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虐元焘不仁。
擁寺列兵虔劉釋種。
平城之側高尚覆屍。
黃河之涘梵僧捐寶。
投骸靡厝法律甯通。
時會彌天恢張儀範。
僧衆常則皆約戒科。
兵饑交貿網制嚴密。
廣如前傳所叙。
故安舉三章且救時要。
攝緣成濟得其務焉。
但教缺未弘必假傳授。
鼻奈耶律初是安通。
文極疏略粗知大旨。
審其正則誠所未聞。
弘在人乎安當斯寄。
其後遠睿願翼。
鹹習門風。
秦晉兩邦昌明法化。
誠其力矣。
自斯厥後南北兩分住持位别。
各程綱目互舉清徒。
故有[山*聶]嶺栖霞弘明淨地秦川靈隐建立戒壇。
應供列雁行之僧。
叙戒聞重受之夏。
即其事也。
若夫人法交映。
則行解相扶。
有昧則絕紐。
當時無得遂埋神于地。
故世中迷學其流四焉。
試略舉之。
想當迷責樂大乘者。
志尚浮虛情專貪附。
故有排委戒網捐縱威儀。
見奉律者輕為小乘。
毀淨戒者重為大道。
便引黃葉是真金之喻。
木馬非緻遠之能。
诃折排拉如捐草土。
皆由行缺于身塵染綱領。
恥己不逮于清達。
慢己有累于嚴制。
遂即回情學大開展心胸。
陵轹聲聞褒揚菩薩。
通情則恐投于坑阱。
取解則曲媚于門侶。
如斯懷挾未曰倫通。
以此求心心可知矣。
何不廣讀大乘開張慧路征延聖意有附塵焉。
是以勝鬘所談女人之起行也。
猶知毗尼即大乘學也。
時所明初心之具修也。
尚識律儀即菩薩藏。
何況谙達理教體化知神。
解不謝于上賢。
行甯虧于下衆。
必行有乖解非解也。
得語而不詳義。
棄智而從諸識。
生死無涯之俦。
固難述矣。
流俗常事三省而加九思。
出世所诠四依之與八正。
降斯以往未足言哉。
是以大小兩教随相攝修。
并在離着。
豈惟封執。
若存此計與外不殊。
半滿經論皆陳此過。
戒之受也但啟虛願之門。
戒之随也須遵實行之務。
知受而不明随。
修願而無其行。
可謂隻輪無轉于地。
折翮有墜于空。
信哉。
世有鄙斯戒者。
皆為煩累形神弊其持犯。
故同輕削指為小道。
小可捐也。
宜即舍之。
矜重情多緘言無報。
誠以攝禦門學非戒不弘。
相善住持非戒不立。
其猶行必涉戶言必有由。
故名利将及。
争位夏而斂容。
師授尊模。
趍壇場而整帶。
豈非貪決情勇攬戒奉以為師。
行絕綱猷委戒填諸溝壑。
專志在于本毒。
去取匠于方寸。
用斯弘濟誠未敢聞。
此則愛大憎小。
為迷一也。
若能關鍵身口附相攝持。
虛蕩慮知體道懷德。
則安遠光憑斯其人矣。
世學諸論詞數區分。
傍大乘而通小徑。
委本筌而尋章句。
時連界系乍别色心。
一行六曆之相攝。
名教頻繁之包富。
聖列為存道行。
凡學止作聲譽。
于是仇讨終身博綜詞義。
輕蔑戒诰陵犯色聲。
邪說富于唇吻。
邪求滿于胸臆。
謂捧缽為鈍丁。
号持瓶為豎子。
半月說戒惟列粗言。
衣缽受持極成煩碎。
遂即颠倒形服雷鼓言聲。
侮弄尊儀斜眄經律。
故使依藥受淨永絕其身。
戒約住持生緘其口。
斯豈不聞于本業也。
知業則不然乎。
但騰焰于舌端。
曾未圓為心約。
此則尊高矜伐賤委本基。
為迷二也。
若能深讨使性妙識治能。
念動惟是我人事對。
但明塵識則未悉何賢當斯目也。
慧休論士樹以風聲。
然其專大深小。
騰實複光其美又有行福末凡。
禀素疏野廣讀多誦。
情見特隆偏略戒科。
謂講生例不如。
常飲淳乳飽我心神。
靜處幽閑何過相及。
斯皆靡聞教行動事疑遲。
不學無知随念交集。
所以每講聽采坐列群僧。
就務鑽研其人無幾。
學猶不解況不學乎。
牛毛麟角頗為近實。
又有成樹塔寺繕造田園。
舉锸牽材未思物命。
燎原溉濕豈避生靈。
惟恐福業不成實。
未懷諸慈恻。
是則不聞大聖之明誡也。
十誦三相正在斯人。
或謂為福行罪功過相補。
是又不聞律緣之初禁也。
緣修佛堂方制地戒。
意在随念附相策心。
不惟事業無益之咎。
故世思微務靜之士。
招引寔希。
躁擾經營之夫。
騰擲者衆。
粗法易染妙理難弘。
為迷三也。
若能依準教行不越常刑。
賢聖所同寔當弘護。
至如澄寺九百神道映于趙都。
遠林不刊戒德流于晉世。
可龜鏡矣。
專門奉律之客。
立志貞梗之夫。
薄誦戒緣粗知文句。
時登元坐引衆闡揚。
慢水覆心更無依學。
是則不聞明律之清誡也。
法身成具方免師資。
今乃易從止足未思弘贍。
魚睨雲漢爵躍僧倫。
惟我律師餘皆師律。
顧諸經論事等石田。
斜[目*(夾/(暴-(日/共)))]高名約同稊稗。
知法世寡誰辯熏莸。
任縱科治是非一亂。
輕重由其量處。
禍福自其心神。
出語成刑曾無再覆。
傳而不習孔門所輕。
習而不經釋宗所誡。
何異讀禮而存倨傲。
誦易而忽陰陽。
勖哉斯言。
令終宜始。
但以時遭像季法就澆漓。
律部邪緣宗仰繁矣。
并由本尋學語義指誦文。
掏紙簽行題鞭記掌。
有則依述阙則絕言。
縱有異征取通無路。
便言律無正斷故是前聖開聽。
遂即冒世輕生漫行章句。
飲杏湯者為清齋。
畜錢寶者為小犯。
坐具無勞截淨。
缽量未必姬周。
斯皆強于鉛刃。
易取思齊。
其迷四也。
若能廣尋群典備閱行藏。
挹酌四印昭融三制。
臨機剖斷。
則文理相循。
隐括舉例。
則物我同曉。
如斯禦衆世有人哉。
尋夫戒律之筌筌于持犯。
定慧之學務在治。
能治則亂惑可銷。
能則神機清遠。
餘外浮遊章句。
等捐月而執指端。
矜誕教相。
同詠藥而迷愈疾。
論者試開四學終墜兩迷。
非言何以緻詞。
列域心甯盡。
故經陳曰。
種種法喻鹹存離着。
律又述雲。
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固複懷斯試叙。
微有箴銘将用體鏡如流。
且複昭彰于後耳。
擁寺列兵虔劉釋種。
平城之側高尚覆屍。
黃河之涘梵僧捐寶。
投骸靡厝法律甯通。
時會彌天恢張儀範。
僧衆常則皆約戒科。
兵饑交貿網制嚴密。
廣如前傳所叙。
故安舉三章且救時要。
攝緣成濟得其務焉。
但教缺未弘必假傳授。
鼻奈耶律初是安通。
文極疏略粗知大旨。
審其正則誠所未聞。
弘在人乎安當斯寄。
其後遠睿願翼。
鹹習門風。
秦晉兩邦昌明法化。
誠其力矣。
自斯厥後南北兩分住持位别。
各程綱目互舉清徒。
故有[山*聶]嶺栖霞弘明淨地秦川靈隐建立戒壇。
應供列雁行之僧。
叙戒聞重受之夏。
即其事也。
若夫人法交映。
則行解相扶。
有昧則絕紐。
當時無得遂埋神于地。
故世中迷學其流四焉。
試略舉之。
想當迷責樂大乘者。
志尚浮虛情專貪附。
故有排委戒網捐縱威儀。
見奉律者輕為小乘。
毀淨戒者重為大道。
便引黃葉是真金之喻。
木馬非緻遠之能。
诃折排拉如捐草土。
皆由行缺于身塵染綱領。
恥己不逮于清達。
慢己有累于嚴制。
遂即回情學大開展心胸。
陵轹聲聞褒揚菩薩。
通情則恐投于坑阱。
取解則曲媚于門侶。
如斯懷挾未曰倫通。
以此求心心可知矣。
何不廣讀大乘開張慧路征延聖意有附塵焉。
是以勝鬘所談女人之起行也。
猶知毗尼即大乘學也。
時所明初心之具修也。
尚識律儀即菩薩藏。
何況谙達理教體化知神。
解不謝于上賢。
行甯虧于下衆。
必行有乖解非解也。
得語而不詳義。
棄智而從諸識。
生死無涯之俦。
固難述矣。
流俗常事三省而加九思。
出世所诠四依之與八正。
降斯以往未足言哉。
是以大小兩教随相攝修。
并在離着。
豈惟封執。
若存此計與外不殊。
半滿經論皆陳此過。
戒之受也但啟虛願之門。
戒之随也須遵實行之務。
知受而不明随。
修願而無其行。
可謂隻輪無轉于地。
折翮有墜于空。
信哉。
世有鄙斯戒者。
皆為煩累形神弊其持犯。
故同輕削指為小道。
小可捐也。
宜即舍之。
矜重情多緘言無報。
誠以攝禦門學非戒不弘。
相善住持非戒不立。
其猶行必涉戶言必有由。
故名利将及。
争位夏而斂容。
師授尊模。
趍壇場而整帶。
豈非貪決情勇攬戒奉以為師。
行絕綱猷委戒填諸溝壑。
專志在于本毒。
去取匠于方寸。
用斯弘濟誠未敢聞。
此則愛大憎小。
為迷一也。
若能關鍵身口附相攝持。
虛蕩慮知體道懷德。
則安遠光憑斯其人矣。
世學諸論詞數區分。
傍大乘而通小徑。
委本筌而尋章句。
時連界系乍别色心。
一行六曆之相攝。
名教頻繁之包富。
聖列為存道行。
凡學止作聲譽。
于是仇讨終身博綜詞義。
輕蔑戒诰陵犯色聲。
邪說富于唇吻。
邪求滿于胸臆。
謂捧缽為鈍丁。
号持瓶為豎子。
半月說戒惟列粗言。
衣缽受持極成煩碎。
遂即颠倒形服雷鼓言聲。
侮弄尊儀斜眄經律。
故使依藥受淨永絕其身。
戒約住持生緘其口。
斯豈不聞于本業也。
知業則不然乎。
但騰焰于舌端。
曾未圓為心約。
此則尊高矜伐賤委本基。
為迷二也。
若能深讨使性妙識治能。
念動惟是我人事對。
但明塵識則未悉何賢當斯目也。
慧休論士樹以風聲。
然其專大深小。
騰實複光其美又有行福末凡。
禀素疏野廣讀多誦。
情見特隆偏略戒科。
謂講生例不如。
常飲淳乳飽我心神。
靜處幽閑何過相及。
斯皆靡聞教行動事疑遲。
不學無知随念交集。
所以每講聽采坐列群僧。
就務鑽研其人無幾。
學猶不解況不學乎。
牛毛麟角頗為近實。
又有成樹塔寺繕造田園。
舉锸牽材未思物命。
燎原溉濕豈避生靈。
惟恐福業不成實。
未懷諸慈恻。
是則不聞大聖之明誡也。
十誦三相正在斯人。
或謂為福行罪功過相補。
是又不聞律緣之初禁也。
緣修佛堂方制地戒。
意在随念附相策心。
不惟事業無益之咎。
故世思微務靜之士。
招引寔希。
躁擾經營之夫。
騰擲者衆。
粗法易染妙理難弘。
為迷三也。
若能依準教行不越常刑。
賢聖所同寔當弘護。
至如澄寺九百神道映于趙都。
遠林不刊戒德流于晉世。
可龜鏡矣。
專門奉律之客。
立志貞梗之夫。
薄誦戒緣粗知文句。
時登元坐引衆闡揚。
慢水覆心更無依學。
是則不聞明律之清誡也。
法身成具方免師資。
今乃易從止足未思弘贍。
魚睨雲漢爵躍僧倫。
惟我律師餘皆師律。
顧諸經論事等石田。
斜[目*(夾/(暴-(日/共)))]高名約同稊稗。
知法世寡誰辯熏莸。
任縱科治是非一亂。
輕重由其量處。
禍福自其心神。
出語成刑曾無再覆。
傳而不習孔門所輕。
習而不經釋宗所誡。
何異讀禮而存倨傲。
誦易而忽陰陽。
勖哉斯言。
令終宜始。
但以時遭像季法就澆漓。
律部邪緣宗仰繁矣。
并由本尋學語義指誦文。
掏紙簽行題鞭記掌。
有則依述阙則絕言。
縱有異征取通無路。
便言律無正斷故是前聖開聽。
遂即冒世輕生漫行章句。
飲杏湯者為清齋。
畜錢寶者為小犯。
坐具無勞截淨。
缽量未必姬周。
斯皆強于鉛刃。
易取思齊。
其迷四也。
若能廣尋群典備閱行藏。
挹酌四印昭融三制。
臨機剖斷。
則文理相循。
隐括舉例。
則物我同曉。
如斯禦衆世有人哉。
尋夫戒律之筌筌于持犯。
定慧之學務在治。
能治則亂惑可銷。
能則神機清遠。
餘外浮遊章句。
等捐月而執指端。
矜誕教相。
同詠藥而迷愈疾。
論者試開四學終墜兩迷。
非言何以緻詞。
列域心甯盡。
故經陳曰。
種種法喻鹹存離着。
律又述雲。
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固複懷斯試叙。
微有箴銘将用體鏡如流。
且複昭彰于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