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人。
少事昌律師。
昌虞鄉賈氏。
淨行無玷精誠有聞。
股肱之地鹹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藍。
因此谷名遂題寺目為靜林寺也。
昌師攝念經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喪隳壞仁祠。
昌與俗推移而律儀無缺。
随文禦宇重啟法筵。
百二十僧釋門創首。
昌膺此選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獻預其位。
住大興善。
昌後言歸故裡。
悲瘗靈儀。
掘出莊嚴。
一佛興世。
博修院宇延緝殿堂。
缁素翹誠始欣有奉。
雕造未畢而昌遷逝。
族人百數仰慨尊容。
以為法儀雖殁神足猶在。
祈請續功便從來意。
遂移仁壽而經營之。
故得棟宇高華不日而就。
兩寺圍繞四部歸依。
州司以靜林仁壽已偃慈風。
柏梯淨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從物議。
又之斯位。
釋網斯張萬目鹹舉。
仁洽開務有漏天舟。
衆侶弘之大小齊美。
以貞觀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須向靜林。
至卯時乃有非常雲霧。
遺形于柏梯山東南山頂。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華蓋。
四照遠近迄于三夕。
經旬其屍為靜林寺側諸信士潛竊神柩置于靜林南山之頂。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頂兩夜續放神光。
始詳其故。
兩處交競九載于茲。
緣州曆縣紛黩不息。
豈非通幽洞理。
緻茲靈感。
深慈博惠戀結衆情者乎。
弟子等勒銘山阿。
敢告惟遠。
釋無礙。
姓陳氏。
有晉永嘉。
中原喪亂。
南移建業。
父曠梁元帝征蕃學士。
以承聖元年礙生成都。
神姿特異知有濟器。
九歲便能應對。
十歲入學随聞不忘。
入長安遇姚秦道安法師。
安與語怪其意緻。
勸令出家。
即依言欣喜。
令誦太子瑞應經。
思尋聖迹哀泣無已。
天和三年。
周武皇後入朝。
投名出家先蒙得度。
雖有弱冠戒操逾嚴。
建德三年。
法門大壞随緣陸沈。
乃值泥塗情逾冰王。
開皇開法即預搜揚。
便住永甯。
于齊大德超法師所聽智度論。
一聞教義神思豁然。
财食頓清形心俱遣。
又入長安學十地阿毗昙等。
時休法師于興善寺命講大論。
辯析分明義端無擁。
然于文句頗滞弘通。
因誦本文獲六十卷。
因抱心疾獎衆斯睽便還秦隴。
開皇十年。
總管河間王。
特屈寺任統禦遺法。
大業二年。
召入洛陽。
于四方館刊定佛法。
後還永甯依前綱理。
大業五年。
炀帝西征。
躬受勞問賜彩二百段。
十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寺。
衆以素知寺任識達機緣還欲請之。
任非所好。
以武德八年還返故寺。
以無相觀而自調伏。
貞觀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無疾而終。
春秋九十四。
道俗哀恸。
若喪厥親焉。
釋道暀。
姓周。
汝南人。
幼而精确。
希志尚聞。
古迹勝人心願齊之。
負笈金陵。
居高座寺聽阿毗昙心妙達關鍵。
非其好也。
欽匡山遺軌每逸言前。
隋開皇十二年。
依大将軍周羅侯。
遠屆廬嶽止東林精舍。
心願匿迹無事音塵。
山寺法擁勸引非一。
遂不拒命弘道度人。
修建僧坊四時無絕。
隋季寇擾華戎薦臻。
獎撫門徒如初不替。
貞觀二年九月。
身示有疾。
曾未浃旬。
忽有大星天堕正在西閣大水池中。
照朗山谷逾千炬火。
二十三日。
僧正中食謂弟子曰。
僧食訖未。
答曰未竟。
又曰。
且喚上座來。
依言既至。
委以後事跏坐而卒。
諸殿閣門一時自開。
異香滿寺七日便歇。
年八十二矣釋法顯。
姓丁氏。
南郡江陵人。
十二出家。
四層寺寶冥法師服勤累戴咨詢經旨。
有聞欲界亂地素非道緣。
既已生中如何解網。
冥曰。
衆生并有初地味禅。
時來則發。
雖藏心種曆劫不亡。
有顗禅師者。
荊楚禅宗。
可往師學。
會顗隋炀征下回返上流。
于四層寺大開禅府。
徒侶四百蔚爾成林。
遂依座筵聞所未悟。
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蹤。
霜鐘暫扣已傳秋駕。
顗師去後。
更求明智成彥習皓等諸師。
皆升堂睹奧。
盡斲磨之思。
及将冠具歸依皓師。
誨以出要之方。
示以降心之術。
因而返谷靜處閑居。
二翼之外一無受畜。
屬炎靈标季薦羅戎火。
餒殘相望衆侶波奔。
顯獨守大殿确乎卓爾。
旦資蔬水中後絕漿。
賊每搜求莫之能獲。
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
焉能忍茲疲苦。
漏此兇威。
自爾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餘載。
貞觀之末乃出别房斯則追善吉之息嫌。
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彌勒像。
并光趺高四十尺。
八部圍繞。
彌天之所造也。
其寶冠華帳供具經台。
并顯所營。
堂中五燈晝夜不絕。
忽一燈獨熾焰高丈餘。
又一夜着五色衣人。
持一金瓶來奉。
又夢見一僧威容出類。
曰可往蕲州見信禅師。
依言即往雙峰更清定水矣。
而一生染疾并信往業。
受而不治。
衣食節量柔順強識。
所住之寺。
五十餘年。
足不出戶。
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
夢身坐寶殿授四衆戒。
因覺漸疾。
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七。
顯以昨日申時自能起止神彩了亮。
踞禅床盥浴剃發。
就床跏坐俨然便絕。
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未終之前。
門人見室西壁大開白光遍滿。
夜有白雲亘屋南北。
二道堂中佛事并搖動。
明日方絕。
自終及葬嶷然匡坐。
合境道俗奔湊凄零。
荊州都督紀王。
夙傳歸戒欽仰清晖。
命右記室郭瑜。
銘之于彼。
釋玄爽。
姓劉。
南陽人。
早修聰行見稱鄉邑。
弱冠成婚。
妻少而美。
然爽貞誠清拔志高蹈。
視如革囊。
情逾厭離。
既無所偶棄而入道。
遊習肆道有空俱涉。
末聽龍泉寺璇法師。
欣然自得。
覃思遠詣頗震時譽。
又往蕲州信禅師所。
伏開請道亟發幽微。
後返本鄉唯存攝念。
長坐不卧系念在前。
時本邑沙門藹明棱法等。
并禅府名宗。
往結投分。
以永徽三年十月九日。
遷神山谷。
時
少事昌律師。
昌虞鄉賈氏。
淨行無玷精誠有聞。
股肱之地鹹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藍。
因此谷名遂題寺目為靜林寺也。
昌師攝念經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喪隳壞仁祠。
昌與俗推移而律儀無缺。
随文禦宇重啟法筵。
百二十僧釋門創首。
昌膺此選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獻預其位。
住大興善。
昌後言歸故裡。
悲瘗靈儀。
掘出莊嚴。
一佛興世。
博修院宇延緝殿堂。
缁素翹誠始欣有奉。
雕造未畢而昌遷逝。
族人百數仰慨尊容。
以為法儀雖殁神足猶在。
祈請續功便從來意。
遂移仁壽而經營之。
故得棟宇高華不日而就。
兩寺圍繞四部歸依。
州司以靜林仁壽已偃慈風。
柏梯淨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從物議。
又之斯位。
釋網斯張萬目鹹舉。
仁洽開務有漏天舟。
衆侶弘之大小齊美。
以貞觀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須向靜林。
至卯時乃有非常雲霧。
遺形于柏梯山東南山頂。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華蓋。
四照遠近迄于三夕。
經旬其屍為靜林寺側諸信士潛竊神柩置于靜林南山之頂。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頂兩夜續放神光。
始詳其故。
兩處交競九載于茲。
緣州曆縣紛黩不息。
豈非通幽洞理。
緻茲靈感。
深慈博惠戀結衆情者乎。
弟子等勒銘山阿。
敢告惟遠。
釋無礙。
姓陳氏。
有晉永嘉。
中原喪亂。
南移建業。
父曠梁元帝征蕃學士。
以承聖元年礙生成都。
神姿特異知有濟器。
九歲便能應對。
十歲入學随聞不忘。
入長安遇姚秦道安法師。
安與語怪其意緻。
勸令出家。
即依言欣喜。
令誦太子瑞應經。
思尋聖迹哀泣無已。
天和三年。
周武皇後入朝。
投名出家先蒙得度。
雖有弱冠戒操逾嚴。
建德三年。
法門大壞随緣陸沈。
乃值泥塗情逾冰王。
開皇開法即預搜揚。
便住永甯。
于齊大德超法師所聽智度論。
一聞教義神思豁然。
财食頓清形心俱遣。
又入長安學十地阿毗昙等。
時休法師于興善寺命講大論。
辯析分明義端無擁。
然于文句頗滞弘通。
因誦本文獲六十卷。
因抱心疾獎衆斯睽便還秦隴。
開皇十年。
總管河間王。
特屈寺任統禦遺法。
大業二年。
召入洛陽。
于四方館刊定佛法。
後還永甯依前綱理。
大業五年。
炀帝西征。
躬受勞問賜彩二百段。
十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寺。
衆以素知寺任識達機緣還欲請之。
任非所好。
以武德八年還返故寺。
以無相觀而自調伏。
貞觀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無疾而終。
春秋九十四。
道俗哀恸。
若喪厥親焉。
釋道暀。
姓周。
汝南人。
幼而精确。
希志尚聞。
古迹勝人心願齊之。
負笈金陵。
居高座寺聽阿毗昙心妙達關鍵。
非其好也。
欽匡山遺軌每逸言前。
隋開皇十二年。
依大将軍周羅侯。
遠屆廬嶽止東林精舍。
心願匿迹無事音塵。
山寺法擁勸引非一。
遂不拒命弘道度人。
修建僧坊四時無絕。
隋季寇擾華戎薦臻。
獎撫門徒如初不替。
貞觀二年九月。
身示有疾。
曾未浃旬。
忽有大星天堕正在西閣大水池中。
照朗山谷逾千炬火。
二十三日。
僧正中食謂弟子曰。
僧食訖未。
答曰未竟。
又曰。
且喚上座來。
依言既至。
委以後事跏坐而卒。
諸殿閣門一時自開。
異香滿寺七日便歇。
年八十二矣釋法顯。
姓丁氏。
南郡江陵人。
十二出家。
四層寺寶冥法師服勤累戴咨詢經旨。
有聞欲界亂地素非道緣。
既已生中如何解網。
冥曰。
衆生并有初地味禅。
時來則發。
雖藏心種曆劫不亡。
有顗禅師者。
荊楚禅宗。
可往師學。
會顗隋炀征下回返上流。
于四層寺大開禅府。
徒侶四百蔚爾成林。
遂依座筵聞所未悟。
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蹤。
霜鐘暫扣已傳秋駕。
顗師去後。
更求明智成彥習皓等諸師。
皆升堂睹奧。
盡斲磨之思。
及将冠具歸依皓師。
誨以出要之方。
示以降心之術。
因而返谷靜處閑居。
二翼之外一無受畜。
屬炎靈标季薦羅戎火。
餒殘相望衆侶波奔。
顯獨守大殿确乎卓爾。
旦資蔬水中後絕漿。
賊每搜求莫之能獲。
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
焉能忍茲疲苦。
漏此兇威。
自爾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餘載。
貞觀之末乃出别房斯則追善吉之息嫌。
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彌勒像。
并光趺高四十尺。
八部圍繞。
彌天之所造也。
其寶冠華帳供具經台。
并顯所營。
堂中五燈晝夜不絕。
忽一燈獨熾焰高丈餘。
又一夜着五色衣人。
持一金瓶來奉。
又夢見一僧威容出類。
曰可往蕲州見信禅師。
依言即往雙峰更清定水矣。
而一生染疾并信往業。
受而不治。
衣食節量柔順強識。
所住之寺。
五十餘年。
足不出戶。
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
夢身坐寶殿授四衆戒。
因覺漸疾。
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七。
顯以昨日申時自能起止神彩了亮。
踞禅床盥浴剃發。
就床跏坐俨然便絕。
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未終之前。
門人見室西壁大開白光遍滿。
夜有白雲亘屋南北。
二道堂中佛事并搖動。
明日方絕。
自終及葬嶷然匡坐。
合境道俗奔湊凄零。
荊州都督紀王。
夙傳歸戒欽仰清晖。
命右記室郭瑜。
銘之于彼。
釋玄爽。
姓劉。
南陽人。
早修聰行見稱鄉邑。
弱冠成婚。
妻少而美。
然爽貞誠清拔志高蹈。
視如革囊。
情逾厭離。
既無所偶棄而入道。
遊習肆道有空俱涉。
末聽龍泉寺璇法師。
欣然自得。
覃思遠詣頗震時譽。
又往蕲州信禅師所。
伏開請道亟發幽微。
後返本鄉唯存攝念。
長坐不卧系念在前。
時本邑沙門藹明棱法等。
并禅府名宗。
往結投分。
以永徽三年十月九日。
遷神山谷。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