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之役。
非止延敵輕漢。
亦恐緻罪尤深。
有敕許焉。
事即停寝。
爾後凡所詳奏莫非允惬。
理衆擯罰鹹符時要。
尚書令濟陽江總。
[山*重]道造房無爽旬月。
是知學而有祿德必有鄰。
法位宜升衆望悅矣。
大隋革運别降綸言。
既屏僧司憲章律府。
大軍之後荊棘攸生。
十濫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尋得無聲深。
可謂少壯免白發之妖。
稊莠絕青田之薉矣。
前後州将。
甫及下車。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國武山公郭衍。
隻敬倍常。
躬攜妻子到寺檀舍。
盛設法齋請敷律題。
抑揚剖析有克壯之姿。
聽侶千餘罔不嗟服。
以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遷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東壟。
與辯律師墓相望。
自文之據道也器宇剛物風範肅人。
戒品圓淨處斷明白。
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
衆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軍火遺燼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
講十誦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餘遍。
金光遺教等各有差焉。
着律義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薩戒疏兩卷。
學門傳貴以為口實。
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餘人。
學士分講者。
則寶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覺等。
惟道志法成。
雙美竹箭擁徒建業。
文昔夢泛舟海釣獲二大魚。
心甚異之。
及于東安寺講。
麈尾才振兩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詢建初瓊上。
乃曰。
斯告之先見。
必有二龍傳公講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優。
大尉晉王。
家僧禮待。
以仁壽之歲。
志為樹碑内。
慧日道場釋法論為文。
釋法願。
姓任。
西河人也。
性警達頗自高上。
而拔緻窮玄不偶侪侶。
東觀道化遂達邺都。
形廁白衣言揚缁服。
齊昭玄大統法上。
嘉其神慧與語終朝。
深通志梗。
因攝而剃落。
日賜幽奧。
橫勵時倫。
乃恣其遊博。
願勇思風馳周行講席。
求法無怠問道新奇。
後乃仰蹤波離專經律部網羅佛治舟迳僧猷。
自東夏所傳四部律本。
并制義疏。
妙會異同。
當有齊之盛。
律徒飙舉。
法正一部各競前驅。
雲公創叙綱模。
晖上删其纖芥。
法願霜情啟旦孤映群篇。
挫拉言初流威滅後。
所以履曆談對衆皆杜詞。
故得立破衆家。
百有餘計。
并莫敢當其鋒銳也。
時以其彭亨罕敵。
号之為律虎焉。
至于斷處事途。
多從文相商度結正。
佥義攸歸乃下敕召為大莊嚴石窟二寺上座。
皇隋受命。
又敕任并州大興國寺主。
頻登綱管善禦大衆。
化移前政實濟濟焉。
以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終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四。
葬于并城之西。
建塔崇範。
所制律疏。
惟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鈔兩卷見存。
餘并零失。
有弟子道行者。
器局淹和親傳師授。
善機悟明控引。
談述疏旨不墜厥宗。
每至講散身導學徒。
繞于願塔緻敬而返。
及春秋至節此例恒修。
今年八十有餘。
猶鋪疏旨摘示諸測隐。
時又有沙門道龛。
資學于願。
執教赴行學望最優。
成進初心弘持獨秀。
為時歎美。
而素尚競肅遵若文宗。
才有違忤即不參隸。
故說戒序引有言。
唱白之者既無正制号為非法。
雖初從衆侶。
後必重張。
乃出郭結界。
更說新本。
斯亦貞梗之嚴令也。
太為克峭未是倫通。
至今此部猶多滞結雲。
釋靈藏。
俗姓王氏。
雍州新豐人也。
年未登學志慕情遠。
依随和上颍律師而出家焉。
藏承遵出要善達持犯。
僧祇一部世稱冠冕。
于智度論講解無遺。
妙尚沖虛兼崇綱務。
時屬周初佛法全盛。
國家年别大度僧尼。
以藏識解淹明铨品行業。
若講若誦卷部衆多。
随有文義莫不周鏡。
時共測量。
通經了意最為第一。
藏之本師素鐘華望。
為太祖隋公所重。
道義斯洽得喪相符。
藏與高祖。
布衣知友情款綢狎。
及龍飛茲始彌結深衷。
禮讓崇敦光價朝宰。
移都南阜。
任選形勝而置國寺。
藏以朝宰惟重佛法攸憑。
乃擇京都中會路均近遠。
于遵善坊天衢之左而置寺焉。
今之大興善是也。
自斯已後。
中使重沓禮遇轉隆。
厚味嘉肴密輿封送。
王人繼至接轸相趨。
又敕左右仆射兩日一參。
坐以鎮之與語而退。
時教網初張名德雲構。
皆陳聲望莫與争雄。
宮闱嚴衛來往難阻。
帝卒須見頻阙朝谒。
乃敕諸門不須安籍。
任藏往返。
及處内禁與帝等倫。
坐必同榻行必同輿。
經綸國務雅會天鑒。
有時住宿即迩寝殿。
嚫錫之費蓋無競矣。
開皇四年。
關輔亢旱。
帝引民衆就給洛州。
敕藏同行共通聖化。
既達所在歸投極多。
帝聞之告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為道人天子。
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
遂依而度。
前後數萬。
晚以事聞。
帝大悅曰。
律師度人為善。
弟子禁人為惡。
言雖有異意則不殊。
至于隋運譯經勝緣貴集。
身先衆範言會時望。
未知寺任綱正有聲。
開皇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八葬于南郊。
釋通幽。
姓趙氏。
河東蒲阪人。
幼齡遺世早慕玄風。
弱冠加年遂沾僧仵。
而貞心苦節寒暑不[圬-土+虛]。
尋師訪道夷崄無變。
遇周齊淩亂遠涉江臯。
業架金陵素氣攸遠。
及大隋開運。
還歸渭陰。
味法泰其生平。
操行分其容止。
至于弘宣示教。
則以毗尼唱首。
調禦心神仍用三昧遊适。
故戒定兩藏總萃胸襟。
學門再敞遠近斯赴。
晚貫籍延興。
時當草創。
土木瓦石工匠同舉。
而事歸天造形命未淪。
随所運為無非損喪。
幽戒約内結。
仁洽外弘。
立四大井各施漉具。
凡有施用躬自詳觀。
馳赴百工曉夜無厭。
皆将送蟲豸得存性命。
故延興一寺獨免刑殘。
自餘締構焉難複叙。
而潔己自勵罕附斯倫。
每欲開經必盥手及腕齊肘已後猶從常淨。
舉經對目臂不下垂。
房宇覆處未嘗澡漱。
涕唾反咽不棄寺中。
便利洗淨乃終其報。
又自生常不用巾襆。
手濕則任其自幹。
三衣則重被其體。
自外道具僅支時要。
每自嗟曰。
生不功一片之善。
死不酬一毫之累。
虛負靈神。
何期誤也。
遂誡弟子曰。
吾變常之後。
幸以殘身遺諸禽獸。
傥蒙少福冀滅餘殃。
忽以大業元年正月十五日。
端坐卒于延興寺房。
春秋五十有七。
弟子等從其先志。
林葬于終南之山至相前峰。
火燎餘骸立塔存矣。
釋道成。
字明範。
俗姓陶氏。
丹陽
非止延敵輕漢。
亦恐緻罪尤深。
有敕許焉。
事即停寝。
爾後凡所詳奏莫非允惬。
理衆擯罰鹹符時要。
尚書令濟陽江總。
[山*重]道造房無爽旬月。
是知學而有祿德必有鄰。
法位宜升衆望悅矣。
大隋革運别降綸言。
既屏僧司憲章律府。
大軍之後荊棘攸生。
十濫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尋得無聲深。
可謂少壯免白發之妖。
稊莠絕青田之薉矣。
前後州将。
甫及下車。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國武山公郭衍。
隻敬倍常。
躬攜妻子到寺檀舍。
盛設法齋請敷律題。
抑揚剖析有克壯之姿。
聽侶千餘罔不嗟服。
以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遷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東壟。
與辯律師墓相望。
自文之據道也器宇剛物風範肅人。
戒品圓淨處斷明白。
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
衆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軍火遺燼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
講十誦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餘遍。
金光遺教等各有差焉。
着律義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薩戒疏兩卷。
學門傳貴以為口實。
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餘人。
學士分講者。
則寶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覺等。
惟道志法成。
雙美竹箭擁徒建業。
文昔夢泛舟海釣獲二大魚。
心甚異之。
及于東安寺講。
麈尾才振兩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詢建初瓊上。
乃曰。
斯告之先見。
必有二龍傳公講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優。
大尉晉王。
家僧禮待。
以仁壽之歲。
志為樹碑内。
慧日道場釋法論為文。
釋法願。
姓任。
西河人也。
性警達頗自高上。
而拔緻窮玄不偶侪侶。
東觀道化遂達邺都。
形廁白衣言揚缁服。
齊昭玄大統法上。
嘉其神慧與語終朝。
深通志梗。
因攝而剃落。
日賜幽奧。
橫勵時倫。
乃恣其遊博。
願勇思風馳周行講席。
求法無怠問道新奇。
後乃仰蹤波離專經律部網羅佛治舟迳僧猷。
自東夏所傳四部律本。
并制義疏。
妙會異同。
當有齊之盛。
律徒飙舉。
法正一部各競前驅。
雲公創叙綱模。
晖上删其纖芥。
法願霜情啟旦孤映群篇。
挫拉言初流威滅後。
所以履曆談對衆皆杜詞。
故得立破衆家。
百有餘計。
并莫敢當其鋒銳也。
時以其彭亨罕敵。
号之為律虎焉。
至于斷處事途。
多從文相商度結正。
佥義攸歸乃下敕召為大莊嚴石窟二寺上座。
皇隋受命。
又敕任并州大興國寺主。
頻登綱管善禦大衆。
化移前政實濟濟焉。
以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終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四。
葬于并城之西。
建塔崇範。
所制律疏。
惟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鈔兩卷見存。
餘并零失。
有弟子道行者。
器局淹和親傳師授。
善機悟明控引。
談述疏旨不墜厥宗。
每至講散身導學徒。
繞于願塔緻敬而返。
及春秋至節此例恒修。
今年八十有餘。
猶鋪疏旨摘示諸測隐。
時又有沙門道龛。
資學于願。
執教赴行學望最優。
成進初心弘持獨秀。
為時歎美。
而素尚競肅遵若文宗。
才有違忤即不參隸。
故說戒序引有言。
唱白之者既無正制号為非法。
雖初從衆侶。
後必重張。
乃出郭結界。
更說新本。
斯亦貞梗之嚴令也。
太為克峭未是倫通。
至今此部猶多滞結雲。
釋靈藏。
俗姓王氏。
雍州新豐人也。
年未登學志慕情遠。
依随和上颍律師而出家焉。
藏承遵出要善達持犯。
僧祇一部世稱冠冕。
于智度論講解無遺。
妙尚沖虛兼崇綱務。
時屬周初佛法全盛。
國家年别大度僧尼。
以藏識解淹明铨品行業。
若講若誦卷部衆多。
随有文義莫不周鏡。
時共測量。
通經了意最為第一。
藏之本師素鐘華望。
為太祖隋公所重。
道義斯洽得喪相符。
藏與高祖。
布衣知友情款綢狎。
及龍飛茲始彌結深衷。
禮讓崇敦光價朝宰。
移都南阜。
任選形勝而置國寺。
藏以朝宰惟重佛法攸憑。
乃擇京都中會路均近遠。
于遵善坊天衢之左而置寺焉。
今之大興善是也。
自斯已後。
中使重沓禮遇轉隆。
厚味嘉肴密輿封送。
王人繼至接轸相趨。
又敕左右仆射兩日一參。
坐以鎮之與語而退。
時教網初張名德雲構。
皆陳聲望莫與争雄。
宮闱嚴衛來往難阻。
帝卒須見頻阙朝谒。
乃敕諸門不須安籍。
任藏往返。
及處内禁與帝等倫。
坐必同榻行必同輿。
經綸國務雅會天鑒。
有時住宿即迩寝殿。
嚫錫之費蓋無競矣。
開皇四年。
關輔亢旱。
帝引民衆就給洛州。
敕藏同行共通聖化。
既達所在歸投極多。
帝聞之告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為道人天子。
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
遂依而度。
前後數萬。
晚以事聞。
帝大悅曰。
律師度人為善。
弟子禁人為惡。
言雖有異意則不殊。
至于隋運譯經勝緣貴集。
身先衆範言會時望。
未知寺任綱正有聲。
開皇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八葬于南郊。
釋通幽。
姓趙氏。
河東蒲阪人。
幼齡遺世早慕玄風。
弱冠加年遂沾僧仵。
而貞心苦節寒暑不[圬-土+虛]。
尋師訪道夷崄無變。
遇周齊淩亂遠涉江臯。
業架金陵素氣攸遠。
及大隋開運。
還歸渭陰。
味法泰其生平。
操行分其容止。
至于弘宣示教。
則以毗尼唱首。
調禦心神仍用三昧遊适。
故戒定兩藏總萃胸襟。
學門再敞遠近斯赴。
晚貫籍延興。
時當草創。
土木瓦石工匠同舉。
而事歸天造形命未淪。
随所運為無非損喪。
幽戒約内結。
仁洽外弘。
立四大井各施漉具。
凡有施用躬自詳觀。
馳赴百工曉夜無厭。
皆将送蟲豸得存性命。
故延興一寺獨免刑殘。
自餘締構焉難複叙。
而潔己自勵罕附斯倫。
每欲開經必盥手及腕齊肘已後猶從常淨。
舉經對目臂不下垂。
房宇覆處未嘗澡漱。
涕唾反咽不棄寺中。
便利洗淨乃終其報。
又自生常不用巾襆。
手濕則任其自幹。
三衣則重被其體。
自外道具僅支時要。
每自嗟曰。
生不功一片之善。
死不酬一毫之累。
虛負靈神。
何期誤也。
遂誡弟子曰。
吾變常之後。
幸以殘身遺諸禽獸。
傥蒙少福冀滅餘殃。
忽以大業元年正月十五日。
端坐卒于延興寺房。
春秋五十有七。
弟子等從其先志。
林葬于終南之山至相前峰。
火燎餘骸立塔存矣。
釋道成。
字明範。
俗姓陶氏。
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