源。

    深明要害。

    我為有本。

    偏所長驅。

    每有名勝道俗。

    來資法藥。

    衮随病立治。

    信者銜泣。

    故其言曰。

    諸行者不得信此。

    無明昏心覓長覓短。

    聽經學問嚴飾我心。

    須識詐賊覓他道惡。

    不求其長則吾我漸歇。

    特須分疏勿迷自他。

    我過常起熾然法界。

    他道少過便即嗔也。

    常須看心自臣多過。

    若思量者雖在世間。

    無有滋味終無歡心。

    以未喪我何由有樂。

    此心将我上至非想。

    還下地獄。

    常誘诳我。

    如怨家。

    如愛奴。

    豈可學問長養賊心。

    巧作細作。

    使覓名利造疽妒也。

    故經雲。

    當為心師不師于心。

    八歲能誦百歲不行。

    不救急也。

    時有私寫其言者。

    世号捧心論焉。

    亦有懷本于胸逢境終忘者。

    無勤勵故耳。

    衮在光門低頭斂氣。

    常供廚隸日營飯粥。

    奉僧既了。

    蕩滌凝澱溫煮自資。

    微有香美便留後供。

    夜宿窖前取蒿一束。

    半以藉背半以坐之。

    明相才動粥便以熟。

    無問陰晴此事常爾。

    午後擔食送彼獄囚。

    往還所經識者開路。

    或至綢人廣衆。

    率先供給。

    若水若火若掃若帚。

    随其要務莫不預焉。

    口随說法初不告倦。

    遂卒光門。

     釋昙隐。

    姓史。

    河内人。

    少厭塵俗早遊佛寺。

    崇奉戒約誦習群經。

    凡三十萬言。

    日夜通準以為常業。

    及年滿受具。

    歸宗道覆而聽律部。

    精勵彌久穿鑿逾深。

    後從光公更采精要。

    陶染變通。

    遂為光部之大弟子也。

    乃超步京邺北悟燕趙。

    定州刺史侯景。

    敬若神仙。

    為之造寺延住供給。

    末還漳濱闡揚斯教。

    仆射高隆之。

    加禮榮異行台。

    侯景又于邺東為造大衍寺。

    重引處之。

    弘播戒宗五衆師仰。

    随問判決文義雅正。

    時有持律沙門道樂者。

    行解相兼物望同美。

    氣調宏逸或拟連衡。

    故邺中語曰。

    律宗明略唯有隐樂。

    其為世重如此。

    而隐性樂獨遊不畜弟子。

    财無尺貯袒背終身。

    衣缽恒随誠均鳥翼。

    顧旋身轉取譬象回。

    通律持律。

    時惟一人而已。

    年六十有三。

    終于邺城大覺寺。

    着鈔四卷。

    門人成器者十餘。

    皆宗其軌轍。

    時有律師洪理者。

    精氣獨架詞采嚴正。

    預在論擊罕不喪輪。

    着鈔兩卷時共同秘。

    後為沙門智首開散詞義。

    更張綱目合成四卷。

    所在鹹誦雲。

     釋昙瑗。

    未詳氏族。

    金陵人也。

    才術縱橫子史周綜。

    自幼及長以聽涉馳名。

    數論時宗普經陶述。

    而威嚴群小不妄登臨。

    矜持有功頗以文華自處。

    時或規谏之者。

    瑗因擺撥前習。

    專征鄙倍。

    弦韋所诰驗于耳目。

    由是名重京邑。

    同例欽焉。

    以戒律處世。

    住持為要。

    乃從諸講席專師十誦。

    功績既着學觀斯張。

    自爾恒當元宰。

    鎮講相續。

    有陳之世無與為鄰。

    使夫五衆揖其風猷七貴從其津濟。

    瑗其有之矣。

    常徒講衆二百餘人。

    宣帝下诏國内。

    初受戒者夏未滿五皆參律肆。

    可于都邑大寺廣置德場。

    仍敕瑗總知監檢明示科舉。

    有司準給衣食。

    勿使經營形累緻虧功績。

    瑗既蒙恩诏通誨國僧。

    四遠被征萬裡相屬。

    時即搜擢明解詞義者二十餘人。

    一時敷訓。

    衆齊三百于斯時也京邑屯鬧行誦相諠。

    國供豐華學人無弊。

    不踰數載道器大增。

    其有學成将還本邑。

    瑗皆聚徒對問理事。

    無疑者方乃遣之。

    由是律學更新上聞天聽。

    帝又下敕榮慰。

    以瑗為國之僧正。

    令住光宅。

    苦辭以任。

    敕特許之。

    而栖托不競。

    閉門自撿。

    非夫衆集不妄經行。

    慶吊齋會了無通預。

    山泉林竹見便忘反。

    每上鐘阜諸寺偱造道賢。

    觸興賦詩覽物懷古。

    洪偃法師傲岸泉石偏見朋從。

    把臂郊垌同遊故苑。

    瑗題樹為詩曰。

    丹陵粉葉少。

    白水黍苗多。

    浸淫下客淚。

    哀怨動人歌。

    春蹊度旅葛。

    秋浦沒長莎。

    麋鹿自騰倚。

    車騎絕經過。

    蕭條肆野望。

    惆怅将如何。

    偃續題曰。

    龍田留故苑。

    汾水結餘波。

    怅望傷遊目。

    辛酸思緒多。

    涼煙慘高樹。

    濃露變輕蘿。

    澤葵猶帶井。

    池竹下侵荷。

    秋風徒自急。

    無複白雲歌。

    瑗以太建年中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微疾将現。

    便告衆曰。

    生死對法凡聖俱纏。

    自非極位有心誰免。

    今将就後世力不相由。

    願生來講誨分有冥功。

    彼我齊修用為來習。

    不爾與世沉浮未成通濟。

    幸諸梵行同思此言。

    終事任量可依成教。

    言訖端坐如定欻然已逝。

    道俗悲泣。

    歎其神志明正不偶緣業。

    有敕依法焚之。

    為立白塔。

    建碑于寺。

    着十誦疏十卷戒本羯磨疏各兩卷僧家書儀四卷别集八卷。

    見行于世。

     釋智文。

    姓陶。

    丹陽人。

    母齊中書完韬女也。

    懷文之始夢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爾後誕男與為塵尾。

    及文生也卓異恒倫。

    志學之年依寶田智成。

    以為師傅。

    既受具後專講玄津。

    以戒足分為五乘。

    律檢開成七衆。

    豈止通衢生死。

    亦乃組辔道場。

    義須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誠僧辯。

    威德冠衆解行高物。

    傳業之盛獨步江表。

    推其領袖則大明彖公。

    文初依辯學。

    後歸彖下。

    十誦諸部罔弗通練。

    以梁大同七年。

    靈味凡官諸寺啟敕。

    請文于光業寺。

    首開律藏。

    陳郡殷均為之檀越。

    故使相趨常聽二百許人。

    屬梁末禍難。

    乃避地于閩下。

    複光嶺表。

    時僧宗法準。

    知名後進。

    皆執卷請益。

    又與真谛同止晉安。

    故得講譯都會交映法門。

    邊俗信心于斯風革。

    酒家毀其柞器。

    漁者焚其罟網。

    僧尼什物于是備焉。

    有陳馭宇江海廓清。

    講授門徒彌繁梁季。

    宣帝命旅克有準淝。

    一戰不功千金日喪。

    轉輸運力遂倩衆僧。

    文深護正法不懼嚴誅。

    乃格詞曰。

    聖上誠異宇文廢滅三寶。

    君子為國必在禮義。

    豈宜以勝福田為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