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關燈
往複詞令詳雅理趣清新。

    皆略無承導。

    終于世累。

    乃撫心曰。

    餘生年不幸。

    會五濁交亂。

    失于物議得在可鄙。

    進退惟谷高蹈可乎。

    遂心口相吊擯影嵩嶽。

    尋括經論用忘寤寐。

    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門等四論。

    最為投心所崇。

    餘則旁缵異宗。

    成其通照。

    言必藻缋珠連。

    書亦草行相貫。

    高為世重罕不華之。

    後自悟曰绮文爽理華寔亂真。

    豈流宕忘返不思懲艾乎。

    自爾誓而斷之。

    惟以釋道東骛并味前聞。

    恐涉邪津悔于晚學。

    又入白鹿山。

    逖觀黃老。

    廣攝受之途。

    莊惠詭駁标寓言之論。

    未之尚也。

    聞有天竺梵僧碩學高行世之不測西達鹹陽。

    藹求道情猛欣所聞見。

    私度關塞載離寒暑。

    既至渭陰。

    未及洗足。

    即申谒敬。

    昔聞今見。

    見累于聞。

    大鼓徒揚。

    資訪無指。

    乃潛形倫伍陶甄舊解。

    蕪沒遜遁知我者希。

    掩抑十年。

    達窮通之數。

    體因緣之理。

    附節終南有終焉之志。

    煙霞風月用祛亡反。

    峰名避世依而味靜。

    惟一繩床廓無庵屋。

    露火調食絕諸所營。

    召彼疠徒誨示至理。

    令其緻供日就啖之。

    雖屬膿潰橫流。

    對泣而無厭惡。

    由是息心之衆。

    往結林中。

    授以義方郁為學市。

    山本無水須便飲澗。

    嘗于昏夕學人侍立。

    忽降虎來前掊地而去。

    及明觀之漸見潤濕。

    乃使洮淈飛泉通注。

    從是遂省下澗。

    須便挹酌。

    今錫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

    藹立身嚴恪達解超倫。

    據林引衆講前四論。

    意之所傳樂相弘利。

    其說法之規。

    尊而乃演。

    必令學侶袒立合掌殷勤鄭重經時方遂。

    乃敕取繩床。

    周繞安設緻敬坐訖。

    藹徐取論文。

    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釋取悟。

    顧問聽者所解雲何。

    令其得意方進後偈。

    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

    每日垂講此法。

    無怠。

    常自陳曰。

    餘厭法慢法。

    生不值佛世。

    縱聞遺教心無信奉。

    恒懷怏怏。

    終須練此身心。

    有時試縱惟欲。

    誠心造惡。

    有時攝念。

    惟願假修相善。

    如此不名安身。

    如此不名清心。

    故約己制他。

    誠非正檢。

    然末世根緣多相似耳。

    必厭煩屈者須住。

    不辭具儀者離此。

    其開蒙敦勵。

    皆此類也。

    有沙門智藏者。

    身相雄勇智達有名。

    負糧二石造山問道。

    因見橫枝格樹。

    戲自稱身。

    遇為藹見。

    初不呵止。

    三日已後方召責雲。

    腹中他食何得辄戲。

    如此自養。

    名為兩足狗也。

    藏銜泣謝過。

    終不再納。

    遂遣出山。

    沙門昙延道安者。

    世号玄門二傑。

    當時頂蓋名德相勝。

    及論教體紛诤由生。

    咨藹取決。

    讓謝良久方為開散。

    兩情通悅不覺緻禮。

    各嗚一足跪而啟曰。

    大師解達天鑒。

    應處世攝導。

    今則獨善其身。

    喪德泉石。

    未見其可。

    藹曰。

    道貴行用不即在言。

    餘觀時進退。

    故且隐居求志耳。

    爾後事故入城。

    還歸林野。

    屬周武之世。

    道士張賓。

    谲詐罔上冒增榮寵。

    潛進李氏欲廢釋宗。

    既縱幸紫宸蠅飛黃屋。

    與前僧衛元嵩唇齒相副。

    帝精悟朗鑒内烈外溫。

    召僧入内七霄禮忏。

    欲親睹僣犯冀申殿黜。

    時既密知各加懇到。

    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為僧贊呗并諸法事。

    經聲七啭莫不清靡。

    事訖設會。

    公陳本意。

    有猛法師者。

    氣調高拔。

    躬抗帝旨。

    言頗激切。

    衆恐禍及其身。

    帝但述懷曾無赧退。

    藹聞之歎曰。

    朱紫雜糅狂哲交侵至矣。

    可使五衆流離四民倒惑哉。

    又曰。

    餐周之粟飲周之水。

    食椹懷音甯無酬德。

    又為佛弟子。

    豈可見此淪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靜。

    甯大造于像末。

    分俎醢于盜跖耳。

    徑詣阙上表理訴。

    引見登殿。

    舉手唱言曰。

    來意有二。

    所謂報三寶慈恩。

    酬檀越厚德。

    援引經論子史傳記。

    談叙正義。

    據證顯然。

    然旦至午。

    言無不詣。

    明不可滅之理。

    交言支任抗對如流。

    梗詞厲色铿然無撓。

    百僚近臣代之戰栗。

    而神氣自若不阻素風。

    帝雖惬其詞理。

    而滅毀之情已決。

    既不納谏又不見遣。

    藹又進曰。

    釋李邪正人法混并。

    即可事求未煩聖慮。

    陛下必情無私隐泾渭須分。

    請索油镬。

    殿庭取兩宗人法俱煮之。

    不害者立可知矣。

    帝怯其言乃遣引出。

    時宜州沙門道積者。

    次又出谏。

    俱不用言。

    乃與同友七人。

    于彌勒像前禮忏七日。

    既不食已一時同逝。

    藹知大法必滅不勝其虐。

    乃攜其門人三十有餘入終南山。

    東西造二十七寺。

    依岩附險。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

    及法滅之後。

    帝遂破前代關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法。

    掃地并盡。

    融刮聖容焚燒經典。

    禹貢八州見成寺廟出四十千。

    并賜王公充為第宅。

    三方釋子減三百萬。

    皆複軍民還歸編戶。

    三寶福财其赀無數簿錄入官。

    登即賞費分散蕩盡。

    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關中。

    其禍既畢。

    至六月十五日罷朝。

    有金城公任氏部。

    于所治府與諸左右彷徉天望。

    忽見五六段物飛騰虛空在于鳥路。

    大者上摩青霄。

    大如十斛囷許。

    漸漸微沒。

    自餘數段小複低下。

    其色黃白。

    卷舒空際類幡無腳爾日天清氣靜纖塵不動。

    但增炎曦而已。

    因往冬官府道經圓土。

    北見重牆上有黃書橫拖棘上。

    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經第十九卷。

    問其所由。

    答雲。

    從天而下飛揚墜此。

    于時三寶初滅刑法嚴峻。

    略示連席之官。

    乃藏諸衣袖。

    還緘箧笥。

    屬隋興運轉牧冀州。

    爰命所部從事趙絢。

    叙之曰。

    有清信大士。

    具官。

    身嬰俗累。

    恕崇法理。

    精感明靈神化斯應。

    遂使群經騰翥。

    等扶搖之上升。

    隻卷飄返。

    若丹烏之下降。

    其去也明惡世之不居。

    其來也知善人之可集。

    應瑞乎如彼。

    聖着乎如此。

    我皇出震乘幹更張琴瑟。

    親臨九服躬總八荒。

    知三寶之可崇。

    體四生之不固。

    遂頒海内修淨伽藍。

    是使像法氤氲同諸舍衛。

    僧尼隐轸還類提河。

    特以此經像明靈着。

    自非積善焉能緻斯。

    敢事旌表傳芳後葉。

    初武帝知藹志烈。

    欣欲見之。

    乃敕三衛二十餘人。

    巡山訪覓氈衣道人。

    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藹居山幽隐追蹤不獲。

    後于太一山錫谷潛遁。

    睹大法淪廢道俗無依。

    身被執纏無力毗贊。

    告弟子曰。

    吾無益于世。

    即事舍身。

    故先相告。

    衆初不許。

    慕從聞法。

    便開覽大小諸乘。

    撰三寶集二十卷。

    假興賓主會遣疑情。

    抑揚飛伏廣羅文義。

    弘贊大乘光揚像代。

    并錄見事指掌可尋。

    冀藏諸岩洞。

    庶後代之再興耳。

    自藹入法行大慈門。

    缯纩皮革一無踐服。

    惟履毳布終于報盡。

    後厭身情迫獨據别岩。

    敕侍者下山。

    明當早至。

    藹加坐盤石留一内衣。

    自條身肉。

    段段布于石上。

    引腸挂于松枝。

    五藏都皆外見。

    自餘筋肉手足頭面。

    剮折都盡。

    并惟骨現。

    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侍人心驚通夜失寐。

    明晨走赴。

    猶見合掌捧心。

    身面西向加坐如初。

    所傷餘骸一無遺血。

    但見白乳滂流凝于石上。

    遂累石封外。

    就而殓焉。

    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春秋四十有五。

    弟子等有聞當世。

    具諸别傳親侍沙門慧宣者。

    内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頹之莫仰。

    悲梁壞之無依。

    爰述芳猷樹碑塔所。

    後有訪道思賢者。

    入山禮敬循諸崖險。

    乃見藹書遺偈在于石壁。

    題雲。

    初欲血書。

    本意不謂變為白色。

    即是魔業不遂。

    所以墨書其文。

    曰諸有緣者。

    在家出家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轉。

    若退轉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緣舍此身命。

    一見身多過。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