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三法相假義刑聖量。
是故論雲。
戒如捉賊。
定是縛賊。
慧如殺賊。
賊謂煩惑不可卒除。
功由漸降故立斯旨。
莫非戒具定修深知障惑。
明智觀察了見使纏。
我倒既銷諸業不集。
推其本也則淨戒為功。
舉其治也則正慧為德。
經美能生豈不然矣。
是使五乘方駕于戒道。
衆聖肩随于行衢。
乘福祐于四生。
廣紹隆于萬載。
非夫戒德何以懋哉。
粵自金河累言爰始靈山集法。
時遵厚味道被淳源。
雖複設教不倫互裁輕重。
奉者無乖。
會聖體意兩不相非。
然夫上座大衆創分結集之場。
五部十八。
流宗百載之後。
備列前傳。
部執等陳。
自律藏久分初通東夏。
則薩婆多部十誦一。
本最廣弘持。
寔由青目律師敷揚晉世。
廬山慧遠贊擊成宗。
爾後璩穎分騼而命路。
祐瑗波騰于釋門。
澄一江淮無二奉矣。
而恨受遵四分随依十誦。
可為商之。
其次傳本。
則昙無德部四分一律。
雖翻在姚秦。
而創敷元魏。
是由赤髭論主初乃誦傳。
未展談授。
尋還異域。
此方學侶竟絕維持。
逮及覆聰方開學肆。
有宋文世。
彌沙塞部五分一本開譯楊都。
覺壽所傳生嚴其筆。
文極鋪要深可弘通。
郢匠辍斤流味無日。
可為悲夫。
雖聞海濱披述汾願剖詞登往搜求名實乖爽。
可惜華典虛度神州。
迦葉遺部解脫一本。
梵葉久傳無人翻度。
惟出戒本在世流通。
等聚餘宗更無異轍。
世諺妄習偏備愚叢。
婆粗羅部律本未傳。
藏中見列僧祇部者。
乃是根本大衆所傳。
非是百載五宗生也。
統叙五部支分。
此方已獲其四。
若據攝末從本。
則二部是其所宗。
此方已獲其一。
自餘群部。
多是西域賢聖缵述行事。
其中聚類自分區别。
緣叙難裁略言之矣。
惟夫慧日已沈法流方被。
衆行之重無越斯經。
諒由附相束情心事易準。
動靜科據真契威容。
凡愚妄習睹相弘善。
故律緣制斯緻罕乖。
試詳講導開士持奉明人。
見想紛馳互程神略。
部别廢立取舍難恒。
學觀未張易為開舉。
何以明耶。
至如受具一法。
三聖元基。
部各陳要具舒随相。
異宗會受事類。
星張。
當受明随同猶合契。
考夫行事之士。
則鄉壤部分。
窮其受戒之源。
宗歸四分。
今則随學陳相不祖先模抑斷是投妄情斯托。
可謂師資訓缺教授無功。
亦是願行道殊機見互僻。
斯之糅雜二百餘年。
豈不以傳通失人故使頌聲流鄭。
今則混一唐統。
普行四分之宗。
故得終始受随義難乖隔。
攝護雖廣其源可尋。
自初開律釋師号法聰。
元魏孝文北台楊緒。
口以傳授。
時所榮之。
沙門道覆。
即紹聰緒。
贊疏六卷。
但是長科。
至于義舉未聞于世。
斯時釋侶道味猶淳言行相承。
随聞奉用專務栖德不暇旁求。
魏末齊初。
慧光宅世。
宗匠跋陀師表弘理。
再造文疏廣分衢術。
學聲學望。
連布若雲峰。
行光德光。
榮曜齊日月。
每一披闡坐列千僧。
競鼓清言人分異辯。
勒成卷帙通号命家。
然光初禀定宗。
後師法律軌儀。
大聖徽猷具焉。
所以世美斯人。
行解相冠。
誠有徒矣。
有雲晖願三宗律師。
蹑踵傳燈各題聲教。
雲則命初作疏九卷。
被時流演。
門人備高東夏。
晖次出疏略雲二軸。
要約誠美蹊徑少乖。
得在略文失于開授。
然雲勇于義宗。
談叙誠博。
晖則核切詞相。
法聚推焉世諺首尾信探風骨。
汾陽法願。
眄視兩家更開甍穴。
制作抄疏不減于前。
彈糾核于律文。
是非格于事相。
存乎專附頗滞幽通。
化行并塞故其然也。
其餘律匠。
理洪隐樂遵深誕等。
或陶治鄭魏。
或開疆燕趙。
或導達周秦。
或揚塵齊魯。
莫不同師雲術齊駕當時。
雖出鈔記略可言矣。
而導開業關中盛宗帝裡。
經律雙授其功可高。
于時世尚僧祇。
而能間行四分。
登座引決共從如流。
勍敵每臨銜箭而返。
然遵一其神志。
聲色不渝。
由是人法歸焉。
可謂行之及也。
智首律師承斯講授。
宗系盛廣探索彌深。
時屬雲雷接統傳化。
學門遠被制述全希。
豈非博贍百家共師一軌。
雖欲厝筆無詞可通。
屬有砺亮行判爍勝藏興。
或傳道于東川。
或稱言于南服。
其中高第無越魏都。
制疏乃行其緒誠少。
餘則名擅一方蓋無筆記。
而複化行難阻多翳時心。
豈不以制在篇初故陷者惡聞其失。
嗚呼律為法命。
弘則命全。
今不欲不弘正法斯滅。
又可悲之深矣。
觀夫定慧兩藏理在通明。
戒律宗中情。
纏事局事。
則紛披雜集。
前後異條開制适緣。
舉例甯準。
論餘兩藏義在潛通。
達解知微名為會正。
所以天仙小聖逗機明道。
互說精理開明慧務。
俱稱至教。
印定成經。
若據律宗惟遵佛誨。
大小諸聖不妄傳揚。
斯何故耶。
良由教限内衆軌躅常儀。
僧寶可欽非餘訓勖。
自非位極至聖。
誰敢厝心。
是以文雲。
吾尚不以衆僧付于身子。
況餘人乎。
故所制重輕皆遵成教。
縱有疑問還委佛通。
雖著論詳述而不作。
是使遺言四命戒為大師。
三集法輪先弘斯典。
論稱法壽。
豈虛也哉。
昔鹄樹已前持律者衆。
其中高者。
牛王最初。
往業未夷。
徙居天室。
其次接緒号優波離。
五百獻功奉持為上。
緻使四十餘載七衆憲章随犯科要多因面結。
至于持犯通塞征舉治儀。
皆命顯揚委其監護。
雖複二十四依通傳正軌。
揩摸後葉必祖斯文。
暨乃東川創開戒業。
曹魏嘉平方弘具戒。
爾前法衆同号息慈。
師弟乃聞才移俗耳。
行羯磨也憑準法護之宗。
論布薩也翻誦僧祇之戒。
教網初啟随得宗之。
奉可怪也。
酉晉務法稍漸綱猷。
中原喪亂幹戈競接。
雒邑凋殘渭陰荒燼。
竺護青門之衆。
可卷而懷。
康會黃武之徒。
未足收采。
重以孫皓苛
是故論雲。
戒如捉賊。
定是縛賊。
慧如殺賊。
賊謂煩惑不可卒除。
功由漸降故立斯旨。
莫非戒具定修深知障惑。
明智觀察了見使纏。
我倒既銷諸業不集。
推其本也則淨戒為功。
舉其治也則正慧為德。
經美能生豈不然矣。
是使五乘方駕于戒道。
衆聖肩随于行衢。
乘福祐于四生。
廣紹隆于萬載。
非夫戒德何以懋哉。
粵自金河累言爰始靈山集法。
時遵厚味道被淳源。
雖複設教不倫互裁輕重。
奉者無乖。
會聖體意兩不相非。
然夫上座大衆創分結集之場。
五部十八。
流宗百載之後。
備列前傳。
部執等陳。
自律藏久分初通東夏。
則薩婆多部十誦一。
本最廣弘持。
寔由青目律師敷揚晉世。
廬山慧遠贊擊成宗。
爾後璩穎分騼而命路。
祐瑗波騰于釋門。
澄一江淮無二奉矣。
而恨受遵四分随依十誦。
可為商之。
其次傳本。
則昙無德部四分一律。
雖翻在姚秦。
而創敷元魏。
是由赤髭論主初乃誦傳。
未展談授。
尋還異域。
此方學侶竟絕維持。
逮及覆聰方開學肆。
有宋文世。
彌沙塞部五分一本開譯楊都。
覺壽所傳生嚴其筆。
文極鋪要深可弘通。
郢匠辍斤流味無日。
可為悲夫。
雖聞海濱披述汾願剖詞登往搜求名實乖爽。
可惜華典虛度神州。
迦葉遺部解脫一本。
梵葉久傳無人翻度。
惟出戒本在世流通。
等聚餘宗更無異轍。
世諺妄習偏備愚叢。
婆粗羅部律本未傳。
藏中見列僧祇部者。
乃是根本大衆所傳。
非是百載五宗生也。
統叙五部支分。
此方已獲其四。
若據攝末從本。
則二部是其所宗。
此方已獲其一。
自餘群部。
多是西域賢聖缵述行事。
其中聚類自分區别。
緣叙難裁略言之矣。
惟夫慧日已沈法流方被。
衆行之重無越斯經。
諒由附相束情心事易準。
動靜科據真契威容。
凡愚妄習睹相弘善。
故律緣制斯緻罕乖。
試詳講導開士持奉明人。
見想紛馳互程神略。
部别廢立取舍難恒。
學觀未張易為開舉。
何以明耶。
至如受具一法。
三聖元基。
部各陳要具舒随相。
異宗會受事類。
星張。
當受明随同猶合契。
考夫行事之士。
則鄉壤部分。
窮其受戒之源。
宗歸四分。
今則随學陳相不祖先模抑斷是投妄情斯托。
可謂師資訓缺教授無功。
亦是願行道殊機見互僻。
斯之糅雜二百餘年。
豈不以傳通失人故使頌聲流鄭。
今則混一唐統。
普行四分之宗。
故得終始受随義難乖隔。
攝護雖廣其源可尋。
自初開律釋師号法聰。
元魏孝文北台楊緒。
口以傳授。
時所榮之。
沙門道覆。
即紹聰緒。
贊疏六卷。
但是長科。
至于義舉未聞于世。
斯時釋侶道味猶淳言行相承。
随聞奉用專務栖德不暇旁求。
魏末齊初。
慧光宅世。
宗匠跋陀師表弘理。
再造文疏廣分衢術。
學聲學望。
連布若雲峰。
行光德光。
榮曜齊日月。
每一披闡坐列千僧。
競鼓清言人分異辯。
勒成卷帙通号命家。
然光初禀定宗。
後師法律軌儀。
大聖徽猷具焉。
所以世美斯人。
行解相冠。
誠有徒矣。
有雲晖願三宗律師。
蹑踵傳燈各題聲教。
雲則命初作疏九卷。
被時流演。
門人備高東夏。
晖次出疏略雲二軸。
要約誠美蹊徑少乖。
得在略文失于開授。
然雲勇于義宗。
談叙誠博。
晖則核切詞相。
法聚推焉世諺首尾信探風骨。
汾陽法願。
眄視兩家更開甍穴。
制作抄疏不減于前。
彈糾核于律文。
是非格于事相。
存乎專附頗滞幽通。
化行并塞故其然也。
其餘律匠。
理洪隐樂遵深誕等。
或陶治鄭魏。
或開疆燕趙。
或導達周秦。
或揚塵齊魯。
莫不同師雲術齊駕當時。
雖出鈔記略可言矣。
而導開業關中盛宗帝裡。
經律雙授其功可高。
于時世尚僧祇。
而能間行四分。
登座引決共從如流。
勍敵每臨銜箭而返。
然遵一其神志。
聲色不渝。
由是人法歸焉。
可謂行之及也。
智首律師承斯講授。
宗系盛廣探索彌深。
時屬雲雷接統傳化。
學門遠被制述全希。
豈非博贍百家共師一軌。
雖欲厝筆無詞可通。
屬有砺亮行判爍勝藏興。
或傳道于東川。
或稱言于南服。
其中高第無越魏都。
制疏乃行其緒誠少。
餘則名擅一方蓋無筆記。
而複化行難阻多翳時心。
豈不以制在篇初故陷者惡聞其失。
嗚呼律為法命。
弘則命全。
今不欲不弘正法斯滅。
又可悲之深矣。
觀夫定慧兩藏理在通明。
戒律宗中情。
纏事局事。
則紛披雜集。
前後異條開制适緣。
舉例甯準。
論餘兩藏義在潛通。
達解知微名為會正。
所以天仙小聖逗機明道。
互說精理開明慧務。
俱稱至教。
印定成經。
若據律宗惟遵佛誨。
大小諸聖不妄傳揚。
斯何故耶。
良由教限内衆軌躅常儀。
僧寶可欽非餘訓勖。
自非位極至聖。
誰敢厝心。
是以文雲。
吾尚不以衆僧付于身子。
況餘人乎。
故所制重輕皆遵成教。
縱有疑問還委佛通。
雖著論詳述而不作。
是使遺言四命戒為大師。
三集法輪先弘斯典。
論稱法壽。
豈虛也哉。
昔鹄樹已前持律者衆。
其中高者。
牛王最初。
往業未夷。
徙居天室。
其次接緒号優波離。
五百獻功奉持為上。
緻使四十餘載七衆憲章随犯科要多因面結。
至于持犯通塞征舉治儀。
皆命顯揚委其監護。
雖複二十四依通傳正軌。
揩摸後葉必祖斯文。
暨乃東川創開戒業。
曹魏嘉平方弘具戒。
爾前法衆同号息慈。
師弟乃聞才移俗耳。
行羯磨也憑準法護之宗。
論布薩也翻誦僧祇之戒。
教網初啟随得宗之。
奉可怪也。
酉晉務法稍漸綱猷。
中原喪亂幹戈競接。
雒邑凋殘渭陰荒燼。
竺護青門之衆。
可卷而懷。
康會黃武之徒。
未足收采。
重以孫皓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