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第二十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習禅六(本傳十三人 附見一人)
唐鄧州甯國寺釋惠祥傳一。
京師大莊嚴寺釋昙倫傳二。
蒲州仁壽寺釋普明傳三。
蒲州柏梯寺釋昙獻傳四。
秦州永甯寺釋無礙傳五。
江州東林寺釋道暀傳六。
荊州四層寺釋法顯傳七。
荊州神山寺釋玄爽傳八(惠普) 蒲州救苦寺釋惠仙傳九。
益州淨惠寺釋惠寬傳十。
衛州霖落泉釋僧倫傳十一。
京師西明寺釋靜之傳十二。
丹陽沙門釋智岩傳十三。
釋惠祥。
姓周。
十五出家。
頭陀乞食。
默自禅誦。
不與衆同。
人不知其道觀淺深。
而高其遠度。
聽三論聞提婆護法之功莫辭開腹之患。
有心慕焉。
遊諸法肆。
見威儀不整者。
謂人曰。
祥受戒後。
住持此寺令入律行。
年十九染患三月。
救療無征。
夜中宴坐歎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從道于末法中摧伏非法。
如何此志未從為病所困。
将曉有一人長丈餘。
謂曰。
但誦涅槃無愁不差。
至旦即誦三日便瘳。
當年誦通卒其所望。
進具聽律鏡其文理。
住甯國寺。
常講四分及涅槃經。
所以護法維持不惜身命。
諸有虧違望風整肅大業末。
夏中因食。
口中得舍利。
不辯棄地。
辄還在口。
如是數四。
疑是真身。
砧槌不碎。
遂聲鐘告衆。
白黑鹹集。
祥涕泣焚香願降威力。
須臾放五色光。
異香遍郭衆睹希有。
屠獵改業乃使市無肉肆。
因與四衆起浮圖。
九級高百餘尺。
今見在。
然其所食日止一餐。
不問多少頓受不益。
體貌肥白。
可長八尺有餘。
行路不識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
怪異謂群官曰。
此道人膚容若此。
日可應啖一羊。
語訖覺手足不随。
乘馬失禦。
諸官以實告之。
便悔謝還複。
大使權茂行至鄧州。
又怪。
升明曰。
此大德非凡。
具說往緣。
茂不信。
請将七日試以粗食。
而膚色更悅。
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
将終手執經胡跪謂弟子曰。
吾今逝矣。
汝好住持無令絕滅。
又感異香盈郭。
以大業末年八月卒。
春秋七十。
氣命雖絕而胡跪執經如初。
遠近奔赴。
見其卓然無不歎訝。
釋昙倫。
姓孫氏。
汴州浚儀人。
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師。
然端學次第觀。
便誡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靜也。
倫曰。
若見有心可系鼻端。
本來不見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鹹怪其言。
嗟其近學如何遠悟。
故在衆末禮悔之時随即入定。
大衆彈指心恒加敬。
後送缽上堂。
未至中路卓然入定。
持缽不傾。
師大深賞。
異時告曰。
令汝學坐先淨昏情猶如剝蔥。
一一重重剝卻然後得淨。
倫曰。
若見有蔥可有剝削。
本來無蔥何所剝也。
師曰。
此大根大莖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進具已後讀經禮佛都所不為。
但閉房不出。
行住坐卧唯離念心以終其志。
次知直歲。
守護僧物約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莫與僧粥。
家人以為常事。
不用倫言。
犬乃于前嘔出僧粥。
倫默不及之。
後又語令莫以僧粥與犬。
家人還妄答雲。
不與。
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
于時道俗鹹伏其敬慎。
又有義學論士诤來問者。
随言即遣無所挂礙。
仁壽二年獻後亡背。
興造禅室召而處之。
還即揜關依舊習業。
時人目之為卧倫也有興善粲法師者。
三國論首無學。
不長。
怪倫卧禅言問清遠。
遂入房與語探究是非。
倫笑曰。
随意相審遂三日三夕法樂不眠。
倫述般若無底空華焰水無依無主不立正邪本性清淨。
粲乃投地敬之贊歎。
心路無滞。
不思議乃如此也。
倫在京師。
道俗請者相續。
而機緣不一悟迷亦多。
雖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執見見我為是。
故此妙理罕得廣流。
有玄琬律師靜琳法師。
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
如此衆矣如魚子焉武德末年疾甚。
于莊嚴寺傍看寂然。
有問往生何處。
答無盡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尋其冷觸。
私報人曰。
冷觸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
倫曰。
此苦亦空。
問曰。
舍報雲何。
報曰。
我主四大鬥在已到屈膝死後籧篨裹棄之莫作餘事。
又曰。
打五更鐘未。
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
看之已絕。
年八十餘矣。
諸門學等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有鮑居士者名慈氏。
弱年背俗愛樂禅觀。
生不妻娶形無飾華。
親承德音調心養氣守閑抱。
素承倫餘業五十餘。
年七十五矣。
釋普明。
姓衛氏。
蒲州安邑人。
十三出家。
事外兄道愻法師。
愻道會晉川。
備如别傳。
又以明付廷興寺沙門童真為弟子。
明抗志住持以大法為己任。
性聰敏解冠侪流。
講聽相仍無法不學。
周遊肆席曾無住房。
固使勤而有功。
經論滿抱。
十八講勝鬘起信夙素聽之知成大器。
進具已後專師涅槃四分攝論。
年二十四講涅槃。
三十解攝論。
凡所造言賓主兼善。
使夫妙義積散。
出言傳旨聲流遠近。
大業六年。
召入大禅定道場。
止十八夏。
名預上班。
學功所位。
四事既備不阙二嚴。
武德元年。
桑梓傾音欣其道洽。
以事聞上。
有旨令住蒲州仁壽寺。
鎮長弘道無憩寒暄。
晝談夜坐語默依教。
心神爽迅應對雲雨。
曾未聞經一披若誦。
斯則宿習博聞故能若此。
不可比拟也。
日常自勵戒本一遍般若金剛二十遍。
六時禮忏所有善根回向淨土。
至終常爾。
凡造刻檀像數十龛。
寫金剛般若千餘部。
請他轉五千餘遍。
講涅槃八十餘遍。
攝論勝鬘諸經論等。
遍數難紀。
以年月終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六。
有弟子義淹。
戒潔清嚴見知可領。
乃遷葬蒲阪東原。
鑿穴處之。
樹碑其側。
釋昙獻。
姓張。
京兆始平
京師大莊嚴寺釋昙倫傳二。
蒲州仁壽寺釋普明傳三。
蒲州柏梯寺釋昙獻傳四。
秦州永甯寺釋無礙傳五。
江州東林寺釋道暀傳六。
荊州四層寺釋法顯傳七。
荊州神山寺釋玄爽傳八(惠普) 蒲州救苦寺釋惠仙傳九。
益州淨惠寺釋惠寬傳十。
衛州霖落泉釋僧倫傳十一。
京師西明寺釋靜之傳十二。
丹陽沙門釋智岩傳十三。
釋惠祥。
姓周。
十五出家。
頭陀乞食。
默自禅誦。
不與衆同。
人不知其道觀淺深。
而高其遠度。
聽三論聞提婆護法之功莫辭開腹之患。
有心慕焉。
遊諸法肆。
見威儀不整者。
謂人曰。
祥受戒後。
住持此寺令入律行。
年十九染患三月。
救療無征。
夜中宴坐歎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從道于末法中摧伏非法。
如何此志未從為病所困。
将曉有一人長丈餘。
謂曰。
但誦涅槃無愁不差。
至旦即誦三日便瘳。
當年誦通卒其所望。
進具聽律鏡其文理。
住甯國寺。
常講四分及涅槃經。
所以護法維持不惜身命。
諸有虧違望風整肅大業末。
夏中因食。
口中得舍利。
不辯棄地。
辄還在口。
如是數四。
疑是真身。
砧槌不碎。
遂聲鐘告衆。
白黑鹹集。
祥涕泣焚香願降威力。
須臾放五色光。
異香遍郭衆睹希有。
屠獵改業乃使市無肉肆。
因與四衆起浮圖。
九級高百餘尺。
今見在。
然其所食日止一餐。
不問多少頓受不益。
體貌肥白。
可長八尺有餘。
行路不識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
怪異謂群官曰。
此道人膚容若此。
日可應啖一羊。
語訖覺手足不随。
乘馬失禦。
諸官以實告之。
便悔謝還複。
大使權茂行至鄧州。
又怪。
升明曰。
此大德非凡。
具說往緣。
茂不信。
請将七日試以粗食。
而膚色更悅。
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
将終手執經胡跪謂弟子曰。
吾今逝矣。
汝好住持無令絕滅。
又感異香盈郭。
以大業末年八月卒。
春秋七十。
氣命雖絕而胡跪執經如初。
遠近奔赴。
見其卓然無不歎訝。
釋昙倫。
姓孫氏。
汴州浚儀人。
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師。
然端學次第觀。
便誡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靜也。
倫曰。
若見有心可系鼻端。
本來不見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鹹怪其言。
嗟其近學如何遠悟。
故在衆末禮悔之時随即入定。
大衆彈指心恒加敬。
後送缽上堂。
未至中路卓然入定。
持缽不傾。
師大深賞。
異時告曰。
令汝學坐先淨昏情猶如剝蔥。
一一重重剝卻然後得淨。
倫曰。
若見有蔥可有剝削。
本來無蔥何所剝也。
師曰。
此大根大莖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進具已後讀經禮佛都所不為。
但閉房不出。
行住坐卧唯離念心以終其志。
次知直歲。
守護僧物約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莫與僧粥。
家人以為常事。
不用倫言。
犬乃于前嘔出僧粥。
倫默不及之。
後又語令莫以僧粥與犬。
家人還妄答雲。
不與。
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
于時道俗鹹伏其敬慎。
又有義學論士诤來問者。
随言即遣無所挂礙。
仁壽二年獻後亡背。
興造禅室召而處之。
還即揜關依舊習業。
時人目之為卧倫也有興善粲法師者。
三國論首無學。
不長。
怪倫卧禅言問清遠。
遂入房與語探究是非。
倫笑曰。
随意相審遂三日三夕法樂不眠。
倫述般若無底空華焰水無依無主不立正邪本性清淨。
粲乃投地敬之贊歎。
心路無滞。
不思議乃如此也。
倫在京師。
道俗請者相續。
而機緣不一悟迷亦多。
雖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執見見我為是。
故此妙理罕得廣流。
有玄琬律師靜琳法師。
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
如此衆矣如魚子焉武德末年疾甚。
于莊嚴寺傍看寂然。
有問往生何處。
答無盡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尋其冷觸。
私報人曰。
冷觸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
倫曰。
此苦亦空。
問曰。
舍報雲何。
報曰。
我主四大鬥在已到屈膝死後籧篨裹棄之莫作餘事。
又曰。
打五更鐘未。
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
看之已絕。
年八十餘矣。
諸門學等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有鮑居士者名慈氏。
弱年背俗愛樂禅觀。
生不妻娶形無飾華。
親承德音調心養氣守閑抱。
素承倫餘業五十餘。
年七十五矣。
釋普明。
姓衛氏。
蒲州安邑人。
十三出家。
事外兄道愻法師。
愻道會晉川。
備如别傳。
又以明付廷興寺沙門童真為弟子。
明抗志住持以大法為己任。
性聰敏解冠侪流。
講聽相仍無法不學。
周遊肆席曾無住房。
固使勤而有功。
經論滿抱。
十八講勝鬘起信夙素聽之知成大器。
進具已後專師涅槃四分攝論。
年二十四講涅槃。
三十解攝論。
凡所造言賓主兼善。
使夫妙義積散。
出言傳旨聲流遠近。
大業六年。
召入大禅定道場。
止十八夏。
名預上班。
學功所位。
四事既備不阙二嚴。
武德元年。
桑梓傾音欣其道洽。
以事聞上。
有旨令住蒲州仁壽寺。
鎮長弘道無憩寒暄。
晝談夜坐語默依教。
心神爽迅應對雲雨。
曾未聞經一披若誦。
斯則宿習博聞故能若此。
不可比拟也。
日常自勵戒本一遍般若金剛二十遍。
六時禮忏所有善根回向淨土。
至終常爾。
凡造刻檀像數十龛。
寫金剛般若千餘部。
請他轉五千餘遍。
講涅槃八十餘遍。
攝論勝鬘諸經論等。
遍數難紀。
以年月終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六。
有弟子義淹。
戒潔清嚴見知可領。
乃遷葬蒲阪東原。
鑿穴處之。
樹碑其側。
釋昙獻。
姓張。
京兆始平