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護法為心。
與藏齊襟秉維城塹。
及同返國大敞行途講開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東蕃有來西學。
經術雖聞無行戒檢。
緣構既重。
今則三學備焉。
是知通法護法代有斯人。
中濁邊清于斯驗矣。
論曰。
觀夫至人之降時也。
或三輪禦世。
或六通導物。
人依法依。
本護法。
而陳教适權适道。
寔兼濟而成津。
是以三藏設位。
拯溺喪于未然。
護法一科。
樹已崩之正綱。
然弘誘之相。
條緒稍多。
時顯知微。
乍揚神武。
騁奇辯于邪衆。
暢決蒙心。
顯大義于當時。
昌明玄理假威權而助道。
有德獨擅其聲。
藉傳授而潛通。
遍告常行其務。
遂有撾揵捶于靈嶽。
聲告但為任持。
重結法于剡洲。
教旨惟尊弘理。
入大乘論。
則九億無學住法萬年。
經律所诠。
賓頭羅睺未取泥曰。
斯皆助揚道化。
通悟未聞。
靜倒惑于即生。
紹正法于來世。
故使湮殘屢染尋複還興。
豈惟凡謀。
蓋其力矣。
況乎迦葉尊者。
凝神雞足之峰。
堅慧菩薩。
端拱修羅之窟。
斯并引生趣善。
為物持身。
緻及慈氏降靈遞相弘育。
或摧裂愛網。
或傾覆慢幢。
或通決深疑。
或開揚道務。
為業應接。
若雲雨之相投。
為功惟重。
等大地之弘博。
所以身子策名。
顯法輪之大将。
鞠多徽号。
标無相之後佛。
五百門學通号任持。
行德相高皆稱第一。
至于乘時禦化通法開宗。
弘救之極勿高身子。
良由辟樹園之福地蕩邪寇之高鋒。
偃目連之神力。
覆富那之辯慧。
此即護法之緣。
蓋惟斯矣。
自道風東扇。
爰始滕蘭。
前傳重于開宗。
故入譯經之目。
然則傳譯在乎歸信未信不可弘文。
護持存乎正邪。
邪正方開信本。
經陳如是。
豈虛也哉。
道元德母。
信其實矣。
所以發蒙啟化。
應接時心。
重空顯其德明。
大衆駭其耳目。
緻使拜首受道飲沐法流。
不虛設也。
費才感終于壇側。
褚信剃頂于場中。
顯宗悟理知歸。
侍中捐俗入道。
一期盛事萬代舟航。
佛日于是流晖。
法雲由斯不絕。
茲德可紀茲言可詳。
而閩越。
隐其高例。
附譯稱述。
竊比則事業懸殊。
遠化則乘權難拟。
計功編次宜先譯傳。
稍非經務故後三學。
及姚秦迷外。
道融折其是非。
元魏重邪。
昙始制其強禦。
前傳顯然。
其宗可錄。
施乎齊周兩治。
厥政殊風。
齊高獨盛釋門。
周武偏弘李衆。
然其邪逼匿正。
邪僞而正通。
妄作亂真。
無兩情。
釋侶阗邦寺塔充國。
二百萬衆。
綱猷上統之言。
四十千寺。
鹹列釋門之刹。
約指剡洲。
化境通括像正任持。
挮航之大未可相拟。
豈法之力。
惟人謂乎。
弘斯在人。
則顯公據其首也。
掩抑華飾揚耀塵埃。
衆皆輕而不思。
可謂激通其道。
及法上引衣之赴難也。
則醒醉相兼。
醒則領上之累詞。
醉則示虛于邪敵。
雖複金櫃玉韬之秘術。
未可與言。
孫武吳起之奇謀。
曾何足道。
所以登席之始。
搖動物心。
異衆等山丘。
鼓論同雲物。
緻使才撝刃辯載戢妖氛。
定方術于面前。
樹微言于即世。
故有談仙者投骸于台檻。
宗虛者深剃于王庭。
明诏遂頒國無兩信。
雖稠公标于定道。
賢上統于義門。
一時之慶。
固不同年而語矣。
周氏秦壤世号武鄉。
豺狼之諺想不虛托。
懷文斯寡習勇彌隆。
酌緯候之谶詞。
納谲诳之佞術。
衛嵩本我之胤。
張賓乃彼之餘。
異向同心唇齒相副。
競列封表曲引遊言。
冒誷帝心覆絕仁祀。
時未思其禍始也禍作萌漸。
百辟之所不知。
及望夷之福終也。
潰發滂流。
天無方改前政。
呼嗟何及。
僧傑道安名殊衛氏。
風格峻逸比景彌天。
二論既陳異見将弭。
而狙詐蠅巧終墜前修。
靜藹上賢當斯頹運。
奮發拒谏守素窮岩。
慨正道之遂荒。
誠護法之無力也。
乃解形松石殉命西方。
于時同軌遺形。
亦有十數。
自非懷大濟于末俗睹法滅而增哀。
何能舍所重于幽林。
為依救而終世。
誠可美矣。
誠可悲夫。
詳觀列代數賢。
則紹隆之迹可見。
藻鏡則日月同仰。
清範則高山是欽。
具彰本紀。
其續昌矣。
有隋禦寓深信釋門。
兼陳李館。
為收恒俗。
二世缵曆。
同政前朝。
悼像化之徽猷。
襲宋桓之緻敬。
于時缁素相望慘然。
明贍法師屈起臨對。
夙未強術。
衆或漏言。
及觌其厲色格詞抗楊嚴诏。
皆謂禍碎其身首也。
助栗不安其足。
而贍逞怡顔色欣勇綽然。
帝後乃述釋門之有人焉。
衆乃悟其脫穎也知人其難。
人實難知。
知其難者。
千載其一乎。
信不虛矣。
皇唐啟運代有斯人。
普應佩席于天門。
慧滿載衣于朝伍。
智實剛烈。
抵诃于時重。
法琳慷慨。
極言于明诏。
異世同風不屑古也。
莫不言行同時死生齊日。
故得名流萬代。
紹先聖之宏猷乎。
惟夫經論道業務在清心。
弘護法網寔敦遐志。
志遠則不思患辱。
心清則罔懼嚴誅。
達三相之若馳。
識九有之非宅。
未曾為法。
徒喪餘齡。
豈惟往生。
乃窮來陰。
于是挾福智而面諸佛。
睹形骸若委遺塵。
騰神略而直前。
鼓通博之橫辯。
但令法住。
投鼎镬其如歸。
既屬慧明。
處濁世其如夢。
故能不負遺寄。
斯傳之有蹤乎已矣。
夫誰有見斯。
而不勉厲志于重霄哉。
與藏齊襟秉維城塹。
及同返國大敞行途講開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東蕃有來西學。
經術雖聞無行戒檢。
緣構既重。
今則三學備焉。
是知通法護法代有斯人。
中濁邊清于斯驗矣。
論曰。
觀夫至人之降時也。
或三輪禦世。
或六通導物。
人依法依。
本護法。
而陳教适權适道。
寔兼濟而成津。
是以三藏設位。
拯溺喪于未然。
護法一科。
樹已崩之正綱。
然弘誘之相。
條緒稍多。
時顯知微。
乍揚神武。
騁奇辯于邪衆。
暢決蒙心。
顯大義于當時。
昌明玄理假威權而助道。
有德獨擅其聲。
藉傳授而潛通。
遍告常行其務。
遂有撾揵捶于靈嶽。
聲告但為任持。
重結法于剡洲。
教旨惟尊弘理。
入大乘論。
則九億無學住法萬年。
經律所诠。
賓頭羅睺未取泥曰。
斯皆助揚道化。
通悟未聞。
靜倒惑于即生。
紹正法于來世。
故使湮殘屢染尋複還興。
豈惟凡謀。
蓋其力矣。
況乎迦葉尊者。
凝神雞足之峰。
堅慧菩薩。
端拱修羅之窟。
斯并引生趣善。
為物持身。
緻及慈氏降靈遞相弘育。
或摧裂愛網。
或傾覆慢幢。
或通決深疑。
或開揚道務。
為業應接。
若雲雨之相投。
為功惟重。
等大地之弘博。
所以身子策名。
顯法輪之大将。
鞠多徽号。
标無相之後佛。
五百門學通号任持。
行德相高皆稱第一。
至于乘時禦化通法開宗。
弘救之極勿高身子。
良由辟樹園之福地蕩邪寇之高鋒。
偃目連之神力。
覆富那之辯慧。
此即護法之緣。
蓋惟斯矣。
自道風東扇。
爰始滕蘭。
前傳重于開宗。
故入譯經之目。
然則傳譯在乎歸信未信不可弘文。
護持存乎正邪。
邪正方開信本。
經陳如是。
豈虛也哉。
道元德母。
信其實矣。
所以發蒙啟化。
應接時心。
重空顯其德明。
大衆駭其耳目。
緻使拜首受道飲沐法流。
不虛設也。
費才感終于壇側。
褚信剃頂于場中。
顯宗悟理知歸。
侍中捐俗入道。
一期盛事萬代舟航。
佛日于是流晖。
法雲由斯不絕。
茲德可紀茲言可詳。
而閩越。
隐其高例。
附譯稱述。
竊比則事業懸殊。
遠化則乘權難拟。
計功編次宜先譯傳。
稍非經務故後三學。
及姚秦迷外。
道融折其是非。
元魏重邪。
昙始制其強禦。
前傳顯然。
其宗可錄。
施乎齊周兩治。
厥政殊風。
齊高獨盛釋門。
周武偏弘李衆。
然其邪逼匿正。
邪僞而正通。
妄作亂真。
無兩情。
釋侶阗邦寺塔充國。
二百萬衆。
綱猷上統之言。
四十千寺。
鹹列釋門之刹。
約指剡洲。
化境通括像正任持。
挮航之大未可相拟。
豈法之力。
惟人謂乎。
弘斯在人。
則顯公據其首也。
掩抑華飾揚耀塵埃。
衆皆輕而不思。
可謂激通其道。
及法上引衣之赴難也。
則醒醉相兼。
醒則領上之累詞。
醉則示虛于邪敵。
雖複金櫃玉韬之秘術。
未可與言。
孫武吳起之奇謀。
曾何足道。
所以登席之始。
搖動物心。
異衆等山丘。
鼓論同雲物。
緻使才撝刃辯載戢妖氛。
定方術于面前。
樹微言于即世。
故有談仙者投骸于台檻。
宗虛者深剃于王庭。
明诏遂頒國無兩信。
雖稠公标于定道。
賢上統于義門。
一時之慶。
固不同年而語矣。
周氏秦壤世号武鄉。
豺狼之諺想不虛托。
懷文斯寡習勇彌隆。
酌緯候之谶詞。
納谲诳之佞術。
衛嵩本我之胤。
張賓乃彼之餘。
異向同心唇齒相副。
競列封表曲引遊言。
冒誷帝心覆絕仁祀。
時未思其禍始也禍作萌漸。
百辟之所不知。
及望夷之福終也。
潰發滂流。
天無方改前政。
呼嗟何及。
僧傑道安名殊衛氏。
風格峻逸比景彌天。
二論既陳異見将弭。
而狙詐蠅巧終墜前修。
靜藹上賢當斯頹運。
奮發拒谏守素窮岩。
慨正道之遂荒。
誠護法之無力也。
乃解形松石殉命西方。
于時同軌遺形。
亦有十數。
自非懷大濟于末俗睹法滅而增哀。
何能舍所重于幽林。
為依救而終世。
誠可美矣。
誠可悲夫。
詳觀列代數賢。
則紹隆之迹可見。
藻鏡則日月同仰。
清範則高山是欽。
具彰本紀。
其續昌矣。
有隋禦寓深信釋門。
兼陳李館。
為收恒俗。
二世缵曆。
同政前朝。
悼像化之徽猷。
襲宋桓之緻敬。
于時缁素相望慘然。
明贍法師屈起臨對。
夙未強術。
衆或漏言。
及觌其厲色格詞抗楊嚴诏。
皆謂禍碎其身首也。
助栗不安其足。
而贍逞怡顔色欣勇綽然。
帝後乃述釋門之有人焉。
衆乃悟其脫穎也知人其難。
人實難知。
知其難者。
千載其一乎。
信不虛矣。
皇唐啟運代有斯人。
普應佩席于天門。
慧滿載衣于朝伍。
智實剛烈。
抵诃于時重。
法琳慷慨。
極言于明诏。
異世同風不屑古也。
莫不言行同時死生齊日。
故得名流萬代。
紹先聖之宏猷乎。
惟夫經論道業務在清心。
弘護法網寔敦遐志。
志遠則不思患辱。
心清則罔懼嚴誅。
達三相之若馳。
識九有之非宅。
未曾為法。
徒喪餘齡。
豈惟往生。
乃窮來陰。
于是挾福智而面諸佛。
睹形骸若委遺塵。
騰神略而直前。
鼓通博之橫辯。
但令法住。
投鼎镬其如歸。
既屬慧明。
處濁世其如夢。
故能不負遺寄。
斯傳之有蹤乎已矣。
夫誰有見斯。
而不勉厲志于重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