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護法。
三欲速見佛辄同古聖。
列偈叙之。
無益之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岩松 天人修羅 山神樹神 有求道者 觀我舍身 願令衆生 見我骸骨 煩惱大船 皆為覆沒 願令衆生 聞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願令衆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罷 四大雕零 泉林迳絕 岩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昆蟲 食肉飲血 善根内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濟 此身不淨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惡 不可瞻觀 薄皮裹血 垢污塗漫 此身臭穢 猶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從花有 觀此臭身 無常所囚 進退無免 會遭蟻蝼 此身難保 有命必輸 狐狼所啖 終成蟲蛆 天人男女 好醜貴賤 死火所燒 暫見如電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為仇 誓斷根源 此身無樂 毒蛇之箧 四大圍繞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熱惱 多諸過咎 此身無我 以不自在 無實橫計 凡夫所宰 久遠迷惑 妄倒所使 喪失善根 畜生同死 棄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積大山 當來兼倍 未曾為利 虛受勤苦 衆生無益 于法無補 忍痛舍施 功用無邊 誓不退轉 出離四淵 舍此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花開 彌陀佛所 速見十方 諸佛賢聖 長辭三途 正道決定 報得五通 自在飛行 寶樹餐法 證大無生 法身自在 不斷三有 殄除魔道 護法為首 十地滿足 神化無方 德備四勝 号稱法王 願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諸趣中 随有利益處 護法救衆生 又複業應盡 有為法皆然 三界皆無常 時來不自在 他殺及自死 終歸如是處 智者所不樂 應當如是思 衆緣既運奏 業盡于今日 釋道安。
俗姓姚。
憑翊胡城人也。
識悟玄理早附法門。
性無常師聞道而至。
兼以恬虛靜泊凝心勝境。
謙肅為用動止施度。
凡厥禅侶莫不推服。
後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擁志經論。
思拔深定慧業斯舉。
旁觀子史粗涉大綱。
而神氣高朗挾操清遠。
進具已後。
崇尚涅槃。
以為遺訣之教。
博通智論。
用資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濱盛揚二部。
更互談誨無替四時。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為任。
京師士子鹹附清塵。
安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動言命筆并會才華。
而風韻疏通。
雅調翔簡。
執禮居尊仁被朝貴。
故榮達儒宰。
知名道士。
日來請論鹹發信心。
故得義流天下草偃從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頻禦雕辇躬禮安焉。
安道為物宗。
坐鎮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則如常敷化。
高談正法詞無涉世。
公卿側目觀者榮慶。
時及中食安命供設。
帝将舉筯曰。
弟子聞。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師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權實律制開遮王賊惡臣并通供給。
貧道據法相拟。
理非徒爾。
帝曰。
審如來言非佛意也。
但恐損道衆耳。
又與賊臣同席。
誠無預焉。
即敕将去。
更論餘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後敕住大中興寺。
别加殊禮。
帝往南郊。
文物大備。
敕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别及安。
令觀天子鹵簿儀具。
安答曰。
陛下為民故出。
貧道為法不出。
帝聞彈指歎善久之。
安鑒悟絕倫德風遠扇。
立形平準守道自遵。
皆此類也。
與同學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學書。
而耳餐取悟一聞不忘藏諸胸臆。
流略儒釋談如泉湧。
攻擊關責鋒锷叢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講涅槃。
俊命章設問。
遂往還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問。
講難精拔。
安雖随言即遣。
而聽者謂無繼難。
俊終援引文理征并相詶。
遂連三日止論一義。
後兩舍其緻方事解文。
故使驚唱前修預聞高揖。
俊後曆尋華土。
縱學名師。
凡所沾耳。
皆義通旨得。
安與同室三十餘年。
言晤飛玄誠逾目擊。
因疾而卒。
安撫屍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虛矣。
至天和四年歲在己醜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衆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于正殿。
帝升禦座。
親量三教優劣廢立。
衆議紛纭。
各随情見較其大抵。
無與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衆論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簡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廣召道俗。
令極言陳理。
又敕司隸大夫甄鸾。
詳佛道二教。
定其先後淺深同異。
鸾乃上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經稱三十六部。
文極詳據事多揚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詳鸾上論以為傷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時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網。
乃作二教論取拟武帝。
詳三教之極。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歸宗顯本篇。
有客問曰。
仆聞。
風流傾墜。
六經所以緝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優柔弘潤于物必濟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詳矣。
近覽釋教文博義豐。
觀其汲引。
則恂恂善誘。
要其旨趣。
則亹亹茲始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一途。
教迹誠異理會則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歎逝川。
固欲後外以緻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
但拘滞之流未馳高觀。
不能齊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氣。
緻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
此所謂匿摩尼于胎[穀-禾+卵]。
掩大明于重夜。
傷莫二之淳風。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彌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窮辯未盡理也。
夫萬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則無生無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雖一體。
而形神兩異。
散雖質别。
而心數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稱為外。
濟神之教。
教稱為内。
是以智論有内外兩經。
仁王辯内外兩論。
大等明内外兩律。
百論言内外二道。
若通論内外。
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雲儒釋。
釋教為内儒教為外。
備彰聖典非為誕謬。
詳覽載藉尋讨源流。
教惟有二甯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樸素。
墳典之诰未弘。
淳風稍離。
丘索之文乃着。
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
鹹為治國之谟。
并是修身之術。
若泒而别之。
則應為九教。
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
談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書。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真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轍。
論其文則部分十二。
語其旨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尋。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盡照。
近超生死遠證泥洹。
播闡五乘。
接群
三欲速見佛辄同古聖。
列偈叙之。
無益之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岩松 天人修羅 山神樹神 有求道者 觀我舍身 願令衆生 見我骸骨 煩惱大船 皆為覆沒 願令衆生 聞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願令衆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罷 四大雕零 泉林迳絕 岩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昆蟲 食肉飲血 善根内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濟 此身不淨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惡 不可瞻觀 薄皮裹血 垢污塗漫 此身臭穢 猶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從花有 觀此臭身 無常所囚 進退無免 會遭蟻蝼 此身難保 有命必輸 狐狼所啖 終成蟲蛆 天人男女 好醜貴賤 死火所燒 暫見如電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為仇 誓斷根源 此身無樂 毒蛇之箧 四大圍繞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熱惱 多諸過咎 此身無我 以不自在 無實橫計 凡夫所宰 久遠迷惑 妄倒所使 喪失善根 畜生同死 棄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積大山 當來兼倍 未曾為利 虛受勤苦 衆生無益 于法無補 忍痛舍施 功用無邊 誓不退轉 出離四淵 舍此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花開 彌陀佛所 速見十方 諸佛賢聖 長辭三途 正道決定 報得五通 自在飛行 寶樹餐法 證大無生 法身自在 不斷三有 殄除魔道 護法為首 十地滿足 神化無方 德備四勝 号稱法王 願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諸趣中 随有利益處 護法救衆生 又複業應盡 有為法皆然 三界皆無常 時來不自在 他殺及自死 終歸如是處 智者所不樂 應當如是思 衆緣既運奏 業盡于今日 釋道安。
俗姓姚。
憑翊胡城人也。
識悟玄理早附法門。
性無常師聞道而至。
兼以恬虛靜泊凝心勝境。
謙肅為用動止施度。
凡厥禅侶莫不推服。
後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擁志經論。
思拔深定慧業斯舉。
旁觀子史粗涉大綱。
而神氣高朗挾操清遠。
進具已後。
崇尚涅槃。
以為遺訣之教。
博通智論。
用資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濱盛揚二部。
更互談誨無替四時。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為任。
京師士子鹹附清塵。
安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動言命筆并會才華。
而風韻疏通。
雅調翔簡。
執禮居尊仁被朝貴。
故榮達儒宰。
知名道士。
日來請論鹹發信心。
故得義流天下草偃從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頻禦雕辇躬禮安焉。
安道為物宗。
坐鎮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則如常敷化。
高談正法詞無涉世。
公卿側目觀者榮慶。
時及中食安命供設。
帝将舉筯曰。
弟子聞。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師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權實律制開遮王賊惡臣并通供給。
貧道據法相拟。
理非徒爾。
帝曰。
審如來言非佛意也。
但恐損道衆耳。
又與賊臣同席。
誠無預焉。
即敕将去。
更論餘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後敕住大中興寺。
别加殊禮。
帝往南郊。
文物大備。
敕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别及安。
令觀天子鹵簿儀具。
安答曰。
陛下為民故出。
貧道為法不出。
帝聞彈指歎善久之。
安鑒悟絕倫德風遠扇。
立形平準守道自遵。
皆此類也。
與同學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學書。
而耳餐取悟一聞不忘藏諸胸臆。
流略儒釋談如泉湧。
攻擊關責鋒锷叢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講涅槃。
俊命章設問。
遂往還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問。
講難精拔。
安雖随言即遣。
而聽者謂無繼難。
俊終援引文理征并相詶。
遂連三日止論一義。
後兩舍其緻方事解文。
故使驚唱前修預聞高揖。
俊後曆尋華土。
縱學名師。
凡所沾耳。
皆義通旨得。
安與同室三十餘年。
言晤飛玄誠逾目擊。
因疾而卒。
安撫屍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虛矣。
至天和四年歲在己醜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衆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于正殿。
帝升禦座。
親量三教優劣廢立。
衆議紛纭。
各随情見較其大抵。
無與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衆論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簡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廣召道俗。
令極言陳理。
又敕司隸大夫甄鸾。
詳佛道二教。
定其先後淺深同異。
鸾乃上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經稱三十六部。
文極詳據事多揚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詳鸾上論以為傷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時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網。
乃作二教論取拟武帝。
詳三教之極。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歸宗顯本篇。
有客問曰。
仆聞。
風流傾墜。
六經所以緝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優柔弘潤于物必濟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詳矣。
近覽釋教文博義豐。
觀其汲引。
則恂恂善誘。
要其旨趣。
則亹亹茲始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一途。
教迹誠異理會則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歎逝川。
固欲後外以緻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
但拘滞之流未馳高觀。
不能齊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氣。
緻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
此所謂匿摩尼于胎[穀-禾+卵]。
掩大明于重夜。
傷莫二之淳風。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彌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窮辯未盡理也。
夫萬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則無生無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雖一體。
而形神兩異。
散雖質别。
而心數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稱為外。
濟神之教。
教稱為内。
是以智論有内外兩經。
仁王辯内外兩論。
大等明内外兩律。
百論言内外二道。
若通論内外。
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雲儒釋。
釋教為内儒教為外。
備彰聖典非為誕謬。
詳覽載藉尋讨源流。
教惟有二甯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樸素。
墳典之诰未弘。
淳風稍離。
丘索之文乃着。
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
鹹為治國之谟。
并是修身之術。
若泒而别之。
則應為九教。
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
談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書。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真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轍。
論其文則部分十二。
語其旨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尋。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盡照。
近超生死遠證泥洹。
播闡五乘。
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