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一上

關燈
此入定。

    氣盡乃知永逝。

    寺内三橋。

    一當寬房堂。

    夜梁折聲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鹹來恸哭。

    寺中蓮池。

    池水忽幹。

    紅蓮變白。

    寺中大豫樟樹三四人圍。

    忽自流血。

    血流入澗。

    澗水皆赤。

    月餘方息。

    又十七級塼浮圖高數十丈。

    裂開數寸。

    又有雙鵝不知何來。

    向靈鳴叫伏地不去。

    葬時随送出郭失之。

    往無為山。

    去寺二十裡。

    黑雲團空随行注雨。

    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後縣内道俗。

    七歲已上着服泣臨。

    如是三年。

    爾後至今凡設會家。

    皆設兩座。

    一拟聖僧。

    一拟寬也。

    今猶獲供送本寺。

    靈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無蟲血污穢朽腐之相。

    斯則豈非不退菩薩身無萬戶蟲耶不然何以若此。

     釋僧倫。

    姓呂氏。

    衛州汲人。

    祖宗諸州刺史。

    父詢隋初穆陵太守。

    未孕之初二親對坐。

    忽有梵僧秀眉皓首。

    二侍持幡在其左右。

    曰願為母子。

    未審如何。

    即禮拜之揮忽失所。

    因爾有娠。

    四月八日四更後生。

    還見二幡翊其左右。

    兼有異香。

    産訖不見。

    五歲已後迄于終亡。

    恒自目見白光滿屋。

    齊武平九年。

    與父至雲門寺僧賢統師玟禅師所受法出家。

    時年九歲。

    二師問其相狀。

    答以白光流臉二幡夾之。

    歎曰。

    子真可度。

    因而剃落。

    周武平齊。

    時年十六。

    與賢統等流離西東。

    學四念處誦法華經。

    至開皇初方興佛法。

    雲門受具。

    時年二十三。

    又于武陽理律師所聽始半夏。

    見五色光如車輪照倫心上。

    衆并同見。

    即于光中禮五十三佛。

    猶未滅更禮三十五佛。

    光乃收隐。

    又與方願二師。

    入黑山太行諸山。

    行蘭若二十餘年。

    大業末。

    賊徒起。

    領門人至衛州隆善寺。

    仍為僞夏窦建德齊善行等請知僧事。

    武德五年。

    大統天下。

    入太行抱犢山。

    教徒學念處法。

    由是四方負笈。

    山路成蹊。

    貞觀四年。

    衛州刺史裴萬頃。

    與諸官人請令下山。

    日日受戒大有弘利。

    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

    忽告門人。

    吾夜中于諸法得解脫。

    謂成無學。

    不謂天帝等迎。

    言已而絕。

    将殡于山。

    而哀恸不止。

    天極清朗。

    無雲而降細雨。

    衆鹹異焉。

    時年八十五矣。

     釋靜之。

    姓趙。

    雍州高陵人。

    父母念善絕無息胤。

    祈求遍至而無所果。

    遂念觀音旬内有娠。

    能令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絕。

    誕育之後。

    年七八歲樂阿彌陀觀。

    依文修學随位并成。

    行見美境骨觀明淨。

    性樂出家。

    既有一子誓而不許。

    随父任蜀不久崩亡。

    意欲為父焚身報德。

    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雲。

    舍身不如持經。

    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極。

    一入法門翹誠逾厲。

    随聽經律而意在定門。

    後從江禅師習觀。

    而威容端雅。

    見者發心。

    貞觀初。

    隐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

    一十餘載。

    常坐茅宇不居僧房。

    四方集者二百餘人。

    六時三業不負光景。

    又别深隐入靈岩山。

    大蟲為偶無所驚擾。

    利州道禅師。

    素交既久。

    請入劍閣北窮腹山。

    徒侶十餘。

    赍米四石。

    恰至夏竟一石未盡。

    小時鼻患肉塞。

    百方無驗。

    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

    恰至五千肉鈴便落。

    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

    以觀行力便見善境。

    自然除滅。

    後遇疾苦依前得差。

    乃撰諸家觀門以為一卷。

    要約精最後學重之。

    顯慶三年。

    召入西明。

    别立禅府。

    利州本寺。

    桂樹忽凋胡桃自拔。

    佛殿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

    斯亦德動幽靈為若此也。

    以顯慶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

    右脅而終于西明。

    春秋五十七矣。

     釋智岩。

    丹陽曲阿人。

    姓華氏。

    在童丱日謂人曰。

    世間但競耳目之前。

    甯知死生之際。

    鄉裡異之。

    知有遠度也。

    及弱冠。

    雄威武略智勇過人。

    大業季年豺狼競逐。

    大将軍黃國公張鎮州。

    揖其聲節屈掌軍戎。

    奏策為虎贲中郎将。

    雖身任軍帥。

    而慈弘在慮。

    每于弓首挂漉囊。

    所往之處漉水養蟲以為常事。

    及僞鄭之在東都。

    黃公龔行征伐相陣。

    鬥将應募者多。

    黃公曰。

    非華郎将無以禦之。

    僞鄭大将人馬具全。

    按辔揚鞭以槍剟地。

    厲聲曰。

    若能拔得方共決焉。

    岩時跨馬徐來。

    以腋挾槍而去。

    次岩以槍剟地。

    彼搖再三不動。

    乃下馬交刃。

    遂生擒之。

    岩反刀截其頸曰。

    吾誓不斷命。

    且施君頸。

    乃放之。

    武德四年。

    從鎮州南定淮海。

    時年四十。

    審榮官之若雲。

    遂棄入舒州[山*完]公山。

    從寶月禅師披缁入道黃公眷戀追征。

    答曰。

    以身訊道誓至薩雲。

    願特舍恕無相撓擾。

    既山薮幽隐蘭若而居。

    豺虎交橫訓狎無恐。

    忽見異僧身長丈餘。

    姿容都雅言音清朗。

    謂曰。

    卿已八十。

    一生出家宜加精進。

    言訖不見。

    蒙此幽屬精勵晨昏。

    一切世間如幻如夢。

    一時坐定正在谷中。

    山水暴長形将欲沒。

    熙怡端坐嶷然便退。

    獵者問曰。

    身命可重何不避耶。

    答曰。

    吾本無生安能避死。

    獵者悟之。

    所獲并放。

    故山中飛走依托附焉。

    昔同軍戎有睦州刺史嚴撰衢州刺史張綽麗州刺史闾丘胤威州刺史李詢。

    聞岩出家在山修道。

    乃尋之。

    既矚山崖竦峻鳥獸鳴叫。

    謂岩曰。

    郎将癫邪。

    何為住此。

    答曰。

    我癫欲醒君癫正發。

    何由可救。

    汝若不癫。

    何為追逐聲已規度榮位。

    至于清爽都不商量。

    一旦死至荒忙何計。

    此而不悟非癫如何。

    唯佛不癡自除階漸。

    貞觀十七年。

    還歸建業依山結草性度果決。

    不以形骸為累。

    出處随機請法。

    僧衆百有餘人。

    所在施化。

    多以現事責。

    核竟之心周通。

    故俗聞者毛豎零淚。

    多在白馬寺。

    後往石頭城疠人坊住。

    為其說法。

    吮膿洗濯無所不為。

    永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終于疠所。

    顔色不變伸屈如恒。

    室有異香經旬。

    年七十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