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轸赤色。
因求悔過。
興遇疾甚。
聞室中音樂聲。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願人天。
所願不虛諸有魔亂自應消滅。
言已聲滅。
自此便差。
常禮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師送舍利令供養。
興獲已于房内立道場發正願曰。
若一生傳法。
并禮賢劫千佛。
如契聖心請放光明。
如語一室并為金色。
弟子鹹見。
以顯慶四年月日。
終于福勝。
春秋六十有七。
興自在道行節在懷。
晝夜恒坐曾不偃亞。
未常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門。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釋慧旻。
字玄素。
河東人。
志用方直操行不群。
仁愛泛洽禀自天性。
道振三吳名流七澤。
情好幽居多處岩壑。
九歲出家。
勤精潔業誦法華經。
期月便度。
十五聽法回向寺新羅光法師成論。
率先問對秀逸玄賓。
命覆幽宗耆宿同悅。
年十七赴請還鄉。
海鹽之光興寺講法華經。
聽衆雲翔鹹陳嘉瑞。
異香彈指屢結空中。
受具之後。
從竹園寺志律師禀承十誦。
文理精通傍訊諸部。
志公将漸學徒用委。
喪事雲畢。
東入會稽。
至剡禮石佛。
天台遊講肆。
數年還吳止通玄寺。
結徒厲業一十七年。
不出寺門無窮别請。
元始要終布衣蔬食。
慶吊既絕談谑斯亡。
屬隋末崩離吳中饑馑道俗逃難避地東西。
乃守死不移禅誦無辍。
鳥集無擾獸群不亂。
蘇州總管聞嗣安。
迎請出山固辭不往。
重使再請不獲而赴。
時刺史李廉薛通王榮等。
深相器重永崇供觐。
而懷志栖隐終日戚戚。
聞公通鑒不可奪也。
乃送入華亭谷幹山。
立寺行道數年。
地惟下濕蚊虻甚多。
恐緻損傷将事移止。
大唐開化法事廣流。
更入海虞山隐居二十餘載。
遠方請業常百餘人。
地宜梓樹勸勵裁植數十萬株。
通給将來三寶功德。
中年别于南澗止一草庵。
兩兔一彪相親同止。
内外盤遊無相淩惱。
至于禽獸神祇請受歸戒。
叙其事績未可具也。
蘇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
遣書降使頻請不赴。
貞觀十九年。
刺史江王。
因國度人行道之次。
請令出山。
王欲受戒施衣傳諸香供。
并固讓諸德不授不納。
辭退山泉逍遙自玩。
凡講經律菩薩戒成實論數各有差。
古律舊疏有漏失者。
皆删正而通暢焉。
着十誦私記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衆羯磨兩卷。
道俗菩薩戒義疏四卷。
受業學士傳化者二十餘人。
以貞觀末年八月十一日旦。
終于所遁。
春秋七十有七。
未終三日異香滿寺。
舉衆怪問。
曰吾後日當去矣。
生死人之常也。
寄世本若行雲慎無哭泣。
各念無常早求自度。
喪事殡葬律有恒儀。
碑志飾詞一不須作。
能依此訣吾何言哉。
斯固臨終不撓。
可謂堅貞者矣。
釋明導。
姓姚氏。
本吳興人。
因官歙州遂家于彼。
幼協雅調與衆不群。
隋末喪亂二親崩殁。
發心出家意存護法。
所在尋逐彌勒戒檢。
以貞觀初行達陳州。
逢敕簡僧唯留世。
導以德聲久被。
遂應斯舉。
雖蒙榮聞意所遺之。
乃歎曰。
出家弘濟務存許道。
豈以名貫拘滞一方。
乃翻然遠征棄擲寺宇。
至爍砺二師座下。
餐禀幽奧。
未盈涼暑聲聞超挺。
因令覆述縱達無遺學門義侶莫不推挹。
自諸寺結憾訟及道俗牽連不決。
皆請通之。
及導面往吐言惬伏。
皆歎其善達無诤權。
導不思之力也。
龍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别住東都天宮寺。
麟德元年。
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備列。
時長史韓孝威。
妄托天威。
黃巾扇惑私囑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縣。
五衆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克日齊舉。
導出衆對曰。
佛道二門由來天絕。
邪正位殊本自碩異。
如何合雜雷同将引。
既無别敕不敢聞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辄拒國命。
乃使人脫導袈裟。
将行禁劾。
導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無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違國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導即挺身獨立。
預是僧尼同時總往導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導應聲語六曹官人曰。
長吏總召僧尼唱反。
此則長吏自反。
衆僧不反。
須告禦史導等一時崩出。
威大忙懼降階屈節。
慚謝而止。
以斯抗禦季代少之。
因僧大集簡試度人。
天宮饷食過中乃至。
僧有不量時景者。
取而進啖。
導曰。
諸大德并佛法遺寄。
天下楷模。
非時之食對俗而啖。
公違法律現法滅緣。
冒罔聖凡一至于此。
衆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月餘不食。
悲慨正法凋淪相及。
道俗苦勸方乃進餅。
以斯量之。
故以護法之士不顧形有者。
代有人焉。
今年六十餘。
東夏英髦一期鹹集導于清衆有高稱焉。
釋昙光。
姓張氏。
汴州人。
自幼及長潔志清範。
諸有勝徒莫不登踐。
于砺爍兩師聽受成教。
逮至立年盛明律藏。
命宗章義是所推崇。
砺歎曰。
使吾道流河右。
誠此人乎。
又往玉法師所聽法華地論。
高達勝乘玄理權實坦然。
又往嵩嶽相禅師學修止觀。
因屏絕塵惱不羁名利。
會東都盛德須有住持。
以光有素德景行難擁。
遂敕召住天宮寺。
又以教受新成衆徒胥集綱管之任非人不傳。
因又召為寺之上座。
綏撫清衆不肅而成。
然而泛愛之誠終古罕類。
四方律學莫不咨詢。
故其房宇門人肩聯踵接。
成就所舉遠近遵承。
西明寺律師君度。
奕奕标舉一時俊烈。
亦光之所進也。
今麟德二年。
東都講說師資導達。
彌所欽羨焉。
試為論曰。
自法王之利見也。
将欲清澄二死翦除三障。
所以張大教網布諸有流。
雖複惑累增繁。
起惟三業。
随業設教三學興焉。
戒本防非諒符身口。
定惟靜亂誡約心源。
慧取閑邪信明殄惑。
因求悔過。
興遇疾甚。
聞室中音樂聲。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願人天。
所願不虛諸有魔亂自應消滅。
言已聲滅。
自此便差。
常禮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師送舍利令供養。
興獲已于房内立道場發正願曰。
若一生傳法。
并禮賢劫千佛。
如契聖心請放光明。
如語一室并為金色。
弟子鹹見。
以顯慶四年月日。
終于福勝。
春秋六十有七。
興自在道行節在懷。
晝夜恒坐曾不偃亞。
未常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門。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釋慧旻。
字玄素。
河東人。
志用方直操行不群。
仁愛泛洽禀自天性。
道振三吳名流七澤。
情好幽居多處岩壑。
九歲出家。
勤精潔業誦法華經。
期月便度。
十五聽法回向寺新羅光法師成論。
率先問對秀逸玄賓。
命覆幽宗耆宿同悅。
年十七赴請還鄉。
海鹽之光興寺講法華經。
聽衆雲翔鹹陳嘉瑞。
異香彈指屢結空中。
受具之後。
從竹園寺志律師禀承十誦。
文理精通傍訊諸部。
志公将漸學徒用委。
喪事雲畢。
東入會稽。
至剡禮石佛。
天台遊講肆。
數年還吳止通玄寺。
結徒厲業一十七年。
不出寺門無窮别請。
元始要終布衣蔬食。
慶吊既絕談谑斯亡。
屬隋末崩離吳中饑馑道俗逃難避地東西。
乃守死不移禅誦無辍。
鳥集無擾獸群不亂。
蘇州總管聞嗣安。
迎請出山固辭不往。
重使再請不獲而赴。
時刺史李廉薛通王榮等。
深相器重永崇供觐。
而懷志栖隐終日戚戚。
聞公通鑒不可奪也。
乃送入華亭谷幹山。
立寺行道數年。
地惟下濕蚊虻甚多。
恐緻損傷将事移止。
大唐開化法事廣流。
更入海虞山隐居二十餘載。
遠方請業常百餘人。
地宜梓樹勸勵裁植數十萬株。
通給将來三寶功德。
中年别于南澗止一草庵。
兩兔一彪相親同止。
内外盤遊無相淩惱。
至于禽獸神祇請受歸戒。
叙其事績未可具也。
蘇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
遣書降使頻請不赴。
貞觀十九年。
刺史江王。
因國度人行道之次。
請令出山。
王欲受戒施衣傳諸香供。
并固讓諸德不授不納。
辭退山泉逍遙自玩。
凡講經律菩薩戒成實論數各有差。
古律舊疏有漏失者。
皆删正而通暢焉。
着十誦私記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衆羯磨兩卷。
道俗菩薩戒義疏四卷。
受業學士傳化者二十餘人。
以貞觀末年八月十一日旦。
終于所遁。
春秋七十有七。
未終三日異香滿寺。
舉衆怪問。
曰吾後日當去矣。
生死人之常也。
寄世本若行雲慎無哭泣。
各念無常早求自度。
喪事殡葬律有恒儀。
碑志飾詞一不須作。
能依此訣吾何言哉。
斯固臨終不撓。
可謂堅貞者矣。
釋明導。
姓姚氏。
本吳興人。
因官歙州遂家于彼。
幼協雅調與衆不群。
隋末喪亂二親崩殁。
發心出家意存護法。
所在尋逐彌勒戒檢。
以貞觀初行達陳州。
逢敕簡僧唯留世。
導以德聲久被。
遂應斯舉。
雖蒙榮聞意所遺之。
乃歎曰。
出家弘濟務存許道。
豈以名貫拘滞一方。
乃翻然遠征棄擲寺宇。
至爍砺二師座下。
餐禀幽奧。
未盈涼暑聲聞超挺。
因令覆述縱達無遺學門義侶莫不推挹。
自諸寺結憾訟及道俗牽連不決。
皆請通之。
及導面往吐言惬伏。
皆歎其善達無诤權。
導不思之力也。
龍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别住東都天宮寺。
麟德元年。
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備列。
時長史韓孝威。
妄托天威。
黃巾扇惑私囑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縣。
五衆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克日齊舉。
導出衆對曰。
佛道二門由來天絕。
邪正位殊本自碩異。
如何合雜雷同将引。
既無别敕不敢聞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辄拒國命。
乃使人脫導袈裟。
将行禁劾。
導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無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違國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導即挺身獨立。
預是僧尼同時總往導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導應聲語六曹官人曰。
長吏總召僧尼唱反。
此則長吏自反。
衆僧不反。
須告禦史導等一時崩出。
威大忙懼降階屈節。
慚謝而止。
以斯抗禦季代少之。
因僧大集簡試度人。
天宮饷食過中乃至。
僧有不量時景者。
取而進啖。
導曰。
諸大德并佛法遺寄。
天下楷模。
非時之食對俗而啖。
公違法律現法滅緣。
冒罔聖凡一至于此。
衆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月餘不食。
悲慨正法凋淪相及。
道俗苦勸方乃進餅。
以斯量之。
故以護法之士不顧形有者。
代有人焉。
今年六十餘。
東夏英髦一期鹹集導于清衆有高稱焉。
釋昙光。
姓張氏。
汴州人。
自幼及長潔志清範。
諸有勝徒莫不登踐。
于砺爍兩師聽受成教。
逮至立年盛明律藏。
命宗章義是所推崇。
砺歎曰。
使吾道流河右。
誠此人乎。
又往玉法師所聽法華地論。
高達勝乘玄理權實坦然。
又往嵩嶽相禅師學修止觀。
因屏絕塵惱不羁名利。
會東都盛德須有住持。
以光有素德景行難擁。
遂敕召住天宮寺。
又以教受新成衆徒胥集綱管之任非人不傳。
因又召為寺之上座。
綏撫清衆不肅而成。
然而泛愛之誠終古罕類。
四方律學莫不咨詢。
故其房宇門人肩聯踵接。
成就所舉遠近遵承。
西明寺律師君度。
奕奕标舉一時俊烈。
亦光之所進也。
今麟德二年。
東都講說師資導達。
彌所欽羨焉。
試為論曰。
自法王之利見也。
将欲清澄二死翦除三障。
所以張大教網布諸有流。
雖複惑累增繁。
起惟三業。
随業設教三學興焉。
戒本防非諒符身口。
定惟靜亂誡約心源。
慧取閑邪信明殄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