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關燈
機之深淺。

    該明六道。

    辯善惡之升沉。

    夐期出世。

    而理無不周。

    迩毗王化。

    而事無不盡。

    能博能要不質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慮。

    孰能與斯教哉。

    雖複儒道千家農墨百氏取舍驅馳。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釋氏之教理富權實。

    有餘不了稱之曰權。

    無餘了義号之為實。

    通言善誘何名妙賞。

    子謂。

    三教雖殊勸善義一。

    餘謂。

    善有精粗優劣宜異。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粗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語其勝負哉。

    又雲。

    教迹誠異理會則同。

    爰引世訓以符玄教。

    此蓋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謂。

    理者何耶教之所诠。

    教若果異理豈得同。

    理若必同教甯得異。

    筌不期魚蹄不為兔。

    将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笃。

    身患之誡遂興。

    不悟遷流。

    逝川之歎乃作。

    并是域内之至談。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盡于極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窮于生滅。

    宣尼又所未言。

    可謂瞻之似盡。

    而察之未極者也。

    經曰。

    分别色心有無量相。

    非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與大行。

    俱越妄想之鄉。

    菩薩則慧兼九道。

    聲聞則獨善一身。

    其猶露潤之比巨壑。

    微塵之比須彌。

    況凡夫識想何得齊乎。

    故經曰。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

    以齊而齊于齊者未齊焉。

    餘聞。

    善齊天下者。

    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

    何須夷嶽實淵然後方平。

    續凫截鶴于焉始等。

    此蓋狷夫之野議。

    豈達士之貞觀乎。

    故諺曰。

    紫實昧朱狂斯濫哲。

    請廣其類。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資色心。

    以成軀。

    禀陰陽而化體。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陰陽義齊。

    則同之于貴賤。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雖強齊之。

    其義安在。

    帝為張賓構谮。

    意遣釋宗。

    初覽安論通問僚宰。

    文據卓然莫敢排斥。

    當時廢立遂寝。

    誠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滅佛道二宗。

    别置通道觀。

    簡釋李有名者。

    并着衣冠為學士焉。

    事在别傳。

    安削迹潛聲逃于林澤。

    帝下敕搜訪。

    執詣王庭。

    親緻勞接。

    賜牙笏彩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興。

    攜母相近。

    每旦出觐手為煮食。

    然後上講。

    雖足侍人不許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運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養于我。

    非我不名供養。

    卒于母世初無一息。

    斯準大聖擔棺之像。

    布化澆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遺誡九章。

    以訓門人。

    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

    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

    不可自輕不可自易。

    所謂重者。

    荷道佩德萦仁負義。

    奉持淨戒死而有已。

    所謂難者。

    絕世離俗永割親愛。

    回情易性不同于衆。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棄軀命。

    謂之難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動為法則。

    不貪不诤不讒不匿。

    學問高遠志存玄默。

    是為名稱參位三尊。

    出賢入聖滌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報。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歸揖。

    捐妻減養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辭勞役者。

    以其志行清潔通于神明。

    淡泊虛白可奇可貴故。

    自頃荒流道法遂替。

    新學之人未體法則。

    棄正着邪忘其真實。

    以小黠為智。

    以小供為足。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退自推觀良亦可悲。

    計今出家或有年歲。

    經業未通文字不決。

    徒喪一世無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無常之限非旦則夕。

    三塗苦痛無強無弱。

    師徒義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為永誡。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違所生。

    剃發毀容法服加形。

    辭親之日上下涕零。

    割愛崇道意陵太清。

    當遵此志經道修明如何無心故在色聲。

    悠悠竟日經業不成。

    德行日損穢迹遂盈。

    師友慚恥凡俗所輕。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誨勵宜當專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棄俗辭君。

    應自誨勵志果清雲。

    财色不顧與世不群。

    金玉不貴惟道為珍。

    約己守節甘苦樂貧。

    進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趨走風塵。

    坐不暖席馳務東西。

    劇如徭役縣官所牽。

    經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學棄捐。

    如是出家徒喪天年。

    今故誨勵宜各自憐。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辭宗族。

    無親無疏清淨無欲。

    吉則不歡兇則不戚。

    超然從容豁然離俗。

    志在玄妙軌真守撲。

    得度廣濟普蒙福祿。

    如何無心仍着染濁空争長短铢兩鬥斛。

    與世同利何異僮仆。

    經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毀辱。

    今故誨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緻敬不計富貧。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減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報恩。

    倚縱遊逸身意虛煩。

    無戒食施死入太山。

    燒鐵為食融銅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陳。

    今故誨約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穢雜不着惟道是欽。

    志參清潔如玉如冰。

    當修經戒以濟精神。

    衆生蒙祐并度所親。

    如何無心随俗浮沉。

    縱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淺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與世同塵。

    今故誡約幸自開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軀。

    當務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擾動不樂閑居。

    經道損耗世事有餘。

    清白不履反入泥塗。

    過影之命或在須臾。

    地獄之痛難可具書。

    今故戒勵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寬。

    形雖鄙陋使行可觀。

    衣服雖粗坐起令端。

    飲食雖疏出言可餐夏則忍饑冬則忍寒。

    能自守節不飲盜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處私室如臨至尊。

    學雖不多可齊上賢。

    如是出家足報二親。

    宗族知識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學無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誦經。

    下士堪能塔寺經營。

    豈可終日一無所成。

    立身無聞可謂徒生。

    今故誨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違二親。

    道法革性俗服離身。

    辭親之日乍悲乍欣。

    邈爾絕俗超出埃塵。

    當修經道制己履真。

    如何無心更染俗因。

    經道已薄行無毛分。

    言非可貴德非可珍。

    師友緻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損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安有弟子慧影寶貴。

    并列名隋世。

    影傳燈大論繼踵法輪。

    泛迹人間情多野外。

    着傷學存廢厭修等三論。

    傷學除謗法之愆。

    存廢防奸求之意。

    厭修令改過服道。

    并藻逸霞爛。

    煥然可遵。

    後卒開皇末歲。

    貴玩閱群典講律為務。

    見晉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嚴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維摩經為一本五卷。

    隋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為一本六十卷。

    貴乃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

    複請崛多三藏。

    譯銀主陀羅尼及屬累品。

    以之成部。

    沙門彥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釋僧衄。

    未詳氏族。

    住新州願果寺。

    周武季世将喪釋門。

    崇上老氏受其符錄。

    凡有大醮。

    帝必具其巾褐同其拜伏。

    而道經誕妄言無本據。

    國雖奉事未詳仇校。

    遂不遠鄉關躬聞帝阙面陳至理。

    以邪正相參澆情趨競。

    未辨真僞更遞毀譽。

    乃著論十有八條難道本宗。

    又以三科釋其前執賢聖既序凡位皎然。

    其詞略雲。

    衄以世之濫述雲。

    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

    老子為說經戒。

    令尹喜作佛。

    教化胡人。

    又稱是鬼谷先生撰。

    南山四皓注。

    未善尋者。

    莫不信從以為口實。

    異哉此傳。

    君子尚不可誷。

    況貶大聖者乎。

    今具陳此說非真。

    人世差錯假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