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末厭煩梗南栖太和。
幽居養志不塵僧衆。
孤行岩岫偃息松林。
服餌守中賞心唯識。
亦搔索之開士也。
及終沒後露骸山側。
至夜有燈照之。
道俗往觀。
失燈所在。
遠望還見動經兩月光照逾明。
釋慧主。
俗姓賈氏。
始州永歸縣人。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後令誦遺教一夕便度。
以經驗師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師所。
誦法華經。
寺東房中講于俗律。
試聽一遍性若曾聞。
乃問十關無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問莫不歸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衆。
即為州内律主受菩薩戒。
既爾約束以佛為師。
尚不敬天況禮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開弘。
于黃安縣造寺七所。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從彼至今方将盛矣。
初主登冠。
欲受具足。
當境無人。
乃入京選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聽四分餘義旁通。
夢見三日三夜天地闇冥衆生無眼。
過此忽明眼還明淨。
覺已汗流。
一百日後周毀經道。
方知征應。
即返故鄉。
南山藏伏惟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送茯苓甘松香來。
獲此供養六時行道。
禽獸随行。
禮佛誦經似如聽者。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後有猕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擾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尋爾更有異祥。
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衆矣。
後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驚駭。
便慰主曰。
聖君出世。
時号開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聞。
蒙預出家。
大業中。
敕還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為業。
武德之始。
陵陽公。
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餘馱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講堂佛殿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見斯穢雜。
即入房中取錫杖三衣出歎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諸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
兩手各擎一馱擲棄坑中。
州縣官人驚怖執主。
狀申陵陽。
大笑一無所怪。
書曰。
弟子數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師破悭貪袋。
深為大利。
今附沉香十斤紬绫十段仰贈。
後還京日從受菩薩戒焉。
貞觀三年。
寺有明禅師者。
清卓不群。
白日獨坐見無半身。
向衆述曰。
吾與律師建立此寺。
兩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師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明日食時俗人驚雲。
寺家設會耶。
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釋智保。
河東人。
弱齡入道。
清慎居心。
而在性剛謇不軌流俗。
進受具後正業禁司。
擁節專制挺超群侶。
博聽異解貫練心神。
廢立文旨大觀掌内。
所以律部遐被寔賴斯人。
故能維攝自他言行相守。
至于流略墳素頗獲其宗。
談對玄儒不後其術。
筆記之工時揚大義。
緣情流采嗣接英華。
初住勝光末居禅定。
國供豐積受用多虧。
所以名僧大德日陳形器。
憑準神解。
可以言傳。
至于衣食資求。
未能清滌。
僧衆四百同食一堂。
新菜果瓜多選香美。
保低目仰手依法受之。
任得甘苦。
随便進啖。
皆留子實恐傷種相。
由知法者少疑未詳檢。
其知量敬護皆若此也。
後返勝光厲業彌峻。
園蔬溉灌水雜細蟲。
直歲高視但論事辦。
保念此無辜交被刑害。
躬執漉具達送方還。
寺有草物堪為僧用者。
必拾掇鸠聚身送廚帳。
其雜行紛綸誠難備舉。
以武德末年遘疾将漸。
而正氣明爽。
告友人慧滿曰。
餘其死矣。
而精神不得超勝如何。
有問意故。
答雲。
觀其來蔭。
似作守寺之神耳。
而止于西院佛殿。
餘頻以法遣之。
卒不能離。
言訖便絕。
自爾所陳殿宇人罕獨登。
時須開入無不啬然毛動。
及後百日嘗有老姥。
内懷酒食将遺諸僧。
行至寺門忽被神害。
身死委地器物流離。
斯亦嚴厲之所緻也。
故僧侶攝其風威。
有涉鄙吝者。
皆懅而悛正矣。
自保之據道。
卓秀出群一食充軀。
雖經病重不變前節。
不宿俗舍常止僧坊。
雖曾遠涉必栖林野。
三衣常被瓶缽自随。
不執俗器不觀音樂。
五兵六法誓不身經。
理會高僧聞便赴仰。
故每日再講必瓶缽自随。
肅然成風無累于教。
處衆而食曾無盈長。
殘水餘膩并以餅拭而啖之。
一滴無遺。
恐損施福故也。
嘗遇重病。
每食有餘一兩匕者。
停貯多日可得升許。
親看溫煮命淨人食之。
有問其故。
答曰。
僧食難棄。
不可妄輕業耳。
傳者目驗生常景行。
故直筆書其弘護之相焉。
又嘗患瘧。
寒則水淋。
熱則火炙。
渴則急鹽塞其口。
痢則絕食取差。
斯徒衆矣。
釋智诜。
字慧成。
姓徐。
本徐州人。
炫法師之弟也。
少聰敏有志節。
在蜀遊學務勤律肆。
會周陵法。
因事入關不果所期。
遂隐南嶺。
終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啟正法。
招贲碩德率先僧首。
即于長安敷揚律藏。
益州總管蜀王秀。
奏請還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歸崇。
寺設大齋無不來赴。
将食捉筋問炫法師曰。
此處護淨不。
答曰。
初還未得撿挍。
承道不護淨乃擲筋而起曰。
甯啖屠兒食。
此淨銅何得啖也。
諸僧數千一時都散。
其嚴忌若此。
故其在衆屏氣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幹物。
有僧道恢。
為人兇險。
遙見走避。
人曰。
卿從來不畏一人。
何故畏诜律師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敵律師百人耶。
答曰。
縱敵千人。
遙見百脈已沈四支不舉。
何敵之有乎。
後以人請戒禁。
行将諠擾。
乃辭入龍居山寺。
幽栖深阻軌迹不通延出辭疾。
意欲登劍閣廓清井絡。
與诜書令歸國化。
使略答雲。
辱使至止并以誠言。
披閱循環一言三複。
文清渌水理破秋毫。
貧道戒行多阙化術無方。
宅身荒谷四十餘載。
狎魚鳥以樵歌。
習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歲分填溝壑。
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歸舊裡。
衣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萬物起息肩之望。
搢紳君子。
捧玉帛而來儀。
慷慨丈夫。
委幹戈而伏道。
昔長卿返蜀徒擅清文。
鄧艾前來未能偃武。
公華陽甲族未絡名家。
捧日登朝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并俟來蘇。
豈藉微風自然草靡。
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
秀得書示軍衆。
先作禮曰。
人物争歸。
律師之力也。
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
末厭煩梗南栖太和。
幽居養志不塵僧衆。
孤行岩岫偃息松林。
服餌守中賞心唯識。
亦搔索之開士也。
及終沒後露骸山側。
至夜有燈照之。
道俗往觀。
失燈所在。
遠望還見動經兩月光照逾明。
釋慧主。
俗姓賈氏。
始州永歸縣人。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後令誦遺教一夕便度。
以經驗師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師所。
誦法華經。
寺東房中講于俗律。
試聽一遍性若曾聞。
乃問十關無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問莫不歸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衆。
即為州内律主受菩薩戒。
既爾約束以佛為師。
尚不敬天況禮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開弘。
于黃安縣造寺七所。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從彼至今方将盛矣。
初主登冠。
欲受具足。
當境無人。
乃入京選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聽四分餘義旁通。
夢見三日三夜天地闇冥衆生無眼。
過此忽明眼還明淨。
覺已汗流。
一百日後周毀經道。
方知征應。
即返故鄉。
南山藏伏惟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送茯苓甘松香來。
獲此供養六時行道。
禽獸随行。
禮佛誦經似如聽者。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後有猕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擾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尋爾更有異祥。
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衆矣。
後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驚駭。
便慰主曰。
聖君出世。
時号開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聞。
蒙預出家。
大業中。
敕還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為業。
武德之始。
陵陽公。
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餘馱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講堂佛殿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見斯穢雜。
即入房中取錫杖三衣出歎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諸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
兩手各擎一馱擲棄坑中。
州縣官人驚怖執主。
狀申陵陽。
大笑一無所怪。
書曰。
弟子數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師破悭貪袋。
深為大利。
今附沉香十斤紬绫十段仰贈。
後還京日從受菩薩戒焉。
貞觀三年。
寺有明禅師者。
清卓不群。
白日獨坐見無半身。
向衆述曰。
吾與律師建立此寺。
兩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師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明日食時俗人驚雲。
寺家設會耶。
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釋智保。
河東人。
弱齡入道。
清慎居心。
而在性剛謇不軌流俗。
進受具後正業禁司。
擁節專制挺超群侶。
博聽異解貫練心神。
廢立文旨大觀掌内。
所以律部遐被寔賴斯人。
故能維攝自他言行相守。
至于流略墳素頗獲其宗。
談對玄儒不後其術。
筆記之工時揚大義。
緣情流采嗣接英華。
初住勝光末居禅定。
國供豐積受用多虧。
所以名僧大德日陳形器。
憑準神解。
可以言傳。
至于衣食資求。
未能清滌。
僧衆四百同食一堂。
新菜果瓜多選香美。
保低目仰手依法受之。
任得甘苦。
随便進啖。
皆留子實恐傷種相。
由知法者少疑未詳檢。
其知量敬護皆若此也。
後返勝光厲業彌峻。
園蔬溉灌水雜細蟲。
直歲高視但論事辦。
保念此無辜交被刑害。
躬執漉具達送方還。
寺有草物堪為僧用者。
必拾掇鸠聚身送廚帳。
其雜行紛綸誠難備舉。
以武德末年遘疾将漸。
而正氣明爽。
告友人慧滿曰。
餘其死矣。
而精神不得超勝如何。
有問意故。
答雲。
觀其來蔭。
似作守寺之神耳。
而止于西院佛殿。
餘頻以法遣之。
卒不能離。
言訖便絕。
自爾所陳殿宇人罕獨登。
時須開入無不啬然毛動。
及後百日嘗有老姥。
内懷酒食将遺諸僧。
行至寺門忽被神害。
身死委地器物流離。
斯亦嚴厲之所緻也。
故僧侶攝其風威。
有涉鄙吝者。
皆懅而悛正矣。
自保之據道。
卓秀出群一食充軀。
雖經病重不變前節。
不宿俗舍常止僧坊。
雖曾遠涉必栖林野。
三衣常被瓶缽自随。
不執俗器不觀音樂。
五兵六法誓不身經。
理會高僧聞便赴仰。
故每日再講必瓶缽自随。
肅然成風無累于教。
處衆而食曾無盈長。
殘水餘膩并以餅拭而啖之。
一滴無遺。
恐損施福故也。
嘗遇重病。
每食有餘一兩匕者。
停貯多日可得升許。
親看溫煮命淨人食之。
有問其故。
答曰。
僧食難棄。
不可妄輕業耳。
傳者目驗生常景行。
故直筆書其弘護之相焉。
又嘗患瘧。
寒則水淋。
熱則火炙。
渴則急鹽塞其口。
痢則絕食取差。
斯徒衆矣。
釋智诜。
字慧成。
姓徐。
本徐州人。
炫法師之弟也。
少聰敏有志節。
在蜀遊學務勤律肆。
會周陵法。
因事入關不果所期。
遂隐南嶺。
終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啟正法。
招贲碩德率先僧首。
即于長安敷揚律藏。
益州總管蜀王秀。
奏請還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歸崇。
寺設大齋無不來赴。
将食捉筋問炫法師曰。
此處護淨不。
答曰。
初還未得撿挍。
承道不護淨乃擲筋而起曰。
甯啖屠兒食。
此淨銅何得啖也。
諸僧數千一時都散。
其嚴忌若此。
故其在衆屏氣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幹物。
有僧道恢。
為人兇險。
遙見走避。
人曰。
卿從來不畏一人。
何故畏诜律師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敵律師百人耶。
答曰。
縱敵千人。
遙見百脈已沈四支不舉。
何敵之有乎。
後以人請戒禁。
行将諠擾。
乃辭入龍居山寺。
幽栖深阻軌迹不通延出辭疾。
意欲登劍閣廓清井絡。
與诜書令歸國化。
使略答雲。
辱使至止并以誠言。
披閱循環一言三複。
文清渌水理破秋毫。
貧道戒行多阙化術無方。
宅身荒谷四十餘載。
狎魚鳥以樵歌。
習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歲分填溝壑。
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歸舊裡。
衣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萬物起息肩之望。
搢紳君子。
捧玉帛而來儀。
慷慨丈夫。
委幹戈而伏道。
昔長卿返蜀徒擅清文。
鄧艾前來未能偃武。
公華陽甲族未絡名家。
捧日登朝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并俟來蘇。
豈藉微風自然草靡。
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
秀得書示軍衆。
先作禮曰。
人物争歸。
律師之力也。
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