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襄部法門寺沙門惠普者。
亦漢陰之僧傑也。
研精律藏二十餘年。
依而振績風霜屢結。
七衆齊肅屬城挹歸。
晚專入定門廓銷事惱。
紀王作鎮。
将修追聖廢寺綱總須人。
衆舉于普。
王深賞會。
又楚俗信巫殺為淫祀。
普因孚化比屋崇仁。
又修明因道場凡三十所。
皆盡輪奂之工。
仍雕金碧之飾。
以顯慶三年終于本寺。
春秋八十。
釋惠仙。
姓趙。
河東蒲阪人。
幼懷出俗。
緣故淹留。
年登不惑方果前願。
既出家後随方問津。
雖多涉獵。
然以華嚴涅槃二部。
為始卒之極教也。
迄于暮齒耽味逾深。
謂人曰。
斯之二寶全如意珠。
無忽忘而暫舍也。
所以執卷自随有若雙翼。
或有言晤披而廣之。
住處沖要九衢都會。
百疾相投萬禍憑救。
而仙慈善根力無假多方。
但令念佛無往不濟。
由是蒙祐遐迩傾心。
寺有大像制過十丈。
年載既久埃塵是生。
棟宇頹落珠玑披散。
遂控告士俗更締構之。
雖淹星律大造雲就。
爾後年漸遲暮。
夢僧告曰。
卿次冬間必當遷化。
可早運行應得延期。
便如常業不以為慮。
至九月中微覺不愈。
知終在近。
告侍人曰。
吾出家有年。
屢受菩薩戒。
今者更欲受之。
召諸大德并不赴命。
乃曰。
大德但自調耳。
何名度人。
又曰。
但取戒本讀誦訖。
自慶潛然而止。
入夜有異天仙星布前後。
高談廣述乍隐乍顯。
合寺聞見。
或見佛像來入房者。
日次将午。
忽起坐合掌召衆人曰。
大限雖多小期一念。
并好住。
願與諸衆為曆劫因緣。
遂卧氣絕。
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
道俗哀之雲布原野。
寺有亘禅師。
穎脫當時有聲京洛。
行彌勒願生在四天。
睹仙行業感征。
告衆曰。
必見慈氏矣。
若乖斯者。
何能祯應若是乎。
釋惠寬。
姓楊氏。
益州綿竹孝水人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經博士。
崇信道法無敦釋教。
所以綿梓益三州諸俗。
每歲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與章符而去。
而車馬擁門如市。
初時玮妻懷孕。
心性改異辛腥惡厭。
乃生一女名為信相。
性好閑靜無緣嗜欲。
後又懷妊。
身極安隐恒有異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覺。
忽然自出都無惡露。
然有異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識未曾糞穢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即寬身也。
而臂垂過膝。
性恒香潔不近腥臊。
年五六歲與姊信相于靜處坐禅。
二親怪問。
答曰。
佛來為說般若聖智界入等法門。
共姊評論法相。
父是異道不解其言。
附口錄得二百餘紙。
有龍懷寺會師。
聞有奇相至其所父以示之。
會曰。
并合佛經無所參錯。
有異禅師不知何來。
于淨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來。
及至不入。
雲是火聚。
禅師曰。
何不以水滅之。
女即作水觀。
滅火而入。
禅師驗知深入諸定。
勸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許。
諸道俗官人為出财贖之。
因有度次姊與寬身俱時出家。
時随蜀王秀在益。
請入城内。
妃為造精舍。
鎮恒供養。
嘗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來曰。
莫于三寶所生異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過。
有造功德須物者。
燒香祈請掘地獲金無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飲欲食便食。
不食乃經歲序。
時人目之聖尼。
即今本寺猶号聖尼寺也。
寬年十三常樂獨坐。
面無怒相言常謙下。
依空慧寺胤禅師龍懷寺會阇梨所。
随聞經律。
一覽無遺。
未聞之經曾不知義。
有難問者皆為通之。
初造龍懷寺。
會有徒屬二百餘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寬。
有怨及者。
會曰。
斯人是吾本師。
何得使作。
昔周滅法。
依相禅師隐于南山。
及隋興教辭師還蜀。
嘗受囑雲。
汝還蜀土大有徒衆。
有名惠寬。
可将攝也。
我憶此事。
計師死日當寬受生。
無得緻怪。
自爾在山依閑業定。
年三十還綿竹教化四遠。
聞名見形并舍邪歸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歸佛。
舍宅為寺。
于今見在。
綿竹諸村皆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餘所。
修營至今。
年常大齋道俗鹹會。
正月令節。
成都寺七十縣。
競迎供待。
有大功德須得經營。
但請寬至施物山積。
貞觀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驗。
于洛縣忽死見閻王。
曰比獄中罪人多。
應為誦咒。
并請寬師講地獄經。
從此得稣。
經月不作。
複更悶絕。
閻王大怒。
命牛頭使打鐘子百下。
我令誦咒講經。
為衆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從洛縣往綿竹三十裡。
未至疲卧。
忽有異旋風。
吹起須臾至寬所。
正集轉經。
告策曰。
昨所住處大為勞苦。
為衆生者不得辭苦。
即令策登坐誦咒。
大衆聞皆流汗。
寬仍集衆講地獄經。
貞觀二十年。
綿竹宋尉雲。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兩度得佛力。
一為人在門側小便。
置佛便止。
一為冬月落水。
燒木佛自炙。
寬聞之緻書曉喻。
宋曰。
此道人征異者。
當試有靈不。
取書名處用拭大便。
當即糞門裂腳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寬來。
雖悔過造經像。
盈月便卒。
什邡縣陳家舍邪信佛。
以竹園為寺。
寬指授分齊。
爾許可為僧院。
中間一分堪立佛堂。
即斷一竹上豎标雲。
此分齊處欲造佛寺。
當時生竹自幹。
佛堂斷竹泉水上湧。
尋掘數尺獲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寬禮拜更請。
遂放光乃盛滿合。
四遠又集寺今見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淨慧寺。
未終一月。
有五百神人長丈餘服天衣。
持華香及紫金華台。
從西方來迎。
寬辭不堪。
發遣令去。
又于終日。
放羊從市向房悲數十聲。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執爐已。
命打無常鐘。
聲遍郭聞。
合郭鹹集。
曰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聲。
寺内光明莫測其來。
道士等謂言燒守。
驚走來寺。
乃知其非。
自
亦漢陰之僧傑也。
研精律藏二十餘年。
依而振績風霜屢結。
七衆齊肅屬城挹歸。
晚專入定門廓銷事惱。
紀王作鎮。
将修追聖廢寺綱總須人。
衆舉于普。
王深賞會。
又楚俗信巫殺為淫祀。
普因孚化比屋崇仁。
又修明因道場凡三十所。
皆盡輪奂之工。
仍雕金碧之飾。
以顯慶三年終于本寺。
春秋八十。
釋惠仙。
姓趙。
河東蒲阪人。
幼懷出俗。
緣故淹留。
年登不惑方果前願。
既出家後随方問津。
雖多涉獵。
然以華嚴涅槃二部。
為始卒之極教也。
迄于暮齒耽味逾深。
謂人曰。
斯之二寶全如意珠。
無忽忘而暫舍也。
所以執卷自随有若雙翼。
或有言晤披而廣之。
住處沖要九衢都會。
百疾相投萬禍憑救。
而仙慈善根力無假多方。
但令念佛無往不濟。
由是蒙祐遐迩傾心。
寺有大像制過十丈。
年載既久埃塵是生。
棟宇頹落珠玑披散。
遂控告士俗更締構之。
雖淹星律大造雲就。
爾後年漸遲暮。
夢僧告曰。
卿次冬間必當遷化。
可早運行應得延期。
便如常業不以為慮。
至九月中微覺不愈。
知終在近。
告侍人曰。
吾出家有年。
屢受菩薩戒。
今者更欲受之。
召諸大德并不赴命。
乃曰。
大德但自調耳。
何名度人。
又曰。
但取戒本讀誦訖。
自慶潛然而止。
入夜有異天仙星布前後。
高談廣述乍隐乍顯。
合寺聞見。
或見佛像來入房者。
日次将午。
忽起坐合掌召衆人曰。
大限雖多小期一念。
并好住。
願與諸衆為曆劫因緣。
遂卧氣絕。
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
道俗哀之雲布原野。
寺有亘禅師。
穎脫當時有聲京洛。
行彌勒願生在四天。
睹仙行業感征。
告衆曰。
必見慈氏矣。
若乖斯者。
何能祯應若是乎。
釋惠寬。
姓楊氏。
益州綿竹孝水人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經博士。
崇信道法無敦釋教。
所以綿梓益三州諸俗。
每歲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與章符而去。
而車馬擁門如市。
初時玮妻懷孕。
心性改異辛腥惡厭。
乃生一女名為信相。
性好閑靜無緣嗜欲。
後又懷妊。
身極安隐恒有異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覺。
忽然自出都無惡露。
然有異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識未曾糞穢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即寬身也。
而臂垂過膝。
性恒香潔不近腥臊。
年五六歲與姊信相于靜處坐禅。
二親怪問。
答曰。
佛來為說般若聖智界入等法門。
共姊評論法相。
父是異道不解其言。
附口錄得二百餘紙。
有龍懷寺會師。
聞有奇相至其所父以示之。
會曰。
并合佛經無所參錯。
有異禅師不知何來。
于淨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來。
及至不入。
雲是火聚。
禅師曰。
何不以水滅之。
女即作水觀。
滅火而入。
禅師驗知深入諸定。
勸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許。
諸道俗官人為出财贖之。
因有度次姊與寬身俱時出家。
時随蜀王秀在益。
請入城内。
妃為造精舍。
鎮恒供養。
嘗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來曰。
莫于三寶所生異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過。
有造功德須物者。
燒香祈請掘地獲金無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飲欲食便食。
不食乃經歲序。
時人目之聖尼。
即今本寺猶号聖尼寺也。
寬年十三常樂獨坐。
面無怒相言常謙下。
依空慧寺胤禅師龍懷寺會阇梨所。
随聞經律。
一覽無遺。
未聞之經曾不知義。
有難問者皆為通之。
初造龍懷寺。
會有徒屬二百餘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寬。
有怨及者。
會曰。
斯人是吾本師。
何得使作。
昔周滅法。
依相禅師隐于南山。
及隋興教辭師還蜀。
嘗受囑雲。
汝還蜀土大有徒衆。
有名惠寬。
可将攝也。
我憶此事。
計師死日當寬受生。
無得緻怪。
自爾在山依閑業定。
年三十還綿竹教化四遠。
聞名見形并舍邪歸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歸佛。
舍宅為寺。
于今見在。
綿竹諸村皆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餘所。
修營至今。
年常大齋道俗鹹會。
正月令節。
成都寺七十縣。
競迎供待。
有大功德須得經營。
但請寬至施物山積。
貞觀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驗。
于洛縣忽死見閻王。
曰比獄中罪人多。
應為誦咒。
并請寬師講地獄經。
從此得稣。
經月不作。
複更悶絕。
閻王大怒。
命牛頭使打鐘子百下。
我令誦咒講經。
為衆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從洛縣往綿竹三十裡。
未至疲卧。
忽有異旋風。
吹起須臾至寬所。
正集轉經。
告策曰。
昨所住處大為勞苦。
為衆生者不得辭苦。
即令策登坐誦咒。
大衆聞皆流汗。
寬仍集衆講地獄經。
貞觀二十年。
綿竹宋尉雲。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兩度得佛力。
一為人在門側小便。
置佛便止。
一為冬月落水。
燒木佛自炙。
寬聞之緻書曉喻。
宋曰。
此道人征異者。
當試有靈不。
取書名處用拭大便。
當即糞門裂腳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寬來。
雖悔過造經像。
盈月便卒。
什邡縣陳家舍邪信佛。
以竹園為寺。
寬指授分齊。
爾許可為僧院。
中間一分堪立佛堂。
即斷一竹上豎标雲。
此分齊處欲造佛寺。
當時生竹自幹。
佛堂斷竹泉水上湧。
尋掘數尺獲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寬禮拜更請。
遂放光乃盛滿合。
四遠又集寺今見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淨慧寺。
未終一月。
有五百神人長丈餘服天衣。
持華香及紫金華台。
從西方來迎。
寬辭不堪。
發遣令去。
又于終日。
放羊從市向房悲數十聲。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執爐已。
命打無常鐘。
聲遍郭聞。
合郭鹹集。
曰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聲。
寺内光明莫測其來。
道士等謂言燒守。
驚走來寺。
乃知其非。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