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二

關燈
人也。

    祖誕齊招遠将軍永嘉大守。

    文佥梁貞威将軍上虞令。

    成少而入道。

    住永嘉崇玄寺。

    事式法師為弟子。

    儀貌瑰美奇姿拔衆。

    群伍目曰神童。

    具戒之後學超侪輩。

    大同之初栖遊京辇受業奉誠寺大律都沙門智文。

    十誦才經兩遍。

    年逾未立别肆開筵。

    數論毗昙染神便悟。

    無繁工倍聞一知十。

    是以京邑耆老鹹稱後生可畏。

    講十誦律菩薩戒大品法華諸經律等一百四十遍。

    又講觀音一日三遍。

    着律大本羯磨諸經疏三十六卷。

    至于意樹心花增晖旦曜。

    析理質疑聽者忘倦。

    學士慧藏法祥等。

    并遊方講說法輪常轉。

    傳茲後焰利益弘多。

    鹹蔬素潔己珠戒居心。

    神解嚴明深禅在念。

    兼六時虔忏。

    三餘暇日[敲-高+(虎-兒+魚)]獵文史。

    欲令知無不為也。

    然其性用安庠威儀合度。

    天人揩揩罕有其俦。

    軟語愛言。

    不常忤物。

    後現疾旬餘。

    猶牽講演。

    以開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遷神于興嚴寺。

    春秋六十有八。

    大漸之際惟稱念佛。

    肢節軟暖合掌分明。

    即以其月八日。

    窆于奉誠寺之南山。

    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釋洪遵。

    姓時氏。

    相州人也。

    八歲出家。

    從師請業屢高聲駕。

    及受具後專學律部。

    心生重敬。

    内自惟曰。

    出家基趾其存戒乎。

    住持萬載。

    被于遺教。

    諒非虛矣。

    更辭師友遊方聽習。

    履涉相京咨訪深義。

    有所未喻決問罕通。

    三夏将滿遂知大旨。

    初住嵩高少林寺。

    依資雲公開胸律要。

    并及華嚴大論前後參聽并扣其關戶渙然大明。

    承邺下晖公盛弘四分。

    因往從焉。

    聽徒五百。

    多以巧媚自通。

    覆講堅論了無命及。

    晖寔律學名匠。

    而智或先圖。

    遵固解冠時倫。

    全不以曲私在慮。

    後因盛集異學充堂。

    遵乃束晖制疏。

    捧入堂中曰。

    伏膺有日都未見知。

    是則師資兩亡。

    敢以文疏仰及。

    便置之坐上往覆。

    雲所既屬舍見來降。

    即命登座覆述。

    吐納纖隐衆仰如山。

    自後專預正時結徒畢業。

    以戒律旁義有會他部者。

    乃重聽大論毗昙。

    開沃津奧。

    又以心使未靜。

    就諸禅林學調順法。

    年踰十臘方歸律宗。

    四遠望風堂盈千計。

    時為榮大也。

    齊主既敞教門。

    言承付囑。

    五衆有墜憲網者。

    皆據内律治之。

    以遵學聲早舉。

    策授為斷事沙門。

    時青齊諸衆。

    連诤經久。

    乃徹天聽。

    無由息訟。

    下敕令往。

    遵以法和喻。

    以律科懲曲感物情。

    繁诤自弭。

    由是更增時美。

    法侶欣之。

    及齊曆将季擅名逾遠。

    而非類不交惟道同轍。

    名儒大德見辄慕從。

    常與慧遠等名僧通宵造盡。

    周平齊日隐于白鹿岩中。

    及宣政搜揚。

    被舉住于嵩嶽。

    德不孤峙衆複屯歸。

    大隋廓定招賢四海。

    開皇七年。

    下敕追詣京阙。

    與五大德同時奉見。

    特蒙勞引令住興善。

    并十弟子四事供養。

    十一年中。

    又敕與天竺僧共譯梵文。

    至十六年。

    複敕請為講律衆主。

    于崇敬寺聚徒成業。

    先是關内素奉僧祇。

    習俗生常惡聞異學。

    乍講四分人聽全稀。

    還是東川贊擊成務。

    遵欲廣流法味。

    理任權機。

    乃旦剖法華晚揚法正。

    來為開經說為通律。

    屢停炎澳漸緻附宗。

    開導四分一人而已。

    迄至于今僧祇絕唱。

    遵為人形儀儒雅。

    動據現猷。

    而神辯如泉。

    聲相鐘鼓。

    預升法位罕有昏漠。

    開悟之績寔難嗣焉。

    仁壽二年。

    敕送舍利于衛州之福聚寺。

    将出示衆。

    乃放紅赤二光。

    晃發遠近照灼人目。

    道俗同睹大生慶悅。

    仁壽四年。

    下诏曰。

    朕隻受肇命撫育生民。

    遵奉聖教重興象法。

    而如來大慈覆護群品。

    感見舍利開導含生。

    朕已分布遠近皆起靈塔。

    其間諸州猶有未遍。

    今更請大德奉送舍利。

    各往諸州依前造塔。

    所請之僧必須德行可尊善解法相。

    使能宣揚佛教。

    感窹愚迷。

    宜集諸寺三綱詳共推擇錄以奏聞。

    當與一切蒼生同斯福業。

    遵乃搜舉名解者用承上命。

    登又下敕。

    三十餘州一時同送。

    遵又蒙使。

    于博州起塔。

    初至州西。

    有白鹄數十頭。

    當于輿上旋繞數匝。

    久之而逝。

    及至城東隆聖寺置塔之所。

    夜有白光數十道。

    道如車軸住于基上。

    邊有鳥巢樹上。

    及光之洞明衆鳥驚散。

    又雨銀花委地光耀如雪。

    掘基五尺獲粟半升。

    夜降神仙八十四人。

    持華繞塔久乃方隐。

    又婦人李氏患目二十餘年。

    及來禮拜兩目齊見。

    後行道之夕。

    又放赤光照寺東房。

    見卧佛及坐佛說法之像。

    複見梵僧對架讀經。

    有一十四字。

    皆是梵書。

    時人不識。

    及四月八日當下塔時。

    感黑蜂無數銜香繞塔。

    氣蔚且熏不同人世。

    又見白蓮花在塔四角高數百丈。

    花葉分布下垂于空。

    時間五彩蓮花廁填其内。

    又見天人燒香而左轉者。

    于是總集而觀歎未曾有。

    屬目不見者非無一二。

    及下覆訖諸相皆止。

    遵于京邑盛開律儀名駭昔人。

    而傳叙玄宗其後蓋阙。

    又着大純鈔五卷。

    用通律典。

    尋又下敕令知寺任。

    弼諧僧衆亟光徽績。

    以大業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興善。

    春秋七十有九。

    隋初又有道洪法勝洪淵等。

    并以律學著名。

    洪據相州紹通雲胤。

    容止沈正宣解有儀。

    學門七百亟程弘量。

    故諸經論之士将欲導世者。

    皆停洪講席。

    觀其風略采為軌躅。

    勝博涉有功。

    而言行無副。

    神志高卓時共潛推。

    但身令未廣。

    故聽徒簡略。

    淵學承遵統化被中山。

    綱維正象有聲幽冀。

    年代非遠。

    并不測其終。

     釋覺朗。

    俗姓未詳。

    河東人。

    住大興善寺。

    明四分律及大涅槃而氣骨陵人形聲動物。

    遊諸街巷罕不顧之。

    仁壽四年。

    下敕令送舍利于绛州覺成寺。

    初達治所出示道俗。

    湧出金瓶分為七分。

    光照徹外。

    穿基二丈得粟半升。

    又感黃雀一頭。

    飛迫于人全無怖懼。

    馴擾佛堂久便自失。

    又石函蓋上。

    見二菩薩踞坐寶座前有一尼斂手曲敬。

    或見飛仙及三黃雀并及雙樹驎鳳等象。

    将下三日常放光明。

    乃迷晝夜朗過燈耀。

    有掩堂滅炬者。

    而光色逾盛溢于幽障。

    玄素通感榮慶相諠。

    朗具表聞。

    廣如别傳。

    大業之末。

    有敕令知大禅定道場主。

    鎮壓豪橫怗然向風。

    漸潤道化。

    頗懷欽重。

    不久卒于所住。

    時又有沙門海藏。

    識信堅正宗仰律司。

    屢講四分少有傳嗣。

    唐運置十大德。

    藏其一焉。

    又有法锵律師。

    本住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