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關燈
亦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

    意者勝人達士不出此言。

    将是無識異道誇競佛法。

    假托鬼谷四皓之名。

    附尹喜傳後。

    作此異論用迷昏俗。

    竊聞傳而不習夫子不許。

    妄作者兇老君所誡。

    此之巨患增長三塗。

    宜應糾正救其此失。

    然教有内外用生疑假。

    人有賢聖多述本迹。

    故班固漢書品人九等。

    孔丘之徒為上上類。

    例皆是聖。

    李老之俦為中上類。

    例皆是賢。

    何晏王弼雲。

    老未及聖此則賢。

    聖天分優劣自顯。

    故魏文之博悟也。

    黃初三年下敕雲。

    告豫州刺史。

    老聃賢人。

    未宜先孔子。

    不知魯郡為孔子立廟成未漢桓帝不師聖法。

    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

    良足笑也。

    此祠之興由恒帝。

    武皇帝以老子賢人不毀其屋。

    朕亦以此亭當路。

    行來者辄往瞻視。

    而樓屋傾頹傥能壓人。

    故令修整。

    作過視之殊未整頓。

    恐小人謂此為神。

    妄往禱祝違犯常禁。

    宜宣告吏民鹹使知聞。

    據斯以言。

    程露久矣。

    世多愚人不尋前達。

    故有此弊耳。

    今考據年月群達誠言區别人世。

    并内經外典并對條例。

    覽詳卷首邪正自顯。

    雖複著論周世垂名朝野。

    通人罕遇。

    終以事迷。

    竟不行用。

    及後法毀。

    逃難不測所終。

     釋僧猛。

    俗姓段氏。

    京兆泾陽人。

    姿蔭都雅神情俊拔。

    竟孺出家素知希奉。

    聰慧利根幽思通遠。

    數十年間躬事講說。

    凡有解悟靡不通練。

    昔魏文西位。

    敕猛在右寝殿闡揚般若。

    貴宰鹹仰味其道訓。

    周明嗣曆。

    诏下屈住天宮永弘十地。

    又敕于紫極文昌二殿。

    更互說法。

    當時旨延問對酬答無窮。

    黃巾之徒紛然構聚。

    猛乃徐搖談柄。

    引敵深渦。

    方就邪宗一一窮破。

    故使三生四見之語并屈當時。

    元始真文之經紛碎。

    曩日天師徒侶瓦解乖張。

    道俗肅然更新耳目。

    初帝。

    始齊三教。

    猛分為九十五門。

    後退一乘。

    更進三十有生之善。

    詞甚崇粹學觀所歸。

    既不預帝覽。

    遂淪俗侶。

    猛退屏人事幽栖待旦。

    随文作相佛日将明。

    以猛年德俱重。

    玄儒湊集。

    追訪至京。

    令崇法宇。

    于大象二年。

    敕住大興善寺。

    講揚十地。

    寺即前陟岵寺也。

    聲望尤着殊悅天心。

    尋振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

    委以佛法令其弘護。

    未足以長威權。

    固亦光輝釋種。

    移都南頓寺。

    亦同遷于遵善裡。

    今之興善是也。

    名雖居隸。

    而恒住雲花勖徒課業。

    以開皇八年四月四日。

    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将大漸。

    深照苦空。

    話言盈耳。

    翕然欲絕。

    語衆曰。

    吾其去也。

    遂即神遷。

    時貴其置心不亂。

    葬于城東馬頭穴刻石立銘于雲花寺。

    今猶存矣。

     釋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異光。

    少小出家。

    入京聽學數年。

    遂擅名京洛。

    學衆推崇請令覆講。

    若瀉瓶無遺。

    會周武帝廢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諸僧道士。

    試取優長者留。

    庸淺者廢。

    于是诏華野高僧方嶽道士。

    千裡外有妖術者。

    大集京師。

    于太極殿陳設高座。

    帝自躬臨。

    敕道士先登。

    時有道士張賓。

    最為首長。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虛淳一無雜。

    祈恩請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壽與天地同畢。

    風教先被中夏。

    無始無終。

    含生賴之以得長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豈如佛法虛幻言過其實。

    不容本土客寓中華。

    百姓無知信其詭說。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頭來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師。

    發憤而起。

    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師為佛法大海。

    然應對之間複須機辯。

    衆共謀議。

    若非蜀炫無以對揚。

    共推如意以将付炫。

    炫既為衆所推。

    又忿張賓浪語。

    安庠而起徐升論座。

    坐定執如意謂張賓曰。

    先生向者所陳大道清虛淳一無雜。

    又雲風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風教之起。

    起自何時。

    所說之教于何處說。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

    可辯道是何時生。

    佛是何時出。

    賓曰。

    聖人出世有何定時。

    說教興行有何定處。

    道教舊來本有。

    佛法近自西來。

    炫曰。

    若言無時亦應無出。

    若無定處亦應無說。

    舊來本有非複清虛。

    上請天曹。

    豈得無雜。

    壽與天地同畢。

    豈得無始無終。

    賓曰。

    道人浪語。

    為前王無識。

    留汝等輩得至于今。

    今日聖帝盡須殺卻。

    帝惡其理屈令舍人謂之曰。

    賓師且下。

    賓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種不淨。

    納耶輸陀羅。

    生羅睺羅。

    此主不淨一也。

    經律中許僧受食三種淨肉。

    此教不淨二也。

    僧多造罪過好行淫泆。

    佛在世時徒衆不和遞相攻伐。

    此衆不淨三也。

    主法衆俱不淨。

    朕意将除之以息虛幻。

    道法中無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國化。

    顧謂炫法師曰。

    能解此三難。

    真是好人。

    炫應聲謂曰。

    陛下所陳并引經論。

    誠非謬言。

    但見道法之中。

    三種不淨又甚于此。

    按天尊處紫微宮。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淨。

    甚于耶輸陀羅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請福之時。

    必須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淨。

    又甚于三種淨肉。

    道士罪過代代皆有。

    千古亂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衆僧。

    僧衆自造罪過。

    乃言佛法可除。

    猶如至尊享國嚴設科條。

    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

    豈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寶之位耶。

    大寶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豈得以衆僧犯罪而廢。

    炫雅調抑揚言音朗潤。

    雖處大節曾無懼顔。

    帝愕然良久。

    謂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經。

    炫曰。

    出道三皇經。

    帝曰。

    三皇經何曾有此語。

    炫曰。

    陛下自不見。

    非是經上無文。

    今欲廢佛存道。

    猶如以庶代嫡。

    帝動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衆皆驚曰。

    語觸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歸。

    有何可懼。

    乍可早亡遊神淨土。

    豈與無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衆皆壯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廢。

    仍相器重。

    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師志操逾厲。

    與同學三人走赴齊都。

    時周齊之界。

    皆被槍布棘。

    彼有富姥姓張。

    鋪氈三十裡。

    令炫得過至齊。

    盛為三藏名振東國。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與法師厚善。

    恐帝肆怒橫加異責。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見。

    越王先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脫衣見帝。

    帝變色曰。

    恐其懷慚。

    遠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無害意。

    責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彌厚與還京師。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兩都歸趣一人而已。

    歲景将秋。

    懷土興念。

    又以蜀川迥遠奧義未宣。

    援首西歸。

    心存敷暢。

    蜀王秀。

    未之知也。

    時長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謂之曰。

    炫法師安和耶。

    宣明驚惶莫知所對。

    文帝曰。

    一國名僧。

    卿遂不識。

    何成檢校。

    宣明稽首陳謝死罪。

    及還先往寺參禮。

    寺舊在東逼于苑囿。

    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愛寺。

    宣明移就今處。

    供養無阙。

    至大邺改為福勝寺。

    法師宣揚。

    覺倦入隐三學山。

    觸目多感。

    遂遊山詩曰。

    秀嶺接重煙嵚岑上半天。

    絕岩低更舉。

    危峰斷複連。

    側石傾斜澗。

    回流寫曲泉。

    野紅知草凍。

    春來鳥自傳。

    樹錦無機織。

    猿鳴讵假弦。

    葉密風難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閑沼。

    策杖戲荒田。

    遊心清漢表。

    置想白雲邊。

    榮名非我顧。

    息意且蕭然。

    年一百二歲。

    不病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