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下

關燈
見時事繁雜。

    守房不出。

    向淹三載。

    讀一切經兩遍。

    每讀經時恒見有神來聽。

    初中後夜常聞彈指謦欬之聲。

    至顯慶四年。

    省符召入慈恩。

    不就。

    至其年五月欲終之前。

    所有功德不周之處。

    曉夜經構使畢。

    人問何故如此匆速。

    答曰。

    無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樹木枝葉萎枯自然分析。

    禽鳥悲鳴遍于寺内。

    僧各驚問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

    忽見昔聽經神來。

    禮拜而語雲。

    莫禮傍人無有見者。

    于是剃發披衣在繩床内。

    手執香爐跏趺而坐。

    告諸弟子。

    汝可取大品經讀誦。

    至往生品訖。

    遂合掌坐而卒。

    停經數日顔色如舊。

    恒有異香聞于寺内。

    合州道俗悲恸難勝。

    州縣官人并送至野。

    春秋七十四矣。

     釋慈藏。

    姓金氏。

    新羅國人。

    其先三韓之後也。

    中古之時。

    辰韓馬韓卞韓。

    率其部屬。

    各有魁長。

    案梁貢職圖。

    其新羅國。

    魏曰斯盧。

    宋曰新羅。

    本東夷辰韓之國矣。

    藏父名武林。

    官至蘇判異(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

    籌議攸歸。

    而絕無後嗣。

    幽憂每積。

    素仰佛理乃求加護。

    廣請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觀音。

    希生一息。

    後若成長。

    願發道心度諸生類。

    冥祥顯應。

    夢星墜入懷。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誕。

    載良晨。

    道俗銜慶希有瑞也。

    年過小學。

    神睿澄蘭獨拔恒心。

    而于世數史籍略皆周覽。

    情意漠漠無心染趣。

    會二親俱喪。

    轉厭世華。

    深體無常終歸空寂。

    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園。

    随須便給行悲敬業。

    子爾隻身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用卒餘報。

    遂登陗隒獨靜行禅。

    不避虎兕常思難施。

    時或弊睡心行将征。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露身直坐。

    動便刺肉。

    懸發在梁。

    用祛昏漠。

    修白骨觀轉向明利。

    而冥行顯被物望所歸。

    位當宰相頻征不就。

    王大怒。

    敕往山所将加手刃。

    藏曰。

    吾甯持戒一日而死。

    不願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見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聞。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任修道業。

    即又深隐。

    外絕來往。

    糧粒固窮。

    以死為命。

    便感異鳥各銜諸果就手送與。

    鳥于藏手就而共食。

    時至必爾。

    初無乖候。

    斯行感玄征。

    罕有聯者。

    而常懷戚戚慈哀含識。

    作何方便令免生死。

    遂于眠寐見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欲為何利。

    藏曰。

    惟為利益衆生。

    乃授藏五戒訖曰。

    可将此五戒利益衆生。

    又告藏曰。

    吾從忉利天來。

    故授汝戒。

    因騰空滅。

    于是出山。

    一月之間國中士女鹹受五戒。

    又深惟曰。

    生在邊壤佛法未弘。

    自非目驗無由承奉。

    乃啟本王西觀大化。

    以貞觀十二年。

    将領門人僧實等十有餘人。

    東辭至京。

    蒙敕慰撫。

    勝光别院厚禮殊供。

    人物繁擁财事既積。

    便來外盜。

    賊者将取心戰自驚。

    返來露過。

    便授其戒。

    有患生盲。

    詣藏陳忏後還得眼。

    由斯祥應。

    從受戒者日有千計。

    性樂栖靜。

    啟敕入山。

    于終南雲際寺東懸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歸戒又集。

    時染少疹。

    見受戒神為摩所苦。

    尋即除愈。

    往還三夏常在此山。

    将事東蕃。

    辭下雲際。

    見大鬼神其衆無數。

    帶甲持仗雲。

    将此金輿迎取慈藏。

    複見大神與之共鬥拒不許迎。

    藏聞臭氣塞谷蓬勃。

    即就繩床。

    通告訣别。

    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蘇。

    藏即舍諸衣财。

    行僧德施。

    又聞香氣遍滿身心。

    神語藏曰。

    今者不死。

    八十餘矣。

    既而入京。

    蒙敕慰問。

    賜絹二百匹。

    用充衣服貞觀十七年。

    本國請還。

    啟敕蒙許。

    引藏入宮。

    賜納一領雜彩五百段。

    東宮賜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為國設大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養。

    藏以本朝經像雕落未全。

    遂得藏經一部并諸妙像幡花蓋具堪為福利者。

    赍還本國。

    既達鄉壞。

    傾國來迎。

    一代佛法于斯興顯。

    王以藏景仰大國。

    弘持正教。

    非夫綱理。

    無以肅清乃敕藏為大國統。

    住王芬寺。

    寺即王之所造。

    又别築精院。

    别度十人恒充給侍。

    又請入宮。

    一夏講攝大乘論。

    晚又于皇龍寺講菩薩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

    雲霧奄藹覆所講堂。

    四部興嗟聲望彌遠。

    及散席日。

    從受戒者其量雲從。

    因之革厲十室而九。

    藏屬斯嘉運。

    勇銳由來。

    所有衣資并充檀舍。

    惟事頭陀。

    蘭若綜業。

    正以青丘佛法東漸百齡。

    至于住持修奉蓋阙。

    乃與諸宰伯祥評紀正。

    時王臣上下。

    佥議攸歸。

    一切佛法須有規猷。

    并委僧統藏令僧尼五部各增舊習。

    更置綱管。

    監察維持。

    半月說戒依律忏除。

    春冬總試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曆諸寺誡勵說法。

    嚴飾佛像營理衆業。

    鎮以為常。

    據斯以言。

    護法菩薩即斯人矣。

    又别造寺塔十有餘所。

    每一興建合國俱崇。

    藏乃發願曰。

    若所造有靈。

    希現異相。

    便感舍利在諸巾缽。

    大衆悲慶積施如山。

    便為受戒。

    行善遂廣。

    又以習俗服章中華有革。

    藏惟歸崇正朔義豈貳心。

    以事商量舉國鹹遂。

    通改邊服一準唐儀。

    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

    任官遊踐并同華夏。

    據事以量通古難例。

    撰諸經戒疏十餘卷。

    出觀行法一卷。

    盛流彼國。

    有沙門圓勝者。

    本族辰韓清慎僧也。

    以貞觀初年。

    來儀京辇遍陶法肆。

    聞持鏡曉志存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